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阿里,寻找下一个蚂蚁

冯超 商业人物 2021-02-19

作者:冯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外界终于可以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一只蚂蚁的全貌。


8月25日晚间,蚂蚁集团分别向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递交第一版招股文件,寻求两地上市。这个从阿里巴巴孵化出来的蚂蚁,已是一头大象:



公司总计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业内预计,蚂蚁估值超2000亿美元,将成为近年来全球最大规模IPO之一;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前6个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9.5亿元、6.67亿元、169.57亿元和212.34亿元;


公司在扩张,薪酬在上涨,2019年,公司的员工人数为1.5万,刨除激励计划,人均年薪为63万元;


阿里系的高管与员工,合计持有公司50.52%的股份,上市意味着一批年轻人实现职业成长以及财富的自由。


蚂蚁固然耀眼,但阿里还会有下一个蚂蚁出现么?


阿里巴巴是一个经济体操作系统。


这个系统能实现1万亿美元年度成交额,依靠的是正是将一件件商品、一次次服务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商品和服务日渐丰富的背后,便是阿里核心零售业务的扩张,从1688批发、淘宝、天猫、跨境电商,再到饿了么、口碑、盒马本地生活服务,等等。


这些被消费者熟知的业务,不过是阿里经济体操作系统呈现的直观界面,而支持其系统运转的基础设施,则隐藏在冰山之下。


当一件商品完成消费的整个流程时,其必然经过支付、物流环节,这对应的基础代码,分别是:金融服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而要想保证金融和物流的高效,又离不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能力。


所以,支撑阿里巴巴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有三极力量。


第一极,让交易变得更顺畅,即金融服务,对应的,便是蚂蚁科技。


第二极,让物流跑得更快,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应的,便是菜鸟。


第三极,是支撑金融、物流的底层技术,即算力,对应的,便是阿里云。


这三行力量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重要性,用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的话来讲,便是当下世界的“水煤电”。


阿里巴巴的计划是,未来5年,服务中国10亿消费者,在阿里平台上实现人民币10万亿元的消费规模。到2036年,能够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超过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


而要实现这个计划,基础设施的作用就愈发重要。当然,基础实施不仅可以为阿里自己所用,它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可以对外输出商业价值。


自然,它的市场规模巨大。


蚂蚁上市,得益于电商的大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坚持、持续的投入,年轻员工们的奋斗。但蚂蚁成为大象,还是因为它作为基础设施,发挥了重大作用。


那么,下一个蚂蚁,会是作为基础设施的阿里云、菜鸟么?


如果从现有的估值、市场份额情况看,它们有潜力。




 


当蚂蚁上市开始被广泛关注时,一条阿里云的消息也刚好在流传。


今年5月份,摩根斯坦利给蚂蚁为770亿美元,7月份,高盛上调阿里云估值至930亿美金。


而阿里巴巴公布了一份亮眼的季报后,高盛、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上调阿里云估值至千亿美元以上。高盛上调阿里云估值至1238亿美元(约8530亿元人民币),比3个月前增长了60%。



阿里云的估值,三个月涨了3220亿元。


阿里云计算公司成立于2009年,即阿里成立十周年之时。当时,阿里面临爆发性增长的数据,但服务器不堪重负,每天都在崩溃边缘。而如果继续使用IBM、Oracle、EMC老一套的“IOE”设备,要支撑阿里未来增长,光买机器和软件的钱就足够让阿里破产。


阿里云推出后,经过一段痛苦的研发和内部协调合作,开始在阿里内部的业务上崭露头角。而经过这11年的发展,它的客户已经遍布全球。


据Gartner今年4月的数据,全球市场中,阿里云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7.7%上升至2019年的9.1%,位列全球第三。在亚太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从2018年的26.1%上升至2019年的28.2%,接近亚马逊与微软总和。



而据IDC统计,阿里云在中国市场上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市场份额增长,市场份额达42.4%。


8月20日,阿里巴巴公布2021财年第一季度业绩。


云业务季度营收123.4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9%,2020年上半年累计营收超24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55.13亿元呈显著增长。而对比最近5年的数据,在2016上半年时阿里云营收为23.09亿元,到2020年的245.62亿元,五年间增长超过10倍。


而多个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阿里云在金融云、工业云、数字政府等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都占比第一。


钉钉和阿里云正在发生化学反应。钉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协作平台。目前钉钉用户数已经突破3亿,被1500万家企业组织使用。


在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看来,钉钉与云是深度融合的:“就像传统信息时代PC和Windows的组合一样,企业既需要云这样的新型计算架构,也需要钉钉这样的新型操作系统,这是一个整体,前者提供水电煤一样的算力基础设施,后者如同新时代的Windows,让企业可以快速开发管理组织和业务的所有应用。”


这种融合,也成为阿里云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而在6月份的阿里云峰会上,张建锋首次对外展示了阿里云三大发展方向:“做深基础”,从阿里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飞天云操作系统向下延伸定义硬件;“做厚中台”,将钉钉这样的新型操作系统与阿里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云钉一体”;“做强生态”基于云和新型操作系统,构建一个繁荣的应用服务生态。


