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中,明星哪去了?

芋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26

写在前面
 
首先说清楚啊,这个“哪去了?”不是说他们直接就闷不吭声躲起来了。
 
他们当然还在,大部分艺人都在踊跃地捐款捐物,以自身影响力加油鼓劲,很多流量的粉丝也都在疫情早期,通过偶像的号召力和饭圈强大的组织能力,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近乎救命般的医护物资。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消失,只是单指他们在舆论场上“消失”了。
 
从我开始使用微博以来,这应该是“热搜”最少出现偶像明星的一个月了吧。
 
艺人的名字不再高频度地挂在热搜榜上,偶尔有艺人上了热搜,点进去是粉丝清一色“抱歉占用媒体公共资源”的评论,曾经趋之若鹜的热度如今让各家艺人和粉丝避之不及。
 
OK,这个行为本身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疫情当前,娱乐主动退位无可厚非。
 
那问题出在哪?
 
出在那一天同时上了热搜的两个女星:被举报的韩红和被辱骂的姚晨。
 


她们做了一些和大部分艺人都不同的事情。
 
韩红大家都知道了,在疫情中相对高调但也无比切实地为疫情做着非常重要的慈善募捐作用。
 
然后她被举报了。

 
姚晨更特殊一些,当很多艺人对负面信息避之不及的时候,她完全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你我一样的普通网民,在微博上大量的转发各种得不到救治的病患,缺乏防护物资的医院的求助信息。

 
同时,每天都有各式的质疑朝她涌去,从前她表达的一些言论也再度被翻出来,在平面二元的讨论里,网友们极力去证明:她哪有那么善良,都是装的。


看明白问题在哪了吗?
 
我们现在的环境,正在被动的完成一种对艺人的“驯化”: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在公共议题上作任何的表述,甚至不可以流露出任何情绪。
 
很多人在给他们带上舆论狂潮的紧箍咒,驱使他们去小心翼翼地说话。
 
不照做,被骂上热搜的姚晨,被举报的韩红,就是你们的下场。
 
艺人是没有选择权利,只能选择自己“消失”。
 
我们今晚就试图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以及,这个问题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何干系。


他们没把艺人当人
 
艺人是如何被“驯化”到如此小心翼翼的地步的?
 
说白了,很简单,他们一直没被当「人」。
 
这话估计很多人听了会跳脚,寻思明星怎么说都是我们社会阶层里最顶部的群体之一了,赚的也是收入金字塔最顶端的数字,怎么就不被当人了?
 
这得从职业本身聊起,因为艺人这个职业是和整个社会里的他人挂钩的——艺人用个人的技艺与魅力去赢得公众的青睐,是公众赋予了这个职业意义,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的商品属性。
 
而公众把他们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极端双重性的职业身份。
 
一方面,很多粉丝不把偶像当人,而是当神。
 
追星追星,说到底就是粉丝在他们身上投射了对“理想我”的期望,让那些我们向往的品质都有了实体。一切都找到了一个光辉的出口,在这个人身上可以交付精神上的寄托,也有了向前的冲劲儿。
 

而当这种寄托化作行动,会产生一种现象:粉丝开始自发对艺人进行大范围的组织宣传与形象维护。
 
这种现象本身没什么错,是大家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的本能。
 
但如果这种维护在一开始就忽视了偶像作为一个「人」的缺点本能,七情六欲,就发展成为一种造神运动。
 
相信大家在上网冲浪时都遇上过这样的情况,当你点进一条营销号的博,下面是粉丝们整齐划一的控评模版,要下滑好久才能在粉丝的安利中刷到一条路人的评论。

(截自某打投组微博)

而控评和反黑也成了粉丝有组织的例行事项,争议和负面评价被遮盖住。在大规模的言论美化中,明星被粉丝自觉地“神化”了,变成了一个完美的符号。
 
当一个有爱欲、有情绪、有缺陷的人被包装成符合所有人期待的模样,他不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橱窗里的精致玩偶,时刻等待着过路人的检阅。
 
这会导致什么呢?
 
就是我们要说的另一方面:围观者过路人也会顺着粉丝输出的「神」的形象,去苛求那些明星。

“既然你们都说他那么完美,我就别怪我以神的标准要求他”
 
这其实是一种恶性的培养,培养网民,特别是将自己置于集体意识中的那部分网民养成“以无赖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圣人的标准要求明星”的习惯。
 
于是这个苛求范围慢慢变的不止是被造神的明星,开始泛化到整个艺人环境中。
 
管你是不是粉丝给你控评的那种,你是个艺人我们就必须以我的标准“一视同仁”。
 
最终拉近的每一个镜头,投掷的每一束目光,都成了一次次检阅。
 

每个艺人都生活在他者的凝视之下,经受极其苛刻的审查。
 
表情动作都被无限放大,每一句话被反复寻找漏洞。在偶尔露出罅隙的时刻,各种声音都涌到面前来,夹着肆意的攻击与诽谤。
 
姚晨那事就是这么回事儿:
 
