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档最佳没人看

灰白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05-21

写在前面


今天第三部,《狙击手》,贺岁档票房最低,排片最低,演员知名度最低。


但是,口碑最佳,不止是最佳,是断崖式的比另外4部更好。


我们也是特意提上来写,排片完全低得不可思议,再不发就要彻底没了。


好电影不该就这样了。


《狙击手》



比起《狙击手》,曾用名《最冷的枪》其实更合味道。

 

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因为它的主题确实关乎“枪”,只截取了一场小规模密集狙击战为主体,从有限的叙事体量里勾画人物温热,家国之情。


无论是场景,服化道风格,双方阵营设定也都和枪有着匹配的冰冷质感。


聚焦点缩得很小,而这么“小”的好处很多,能把观众近距离地代入当场,身受其血腥刺激的杀戮氛围,与人物建构起情感,达成了命题要求还足够好看。

 

另一个原因是“最冷”这一形容词足够确切,它暗表了对冲的存在。

 

最冷的枪与最热的人的情感,白雪与鲜血,全片对大量的反差关系的构建尤为触动人心。

 

我们就以这两点为切入聊聊吧。

 



小而精致

 

《狙击手》这么简单的故事结构,如何才能保持住对观众的牵引力,显得小而不简,是全片都在贯穿的难题。


导演具体是怎么解决的呢?


一是设置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从基础设定上就给了足够的迫力。

 

故事开始,就是美军的顶尖狙击手约翰(曹操饰)以突袭至重伤的侦察兵亮亮(刘奕铁饰)为饵,在五班的营救里除去班长刘文武(章宇饰)这个因枪法精准而上过国际报纸的狙击手。

 

狙击实力的不相上下,再加上军事主义所规训出来的无情本性,极大地增添了危机感。


五班靠队伍协作来测算方位,敌方就用位于中界限的亮亮来诱敌出洞。

 

胖墩想到用背负铁板来御敌,敌方就想到要击打铁板的两边,让他负力不均而露出破绽,没有人能永占上风。

 


如此不仅丰富了敌方的形象,衬托出了我们的智谋,敌对的张力和悬疑性更得到了强化,最容易悬起观众的心神。


另一个是视听技法的精准,剪辑快速,时刻抓紧观众的注意力。


最明显的就是近景正反打的使用,电影经常把第一视角代入到双方的瞄准镜里,让观众体会身临现场的刺激感。



双方的作战布局也很少使用大段的解释交代,只用镜头补足信息。

 

就比如刘文武在交代两个战士去演一场之前演过的戏来作幌子,就只是说了这么一句。

 

然后就衔接到了他们一个挖土撒土,一个在配合的镜头,表示不时扬起的手就是伪目标。

 

层层铺陈下来,这片便显得精炼利落,快感与故事性皆有。

 



白雪与鲜血

 

我更喜欢的是白雪与鲜血的对冲设计。

 

这片利用大量的对冲关系,完成了主旋律作品里最难完成的部分,即对人物实感的建立,以及对大的那种家国情感的共鸣。

 

这是很多同类型片想要完成也应该完成的,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拐向了某种奇观展现,或是煽情路子。


而《狙击手》是特别冷静的,就像漫天满地的雪一样,只是这样的克制反倒突出了血的鲜艳。



视觉表达上其实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战场即雪地,五班战士每倒下一个,白雪地就多染一片血红,两者交相映衬。

 

类似的雪和血的对冲关系遍布全片。

 

叙事视角像雪,没有多少台词渲染和口号,对敌我双方的描写甚至都没有多少篇幅的分别。

 

但是你却也能在这份等量的描绘里,感知到两者的不同,感知到志愿军汹涌的热量。

 

我们战士和美军狙击手前后被打中过腿,而我们的战士第一时间是想到让战友注意隐蔽(类似意思的话),而美军只是自己为自己包扎。

 


每次完成狙击后,都会给到双方的反应镜头,五班打中对方后,脸上总是挥之不去的凝重,因为知道任务还未完成,也对战友的牺牲尚未释怀,他们记得自己肩上的负重。

 

而美方狙击手这边,则是嚼泡泡糖,是一句“十环”的得意,早已失去了关乎怜悯的人性感知。

 

叙事体量也极简,前后拢共不到8小时,人也就不到10个人,但是这么微小的空间里,反而更凸显个体存在的实感。

 


因为我们不再是在狂轰滥炸里体会群体的无差别牺牲,而是在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个生命的存在与消亡。

 

就像我们会记得胖墩死于铁板这一防护的失去,他最后一刻想到了自己的孩子,给他起的名字叫铁板,家和国都在他心里一齐荡漾。


 

我们也会记得刘文武死于自己对炸弹的引爆,他的形象本身就存在着反差,不仅得益于演员章宇的表演,更有编剧塑造之巧。

 

刘文武因领导五班而很少笑,但又会在细节里披露温情,比如会破例答应手下战士戴上手套去执行任务,知道那是他妻子的手艺。

 


不许大永哭,但也会为了让重伤的战士多坚持一会儿而撒谎鼓励,最后也因不愿落入敌军手里,迎着冬日的暖阳自爆而亡。

 

还有亮亮,因为重伤只能一直躺在地上,也没法说太多话,那你却能在清淡的描写里体会到他过硬的意志力。

 

那么年轻的会对孩子温柔说话的战士,被注射强心针的时候被撕裂了伤口,在掏出情报时又撕裂了一次,最后在给我们传递讯息时,被接连打中的胳膊再也无力举起。

 

正是这样聚焦于个体的细腻叙事,让他们流出的每一滴血都如此鲜活。

 


那是雪地的印记,也是战争的标记,是所谓家国精神的醒目注脚。

 

或许我喜欢《狙击手》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最亲近的我们的战士,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更多无名先烈的英魂。

 

最后,别嫌我感性,说完片子,让我为如今仍操劳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无暇顾及外界纷争的张艺谋再多说一句吧。


他这数十年来对电影行业的付出与诚心大家都感受得到,新老作品里的示范意义和探索精神也都不曾褪色,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部电影,在明天的冬奥会开幕式之后,也能继续关注这位72岁而宝刀尚且锋利的导演。


哪怕不为别的,只为电影。

 

配图/《狙击手》
配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