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木兰》就是个笑话

灰白 3号厅检票员工 2021-01-31


 
写在前面
 
我是真没想到《花木兰》有那么烂。
 
从选角争议到对全英文字幕的预告质疑,它这一路算是坎坷的,包括去年外网就出于对主演刘亦菲声援香港jc的不满,对《花木兰》有过公然抵制行为,敌对风气至今弥漫不散,油管评论不堪一睹。
 
加上它放弃了上映北美院线,提前上线付费流媒体,后续盗版资源泄露,观看人数呈几何级数飙升,又引发了一场舆论激战。
 
吵吵闹闹下来,目前豆瓣定格在了低迷的4.7。


我们看不到片子,也自然不能拿盗版资源写个热度,也就只能干看着这些差评窥豹,揣测这个评分里的各种弯弯绕。

好了,现在终于上映了,我也去影院看完了。

我可以直接说,不管是IMDB的5.4,还是豆瓣的4.7,电影之外的那些干扰根本就不是主因,主因就是电影烂,非常烂,位的烂。
 
《花木兰》
 

本就是真人版翻拍,我们也不必避讳谈到98年的那版《花木兰》动画了。尽管除了故事框架不变,别的已经没有关联。
 
我的意思是,原版最华彩的部分,和新版已经没有关联。
 
我先强调一下,我是认可推陈出新的价值意义的,经典就该经得起不同年代的审视,和不同创作手法的折腾。
 
只要最终成品有完整的构思和表达,又将是另一番秋色。所以再大的改动,都可视情况接受。
 
新版导演主要是自个儿玩砸了,也拍砸了。


她按照原样桥段翻拍,却剔除了原有的歌舞表意、音乐传情等承载人物心理动态的元素,并且不作任何一点更适宜真人世界的衔接处理。
 
最直观就是去掉了木须龙、蟋蟀等帮衬,而莫名增添了一只兼职女巫,负责激发木兰真“气”的黑鸟。
 
结果的呈现就这么说吧,如果说动画版《花木兰》还对中国文化意蕴缺乏深刻洞察,女孩身上的中西糅合略微明显。


那真人版《花木兰》,完全就是一场中不中,西不西的巨型拼拼乐,也像一道色彩太斑斓的菜,大写的难吃。
 
我也一直都明白迪士尼的调性,为了囊尽大小年龄段观众的欢喜,它是什么口味都要照顾到的。
 
所以这一篇我不想做什么历史地理,服饰妆容的实证考据,因为那些只是这道菜的颜色,刺眼但不关键。
 
在我看来,别的先不提,它连中心角色花木兰,从骨架到弧光都没完成好。



全都是半成品
 
花木兰我们都很熟悉,角色脱胎于一首《木兰辞》。里面的诠释空间很大,从出战动机,参战策略,到结局抉择皆有玩味之处。
 
但主题落点还是「人」,是花木兰。故事的发展是她的成长,故事结局将是她的新生。
 
因此无论怎么变,花木兰必然是有一道贯穿全局的明晰成长线的。
 
好比动画版《花木兰》注入了带有西方意味的「价值实现」和「慕强」。所以开头铺垫了她对成婚的抗拒,结尾回乡并“带”回了欣慕的上司。

 
而新版《花木兰》里的花木兰(刘亦菲饰),可以说什么都有,也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比如电影开端的追鸡戏。
 
