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x三等奖作品:卡车经济与教育空心(中央美术学院等联合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作品推介】
全文字数 | 5246
阅读时间 | 16 分钟
小贴士
2021年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实践活动更加重视在乡村调研报告单元的探索,希望小伙伴们深入了解和剖析村庄情况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乡村发展提出策划思路并论证其可行性。成果不乏一些闪光点,当然一些问题也值得特别关注。活动为小伙伴们提供了“理论抽象--实践感知”到“理论具象--实践真知”再到“理论提升--实践创新”的成长平台,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感受到“论道”乡村的“愿景”并不遥远。
具体评委意见与获奖名单请点我查阅哦
卡车经济与教育空心
获
三等奖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
吴旻 | 封姚逸 | 张于晨 金雨丰 | 牛赛晨 | 杜心怡 | |
虞大鹏 | 王纪武 |
吴旻
封姚逸
张于晨
金雨丰
牛赛晨
杜心怡
虞大鹏
王纪武
报告介绍
01
吴畲村概况
吴畲村位于浙南山区青田县西北部,隶属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旺乡。祯旺乡境内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是青田县最早的革命老区乡之一,是国家级生态乡,也是全县低收入集中村乡镇之一。
人文历史方面,吴畲村最早居民为吴姓畲族人,后来王姓汉族人放牛至此定居,随后汉族在此不断发展壮大,现今居民都为汉族。吴畲村具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土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解放后,吴畲村都在当地革命事业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自然环境方面,吴畲村位于浙南丘陵地区,平均海拔为400米左右,下辖各个自然村主要分布在山腰及山顶台地。山涧溪流众多,地下径流丰富,水质良好。吴畲村年均气温为17摄氏度左右,年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左右。
吴畲村距青田县城52公里,至丽水市区路程38.5公里。进村道路主要为双向单车道水泥路,村民日常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步行,进出山区的主要交通工具为汽车和部分电动车。目前无公共交通。
目前吴畲行政村户籍人口855人,其中户籍学龄儿童83人,户籍老年人口115人。常住人口138人,常住比例为16.14%。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常住人口比例快速下降,人口数量和结构上均呈现严重的“空心化”趋势。
目前吴畲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来源主要为上级拨付、经营收入、出租或入股等财产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为耕地种植、田鱼养殖等。主导发展产业为旅游业,主要从红色研学旅游和生态旅游两个方向发展。
吴畲村内无教育设施,无固定医疗场所和药店,就学就医需前往祯旺村。吴畲村传统建筑主要由木材作为主体结构,用当地夯土作为墙体材料。村内主要特色景观节点都与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相关。
村域整体风貌
02
资源困境
当前部分乡村的发展仍面临先天资源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空心化严重等诸多困境。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仍要回归到中国乡村的具体语境和当代乡村问题的特殊性上来,聚焦当前存在的现实矛盾。
吴畲村海拔近500米,无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难题。大部分土地属于基本农田或林地等,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有限。耕地资源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村民生活需求,造成人口流失,进一步加速了当地农业衰退,阻碍其他产业发展。劳动人口流失又带来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加剧。
严重的要素制约
吴畲村也面临着资源的同质化与平庸化问题。就浙西南地区而言,乡村自然环境风貌高度相似,社会建构、村落风貌、风情民俗也较为相近。当前吴畲村传统风貌保持较好,但村内房屋结构因年久失修而部分倾颓,修缮与改造工作也应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而搁置。当地红色资源不具备足够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力,资源优势不突出。
