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再谈「乘风破浪的姐姐」

鹅,阿怡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之前写过一次《乘风破浪的姐姐》,那篇结尾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当时算是对节目一开始的总体观瞻,基本没聊太多,那篇的留言里我们也答应读者,会根据后续节目的走向和风向,再写一篇。

 

现在节目已经开播31天了,流程也已经走到第二次公演这个阶段,第二篇也是时候写了。

 

但这一篇形式会和第一篇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围观下来,这个节目值得讨论的东西,已经远远出离掉了节目本身,还包括了它引发的舆论形态,也就是观众的反应。

 

所以今晚我们聊的会很多,很碎,一共7个点,我们想尽可能把我们观察到的东西,产生的观点都讲出来。

 

1.

女性可以有哪些选择?

节目开播那么久,你说对比刚开始我推文里写的“仓促摇摆”,有没有改善?

我觉得是有的,这节目里有不少“不要定义女性”这个主题相符合的点。

但是和上一篇文里说的一样,这些点,本身还是来自于姐姐们自己的魅力。
 
就拿婚恋这一项来吧,在中国社会是否结婚、生育成为了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标准,而30位姐姐百花齐放,她们选择的人生、所持的观点不同,无形中就在打破这个社会标准。
 
同样是单身的状态,金莎很坦然地说自己三年没有谈恋爱了,期待婚恋,而王霏霏则更专注于事业。

 
同样是已婚的状态,万茜在权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伊能静选择把重心放在家庭上。

 
张雨绮和宁静离婚后依旧过得很好,也在打破传统观点认为的离异女性会过得比男性艰难,认为“大龄”、“离过婚”、“是单亲妈妈”就没有市场的成见。
 
节目里呈现出了多种30+女性的人生样本,让大家首先看到女性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

这种挖掘和呈现,值得鼓励。

2.


年龄的束缚有被打破吗?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点在于,节目通过姐姐们的台前幕后的变化,成长,选择,多少传达出节目本身的立意。


姐姐们在节目中努力突破自我,争取呈现出最好的舞台,同时也是在打破给我们规定好什么年纪做什么的“社会时钟”,展现女性拥有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我们可以看到将近50岁的宁静,一开始还纠结自己要不要跳舞的事情,但二公训练时吃下救心丸后继续刻苦练舞,最后她在《flow》的舞台上不仅边唱边跳,而且还说rap。



还有黄圣依组的《女孩与四重奏》,上台前不被网友所看好,但在舞台上她们展现出了一种老上海百乐门的韵味,伊能静也确实做到了自己跟子女说的话:“52岁的女性不仅仅能跳广场舞。”



通过努力,可以超越随着年龄带来的身体衰败,姐姐们让我们没有那么恐惧老去这件事。


节目也反过来延伸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恐惧衰老,希望自己永远20岁,就是在贬低女性的价值了吗?


钟丽缇说:“20岁,30岁,50岁是一样的,只要努力,就能赢。”


她也尽力从作息、健身等方面去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还有心态上的年轻与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的体能确实比中老年人要好,“老去”也能代指心态上的老去,还有社会的主导权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


所以,恐惧衰老是一件不分性别,也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如果恐惧衰老的根本原因是觉得“女性年龄大在市场会贬值”,那就是无形中站在传统价值观中压迫女性了。


3.


但是赛制依旧有很多问题

比如选曲不公平


姐姐们的价值在节目中并没有被好好珍惜,公演赛制的设置并不公平,每个 组合从选曲开始,就站在了不一样的起跑线上,大概率决定谁输谁赢。


你让唱跳嗨歌和抒情慢歌PK,那还比什么呢?


这就好像同样是体育跑步项目,你让马拉松选手和短跑选手一起跑100米,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抱怨现场观众给出这样的投票结果,但设身处地去想,这就好像渴了的时候给你一杯水,冷的时候给你一张毯子, 现场观众等待了很久,疲惫之下自然更容易被嗨歌点燃。


但如果一开始赛制就让快歌跟快歌比,慢歌跟慢歌比,那么至少大家的起跑线是一致的。


4.


比如选秀的老套模式依旧没变


《乘风破浪的姐姐》 刚开播时豆瓣8.6分,热度跟其他综艺相比,更是断崖式的爆红。但是播到第5期,它的口碑和热度双双下跌,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等姐姐们的新鲜劲过了以后,我们在第一篇文《姐姐很好,乘风破浪一般》里提到的问题,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这档节目除了选手是30+的姐姐们以外,其他用的还是传统选秀的那一套操作,人气为王的选秀逻辑。


每场公演比拼到最后,看的依旧是观众的喜爱度,淘汰复活的选手靠的也是冲浪榜的人气。


如同泡沫般的人气,观众已经在女团选秀中已经看腻了,大家如今想看到的是努力后真正实力能被赛制证明。



而且,30岁+的姐姐体力可能很难跟上,本职工作也大多是演员或主持人,乘风破浪本身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这个艰难的过程是节目最大的看点。


节目仅仅通过一次公演,以及500名大众评委,就轻易地决定了姐姐们的去留,赛制让姐姐们的付出显得没那么有价值。



所以,淘汰制只看500名大众评委的喜爱其实有点维度太单一了,如果增加专业评委,姐姐们互投等的比重达成平衡,可能会好很多,


特别是姐姐们的互投,如果能增设这个环节,更符合女性相互支持与理解的节目初衷。姐姐们一直一起训练,谁付出得最多,谁进步得最大,她们都看在眼里。


以多个方面去考量选手的去留,才能让姐姐们的付出更有结果。


5.


