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给我去看《流浪地球》!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6


 

前面

 

谁也没想到,《流浪地球》会这么猛。

 

有人说它的势头像去年的《红海行动》。

 

其实不止。

 

去年《红海》用了五天才完成的逆袭,它只用了两天。

 

 

现在才大年初三,《流浪地球》让今年贺岁档的口碑票房双冠军同时失去了悬念。

 

口碑。

 

因为早先大批量的点映,让它成为了贺岁档第一个拥有豆瓣评分的片子。

 

非常高,8.4,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给到了四星及以上的好评。

 

上映后有回落,但也依旧坚挺在8分以上。

 


票房。

 

它在昨天开始弯道超车,从一开始的三甲开外,直接飙升到日票房第一。

 


截止成文,已经超出第三名《飞驰人生》两倍多,追上《疯狂的外星人》,拿下总票房的第一位置,应该就是十几个小时后的事情了。

 

猫眼更是直接把它的最终票房预期上调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50亿。



 而很多疑问和声音也在伴随着它步入现象级响起。

 

问的最多的就是一句:它凭什么?

 

是啊,它好在哪?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谈谈另一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拿的出手的硬核科幻片?”

 

很简单,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和工业现状里拍科幻,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它是所有商业类型片中,最烧钱,最高标准,最难讲好故事的一种。

 

国内的电影工业体系尚不完备,特效制作和西方也有较大差距,成熟的科幻片编剧储备又几乎没有,审查上又因为涉及国际政治,过起来非常困难。

 

更要命的是,这么多年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所制造出的进口科幻片,早已把中国观众的感官阈限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都是难伺候的主。

 

说白了,人才不够,技术落后,投资难有,审查难过,观众难搞,你只要稍有功力不足,就能把这部电影亏的底裤都不剩下。

 

所以这么多年,任何电影资方都对硬核科幻抱着审慎的态度,导演也都不乐意碰科幻片这一烫手山芋。

 

直到这次,郭帆和他的《流浪地球》出现了。

 

《流浪地球》



很多人问我,《流浪地球》的出现,是意味着上面的这些问题,都一下子改善了吗?

 

并不是。

 

你依旧可以在《流浪地球》里看到各种各样因为科幻土壤缺失而带来的问题。

 

比如因为编剧经验的缺乏,导致整个故事都有些不连贯,人物动机也交代的非常模糊,台词文本异常空洞,逻辑也让位给了煽情,女主的那番讲话实在有些过了,结局吴京的行为也是强行收尾。

 

比如因为过审和市场的考量,整部片子陷入了一种非常小气的政治格局,明明全球化的项目却只有我们和盟友俄国发挥了带头作用。

 

但这说明它不好吗?

 

当然不是。

 

这是中国硬核科幻的第一次,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我作为影迷绝对不忍心,也不愿对它过分苛求。

 

更何况,这个孩子,还完成了一些我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首先,《流浪地球》架构的完整世界观非常惊艳。

 

科幻电影对于观众最大的魅力,就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想象力,它兼顾预言性,宏观的哲学思辨性,人类思维广度的开拓性。

 

说白了就是未来世界给观众在视觉上的冲击和思维上的启发。

 

但这两样东西,在中国的科幻电影中又一直是缺席的。

 

幸好,这次《流浪地球》做到了。

 

它基于刘慈欣的同名原著,构建了一个非常恢弘,在逻辑上也能够自恰的未来世界:

 

这是一个100年后的人类生存危机——「太阳急速老化,将会不断膨胀,吞没整个地球」。

 


这意味着地表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被迫集体迁入地下,如果不有所行动,人类将迎来从未见过的灭顶之灾。

 

为了度过这个危机,人类研发出了可以推动地球移动的巨型发动机—“上帝的喷灯”

 


一座不够就一百座,一百座不够就一万座。


用这一万座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飞往比邻星系,开始新的生活。

 

《流浪地球》,顾名思义,就是一场“地球的流浪记”

 

同时这又是一场注定具有悲情色彩的战斗。

 

因为它将历时2500年,需要100代人的集体努力。

 

