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3年5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经济观点

孙立平:有关经济:在一个小型讲座上的演讲提纲(上)

立平坐看云起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3-05-02

最近,在一个小型讲座上,以漫谈的方式谈了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一些看法。现将其中的一些观点整理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1、如何看目前的经济走势以及有关通缩的争论?

第一季度的各种数据都已经出来。如何看?我个人的看法,数据大体正常。下几个季度的数据可能会更好看一些。因为一月份有疫情因素。但人们的实际感觉似乎与数据有一定距离。

直觉靠不靠谱?需要参考四个因素:物价指数、国内消费税、个人收入所得税、就业的情况,尤其是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这四个因素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争论在于是否存在通缩。肯定者主要讲了三点:第一,货币供应量在大幅度增加。第二,物价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消费信心不足。第三,老百姓手里没钱。

否定者来自三方面。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专家:不符合关于通缩的标准定义。部分老百姓:物价在上涨。

我的看法:不是一种典型的通缩,如果一定要说通缩,也只能叫做一种非典型通缩。讲收缩期比讲衰退更有意义。不是绝对速度问题,是速度变化问题。

2、非典型通缩:一个新二元结构的解释

为什么数据与人们的感觉有反差?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的两个部分,不是很准确地说,一元叫国计,一元叫民生。形象点说,也可以叫作上半身与下半身。

在这种新二元结构中,无论是货币增发量,还是M2的存量,或是社会融资的增加,都说明钱不是问题,钱到哪里才是问题,钱到不了哪里才是关键。社融和信贷的增长表明,也不是人们说的钱在银行空转。

如果说通缩,与经济学中标准的通缩也不是一回事,不是由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也不是由利率太高引起的。我们的通缩是一种淤塞型通缩,是充足的货币在二元结构中淤塞住了。

新二元结构中的上半身淤塞了大量货币,通货膨胀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不能不加分析地讲通缩,我们在面对类似通缩现象的同时,要随时警惕通胀的发生。

3、我们面对的最现实问题是大规模集中消费阶段已经过去

应当破除一种现在的消费叙事。现在的问题不是不爱消费的问题,不是偏爱储蓄的问题,而是消费过度、超前、透支的问题,是负债累累的问题,是无力再消费的问题。

另一方面,确实要看到,大规模集中消费阶段即将结束。这意味着像从前三大件和房子汽车那样鹤立鸡群的主导产业将不复存在,企业只要站到风口就可以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现在面临的确实是需求问题。在更现实的意义上,是中国如何处理在全球化时代形成的世界工厂的巨大产能的问题。中国全球供给端的净敞口达到3.4万亿美元。

就社会而言,要通过惠及民众的发展,通过富民政策,滋养新的需求,滋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企业而言,要面对三大件和房子汽车时代之后消费的新特点。

4、上半身循环与债务软约束

有人说,通缩比通胀可怕。但实际上,最可怕的是滞涨。解决通缩的措施有可能带来通胀。更现实的是经济扩张期形成的巨额债务。

现在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企业贷款谨慎,政府不计后果大举借债。包括现在,很多钱流到哪里去了?有相当一部分流到大基建项目里去了,有的甚至是还旧债去了。

多少年前科尔奈讲的投资饥渴症和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似乎没有真正解决。不但没有真正解决,还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不过,更确切地说,预算软约束在变成债务软约束。这种趋势与某些现代融资机制结合在一起,问题会更为严重。

疫后首先是一个休整期,应当把受创的元气恢复过来,把被削短的短板补上。而在现实中,却很可能出现一种慢车道上的紧运行,这会使正常的经济过程发生扭曲。

推荐阅读:


孙立平:不要搞错了,消费的真正问题是过度、超前、透支

孙立平:通缩?什么样的通缩?不要将其与一般的通缩混为一谈

孙立平: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即将结束

孙立平:中国真的存在内需不足吗?

孙立平:一个听起来就过于荒诞的事情如何演绎成为一个真实的故事?

孙立平:举债时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苦斋老师和挖茶俱乐部共同设计

四款杯子分别对应俱乐部四款人气茶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