截至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2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规划建设了5座超级数据中心,新增的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的三座超级数据中心,也陆续开服。



眼下,阿里云还是高举高打的投入阶段。今年4月,它宣布未来3年投入2000亿元用以技术研发和数据中心建设。


没有什么比“2000亿”这个数字,更能说明阿里云的野心了。




 


在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中,菜鸟以1900亿元的估值,位居第十。


在8月20日的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中,扣除公司内部间交易影响后,菜鸟的营收为77.13亿元,相较于2019年同期的50.05亿元,增长54%。


而增长的原因是,该季度阿里集团的跨境及全球零售商业业务快速增长,每单平均收入和履约订单量均有上升。


每年的双十一,阿里云、菜鸟都要进行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去年双十一,阿里云承受住了54.4万笔/秒的世界级的流量洪峰。而菜鸟,则承受住了全天近13亿个物流订单。



当2013年阿里巴巴联合其他物流公司成立菜鸟时,它就准备成为物流背后的大脑与神经中枢——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物流能高效地运转,让快递的运送速度更快,在国内实现任意地方24小时必达,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必达。


让物流更快的背后,是去解决物流行业的顽疾。中国物流成本占总GPD约15%左右,而欧美只占8%左右。中国物流的成本很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降本增效,哪怕降低一个点,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菜鸟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张勇将物流当做走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阿里巴巴和菜鸟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全球一张网”。


为了这张网,在国内传统快递领域,阿里先后入股百世、中通、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而在去年11月,阿里又通过增资和购买老股的方式,投入233亿元,持股菜鸟的63%股份。而今年,在仓配领域,菜鸟又先后收购了点我达、心怡科技等物流类公司,完善同城物流体系。


在国内布局的同时,它又在泰国、俄罗斯、欧洲等地建设物流枢纽和海外仓库。数据显示,菜鸟国际已经成为全球新四大跨境包裹网络之一,日均处理订单量超过FedEx和DHL,仅次于UPS。


成立7年后,菜鸟当下主要在两端持续发力。


首先是B端业务上,菜鸟正在与品牌方合作改造供应链。它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出预测,协同生产计划;告告知对方货物的入库、调拨、出仓。菜鸟的智能分仓,能够提前告知产品布局,具体到哪个型号的产品,在哪个地区,放多少产品。


菜鸟早已跟奥克斯、雀巢等品牌进行了合作。在2018年时,雀巢的跨区发货比例从60%降至10%,当日达、次日达比例从3成上升至7成。


而菜鸟推出的电子面单,也成为传统快递行业的标品。这种包裹的数字证书,直接带来的效果便是物流成本的下降。以中通快递为例,菜鸟在旧电子面单基础上升级的一联单在本季度帮助中通节约单票物料成本近60%。


菜鸟推出的IOT物联网技术产品,比如极简PDA,比传统的扫描设备要便宜90%。


而在靠近c端的消费者业务上,菜鸟驿站的功能由单一的快递服务,逐步升级为团购、洗衣、回收等领域。而一款用来寄件的“共享快递运力”APP菜鸟裹裹也成为国民级应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亿,它还在拓展国际寄件、智能寄件的消费场景。


这个物流行业的独角兽,还在继续织网。


去年,菜鸟总裁万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8年快递的规模是6000亿,而物流行业的规模是12万亿,“菜鸟现在希望的是逐步从快递行业延伸到供应链,延伸到整个物流行业,希望成为整个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引擎,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定位”。


菜鸟看中的,其实是一个万亿的市场中的新机会。




 


蚂蚁的前身,支付宝,成立于2003年;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菜鸟,成立于2013年。


他们成立的时间间隔也就5年左右,而在解决自身业务痛点的过程中,又逐渐成为阿里,乃至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一边反哺主业,一边夯实,一边又为其他的创新业务提供支持。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以新零售为出发点的盒马鲜生、淘宝直播等业务都是搭载在基础设施上的创新产物。


另一方面,阿里对创新失败的高容忍度也为这种履带式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比如在“来往”失败经验上发展出的钉钉,以及最早并不被看好的阿里云。


阿里能持续创新的秘密,还在于这家公司掌舵者与管理层的决心。


张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经常给员工讲的一句话是,“我们更要做造风者(Future Shaper),不仅不跟风,还要创造未来。”


所以,蚂蚁上市只是阿里经济体的一个篇章,它只是故事推进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瞬间,代表着新的开始,而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发生。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王卫,Dick???

站在“大人物”身后的保镖们

深圳1988

为什么东北人统治了麻辣烫江湖?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授权。一切形式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合作。

投稿、约访、合作,联系邮箱:bizleaders@qq.com

添加微信biz-leader,获转载授权或邀您加入商友群


微信名:商业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长按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2.期待您置顶与星标。欢迎分享与评论,欢迎通过留言或私信方式给我们提供选题线索
3.点击“阅读原文”,看商业人物官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