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在插秧的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1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小贴士

基于2017年度(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评优会的举办,2017年12月2日、10日、16日分别在浙江台州、安徽合肥以及上海举办乡村发展与振兴系列研讨会。


12月2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举办的乡村发展学术研讨会特邀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A4工作室主任桑万琛做题为《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的主旨报告。此报告首讲于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题会议七:城乡共荣,振兴乡村。


本文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师生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修改审核,并经发言人审定。


桑万琛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A4工作室主任


大家下午好!其实就在半个月前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跟同行分享过这个主题,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各位再做一次分享交流。


大概在2017年1月的时候,有这么一组网红照片,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回迁房。当时我的微信朋友圈完全被这个新闻刷屏,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们整个杭州市杭派民居工作组的同事,包括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杭州市农办(统筹办)、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各家设计院等。从2013年的夏天有这个构思到现在,四年时间,作为第一批示范村,引起了全国同行乃至外行的一些关注,我作为亲历者,也觉得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copyright@gad)


发展困境

当时做这个课题,初心就来自于“乡村美不美”的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现代民居与传统民居相比,空间格局上“行列机械,里巷文化丢失”,这种弯曲的里巷所承载的生活和交往的功能完全丧失了。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乡村,尤其是“美丽乡村”运动以后,仅十余年时间,一大批乡村从原先的传统风貌到现在新建的民居,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和美学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建筑形式“千村一面,建筑文化迷失”。

上图的三张照片是从萧山机场去杭州主城区路上拍的,很多农居屋顶都顶了个球。当时万科的王石来杭州看良渚文化村的时候,还顺手拍了几张照,好奇地问杭州网友是什么意思?我在杭州出生、成长、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笑)。这些年,不仅出现了顶着球的、中西结合的、奇奇怪怪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在浙江,尤其是杭州地区,农居大小和高度成为了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代表。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好,几乎都是你家盖三层,那我家一定要盖三层,你家盖四层,我家要四层的,所以当我们去看很多乡村,建筑高度几乎是一刀切得整整齐齐。这样从平面到立面,再到建筑风格,我们的乡村文化就完全破碎了。虽然杭州也有中国最美县城桐庐、狄浦村、深澳村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传统村落,但这类传统村落毕竟还是少数,大概不到10%。所以从整个杭州市域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延续、深度的江南乡土文化体验空间载体。

那是2013年,杭州市政府的一个初心就是要解决乡村美的问题。乡村这么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保护历史的传统村落,国家已经六次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可以说传统村落的相关保护已经一步一步走上正轨,另一个方向是撤村建居的城中村,已经完全实现了城镇化,但这两者之间,还有大量身份尴尬、发展路径不清晰的一般性乡村。一般性乡村往往没有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资源,除了零星的明清建筑或历史建筑,大多数还是在改革开放间新建的砖房;往往也没有外来资金和人口的涌入,所以仍然保持着一般农业和小微轻工业。一般性乡村数量最多,是活态乡土文化传承的最广阔空间,所以这个课题始终聚焦在这三类村。


那年夏天,杭州市规划局第一次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的时候,召集各县市规划局和各设计院一起讨论,到底杭派民居怎么往下做。

困惑一:形象认知不明晰

今天我们提杭派民居,很少有“嘲笑”的声音。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没有杭派民居(这个概念)。大家知道在中国民居体系里,杭州民居隶属于环太湖苏州民居文化圈,2013年以前确实不存在这个概念。尤其对标徽派民居,它有非常清晰的建筑符号:马头墙。那杭州民居有什么形象认知?


困惑二:文化内涵不明确

虽然已经提出了“杭派民居”的概念,我们也隐约觉得杭派民居不能等同于学术上的杭州民居,不是一次复古运动,在功能和风貌上是要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和审美价值,是传承中的发展,是一次产品升级。但杭派民居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文化内涵?


困惑三:发展认知不一致

讨论的时候,有建筑师提到杭派民居是发展的集大成者,那这二十年杭州流行的法式古典、绿城风也是杭州的建筑风貌因子。而践行了十余年美丽乡村的各县市一线人员就更困惑了,当我们让各县市整理他们认为最好的民居和不好的民居照片,结果很有意思,我们收到的是这样一些照片。

这是一个县级市规划局提供的较好民居建筑。坦率地说,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也说明即使在“专业”规划系统里,对杭派民居的认知也是存在一定挑战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委托我们开展“杭派民居”的相关工作。我们确定了先开展课题研究,再组织设计团队进行户型研发的工作模式。由规划院牵头研究,五家甲级建筑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南方设计有限公司等)做建筑设计。