木兰父亲(马泰饰)说“别管鸡了,它会回来的”,而木兰不顾召唤,继续追赶;周围的人都侧目,但她脸上带笑,自得其乐。
 
包括追逐中打翻贡品,可视为对传统礼仪的轻蔑;踩碎石制凤凰羽翼,也可以理解成是对先祖规法的不顾。


这些都在暗示木兰天性的执拗,武力的非凡,也在铺设我们对她全新人格的心理预期。
 
无奈这种「新」就开了这么个头。
 
在替父从军这一关键抉择上,动画版通过歌舞,展示了女孩无意间看到父亲摔倒而不忍,也唱出了对个人追求和家庭兼顾的思量,从军是无奈为之。


而如今的花木兰,整个心理动机都很模糊。
 
她目睹父亲公然摔倒,又听到了母亲那句“他(出战)不会回来了”,看到了意喻明显的孝字玉佩,期间还穿插着对剑的渴望,随后就决定替父从军。

 
因为没有展示她的内心波动,也就没法理解这一连串的因果联系。
 
比起说她是出于孝,更像是被迫尽孝。但要说是被迫尽孝吧,木兰又感怀于父亲的劝诫,并对着剑一字一句读出了“忠诚,勇敢,真诚”。怎么说好像都可以。
 
包括后面雪地之战,她也轻易就相信了女巫(巩俐饰)的话,果断暴露女性身份去救人。
 
唯一一次自己做了决定是辞职回乡,结果又听从皇帝号召归队带兵。
 

如此种种,东破西碎,没有半点真人该有的灵肉,分裂程度近似于《24个比利》。说到这里,我也才恍然大悟前面木兰母亲说的“木兰,控制你自己”的终极奥义。
 
还有女巫一角。她可代表木兰内心的另一面,表达女性的反抗意图和对个人实现的渴求,也承担着激发木兰真“气“的功能。
 

然而女巫也并没有贯穿如一的品性,木兰稍微一劝,她就背叛了阵营。
 
女权也只是她身上一个空洞标签,最终呈现还是和木兰一样垮塌。
 
木兰父亲更是一谜。他不断强调自己的使命是忠于家国,木兰的使命是嫁人为家族增添荣光。
 
但木兰追完鸡后,他流露欣赏;木兰喜欢他的剑,说“我希望能像你一样勇敢”,他的回答是,“没有恐惧就没有勇敢,你一定要勇敢”。


所以参战和成婚,究竟哪一个更值得他所说的“恐惧”呢?做哪一个决定更贴近于“勇敢”呢?他对木兰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这可能就是电影里最具思辨性的疑问吧。
 
说到底,导演希望他们承载西式的价值表达,又不敢跳脱原有的传统框架,大概她连怎么确定立意都没想好。


导致《花木兰》整部电影都是半成品状态,半身死死卡在中国的旧式孝道里,又朝着西方自由、女性主义的精神旗帜挥手。
 
结果两边观众都面露尴尬。
 

这不是魔改是乱来
 
比起人物,更多人在意《花木兰》对东方意象的胡凑乱用,认为这种大尺度的魔改糟践了我们的文化精粹。
 
但我认为重点不在于是否魔改,不在于魔改程度,而在于是否合理。
 
动画版也是大幅魔改,可揭开俏皮表层,它依然传递了反战反传统婚配的精神,也调用简约的手绘元素,尽力对东方雅韵作了还原。


而这次《花木兰》的魔改,只为了保留动画的美观质感,全然不顾真人改编的壁垒,各种观看体验突兀,逻辑悖逆。
 
就拿木兰的家来说,设在了福建土楼,即《大鱼海棠》里的地域背景。

可《大鱼海棠》因动漫的叙事空间本身带有奇观性,独特的客家民居能辅助添色,封闭圆环构造更拉开了内部冲突的张力。

 (图自:《大鱼海棠》)

而《花木兰》的土楼,是直白地营造压抑的氛围,强调了片面的鲜亮国风色调。

最主要的作用,是等同于搭建了一个便于围观的戏台。
 

比如顽皮的木兰跳下屋顶,就用了一段平行剪辑,刻意给到木兰姐姐的赞赏表情,抱着小孩的妇人不屑神态,和老妇人的摇头特写。

比起电影,是不是更像在看一出舞台剧?