厌女现象只增不减


再谈谈节目之外的舆论吧。


第二期节目播出之后,万茜的一句话被顶上了热搜——“女人是可以帮助女人的”。


“是可以”三个字背后所暗含的是,在很多时候女人并没有和女人站在同一边,而是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



起初《乘风破浪的姐姐》刚出现时,最让我期待的是它能够展现出一种女性的力量,鼓励所有女性勇敢地活出自我。

 

但很遗憾,自节目开播以来到现在,在关于这档综艺的讨论中,看到最多的仍然是来自性别上的歧视和攻击,是厌女症的依旧存在。


我所说的厌女症,既指男性对女性的贬低和客体化,又包括女性将这种性别歧视内化,在女性群体内部的相互厌恶,这是让我最难过的一点。


 

这种”厌女“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对女艺人身体和外貌进行嘲讽。


 

比如,黄圣依第一次表演调侃她是斗鸡眼,说张萌穿衣服从来不漏脚脖子的原因是脚踝粗等。



除了外形方面的恶意攻击,厌女还通过揣测和刻板印象,延伸到了更深的层面上。

 

例如,觉得女性有所成就一定是依靠男性,当张萌说自己是制片人之后,被说是“靠老公”。


以及有网友扒出各个女艺人第一期所穿的衣服价格,将其与个人身份价值划上等号,对女性进行物化。



大家在看待女性时,似乎并没有用一种欣赏的目光,只有恶意解读和语言暴力。

 

蓝盈莹在节目里的努力和对胜负的在意,被认为是“操努力人设”。


刘芸被淘汰那一期,有人觉得黄圣依眨眼睛但没掉眼泪是“假哭”,做出扇纸片的动作是为了扇出眼泪。



努力,不努力,掉眼泪,太过坚强,这些女性无论做什么或者说什么,似乎都能被说成是错的。

 

不止是这些,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厌女的现象从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有了痕迹——

 

很多人之所以想看《乘风破浪的姐姐》,并不是想看到30+女性的魅力,而是坐在一旁坐等着三十个女性聚在一起互相抓着彼此的头发厮打的“好戏”。


 

6.


对人性的过度苛求


从第一期播出到现在,从刘芸到黄圣依,再到如今的伊能静,万茜,蓝盈莹。

 

艺人们在这档节目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甚至小到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被无限度地放大,被解读,被辱骂。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明星应该承受批评吗?#

 

我觉得是应该承受的。

 

这个回答听起来似乎有些残忍,没有人情味和同理心。

 

但作为粉丝市场的产物,明星的身上是具有商品属性的,这就决定了被置于高曝光度下的他们需要接受大众或好或坏的评价,也就是“被消费”。

 

但同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度。

 

可以批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所使用的字词语句,观点是否理性中立不带有任何个人情绪,理由是否合理,这些都是有界限的。

 

从目前一些人针对几位女艺人的“批评”来看,我认为大家需要重新思考一下:

 

自己对于人性的要求是否有些过度了?对人性二字的理解是否存在着什么误解?


 

就来说大家骂得最厉害的刘芸,当时《艾瑞巴迪》满员,而排名靠后的张雨绮和王丽坤想选,试探性地问有没有人想换。

 

这时候,刘芸说了一句:“她们两个真的很适合《艾瑞巴迪》”,因此被网友认为是在“抱团”,“拜高踩低”。



这句话在我看来,顶多算是一个人情商低、不够聪明的表现,何况还是剪辑后的内容。

 

而网友们却从这句话开始,扒出了刘芸过往的种种,包括她的感情,她的交友,她在采访里说过的各种话,将这些真真假假全部联系在一起。



最后得出“这个人做人/人品有问题”的结论,然后一起围攻她,恨不得让她去死。

 

但过去我们在聊电影的时候也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角色应该是立体多面的,复杂矛盾的。

 

比方说,看上去再好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再坏的人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软肋,高尚里可能会看到卑劣,肮脏中或许也藏着美好,这才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可是很多人现在像是拿着放大镜盯着这些女艺人,只允许真善美存在,容不下一丝一毫人性里的丑陋。

 

这才是最虚伪的。


7.


综艺需不需要价值观?


上次其实就有人留言反驳这点,说这只是一档综艺,不需要什么价值观输出,也不需要那么严肃,大家看个乐子就好。


“认真你就输了。”


但一档综艺其实就意味着一个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必定会有文化倾向和观点的输出。


这些观点不论节目本身是否觉得自己承载了价值观,都会影响到电视机前的一部分观众,这种观众的“被影响”又会反过来压迫节目组,艺人,甚至是上综艺的素人,是个恶性循环。


当然,价值观它并非恒定的,它是多元的,只是我们应该容许讨论,容许批评,容许严肃,容许有人不是只想乐呵乐呵。


行了,就写到这吧,谢谢《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给我们提供的两次选题。



配图/《乘风破浪的姐姐》
音乐/《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 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

「3号黑店」“一个人的影展”四周年限定纪念周边

正在热卖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