“你姚晨当年表达了我无法同意的观点,所以即使你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发声的艺人,也是真的在用影响力救人命,那我也觉得你是个傻逼,你是作秀,你是买热搜。”


但明明小学老师就教了我们道理:人无完人。

在这一轮又一轮的造神,检阅,维护,进一步的造神,进一步严苛的检阅的循环里,明星一定会露出自己的“情绪”和“不完美”。
 
热依扎挂人,王源抽烟,那英骂人,郑爽抽烟,鹿晗恋爱,张若昀“你管得着吗”,这些娱乐事真列出来,估计一篇文都装不下。
 
在粉丝造神和路人凝视的极端两面之间,形成了无法打破的的闭合。那么身处这个闭合中心的明星自己呢?
 
在这个靠粉丝经济存活的体系里,他们只好选择服从游戏规则。被剔除个人特质,戴上标准化的面具,去符合更多人的期待。


就这样,他们的自我被“消失”了。


“你就是个戏子”
 
聊完了大众的“粉丝滤镜”,我们再来谈谈大众对于艺人的“有色眼镜”。
 
这也是导致疫情中大部分艺人自我噤声的另一原因。
 
“有色眼镜”可以理解成一种偏见。
 
大部分恶意揣测的人对艺人都有着一种对立的身份认同。
 
就拿这次韩红、姚晨遭到的质疑来说,大大小小的爱心基金会良多,为什么那几个网友总揪着韩红不放?社会上其他职业的人也转发求助信息,为什么只有姚晨被骂、被怀疑初衷?
 
因为这些人对于她们的质疑不是来源于她们个人,更多是来自于她们的“艺人”身份本身,以及大众对他们的预设。
 
这种对立的身份认同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结构层面上来看,这些人对艺人的恶言相向是由于他们在社会集体中感受到了一种“相对剥夺感”。
 
也就是说,当他们将自己与艺人这一群体比较时,感到了不公,他们觉得自己的某些社会资源和话语权被剥夺了。
 
他们觉得艺人不值赚这么多钱,艺人也不值得被尊重。
 
在他们看来,艺人不过是演演戏唱唱歌,就获得了如此之多的金钱。不过是发几句话、换个造型,就轻轻松松引起大家的注意。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易又不合理。


他们对艺人施加的苛查,便是身份冲突孕育出的非行为暴力。而这种暴力不是抽象的,是对现实的干预,用以掩饰某种相关的无力——
 
“你的生活都这么光鲜了,我骂骂你怎么了?”
 


潜台词是“因为你过得太好了,而我没你过得好。”
 
另一个方面,是艺人被他们“类别化”了。艺人被赋予了单一身份的幻象,甚至成了一个被“非人化”的群体。
 
在他们眼里,艺人不是个职业,是消费社会里的一件商品。更形象些,这件商品是容器的形状,里面盛放着快溢出来的个人私欲——窥私欲、占有欲、控制欲,还有无处可放的情绪与戾气。
 
对明星私人行程的偷拍、隐私信息的贩卖,这些明码标价正是明星被商品化的直观显现。
 
他们对艺人这件商品进行着心理消费,在自认为的取悦与被取悦的关系里,靠偷窥和审视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所以,当韩红、姚晨站出来去发声、做慈善时,他们会有一种既有认知被打破的受辱感,在他们的认知里,艺人不过是大众生活里的一剂调味品,是被观赏、被支配的,怎么可以发声去指挥别人?
 
与此同时,对于艺人的善举,他们也会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不信任——
 
“你哪有那么善良?不都是包装?”


你看,在他们眼里,明星本身就是和官僚主义,傻逼这种词一类的。

若说追随者是带着粉丝滤镜,那么这些人是戴着有色眼镜。

当人不被看作同类的“人”,当预设立场便是歧视的偏见,那么针对艺人的恶意揣测在他们看来只是合理推论罢了。


被苛求的何止明星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还是得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明星被造神,被严苛对待,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我上面说了,这种对明星越来越严苛的网络环境,在改变的其实不止是那些人对于明星的看法,而是培养那些人的习惯。

他们越来越习惯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倒过来理解:

宽于律己,严于待人。

不可避免的,这个“人”会是所有人,包括你我。

最后这一点,我不打算再大掉书袋地来论证,只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回想一下这些场合。

你在社会事件中表达情绪,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当你想要表达不同的观点,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当你对某个zc提出批评,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当你被他们惹怒,讲出脏话,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当你在朋友圈频繁表现自己负面情绪,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你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被扣过帽子吗?

为xxx洗白?不爱国?蹭热度?恰烂钱?女权婊?人血馒头?道德婊?圣母?带节奏?都在你的头上出现过吗?

会不开心吗?

那我们为什么要把话语权让给他们呢?


音乐/太阳照常升起ost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