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新展开幕丨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 新展开幕
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拥有一万三千余公里的悠长海岸线。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艺术,孕育自这条独特的海岸线中;而这种蓝色海洋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奠基与摇篮。希腊先民曾开辟航道,结成海洋同盟并发展海上贸易。在悠久的历史中,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遥遥相映,彼此照耀。作为今日“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希腊与中国正进行着跨越山与海的对话。
2022年7月19日至10月9日,上海博物馆携手希腊文化和体育部,为观众奉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Thalassa: The Sea in Greek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oday”。2022年是中希建交五十周年,作为“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展览在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和中远海运集团的共同支持下,数十件来自希腊本土20多家机构的艺术品,冲破疫情阻隔,飞渡重洋,顺利抵达上海博物馆,成为上海博物馆自7月1日恢复开放后的首个国际合作展览。
最美的海,最美的艺术
“塔拉萨”(Thalassa),希腊原始神话中的海洋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也是希腊人生活及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腊驻沪总领事孔尼舸(Vasileios Koniakos) 看来,Thalassa大概是希腊语种中最美妙的词汇:几千年以来,这个古老词汇的发音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且如今这个词汇获得更多的国际传播度和认可度。
希腊人的个人与集体记忆、身份、历史和文化都与大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仅如此,这一联系还体现在物质和象征层面。本次展览作品以时间作为视觉叙事脉络,展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中所描绘的海洋以及与其相关的场景。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希望,每位观众在欣赏本次展览时,都能获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感受。
识别二维码
进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导览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览分为两个部分,进入展厅后首先迎接观众的是第一部分“α 古希腊艺术中的海洋”,该板块呈现五件古希腊文物的全息投影。以古希腊考古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雕塑、红黑绘陶瓶和金银器,点明希腊人自古与海洋相生相伴的关系。
希腊人的存在、身份和历史,皆与这环绕大陆和岛屿的液态元素紧密相关。这个富有活力的流动世界在古时的艺术表现中占据主导,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了希腊人的生活和艺术被海洋吸引,并受之影响。从早期的基克拉迪、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到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直至罗马时代和拜占庭帝国,海的美丽和对海的敬畏都在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
• 耳环一对
约公元前375-前325年
黄金
霍莫莱之城(古马格尼西亚)出土
马格尼西亚古物局/沃洛斯考古博物馆藏(M 49, M 50)
耳环呈船型,尾端饰有金丝细工的狮首,船身上栖息有翼海马和小鸟。耳环以前后两半构成,上下端接合处均覆盖一排排细密的金珠颗粒。海马由前后两片金箔制成,经过切割并以浅浮雕装饰,狮首则是单独制作的。长金链松散地垂下,两端由靠近船顶部的圆环固定。
展览原计划有12件古希腊文物前来参展,由于疫情原因,改为以其中5件文物作全息投影虚拟呈现。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共外交处领事海伦·穆萨琪(Eleni Moutsaki)认为,这五件展品充分体现了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其中她最喜欢的是《骑海豚的青年》:“在希腊神话中,关于人与海豚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他的盾上雕刻了一只海豚,因为海豚曾救起他在海上遇难的儿子。这件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也是本次展览想表达的观点之一。”
• 骑海豚的青年
公元前 475-450 年
青铜
雅典卫城出土
雅典卫城博物馆藏(EAM X 6626)
该像1888年发现于帕特农神庙东南部,是一件被献给雅典卫城圣殿的青铜容器上的装饰物。一位赤身裸体的青年正骑在一只海豚上,左手抓住它的背鳍。年轻男子与这只鲸目动物间的反向动作表现出他们在海上航行时的自然主义和激烈感。这一主题在古希腊艺术中尤为流行,因为它与海豚从海上冒险中拯救人类的神话有关。
展览第二部分“β 现当代希腊艺术中的海洋”以现当代艺术呈现海洋与希腊文化之间历久弥新的象征关系,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海之生灵”“逐浪远行”“大海深处”三个板块串联起34件展品,形式涉及油画、摄影、影像、装置、陶瓷艺术、人工智能等。希腊现当代艺术家试图打破传统的界限,从海洋的壮丽景致中汲取灵感,并将其作为人类潜意识的隐喻,通过更为抽象和含蓄的方式对其进行描绘。
这其中既有对古希腊历史的追忆和凭吊;
又有对古希腊文明的回望和致敬;
既有对亦真亦幻的海景的细腻捕捉;
又有对人类经验的极致体验和反思。
• 37°56´N - 23°35´E
迪米特里斯·查莫拉尼斯 Dimitris Tzamouranis
2020年
布面油画
希腊海事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迪米特里斯·查莫拉尼斯2015-2018年《我们的海》海景组画的延续。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的灵感来自地中海难民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作品标题均是海难发生时的地理坐标。《37°56´N -23°35´E》以历史上“萨拉米斯海战”的地理坐标为题。公元前480年的这场战役,最终希腊人以少胜多,成为了第二次希波战争的转折点。萨拉米斯海峡那漆黑而咆哮的海浪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 塞壬—奥德修斯