也就是说,有100代人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城出生,死亡。

 

而那些终身为之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人,自己是永远无法看到成功的那一刻的,一切都是为了望不到头的下一代,或者说,是为了2500年后的地球。

 

电影发生的时候,也直接通过旁白告诉你,人类只剩下35亿人了,在电影故事发生之前,地球已经死了一半的人了

 

怎么死的。

 

这张图告诉你了:

 


“未通过抽签者严禁进入地下城”

 

是被抛弃的。


还没等你喘过气来,它又立刻用各种“数据修正”的警报告诉你,地球的发动机在路过木星的时候突然大量熄火,因为引力,木星将在35小时与地球相撞。



就这样,《流浪地球》用想象力,戏剧张力,人文关怀,悲情色彩,组成了一个非常惊艳的中国式科幻世界观。

 

而且《流浪地球》还在这个世界观之下,适配了一个完成度颇高的故事。

 

太空和地面双线叙事,


一条儿子和姥爷和发动机救援队抢修发动机。



一条父亲在太空和“叛逃”的人工智能空间站抢夺控制权。



多重反转之后,两条线最后以一种非常壮烈的方式进行交汇,完成了整体的叙事闭环。

 

导演也非常聪明地用科幻的外衣,去套了一个灾难片的内核,拍了一个全年龄段观众都能产生共情的故事。

 

将整部片子的落点拉回到了全世界的人类在灾难面前同仇敌忾,不惧牺牲的存在主义精神上来。

 

在没有彻底放弃人类骨子里对爱和家庭看重的基础上,尽可能给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去推进剧情。

 


具体手法就是给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去不去修发动机?

 

救谁?

 

拼不拼命?

 

牺不牺牲自己?

 

在人物不断做出选择的同时,回身反哺人类的高光。

 


尽管这牺牲了原著中反叛和阶级的灰色质感,但是无疑是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环境中最稳妥的故事表达方式。

 

最后还有视效。

 

这应该算是整部片最大的亮点,也绝对是中国电影工业史上一个新的高点。

 

它的视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恢弘,更重要的是里面富有想法。

 

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开场的拉升镜头,从地下城电梯拉升到已经一片狼藉的地表城市,再到一个上万座发动机的鸟瞰,本以为就是一个交代地球现状和发动机情况的常规镜头。

 

没想到仅仅是在鸟瞰时停留了几秒,立马继续拉升,直接拉升到太阳系和正在被木星吞噬的地球。



那种人类的渺小和这场流浪的悲情,在这个镜头里喷涌而出,让我一下子起了鸡皮疙瘩。

 

另外地球很多方面的视效也都颇为考究。

 

地下城设计成了赛博朋克风格,地球一半白昼,一半极夜的景象也有做视觉表现,很多小细节都可以看出不是CG而是做了实景。

 

还有大量的地标建筑,诸如东方明珠塔,北京央视大裤衩还有边上的兰州拉面,都被CG复刻然后彻底摧毁。

 


我们在年前的推荐里也写过:

 

这一切都仰赖于特效团队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3000多张概念图,画了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0平方的实景搭建,才最终通过2000多个特效镜头去呈现了这么一个难以想象的末世地球。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科幻美学,你能在里面看到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崇高敬意,也能感受到人类对于自身归属感的集体认同。

 

最后

 

《流浪地球》和刘慈欣其实就像是中国科幻的窗口期,也是我们等了太久的一个机遇。

 

而我们就像是被关在密室里已逾白年的囚徒。

 

现在终于有勇士去打开了那一扇窗,我们也可以仰望星空了。

 

对于影迷来说,还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事情吗?

 

今晚标题也许是句玩笑,但我又真的希望我们能用一张票帮中国科幻抓住这次机会。


我无比期待,几十年后,我能再走进电影院,看到银幕上出现《流浪地球X》。

 

亲眼看着地球经过2500年的流浪到达那颗比邻星,一边看着人类的孩子在贝加尔湖畔钓鱼,一边热泪盈眶。


音乐/流浪地球—acder

配图/《流浪地球》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