资源的同质化与平庸化
03
卡车经济
吴畲村及祯旺乡存在着日间沿途贩卖肉类、水果及一些日用品的“卡车经济”。吴畲村自给能力有限,仍需外界提供部分生产生活资料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且在新的发展进程中需求矛盾进一步突出,这种沟通外界的流动模式存在其必要性。
“卡车经济”的维续表明传统乡村共同体的熟人社会特性没有被打破,传统乡村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一个宗族观念深刻的传统山村如何化被动打破封闭状态为主动拥抱城乡融合,是其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卡车经济”的维续连接着过去与当下,吴畲村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乡村发展是一个缓慢的稳定的渐进过程,期间积累着大量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了解和研究其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是思考当下发展路径的必备前提。
日益突出的需求矛盾
因地制宜的高效互联
有限需求的自然选择
熟人社会的契约精神
04
教育空心
当前,吴畲村及祯旺乡教育存在多重“空心化”问题:一方面,教育资源总体匮乏且配置欠妥;另一方面,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与乡村教育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地教育,规模小、层次缺、针对性不足,有限资源的配置精度不足,存在着帮扶支持资源可达性不足、师资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家庭教育资源消极被动等问题,无法很好地适应增长的社会期待。
“教育空心”的问题关联着当下和未来,乡村振兴不是现阶段的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问题在折射出当前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失当的同时,本身又关乎下一代成长,关乎决定未来乡村走向的“人”这个关键性要素。
背离实际需求的空间整合
有限资源的配置精度不足
超越资源水平的社会期待
05
以“卡车教育”对抗教育空心
“卡车经济”为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有效范本,充分借鉴其灵活流动的传统智慧不失为解决山村资源配置问题的可行思路。目前,以卡车作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仍局限在生活物资销售供给层面,并未得到太多发展。
团队尝试提出将卡车作为综合服务载体的可能性,如设置流动式“卡车医疗点”“卡车文化站”“卡车便民服务点”“卡车听谏团”等等,随车配备专业医师、教师、机关干部、政府工作人员等,定期在全乡各村巡回,切实了解村民难处,解决村民需求,打造山村家门口的综合服务驿站,使公共服务资源真正进村入户。
应对当前乡村教育空心化问题,同样可以借鉴“卡车经济”因地制宜的经验智慧,对山村传统卡车模式进行充实、延伸和优化,打造灵活机动的“卡车教育”模式,如设立城镇名校流动帮扶点、利用引进人才开设乡野课堂、积极开展“送教进村”文化活动作为乡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等,都是优化其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06
其他专题调研成果
当前,山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是生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2019年10月,M公司与祯旺乡政府就“青田·陌庐云畲乡野度假综合体”项目签订了项目投资意向协议。该项目因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原因未能获批。目前,经由上级政府部门协助上报调整红线内的土地已完成调整,目前该区域由乡贤投资计划建设酒店项目,政府和乡贤共同投资计划建设帐篷营地。
团队建议坚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细化生态红线的划定与调整工作;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科普宣传教育,使得宏观政策解读通俗化、亲民化;结合乡村生态环境实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域县域产业布局。
