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世界写封信

2017-06-12 刘忆斯 深港书评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时不知道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本期关键字▽

信|世界






○刘忆斯



2013年6月13日,英国谢菲尔德市一个五岁的男孩托比·利特尔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念头:“给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寄一封信。”念头一起,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国家?托比在妈妈萨宾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捷径——查联合国有多少个成员国。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数字:193。幸运的是,直到2017年,这个数字依然没变。



托比和妈妈萨宾



接下来的问题接踵而至,托比意识到自己这个想法不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难上加难。他更加努力地学习英文,还要学习一些其他文字,他要找到193个国家(也包括他自己所在的英国)的收信者,还要想给他们提什么问题……得到答案不易,而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想出各有针对的问题,同样是一项充满学习与发现的巨大工程。




正在学习中文的托比



托比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要了解它,他想要了解那些在不同地方的人,他想要通过一封封信连接他们。最终,这个孩子成功了。在六岁生日来临前,托比给193个国家寄去了自己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信,并都收到了回信。






<托比和他收到的回信




几乎就在同时,美国作家塔那西斯·科茨也在构思一封信,一封写给自己十五岁儿子的信。信在科茨和儿子之间绝非嘘寒问暖或者释疑解惑,更像是一根脐带,一根连接他们父子与自己的黑人祖先的脐带,里面流淌的除了血脉,还有灵魂。



塔那西斯·科茨



一封信写好了,科茨又写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信的行文是私人叙事,但内容却涉及政治与法律的议题,比如谁是人民的问题,以及黑人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科茨从美国建国史以及黑奴的历史讲起,四百年时间的重量,让这三封“家书”成为一部“身份政治”的力作。科茨充满文学性的语言并非为了遗忘与和解,他想唤醒黑人的种族意识,他告诉黑人精英们别再“自以为是白人”,他甚至告诉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黑人,你在这个国家注定就是低(白)人一等的。”



塔那西斯·科茨获201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非虚构作品奖



上面的故事来自两本书,一本是收录托比数十封信的《亲爱的世界,你好呀》,一本是收录科茨写给儿子三封长信的《在世界与我之间》。这是两本不一样的书,但都是关于信的书,前者是一个孩子写给全世界,后者是一个父亲写给他的孩子,或者说写给他自己。这两本书关乎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世界),一个是时间(历史)。



(英)托比·利特尔 著/朱禛子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6月



(美)塔那西斯·科茨 著/于霄 译

译林出版社/2017年5月


天真无邪的托比想伸出双臂,给世界一个大大的拥抱。而科茨则告诉儿子:“在世界与你之间隔着一个种族主义的屏障,使你无法尽情地拥抱世界、享受世界呈现给你的全部可能性。”我忽然有了一个奇妙的想法:能否让托比和科茨相互写一封信?如果可行,从他们的信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出——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命题的答案。


《在世界与我之间》的第一封信结尾,科茨写给儿子:“你每天早上醒来,必须认识到没有什么承诺牢不可破,甚至早上可以醒来这件事本身也不确定。这不是绝望。”这,简直就是存在主义的行为准则。


想起之前读君特·菲加尔编的《海德格尔与荣格通信集》,荣格给海德格尔去信,引用了一段里瓦格尔的话:“时间是持驻的。时间是河流的堤岸,我们在这堤岸之间掠过。”



(德)马丁·海德格尔  (德)恩斯特·荣格  著

(德)君特·菲加尔  编

张柯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编辑 | 罗婉  陈子澜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与孩子共勉: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看文艺复兴三杰的各种厮混厮打厮杀|珍惜妈妈,不只在母亲节|中国版诺亚方舟+中年柯罗威奇幻漂流|即使每日只读一页书,天天也都是读书日|防止奴隶逃跑的秘密不是篱笆和岗哨,而是……|像贾宝玉一样烫着喝葡萄酒|房子成了一个横扫一切的“怪兽”|那些失踪于历史迷雾中的人、事以及谜|因为白先勇,再读一遍《红楼梦》|纸上漫步、背包走读,你选哪个?|女人的画像|阅读奥斯卡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