扬尼斯·盖蒂斯 Yannis Gaitis
1980年
布面油画
国家美术馆-亚历山德罗斯·苏索斯博物馆藏
在这件作品中,扬尼斯·盖蒂斯以简单巧妙的方式结合了历史、古代和神话,并赋予个人特色。整体构图受到大英博物馆藏古代陶瓶的影响,人物构图、排列方式、姿态与古代瓶绘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艺术家用戴着帽子的男性头颅取代了塞壬女性们的头颅。他以个人化且具启发性的方式,致敬了从古代至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巧妙地贯穿了海洋文化的今昔。
• 海景
尼科斯·托帕利迪斯 Nikos Topalidis
2017年
纸本石墨
私人收藏
作品再现了尼科斯·托帕利迪斯记忆中潮起潮落的海岸景观。艺术家以石墨和蜡的密集叠加、刮除和再次叠加为表现技法,塑造出多个涂层的画面,并留下创作过程的痕迹。尽管作品总体色调昏暗,但通过光的反射而营造的各种忽明忽暗细节,使观者从局部分析中感知整体,成为艺术家描绘景致中的“漫游者”。
• 静谧海底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 Yannis Maniatakos
2001年
布面油画
水下彩绘
私人收藏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是一位潜水画家、雕塑家和教师。1967年到2015年,他花了数百小时呆在海底,用不溶于水的颜料,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他在潜水和作画时始终保持着警惕——因为在海底,海洋在散发着一种静谧之感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人类内在的恐惧。
视觉艺术中的现代希腊缩影
在希腊,海洋与许多历史瞬间联系在一起,也与船舶业、旅游业、渔业等许多现代行业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致力于描绘海洋、沿海地区以及与其相关的主题:海景、港口、船只和海战,以及水手、渔民和神话中的水生生物。展览中多种形式的视觉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了解现当代希腊、希腊人的棱镜,当观众徜徉于这些醉人的海洋艺术中,亦能轻轻拾起一个个现代希腊的历史文化切面。
展览中数位重要的现代希腊艺术家活跃于20世纪初。康斯坦丁诺斯·罗曼尼迪斯曾参加巴尔干战争,并在前线创作了约200幅作品。与此同时,瓦西里奥斯·查齐斯也曾创作了大型战争海景画。
• 海景
康斯坦丁诺斯·罗曼尼迪斯 Konstantinos Romanidis(1884-1972)
布面油画
拉里萨市立美术馆-G.I.卡西格拉斯博物馆藏
康斯坦丁诺斯·罗曼尼迪斯主要创作风景画和海洋画,更偏爱海岸风景,遵循了法国印象派的风格。
• 夜间巡逻的爱琴海舰队
瓦西里奥斯·查齐斯 Vasilios Chatzis (1870-1915)
布面油画
希腊海事博物馆藏
查齐斯是希腊“海景画之父”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的学生,深受其海景绘画的教学影响。《夜间巡逻的爱琴海舰队》构图醒目,将历史的准确性和审美的创新相结合。
海神波塞冬手持的三叉戟既是战斗的武器,也是捕鱼的工具。渔业在希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在产业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渔夫 (1,2)
帕诺斯·查拉兰布斯 Panos Charalambous
1991年
摄影(双联)
艺术家捐赠(2007)
MOMus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这件摄影双联画左联为帕诺斯·查拉兰布斯正在他童年时代的湖中捕鱼,右联则是著名的圣托里尼岛阿克罗蒂里(Akrotiri)渔夫壁画,体现了这项特殊工作的古老特征与悠久历史。在当时兴起的全球化艺术风潮中,艺术家试图在其作品中突显 “希腊性” 的地域特征。
希腊境内有多达6000个岛屿,分布在爱琴海以及爱奥尼亚海域,许多小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旧保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的《莫奈姆瓦夏》,即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的20世纪希腊岛屿。莫奈姆瓦夏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海岸,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画面中传统的建筑元素和材质、房屋和庭院的设计,甚至左侧的石烤箱,均是典型的希腊日常场景。近处的房屋和不远处蓝色海洋互相呼应,岩石、海洋、阳光等、都展示出了传统的希腊风光。
• 莫奈姆瓦夏(莫奈姆瓦夏的房屋)
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 Konstantinos Maleas
1920-1928年
纸板油画
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是希腊绘画的一名革新者,他汲取了纳比派、野兽派、后印象派的精髓,也曾近距离接触过东方的风景画,从而发展出个人风格。艺术家在描绘莫奈姆瓦夏城镇的局部景色时,通过风格化的基调、清晰的平面轮廓,以及强烈的纯色来表现无处不在的光线,将这一日常希腊景观提升到象征意义。
比雷埃夫斯港距离雅典9公里,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在希腊的传奇历史和当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览中两件描绘比雷埃夫斯港的作品分别呈现了港口在社会经济中的面向,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侧影。
• 在比雷埃夫斯港口
斯特拉提斯·阿西奥蒂斯 Stratis Axiotis
1938年
布面油画
比雷埃夫斯市立美术馆藏
斯特拉提斯·阿西奥蒂斯的作品以暗色调为主,游走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受当时社会影响,他常以港口、船厂和船舶作为绘画题材。本作品描绘了比雷埃夫斯港口一个标志性的区域——雨中长堤 ,它通往圣尼古拉斯教堂和海关办公室。
• 比雷埃夫斯
迈克尔·阿克塞洛斯 Michael Axelos
1934年
布面油画
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这幅海港风景画描绘了海洋和港口,捕捉到比雷埃夫斯港的宁静一刻。小舟、停泊的轮船以及该地的工业区都围绕在蓝色的海面周围。画家尝通过叙述的冲击力和大胆用色,创作出一幅具有野兽派风格的绘画。
两个古老文明的当下对话