系统研究

研究伊始,我们从中国民居、浙江民居再到杭州的一些民居的相关资料梳理了一遍,整体来看,大多数研究是建筑学的论述,专注于个体建筑的解剖。比如浙江民居的好几本书都是清华出版的,但是我们提的“杭派民居”,本质上并不想局限于建筑风貌,而是着眼于现代一般性乡村的生产生活模式,是强调与自然环境地理的融合与村落规划布局,是基于江南核心地域文化特征,构建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新乡土生活方式。所以这个思路确定后,对于“杭派民居”也许我们很难给出精确的定义,但可以从历史、自然、建筑文化和空间五个方面去找脉络、找原因。

历史文化为什么是第一个,因为当时概念提出的时候,有反对声、质疑声。当时我们还在电视上做过推广,很多老杭州还特意写信到杭州市规划局,一定要跟我们说这概念有问题。但当梳理完从古代到当代的民居文化以后,我们发现了杭州民居值得文化自信的地方。比如在《营造法式》之前,其实有三卷《木经》,是北宋时杭州人俞皓所写,他被欧阳修称赞为“国朝以来一人而已”(作者注:北宋时杭州人俞皓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木经》三卷,一百年后在《木经》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法式》)。宣传了一个月后,老百姓好像找到了一点自信。

 

我们希望大家,尤其杭州本地人认可杭派民居。但在连对概念都有争议的时候,很难在建筑符号上达成共识。到底什么是杭派?先搁置对一栋栋具体建筑的解剖,而是退一步,回到最初的建筑文化印象上来讲。所以三年里每次下乡,我前前后后和二十多个村的村民聊过这个问题,通过这幅画的三个特征要素来凝聚我们对杭派民居的文化共识。

研究成果扉页——2013年规划局网站公开

建筑环境:“小桥流水人家”

吴冠中先生笔下的画,没有人会说是东北、西北或者华南地区,他肯定认为是江南地区。因为小桥流水人家是千百年来唐诗宋词赋予我们(江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印象本底。

建筑色彩:“粉墙黛瓦”

一致的色彩更能衬出江南的环境之美。而杭州乡村现在的大红大绿,凌乱的色彩冲突,破坏了乡村与环境的协调。

建筑符号:“人字坡”

当研究对象不再是建筑单体而是整个村落时,除了色彩作为核心的共性要素,屋顶也是最容易传达和感知的一个建筑符号。而人字坡就是杭州民居的核心要素之一。

民居风貌是民居文化在民间传播和投射的具体载体,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是影响民居文化转播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化脉络梳理。

看杭州的发展史。从唐至清,主城区文化的范围相对清晰稳定,而今天纳入杭州行政区的萧山曾经属于绍兴府,淳安等一度属于徽州地区。每一种文化具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文化的传播跟行政有着极强的关联。基于行政范围变迁以及我们实际调研,可以把整个杭州市分成三层文化圈。杭派民居的核心是主城区和余杭区,外围则是圈层式的扩散,在扩散中势必和周边民居文化进行交流。比如萧山,它一度属于绍兴,事实上它保存的民居建筑就更多地受到绍兴台门建筑的影响。

浙东民居:宁波墙门,绍兴台门

——明清时期,浙东学派和士商集团互渗转型,发展了藏天于室、传统又顺应新经济生活的住宅形制。


而淳安,它一度属于徽州,保存的民居建筑更多地是受到徽州建筑马头墙的影响。

徽州马头墙

——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所以杭州民居文化呈现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历史积淀自成风格。我们介绍杭派民居时,从来不是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因地制宜,希望各个县市抓住自己的核心文化。杭州不仅经历过三次南迁(永嘉、安史、宋室南渡),饮食、方言和民居文化南北交融,而且地理环境的复杂结构,丘陵占65%,平原占26%。比方刚才提到的富阳东梓关村,一片粉墙黛瓦,因为它是平原地区,但就在富阳另外的山区民居就大量使用砾石片作为外墙维护,这种浅黄色的质感和色彩都跟杭州主城区完全不一样。


从建筑结构看,杭州民居从不是一个固定的建筑印象,也经历过许多变化。

以最典型的人字线来看。在南宋的四景山水图中,大多是悬山结构,因为这时砖的成本很高还没有普及,而为了保护山墙,悬山比较有利;到了明清以后砖的成本下降,又有防火优势,才得以在主城区大规模应用。海线砖砌筑的封山因双坡屋面而形成优美的“人字线”,至此,我们在今天才得以大量看到。即便如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湖各村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悬山结构。

 

为了凝聚文化共识,我们要找到一些最能被人感知的杭州民居特征,让宣传有抓手,市民能认可。所以我们当时概括了杭派民居(老城区)的12个特征,分为空间、屋顶、构造、装修四个类别。通过对这十二个通俗易懂的典型特征宣传,市民对杭派民居的文化印象、文化品牌就会越来越接受、认可。