山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矛盾是生活与生产需求的分歧。当地吴畲村依托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村民致富生活条件改善,因而进一步寻求住房品质的提升,在成片的古村落中盖起突兀的现代集体公寓楼,严重影响村落景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外商投资意愿下降,反过来又制约了旅游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乡村振兴”与“村民幸福”之间的矛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破解之道应规范与疏导相结合,在规划实施中以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充分平衡发展旅游业需求视角与村民本体视角,鼓励村民从利益主体转变为发展主体。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祯旺乡实践中也积累了部分相关经验,但在农用地承包租赁、宅基地流转的通畅性、具体流转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土改之路任重道远。
目前,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带来显著成效的背后也潜藏危机与挑战。祯旺乡交通较为不便,地域景观风貌也与周边山区高度类似;在同一性不可避免的条件下,如何从生态资源和乡村生活中挖掘自身独特性、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确生态位成为亟待思考的命题。
团队关于吴畲村及祯旺乡的专题调研成果
07
调研意义
作为山区纯农业村,吴畲村和中国广大老区山村有相似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瓶颈;而地处浙南山区,依托浙江整体经济实力和先进发展理念“快人一步”的发展,又使得其成为观察乡村振兴阶段新问题新挑战的窗口。
团队深入基层、直面一线,通过“解剖”吴畲村这只“麻雀”,从“卡车经济”和“教育空心”两个关键现象入手,围绕自然、经济、文化、教育等多角度“下刀”,认识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普遍规律,以期为未来的乡村发展提供一些现实参考。
报告赏析
调研花絮
六人跨校团队、两次实地到访、半年云端互动……从上一个寒冬裹着羽绒服深入山间步道,到春暖花开时终于落地开展的常态化交流,再到盛夏意气风发的再次相逢,调研团队见证着祯旺乡的四季轮回与点滴转变,祯旺乡也见证着调研团队的成长。
冬天 · 初遇
2021年1月25日午后,一辆旅游中巴停在浙江丽水青田县祯旺乡仙峡村道旁。乡党委工作人员客串起导游,正为专程来此观光的十余名游客介绍乡情村景。这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旁,几位村民围拢在定时进村的流动摊贩车旁选购水果、肉类;另一边,乡里组织修建的大源坑游步道沿着田坂和山坡,一直蜿蜒向云雾缭绕的浙南丘陵深处。水道里,红鱼游弋,石壁上高挂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分外夺目。
这是调研团队与祯旺乡的初遇。进乡后的第一站,团队前往祯旺乡人民政府,采访乡党委委员。简单了解当地发展现状后,团队跟随一个旅游团前往祯旺下辖仙峡村进行考察。
1月25日下午,团队在乡党政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深入大源坑步道,沿仙峡溪、走乱石路、过木板桥,抵达步道尽头处的瀑布景观。据仙峡村干部介绍,该步道为约8公里的环线,由乡政府出资修建,改善了原有道路需涉水的不便问题,旨在“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团队还顺道考察了牛路坑自然村,队员们被当地原始的古村落风貌和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
“红军常驻地,战斗堡垒村。”吴畲村口的党员宣誓墙前,标语铿锵,字字动人。1月26日,团队实地考察了海拔500多米的吴畲村,该村距乡政府约7公里。
红色旅游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居民增收。团队在走访中获悉,一批红色遗址受到保护开发,村民旧居的老房子被改造成纪念馆、红军书屋等文化场所,牛栏、猪圈被改造成小广场,新建旅游接待中心、党旗宣誓墙等配套设施。团队还为受访村民精心准备了自己书写的春联。随后,团队赴上垟村考察了当地“忆苦思甜”产业阵地——红糖工坊,荷香四溢,香甜诱人,年味在紧锣密鼓的糖糕制作工序中酝酿。
春回 · 同行
结束调研后,团队回到祯旺乡,与乡小学校长进行了交流,这是第一次实地调研的最后一站,也是后续项目的起点。正是在这次交流中,他们萌生了将一次短期调研延伸为常态化交流机制的想法。结合实际,回到大学校园的他们决定,让改变从孩子开始。以素质拓展和知识提升为核心的支教活动就此在复旦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同学的通力合作下拉开了序幕,授课内容包括中文、外语、数学、艺术等各学科。
什么样的数学课对于五六年级的同学来说才是“有趣”的?一次四月份的常规课程中,一位队员曾经考虑过编码问题、水电煤等问题,但最后又因为不易于学生接受而一一否决。最后,她决定找一些与现实相结合的有趣谜题,营造一种类似游戏的场景来激发孩子们对于数学和逻辑的兴趣。
明信片上留下的谢辞。云端课程告一段落后,根据同学们的课程表现和参与情况,团队特别设置了“综合优秀奖”“参与奖”等奖项,并准备了纪念品作为奖励,鼓励同学们发奋学习。
此外,结合第一次实地考察的结果,调研团队始终与祯旺乡政府等相关单位保持联系,试图在理解乡村治理逻辑的同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酝酿着下一次的到访。
