余文森|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于近期颁布,这是课程人共同的光荣与梦想!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宣传,以便向广大教师、校长甚至全社会传播好“真经”,《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编辑部特开辟“义务教育新课程笔谈”专栏,邀请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专家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等参与此次课程修订的专家,撰文分享他们三年来的感悟。本期笔谈共10篇,前4篇为文本解读,中4篇为关键观点,后2篇为落实引领,希望能为您较为全面地呈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亮点、热点与难点。
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
最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新标准颁布,新标准涵盖了所有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课程。本文就学科类(含分科和综合)课程的新标准谈一点认识。
所谓“新标准”即以核心素养为纲新修订的标准,它既以三维目标的课标为基础,又区别于三维目标的课标。也可以说,我们的课标已经完成了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升级与转型。那么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究竟新在哪里?笔者基于三年来参加修订的体会,感觉有两个关键词是认识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的抓手和支点,即“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实践活动”。
学科育人价值包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跨学科的共性育人价值,它是“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在学科领域的反映。核心素养就是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画像”,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具体化。
学科育人价值也是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经典问题的时代回应,知识的价值是由知识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来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从知识对核心素养的作用来考量的。为此,研制课标首先得弄明白这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核心素养的凝练成为课标研制的首要任务,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科知识内容直接服从、服务于核心素养的需要,这就必然引发课程观、知识观向“以人为本”的转型。即,课程和课程标准不再以学科知识为本,不再纠结于知识的容量、知识的难度和知识的类型,而是切切实实地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
从教学的角度说,我们的老师习惯并擅长于学科知识点及其相关训练题目的讲解和分析,而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要形成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以及如何促进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却不甚了了乃至无动于衷。这也是传统的、典型的“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学科是为人而存在并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才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知识必须基于、为了学科育人价值,并围绕学科育人价值加以选择、组织、设计和展开。
学科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如果一门学科(课程)没有育人价值,那么通过学科教学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实际上,中小学任何一门学科(课程)都具有客观存在的丰富的育人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科的育人价值往往是以潜在的、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教材知识之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着力将其揭示、挖掘、展现出来,这样就导致了脱离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科知识教学。即是说,学科的育人性和育人价值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动实现,它的实现取决于育人方式和活动的质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同时进行育人方式变革的原因。
显而易见,育人方式变革的宗旨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反过来说,“为了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型的育人方式?”这个问题也是课标研制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
新课标不仅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学科知识内容定标准,这个标准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也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学科育人活动定标准,这个标准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怎么教、怎么学,新课标的答案是“实践”!学科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为此各学科的新课标在“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中都提出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中进行学习,把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总之,以学科实践活动为抓手,用实践撬动传统的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建立实践型的新型育人方式,这既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余文森. 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J]. 全球教育展望,2022(4):14-15.
推荐阅读
◆王湛|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崔允漷 王涛|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韩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特点◆陆志平|重新设计课堂◆郭华|让学生进入课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心得◆《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4期目录扫码订阅
投稿网址:
http://wgjn.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