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黑德:无论生活在多大的城市,人都会把自己限制在泡沫之间
近日,文景的2017“艺文季”讲座请来了美国著名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这位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在北京谈论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对纽约这座城市的理解。
此次演讲的主题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如果当你看完了《地下铁道》,并且知道怀特黑德说了什么,你大概就知道被仰望的并非是高贵的阶层,被遗忘的也不该是蝼蚁般的生命;正如纽约有高耸入云的大楼,也有低矮卑微的住房一样,在星空之下,都生而有理。
文学的构造与城市的建设有时如出一辙,都在寻找一个永恒命题——人之生存。
怀特黑德:
文 | 伍岭
❖ 从创作角度出发 ❖
科尔森·怀特黑德生于1969年,哈佛大学毕业,1999年开始文学创作时,和每一位致力于写作的人一样经历过挫折,尽管他被厄普代克称为“挥洒自如的天才作家”。
是的,他满腹才华,可在写作的道路上也得摸爬滚打。怀特黑德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就立志要不落俗套,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他想过关于性、毒品以及摇滚的主题,可这些又被他一一否决,不仅因为这些题材有太多人去尝试,还因为他受不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剧情。
▲ 科尔森·怀特黑德
于是他决定写一本关于好莱坞童星的故事,写他在好莱坞经历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可当他的经纪人把书稿寄给各个出版社之后,他们收到的只是25封令人沮丧的退稿信。因为这件事,他的经纪人离开了他。
但很快,怀特黑德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想另辟蹊径,写一本侦探小说。“不落俗套”四个字,依然占据了他的头脑,他要写的这本侦探小说应该是后现代的,他将视野放在了“城市电梯维修员”身上。
怀特黑德发现,如果城市电梯得不到精心维护,有可能把乘客的脚削掉。所以他想到要让电梯维修员做侦探的工作,来调查城市的种种犯罪行为。可经过他的观察,发现维修员也只能做维修电梯的工作,职业范围极其狭小,无法延续剧情发展。
▲《 直觉主义者 》 科尔森·怀特黑德 著
但怀特黑德同时也发现了电梯对于现代城市的重要性,正是有了电梯这个发明,才能让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成为城市天际线上的风景,也让城市实现了向外蔓延的理想。
有了这种想法后,怀特黑德就有了这本《直觉主义者》的小说,书中的电梯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成为一种意象,电梯象征着社会阶梯,令无数阶层跃跃欲试,向往上层建筑。正如发生在美国的黑人人权运动中常常被提及的一句标语那样——
我们要提升黑人的社会地位
这个小说也从探索未来城市渐渐转变为探索黑人种族未来的话题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成功的作品,不仅令怀特黑德重拾信心,也让他把目光放得更远。在之后两年的创作中,怀特黑德写了大量的短篇,他开始关心城市建设与人类心境,这些作品具有印象派特征,又在虚构与非虚构间、三个人称之间不断切换,赋予了不同视角的城市空间与人性的解读。
怀特黑德几乎天天在观察和寻找着这座城市,就连人行横道上的裂缝都能成为他的素材。这一篇一篇的短文写成后,他却并不急于发表,而是将它们锁在了抽屉里,因为他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依然模糊。
❖ 从城市角度出发 ❖
2001年,“9·11”恐袭事件爆发。怀特黑德当时在布鲁克林的家里亲眼目睹了的纽约双子塔倒下。绝望与悲伤油然而生,仿佛死神的阴影将他整个吞噬。
▲1990.6.11
▲ 2001.9.11
他突然觉得自己所写之物毫无意义,那些被他锁进抽屉里的稿件也如同一堆废墟,就像双子塔轰然倒下后扬起的痛苦的灰尘。也正是这般痛苦,让怀特黑德重新审视他所居住的这座城市,以及他曾经记录的那些事情。
之后,怀特黑德将城市放在了生存的意义之中,他不停地思索如何继续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又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乡所经历的如此大的苦难?