作为全球50大集装箱港、欧洲第四大港、地中海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支点和最大的见证者。希腊与中国这两个“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而今正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着跨越山与海的对话。
• 比雷埃夫斯
阿古诺·阿斯特里亚迪斯 Aghinor Asteriadis
1973年
板上蛋彩画
国家美术馆·亚历山德罗斯·苏索斯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呈现该作品的高清复制放大版)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共同举办,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支持,中远海运集团倾情赞助,是2022年中希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文化盛事,纳入“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希腊共和国文化和体育部长莉娜·门佐尼在展览前言中写到:“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能以一种在概念和情感上都熟悉的方式来了解希腊精神和文化。上海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最适合主办这个展览的城市。”
• 波塞冬像
公元2世纪
青铜
雅典安贝罗基彼地区出土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X16772)
如果说“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呈现的是以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那么上海博物馆自身藏品则凝练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大河文明。本次特展的展品选择,特别注意呈现两种不同文明路径的共性与特性,譬如,展览中的青铜艺术和陶瓷艺术。这次展出的希腊青铜器,主要是神和人的题材;中国的青铜文化更关注礼器和对形制的思考。总领事孔尼舸说,“同样的,中国陶瓷似乎更注重上釉等技术,而希腊则更关注器物之上的手绘表现。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这两个东西方的伟大文明之间的共性——它们都共享对陶瓷、对青铜的热爱。本次展览提供了观察这个问题绝佳的视角。”
• 渔夫与船
帕诺斯·瓦尔萨马基斯 Panos Valsamakis (1900-1986)
釉面瓷砖
泰洛格利翁艺术基金会藏
瓦尔萨马基斯是希腊陶艺领域第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著名艺术家。他的作品突破了陶艺这一古老传统艺术的界限,并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他的陶瓷挂画尤为著名,经常用于装饰公共和私人建筑的外立面与内墙。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日常生活和希腊的民间传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举办本次展览的同时,上海博物馆还将推出“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角度进行文明互鉴, 扩大临展之间更好组合的互动效应。诚如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所言:“希望这样的新尝试,能继续推动人类优秀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后疫情时代展览合作新模式
尽管受疫情影响,上海博物馆的国际合作展览却从未中断。基于前几次跨国展览积累的丰富经验,上海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国际博物馆界的广泛认可,因此在获得希腊文化和体育部许可后,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均采取无人押运、线上点交的模式,布展现场由上海博物馆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负责。
四年前,上海博物馆曾于大堂举办特展《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在这个亦小亦美的展览中,观众与古风时期的科拉神像脉脉对望,感受红黑绘陶瓶上酒神的迷狂。展览期间,希腊修复师亲临现场演示雕刻和彩绘的古老技艺;特别定制的沉浸式戏剧《美狄亚》,将上海博物馆大堂作为古希腊剧场背景,在情节推进和表演互动中唤起古老文物的生机。
在展品运输通关的过程中,本次展览获得中远海运集团、上海会展中心海关的全力支持和协助。
上海博物馆由衷感谢疫情中合力促成此次展览的各方机构同仁,更期待未来的携手共进。希腊驻沪总领事孔尼舸也表示:“为了促成这次展览,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并克服了重重困难。但我想,这次展览可以被视为一场小小的胜利。这是希腊与中国两国关系的更进一步,同时,对于上海博物馆以及上海这座城市,也将是一次凯旋。我们克服了疫情完成了这一展览,从展览中,我们有机会感受自由航行的感觉,探索新事物的感觉。总之非常欢迎大家来上海博物馆参观、探索‘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览。”
•
希腊驻沪总领事孔尼舸(Vasileios Koniakos)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共外交处领事海伦·穆萨琪(Eleni Moutsaki)就本次特展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完整版访谈,请移步至本期推送第二条。
识别二维码
进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导览
展览名称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Thalassa: The Sea in Greek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oday
展览日期
2022年7月19日-10月9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四楼
第三展览厅
•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
编写丨教育部、展览部
初审丨石维尘、褚馨
终审丨汤世芬
特/展/导/览
参观本次特展时,
您可以使用上海博物馆微信导览功能。
1
长按二维码进入导览页面。
2
关注上海博物馆公众号,点击菜单“GO上博-塔拉萨”进入导览页面。
3
扫描展厅内文物说明牌边的二维码,获得语音导览及主题介绍。
上/海/博/物/馆
更多资源
👇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