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与风华国乐
当我第一次看完《闪光少女》这部电影时,就觉得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给外国学生看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一个音乐附中,民乐部的学生被西洋乐部的学生看不起,男女主角联手502宿舍的“二次元”少女,组成新的民乐团登上舞台,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故事。整部影片有爱有恨,有笑有泪,把传统的民乐与时下流行的音乐与文化结合了起来,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还是现代的流行元素,都是可以让外国孩子了解的。可能在国内的观众看来,影片关于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被夸大了,对于“动漫”、“二次元”这一文化圈的印象也很夸张和刻板,但正是这样戏剧性的冲突,却突出了我们想要展现给他们的东西,也容易让他们留下印象。
缘起:为什么选择《闪光少女》
在美国给学生放电影,是一件需要特别谨慎的事情。由于美国存在严格的电影分级制度,而且对青少年的保护也特别严格,之前也有很多中国老师放电影引起风波的案例,让我在放电影之前总觉得有些忐忑。不过后来仔细想想,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让学生观看影片,可以给他们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胜过教师千言万语;而且我发现我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学校乐队的成员,有一些也是漫画爱好者,《闪光少女》中所讲述的与音乐相关的故事,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二次元爱好者,一定能让他们产生兴趣甚至有所共鸣。在给学生放映之前,我将《闪光少女》这部影片完整地看过两遍,反复确认没有不合适的镜头和语言,并将可以讲解和讨论的文化点挑选出来,比如“二次元”、“弹幕”、“民族乐器”……最后发现整部影片可能唯一涉嫌暴力的镜头就是开场学生打群架的画面,不过这种为了突出戏剧效果的夸张场景,应该没有太大关系,保险起见在给学生放的时候还是解释了打架这种行为在中国也绝对不允许,不过学生们都笑着说“暴力在哪里都不允许的。”看来是我想多了。在八年级的学生学完“我会说中文”这个单元之后,就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放完了这部影片,整个班级好像没有学生不看,观察学生们的反映,比起热血沸腾的中西洋乐器斗琴,女孩子们好像更关注男女主角朦胧的青春爱情。七年级的学生,我也挑了两个周五,给他们放了这部影片,他们也同样很喜欢。
文化教学设计
学生看完影片,当然要趁热打铁,给学生进行一次“中国民族乐器与音乐”的主题文化教学,对于八年级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文化教学的最后也有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除了民族乐器方面的介绍,对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文化点的解释我也纳入了教学设计当中。基于这样的思路,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对影片中出现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介绍与名曲欣赏。在开始介绍具体的民族乐器之前,我给了学生们一个warm-up的时间,他们看完电影可能还意犹未尽,一定也有一些疑问和自己的思考。这一个warm-up就是一个讨论时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看完之后的感受,以及还存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生活,自己对音乐以及乐器的看法。班上大部分学过乐器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自己学的乐器,影片中的民乐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也很想了解影片中他们不曾见过的那些中国民族乐器。讨论结束之后,正好可以进入话题,从古筝开始,通过PPT演示,依次介绍影片中出现的扬琴、琵琶、阮、二胡、中国鼓、编钟、唢呐,所有乐器的配图我都选用了影片里的截图。在介绍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影片里探讨过的问题,比如“扬琴是什么?”,令我高兴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注意到了这一个知识细节,“扬琴与钢琴同宗。”每介绍一种乐器,我都会让学生听一小段这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或者直接播放一小段演奏视频,让他们了解这种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如果老师能够带来一些便携的民族乐器,直接演奏,这是最有效的;当然如果没有,可以求助万能的YouTube。作为文化对比教学,还可以给他们讲一讲一些常见的西洋乐器用汉语怎么说。
第二个部分则是一个游戏环节。给学生介绍完各种民族乐器之后,他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曲目特点也有了一个大体了解,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玩一个“听音乐,辩乐器”的小游戏。事先准备民乐音频若干,以及与音频对应的乐器图片卡。每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选择与之对应的乐器卡片并举起来,并说出相应的中文名称,前三名选择正确的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游戏根据学生人数,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让学生辨识乐器的音频也不需要全部为民乐,可以由学生熟悉的西洋乐器开始,比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然后再到古筝、二胡、唢呐,由易到难。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尽量选择单一乐器演奏的代表性曲目,时长控制在30秒左右,比如古筝曲《战台风》、二胡曲《赛马》、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进行游戏的同时,也可以穿插一些简单地解释和介绍。我选择让学生辨识的乐器都是音色差别比较明显的,像古筝、琵琶、扬琴这类乐器音色可能有点相似,不过也可以放到游戏的后面增加难度,顺便也能让学生慢慢感受这些音色的细微差别。游戏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中国乐器和西洋乐器有什么异同,可以给他们一些线索,比如音色、材质、演奏方法等等。对比中西乐器之后,我给他们放了两段视频,一段是编钟演奏的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段是郎朗和他的父亲用钢琴和二胡合奏的《赛马》。最后回归影片的主题,让他们思考一下“中西乐器是否可以很好地融合”,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其实这也正是《闪光少女》这部作品想要真正传达给我们的东西,音乐没有阶级之分,民乐与西洋乐最终是可以达成和解并相互融合的。