盛夏 · 再会
2021年7月30日,台风已然过境的祯旺乡,云淡风轻,草木宜人。调研团队和当地的老师同学一起,走街串巷、敲门入户了解当地孩子的暑期学习近况。一户人家热情地捧出西瓜请队员们品尝,吃得大家双手汁水淋漓。随后,他们前往乡政府与当地干部再次见面,了解了半年来祯旺乡发展的新思路、新局面。
带着前一次调研留下的问题和思考,调研团队趁暑期再访祯旺。九天时间里,他们边支教边调研,全身心融入到乡村里去。
他们“逛”的内容细致,范围则遍布全乡。在乡里的道路两旁,他们发现钢筋水泥砌成的欧式三层小楼,也有依传统方法建造的夯土房。城里的车水马龙在这里很难见到,电力驱动的三轮车和三三两两闲散的村民穿行在街巷之间。临溪有专门的慢行绿道,走在崭新的红色步道上,听水声潺潺,听村民侃侃而谈,村庄呈现出一种安静祥和、慢条斯理的气质来。
在“红绿融合”的示范点吴畲村,调研团队再一次细细探访。他们在土生土长的村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了吴畲村各处。冬天时还孤零零的吴畲游客中心前,现在已经建成了兼具多种用途的“远教广场”,大屏幕为古老乡村带来现代气息。在寓意慎终追远的公共文化空间王氏宗祠,他们了解到乡贤与政府合作开展乡村建设的蓝图和愿景。即便是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也没能影响团队的调研热情。
房子怎么建?种地怎么种?红色旅游发展起来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为了让调研讲实效、接地气,团队穿过层层土墙窄窄村道,向当地村民了解夯土建造技术和传统竹编工艺,询问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村民家中,他们看灶台,进厕所,与当地村民的一线生活紧密接触,也了解到当地空心化严重、一些自然村甚至只有十余位村民定居的事实。
8月2日,正值农历六月廿四,调研团队赶上了每月三次的集市活动。一大早,卡车将各种生活物资运进山里一字排开在道路两旁,队员跟随人群一探究竟。“瘦肉丸怎么卖?”不熟悉当地风俗的队员们还是在当地小朋友的帮助下,才顺利配好调料,吃到了集市上的早餐。这些小朋友或是线上支教期间的学生,或这次暑期交流活动中的营员。
回想起来,队员们最自豪的莫过于走在村道里不经意间被孩子们问候的“老师好”,村民们也渐渐熟络了,把队员们当自己人看待。
在祯旺几天里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小插曲,团队成员们“扫荡”了几个小卖部的零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了乡村的物资储备和流通速度和城市还是相去甚远。调研期间,团队还与祯旺乡、吴畲村各级党政干部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祯旺乡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认识。
云生大山,风起祯旺。8月7日,调研团队满怀不舍与这片土地依依惜别。冬天过去,夏天到来,而感动与欣喜常在。
图文 | 大学生实践中央美术学院等联合团队
编辑 | 孙一休
END
大学生实践
相关资讯
乡村调研报告单元
x 调研报告x三等奖作品:忆古诉戎 · 红色“更”续(青海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作品推介】
乡村设计方案单元
x 设计方案x一等奖作品:聚田为景,其上新生(昆明理工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x 设计方案x二等奖作品:“新兴”向荣(长安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x 设计方案x二等奖作品:归园慢漫,悠见南山(西安美术学院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x 设计方案x三等奖作品:剧场厨房(重庆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x 设计方案x三等奖作品:厨房更迭,荫下同餐(同济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x 设计方案x三等奖作品:南桥织梦(厦门大学团队)【2021大学生优秀方案推介】
综合信息
x 【乡村设计方案单元】2021年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实践获奖名单
x 【乡村调研报告单元】2021年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实践获奖名单
x 【乡村规划方案单元】2021年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实践获奖名单
x 【总结篇】2020大学生乡村规划实践优秀方案推介系列x 【总结篇】2019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系列
x 【总结篇】2018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系列x 【总结篇】2017大学生竞赛获奖方案推介系列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