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写,那我来
正文
《永恒族》在我们互联网上的关键词,有三个。
第一个是“导演名字”,一个曾经只要打出来就会被删文的敏感词。
第二个是“争议”,关于片中一场广岛原子弹的段落,引起了极大的舆论。
第三个是“漫威最差”,上线流媒体后,这部片的评分在豆瓣已经跌落到了不及格,在国外的几个主流评分网站,也都只有6分+,比已经很烂的《尚气》还要低上0.2分。
第一个词关于政治,第二个词关于舆论,第三个词关于电影本身。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关键词,这部片资源流出之后,几乎没什么同行写,大家都偷偷看,然后偷偷讨论。但我们还是固执地觉得,就这么让它过去了,有些可惜,这部片本身和其背后的现象,都是很值得聊聊的东西。
争议我们不多说了,两方都举出了道理,你可以在宏观上理解成这是人类对于科技屠戮无辜平民的人道主义式反思,我不评价,你也可以从导演的民族出身和历史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背叛,和对一个在战争中受难了的民族的羞辱和不公正,也没问题。
我不想参与争吵,我今晚更多还是倾向于聊聊电影本身。
《永恒族》肯定算不上是一部质量有多优质的电影,但它又确实能被称为漫威非常大胆的一次尝试,他们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极致文艺+极致商业=?
拿了奥斯卡的艺术大闷片导演,来拍以快速消费品著称的超英电影。
前者的电影是可以20分钟没有一句对话的,后者是你只要1分钟没有抓住观众眼球,你就会被市场淘汰。
这已经不是漫威第一次尝试去回答这种问题了,2003年,前钢铁侠时代,李安执导过一部《绿巨人》。
这部《绿巨人》也不同于以往的超英片,李安精准地触摸到了浩克系列的背面,就是绿巨人作为半人半兽的孤独感,以及赋予了他在超级英雄电影里从来不容许出现的忧郁。
但是,上映后国内外都是恶评如潮,豆瓣6.8,李安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群体的欢心,习惯了商业的观众,觉得拖沓沉闷不够爽,习惯了文艺的观众,觉得浅显矫揉。
这几乎是在《永恒族》上复刻重演了,这部片最大且唯一的优点,也是导演把在她上一部电影里的那种“无依之感”拿到了这部片里,成为了叙事间主要情绪——
永恒族本身是一群英雄,他们来自奥林匹亚星,被天神派到地球,保护和辅助人类生存和发展,自带英雄主义的荣光。但是电影后半部,他们发现自己就是被批量制造出来的工具人,任务就是饲养员,饲养人类到一定的文明程度,然后让地球体内寄生着的天神巨人苏醒,地球会在天神的苏醒里四分五裂。
奥林匹亚星根本不存在,他们没有故乡,也不属于地球,背叛天神后无处可去,是真正的无依之人。
被拿到这部片子里的不止情绪氛围,还有摄影,大量的广角镜头,昏暗的自然场景,几乎就是从上一部片子来的一种惯性覆盖。
但是这种人物情绪导向型的叙事,也成为了片子最大的问题,因为它和这种兼顾商业需求的类型片没法兼容,没法让观众信服。
一个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设定中,这群人的神性就过分耀眼。
作为神,就决定了他们的使命性非常前置,他们使命就是使用超能力,对抗变异族,维护人类,这必须时刻贯彻到故事脉络里,作为商业部分的落实,满足武戏连同特效方面的视觉刺激。
那么不论他们进行了多少对自己,对人类历史全貌的思索,在得知自己是棋子之后犹豫挣扎,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探讨空间,因为他们必须马上不断地不断地作出选择,在激昂的影院里拯救一切,开始商业观众最爱看的部分。
我们拿它和另一部“文艺超英片”作个对比,就能更明显地感觉到这个问题——
前年拿了金狮奖的《小丑》。
同样的手法运用在《小丑》里也有过,用情绪去讲故事,但《小丑》和《永恒族》最大的差异,是小丑具备了一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即小丑始终是人。
无论他怎么发疯,有多少出其不意的情绪波动,比如突然在楼梯跳舞,在卫生间独舞,观众都会把他视为身边人,代入到一些典型的样本来看,再加上演员的入神演绎,把情绪和人物融合得极其到位,观感非常自然。
但《永恒族》无法实现,因为主角永恒族不是人,就是身份纯正的神,和人类保持了泾渭分明的遥远。
所以导演在《永恒族》只能去做一些不太高明的减法,简化作者表达,去维持在一个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基准线上。
但这些不高明的减法,反而让两边都被削弱了。
第一个减法是让议题只是通过角色的嘴巴讲解出来,这毫无疑问是最省事情的,但却也是最削弱议题本身的。
《永恒族》的议题探讨还是有点新意在的,从人类是地球的寄生虫到追问人类存在意义本源,站在历史横轴里反思人类的诸多变迁比如战争,反思发展进化中的两难比如对强大武器的利用尺度,包括永恒族只是工具的设定,都是对于神这一存在本身的解构。
但篇幅的限制让这些议题悉数依赖于大段的对白交代,草草带过,整体显得庄重而无力。
而议题的虚弱让世界观的构建失去了力度,只是想看爆米花电影的观众也会觉得这没完没了的台词实在索然无味。
第二个减法是滥用闪回,去凸显人物的成长,这又是极其省事的方法了。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们只能看到人物抉择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他如何思考,具体经历一无所知。
就像至今我也很难领会为何女主 Sersi在知道自己只是棋子后依然站在人类这边,坚持牺牲天神族而拯救人类;而作为对比设置的Ikaris对人类的介入程度明明和女主近乎等同,又为何选择坚持信赖阿里瑟姆,杀了永恒族首领。
而看娱乐性的观众,对着闪回里永恒族像是在逛庙会一样的大段大段无聊场景,都提不起兴趣。
这种对必要躯干的省略,或许是文艺元素里常见的留白手段,又或许是为了迁就商业性的实现,但无论是哪一种,电影呈现出了某种两边靠不着的拧巴状态,也由此牺牲了观感的顺滑。
上面两种减法的综合作用,就是直接牺牲掉了电影的人物塑造。
难以理解人物行为也就难以代入人物,所以尽管《永恒族》里的角色多达十数位,也能够看出导演在群像戏做了不小的努力,但人均篇幅依旧有限,简化又让成长弧度的勾勒变得更加粗暴。
人物情感线也因此而刻画破碎。
无论是女主在情感上的取舍和摇摆,还是永恒族族员之间的情谊羁绊,每段情感都没有刻画,只有寥寥的交汇片段,这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人物的立体度。
比如你不知道那个孩子脸的成员为什么会前后作出那么大的反差选择,暗恋是绝对不够的。但好像也确实匀不出更多余的空间给他。
同样的,还有醒悟自己是工具人的变异族的首领,甚至连一个觉醒后的选择机会都没有,稀里糊涂就被干死了,也确实匀不出任何空间给她了。
说到最后,我们回到开头抛出“极致文艺+极致商业=?”的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上,漫威好像依旧失败了,给不出一个成功的答案。
当然,超英电影和文艺片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牢不可破的壁垒,我也无法就此下出一个定论,但在这一次次的失败尝试之后,肉眼可见一个结果,就是双向的讨好,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电影行业的剧变,正让观众的分席变得越来越剧烈的,这又反向逼迫全球的电影公司去作出更明确的选择。
这会产生什么样的长远结果我们无从得知,只能静静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