第三部分则是有关乐器的语言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文化课的设计到这里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不过八年级的学生正好学到“能力与爱好”这个话题,于是音乐与乐器正好可以作为这个话题的扩展。我主要给他们教了表示演奏乐器的“吹、拉、弹、打”四个动词及其搭配,然后让他们练习“我会拉小提琴,我不会弹钢琴,我喜欢唱歌”这样一些简单的句型。由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都很愿意说,他们也想知道更多乐器的名称用中文怎么说。由于在英语里,演奏某种乐器只有一个动词”play”,即使像“拉小提琴”和“弹钢琴”这种不同的演奏方式也都对应同一个动词,而在汉语里演奏动词则根据不同的演奏方式对应不同的动词“吹、拉、弹、打、击……”。起初学生们感到很困难,但是通过动作与图片的演示,理解了不同的动词对应不同的乐器演奏方法,学生们也基本能做到正确搭配。这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差异,汉语词汇中动词的丰富性,正好也体现了美国外语教学中“5C标准”的connection和comparison。最后有学生问我能不能展示一下他们学的乐器,监于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于是我给了他们大概20分钟的表演时间,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学生们有弹尤克里里的,还有表演用鼻子吹竖笛的,还有一些学生同时在学习好几种乐器,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一位女生唱了一首中文歌《我的歌声里》,她去年在学校晚会上表演过,所以一直记得怎么唱。
总结与反思: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人云“以琴会友”,亦有“知音之交”的佳话,在今天也仍旧如此。我很高兴在这次文化课上看到平时不太积极的孩子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平时内向安静的孩子也能大胆地上前拉一段小提琴,通过音乐变得更加自信。比较遗憾的是条件有限,没有让学生见到真正的民族乐器,如果能够让学生真正触碰,聆听现场的演奏,也许他们的感受能够更加真切。音乐同样也不分国界,不分阶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最终都能够找到一个结合点。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一直就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通过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与民族乐器正在为大众所熟知。我们需要让学生看到的,并不仅仅只是留存在历史里的传统,而是这些东西正以新的形式在中国年轻人的群体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所以,借助电影,我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流行弹幕网站bilibili.com, 就像YouTube一样,但是有趣的是用户可以将评论实时投射到屏幕中,这就是“弹幕”,而《闪光少女》中的主角之一Lighting Fingers 的原型正是B站上知名的古筝up-loader“墨韵”。在介绍古筝时,我也给他们放了一段B站墨韵的古筝演奏视频。对于年龄更大、水平更高的学生,音乐同样也可以与语言文化结合起来一同探讨,前不久央视制作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正是一个不错的素材,将传承千年的诗词经典用音乐重新演绎,其中不乏与流行音乐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来自二次元的虚拟歌姬“洛天依”也扮演了经典传唱人的角色。
图为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虚拟歌姬洛天依与京剧演员王佩瑜共同演绎《但愿人长久》
在文化教学的设计当中,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生活。可能是出于自己业余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二次元”的一些了解,《闪光少女》给了我灵感设计这样一次文化教学,让我能够尝试通过音乐这座桥梁,增加与学生彼此间的了解。有关音乐的话题我也和学生交流了很多,比如电影中为了戏剧效果,对于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有夸张的成分,事实上古筝、二胡、琵琶等名族乐器在中国同样有很多人学习,而与美国相似的是,钢琴和小提琴在中国同样也是众多父母让孩子学习乐器的首选。音乐其实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也希望让学生们看到,其实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属于中国特色的东西,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它是流淌在中国人生活之中的,是鲜活灵动的,也是为广大年轻人所热爱和传承的。
视频资源参考链接
1. 琵琶简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JiliDvXhk
2. B站墨韵(“千指大人”原型)古筝演奏《权御天下》:https://www.bilibili.com
3. 郎朗与其父亲合奏《赛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tbqaB4fQ
作者
往期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