带着这些疑问,他写出了《纽约巨像》,他将城市与城市的相似看做城市的本质——堵车的时间点是相同的,城市公园的模式与功能是相同的,春天第一道阳光下人们的行为是相同的……由这些相似之处,延伸到种族与流行文化的命运。
▲ 《纽约巨像》 | 《第一区》
怀特黑德的另一本书也同样在写城市、写纽约。与《纽约巨像》对心灵上的治愈不同,这本名叫《第一区》的小说则描写了大灾难之后的纽约景象。
《第一区》的灾难来自于僵尸,主体故事发生在灾难之后,99%的僵尸都被清除,还有一些残存僵尸在楼道中、地铁里、商店里,人们要派冲锋兵进去打扫干净,然后重建这个城市。
从僵尸的灾难中,怀特黑德想表达的就是重整旗鼓的勇气,就像纽约被恐怖袭击后,面对家人朋友的去世,该如何重建一个完整的自我。“重建自我”是怀特黑德最主要的命题,在《纽约巨像》里有,在《第一区》里也有,就连他的最新作品《地下铁道》里也有。
▲ 《地下铁道》
世纪文景引进的《地下铁道》是怀特黑德首本中译作品,不仅在美国获得前总统奥巴马的赞许,在中国也受到读者好评。
首先是因为情节紧凑可读,美国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读完这本书后就说过:
我夜不能寐,心悬在喉咙处,几乎不敢翻下一页。
▲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下铁道
但对一部真正好的作品来说,惊险的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具有某种精神内涵,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这一点也是怀特黑德努力追求的——《地下铁道》描写了一段非常复杂的法律斗争历史,它徘徊在废奴主义者和奴隶主之间。而这段历史就发生在纽约,虽然整个故事设定的背景在美国南部,但大反派、猎奴者里奇韦却因纽约的文明以及不同主义的斗争事件而重新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
▲ 沿着地下铁道逃走的奴隶
怀特黑德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纽约展开,或许 50 31512 50 15759 0 0 3269 0 0:00:09 0:00:04 0:00:05 3268也与他长期居住在此有关。怀特黑德的童年四处搬家,纽约的很多街道、很多区域对他来讲都有家的影子。他每次经过某处曾经住过的公寓时,总会回想起往事,尽管其中有好的有坏的,都将会成为他作品中的一部分。
纽约是国际大都市,似乎生活在此就能更容易获得一种“世界主义的看世界”的角度。但对于一位像怀特黑德这样的大作家来说,生活在城市里并不高贵,城市里的人是市井的,且视野局限。
▲ 纽约
一座城市的好与坏的影响,对于居住在此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办法来消解它,因为人会自建一个生活空间来保护自己。怀特黑德觉得,无论生活在多大的城市里,生活会限制人们在5公里范围之内,限制在自己小小的泡沫之间。
❖ 从灵感角度出发 ❖
▲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作品
所以城市对怀特黑德来说,更多的是观察和沉思。他喜欢独处的时光,喜欢把房间的灯灭掉,一个人盯着天花板看。
有时候,怀特黑德的12岁女儿对他的举动相当费解,担心父亲常年不工作。可女儿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我(怀特黑德)正在工作。”
他在实施写作计划时,常常是写上一页后就去打个盹儿,然后再写一页,再去打个盹儿……一天下来要打四五个盹儿。这大概就是他享受家中环境、并热爱独处的主要原因。
因为爱睡觉,怀特黑德的创作灵感也多来自梦中。《第一区》的僵尸,就是来自于他30来年,每个月都会做一次跟僵尸有关的梦。
多年以前,怀特黑德和前妻还住在纽约郊区一个出租房里,有一次他们请客人来家里玩,怀特黑德早晨醒来后发现客人还在楼下客厅,觉得尴尬和厌烦,就继续睡觉。可梦中的意识却告诉他,客厅里的客人全是僵尸,需要去清理……
就这样,他从梦中醒来,觉得这个灵感不错,就记在了纸上,成就了《第一区》的故事。还有一些梦则更为离奇和荒诞,不太适合成为新书的主题,但他也一一记录,比如,怀特黑德有次梦见自己和母亲做爱,他就觉得这更像是弗洛伊德对梦的一种解读。
编辑 | 罗婉 邓晓偲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那个隐含在波洛和马普尔小姐背后的人是谁? | 六神磊磊:李白杜甫给时间以文明,我们要给文明以时间 (福利) | 用“炼金术”拯救国家经济?居然有人相信了 | 有一种知识分子,叫做媒体人 | 翻开读小库,书有大世界 | 我们的征途,不止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