突出谁就把镜头移给谁,辨认谁的忠良,就给谁来一道强光,生怕这些人物不够扁平,生怕观众看出他们是真人。

舞台剧和电影的差别是很大的,当你在电影里看到舞台剧的感觉,那就说明它至少这一段是完全垮掉的。


更别提通稿遍地飞的打戏了。
 
请都请了甄子丹、李连杰两位武侠影星,实际给到他们的动作镜头加起来估计都没有三分钟。
 
木兰这边也是动辄慢镜头摇移,用方位的急剧切换来掩盖动作设计的平薄,交手超不了十回合。

 
而且木兰之所以能赢,每次也都靠强行找补。
 
比如电影高潮的雪地大战。它把动画里原是柔然军队的火炮,改成了敌军持有。
 
木兰为了引开注意向敌军射箭,让敌军向她所在的雪山开炮导致雪崩,成功救出了伙伴。

这里包括了至少两个硬伤。一是木兰射箭的威力再大,也不可能吸引敌军的全部注意,何况柔然已是濒死之势。
  

另一个硬伤是,导演估计就没明白把火炮安排在柔然军队的用意。

两个版本里,柔然军队都属于精干部队,动画版是想突出柔然协作有勇有谋,两方实力差距不至过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真效果。
 
而这一版是为了烘托木兰单人的智谋和英姿,罔顾了军事部署的常规逻辑。
 

包括木兰和反派将领的终极打斗也轻飘得可以。
 
这位挟持皇帝的反派就没什么真枪本领,全程都在抢木兰的剑,近似于卡通版本的夺宝游戏,最激烈的看点可能就是他脸上吃力的表情。

结局他也死得随意,像是在遵循正义必胜的守则,可这又和他随手一箭射死了强大的女巫产生矛盾。

 
总的来说,满屏随心涂鸦,全无表达章法,哪怕当最宽容的爆米花片来看,它都是个残次品。
  

这也算童话?
 
我还听到一个论调,说迪士尼盛产童话和公主,把《花木兰》也归这类,看看巨额投资砸出来的特效画面就好。
 
问题是它也够不上童话片那种规格的「好看」,整个调度非常单薄。
 

拿一个细节来说,木兰初到军队时,配上“她来了一个陌生的部落”的旁白,用了一个全景的上摇镜头,慢慢越过大门上空,像是要拓展什么视觉奇景。
 
然而并没有。
 
它就仅仅是把已经看到局部的空间,无意义地拓展了一下,既没有让表达更丰富,也没有叠用到视听元素。
 
全片的镜头语言皆是如此,任何信息都给得平直,空间就是空间,时间就是时间,朴实程度无限逼近伪纪录片。

 
人物的台词也全无美感。
 
军队训导士兵,台词直接是“偷窃,处罚,死刑,逃兵,处罚,死刑...不诚实,惩罚,开除,丢脸”,你说他是在空口念表格我都信。
 
像皇帝对木兰说“我欠你一条命”就不多提了,也还别去怪翻译,因为那真就是“I owe you my life”,英文课本都比这多一点诗意。
 

当然,说这片完全难看吗,也不是。
 
imax荧幕最细腻地突出了服饰之富丽,几个全景空镜头也流动着山川之恢弘,霞光之婉约,尤其雪崩戏的白浪之层叠汹涌,也呈现出了不错的视觉动感。
 
就没有了。
 
我没有把主角本身的魅力融进去当优点,因为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一样,一开始就认为刘亦菲饰演花木兰并不违和。


最终呈现也满足了部分期盼,她一身红衣从白雪里款款而出,或者只是穿硬朗的盔甲侧身站在那里,画面就足够静美。
 
但同时谁也都能看出,在这层美之外,她饰演的木兰并不够灵动。
 
无论是在水池里猛然被叫住该露出的惊慌,还是给伙伴打气时该具备的坚毅,在刘亦菲脸上都很难准确捕捉到,她的反应程度实在太浅。
 

可毕竟这种剧本也很难给到她什么发挥空间,就像导演只聚焦到了风景的表层美一样,对于人物必然也只聚焦到了表面美。
 
真挺可惜,兜兜转转等了《花木兰》这么久,这道用昂贵原料烹调的大菜,就这么做砸了。
 
这声可惜甚至都不知道该送给谁。
 
配图/来自网络
音乐/ Christina Aguilera
Reflectio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