经验回顾

从四年前市政府的一个想法到今天的现象级作品,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一下。这几年杭州做对了什么?我们一直在保持观察。因为我们做好规划以后,每年都在往村里跑,往县市跑,跟农办合作,积极参加杭州市政府杭派民居工作组。


抓住发展机遇

中产兴起

一方面杭州是全国白领加班排行榜的榜首,工作压力之余对乡野休闲生活的刚需比较大,另一方面是新中产阶级兴起以后,审美观更倾向于有江南地域特征的新中式范儿。


消费升级

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直接促使大量村庄引入民宿。在2016年的时候,杭州市民宿协会统计了一下,共有三千户民宿,两万张床位,投资大于七个亿,总收入大于十个亿。这个数字在2013年的时候,根本不敢想象。


文化回归

乡村里的很多问题,千村一面、欧美风其实都来自于城市一度的文化遗失。好在这两年城市已经开始回潮,杭州城市里大量的中式(房产)产品热销,新中式民宿能赚到钱,这些村民都看得到,也变得能认可这种风格。我个人体会非常深,在2013到14年跟村民做工作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到了16年的时候就好多了,确实这种中式产品的爆发、文化的输入和影响是春风润雨的感觉。乡建已成为热点,很多设计团队以前是很少接触乡村的,这些优秀设计资源的下乡,用一些好的作品,也会进一步推动文化自信的回归。


研究先行,分类响应

系统研究后,通过宣传抓手,赢得社会的认可后,再去推落地,很多事就会顺利。


因为杭州地形的复杂多样,所以要根据地形地势等自然环境,分析民居与乡土风貌关系,系统引导乡村景观的营造,结合多样的自然地形研究破解,分为“野趣山居型、杭韵水乡型、诗意田园型、都市风雅型”四类研究。比如山地型,就会考虑坡差对户型的设计。


示范带动,编制建设导则

杭派民居第一批示范村一共13个,市领导亲自抓,每次开会市长自己提方案修改意见。比如东梓关村做方案的时候,市长说传统的农村一家一户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做到一家一户型。设计师听了当时就懵了,一次建成,又要控制施工成本,这难度也太大了。所以gad设计为其他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就是组团式,提供四种基本户型,通过四种基本图形地不断组合,营造出非常丰富的立面效果和空间感受。抓住诉求和需求,而不是完全按照要求,这也是高品质做乡村规划设计的重点。

第一批杭派民居示范村分布图(2014年)


从筹建示范村到2014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发布158号文件《“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整个过程我们规划团队一直深度介入。从最早的20多个村,到通过层层遴选,第一批13个示范村。在工作方法上,市农办和市规划局联合办公,包括我们规划团队联合作为项目组,前后去了30多趟各村。基于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了《杭派民居示范村评判标准》,把诉求和考核要求表达成清晰的考核标准,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能够更容易感知到,原来做杭派民居不仅仅是建筑立面的整治,有规划布局,建筑单体和特色附加产业。


回顾这几年一路走来,最感谢的其实是优秀的设计团队能够下乡实践,是能够促使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杭州市政府牵头成立杭派民居工作组,规划、建筑专业工种直接为各村服务,富阳规划局更是邀请普利兹克大师王澍做了文村,请了gad建筑设计做了网红东梓关村。下图是我每次去农村都会跟村民讲的一件事情。相比以前兵营式的农村,家家户户一模一样,都是1,但是这个1加1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小于2,而这个是残缺美。

这是中国美院做的一个竞赛方案,当时在农村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杭州农村非常忌讳高低差,还有我家的门打开不能对着别人家的窗或者墙线。虽然这个方案中你家可能缺了一个角,我家也缺了一个角,但形成的整体效果其实远远超过兵营式,所以说是0.8+0.9大于2。当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最后还是说服了很多村接受。



小结

2014年10月,住建部组织的首次国家层面的传统民居全面调查,并编写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在杭州民居中完整引用了项目组提出的“12项典型建筑特征”,这个是当时没想到的,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

回头总结,设计作品是基本面,要真正把杭派民居从概念到落地,让村民欣然接受,还需要大量的乡野工作,需要部门的联动,需要宣传和互动,抢占社会的认知、老百姓的认知。当然很幸运,这不是一场临时运动,第二批杭派民居示范村目前正在陆续推出,而且浙江也推出了浙派民居等。


1

不仅是风貌的整治,更是基于乡土文化的识别、传承和重构,是美丽乡村再升级,为一般性乡村的发展探索路径;

2

不盲目适用于三类村,尤其是有自然景观资源优势的乡村。


感谢所有杭州市“杭派民居”工作组的同事!


我们时常自勉:

“留住乡愁,砥砺前行!



图文 |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师生 

          根据发言稿和发言人PPT整理

编辑 | 孙逸洲

审定 | 桑万琛


 END 


乡村发展与振兴系列报告🔗


4.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3.【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

2.【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

1.【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