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新办发布会: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底气和方向

华略创智 2019-07-25


来源:国新网


华小略说

7月2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领导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会上,应勇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就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增设、试点科创板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构建等热点话题作出了积极回应。以下是发布会全文。

01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张馨 摄)


胡凯红: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先生,请他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个主题作介绍,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寅先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先生。首先有请应勇市长作介绍。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张馨 摄)


应勇: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各位介绍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上海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新路,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70年来,上海的GDP从30多亿跃升到32700多亿,人均GDP从80美元到超过2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10的税收总收入,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上海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转向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


三是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位列第五,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货邮和航空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


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亿元,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四是高水平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实到外资2400多亿美元。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87家、外资研发中心448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走出去”网络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上海对外经贸合作的新机遇和新空间。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万元。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到704.9公里,居全球大城市首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期望寿命从73.35岁提高到83.63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7.4平方米提高到36.7平方米以上。人均绿化面积从1949年的0.132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8.2平方米,也就是从原有的一双鞋到一张报,到一张桌、一张床,到目前的一间房。


70年来,上海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我们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成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最鲜明品格,已深深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肌体和血液。

  

当前,上海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中央的厚望、人民的期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总书记要求的“四个放在”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就是上海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要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全面建设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智慧政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以最大努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老、小、旧、远”等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实现上海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我先就“上海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发言,谢谢大家。下面我很乐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胡凯红:谢谢应勇市长的简短介绍,现在开始提问。

0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大家都很关心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总体方案,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推进情况。另外,新片区在哪些方面会有创新和突破?谢谢。

  

应勇:谢谢您的提问。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交给上海的新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建设新片区的实质不是简单的自贸试验区空间的扩大,也不是简单的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平移,而是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以更大的力度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就要对标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自贸区来探索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有差别的探索,进行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按照特殊经济功能区这样的定位,新片区要在探索实施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更加聚焦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进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与制度的创新与突破,着重考虑在投资经营的便利、货物的自由进出、资金的便利流动、运输的高度开放、人员的自由就业、信息的快捷便利等方面来探索创新突破。同时,还要对标国际上的通行规则来探索更具竞争力的相关税制安排。


目前,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总体方案,上海市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已经拟定了总体方案,目前正在按程序报批之中。一旦中央正式通过和发布,上海市将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加以实施,以期尽快取得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实际成效。谢谢您的提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


新华社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即将公布,长三角一体化对于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请问,上海如何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谢谢。

  

应勇:我刚刚在一开始的通报中讲了,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宣布这一战略决策,推动形成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进行联动、互为犄角,来推动我们国家更好地实现区域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为国家战略以后,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拟定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日前已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印发。在国家层面,成立了以韩正副总理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


根据国家颁布的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概括起来就是“一极三区一高地”,也就是要把长三角通过一体化的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关于上海如何推进这项工作,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上海要更好地服从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在这当中,要紧紧地扣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一体化,一个是高质量。


要紧紧地抓住三个重点区域,第一个是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这个示范区目前中央已经明确,在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过程中,以这个区域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第二个重点区域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片区,在刚才的问题中我已经做了回答。第三个是要建设虹桥商务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


在抓住两个关键词和三个重点区域的同时,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做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就是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务辐射能级,共推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共建协同创新的产业体系。完善交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共同提升互联互通的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


强化政策协同的制度衔接,共享公共服务的普惠和便利。深化对内对外的开放联动,共促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共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我们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中,其中一个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去年开始到目前,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设区的地级市以上二三甲医院已全面实施了就医人员的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


安徽目前也有四个地级市实现了这样的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5万人次实行了这种公共服务方面的普惠和享受便利。我们将进一步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个国家战略组织好、实施好。谢谢。

03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国日报记者:今年6月,上海出台了19项措施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请问下一步,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上海有哪些新的举措进一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谢谢。


应勇:这个问题请常务副市长陈寅来回答。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寅(张馨 摄)


陈寅: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指示五周年。五年来,上海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动上海这座城市创造创新活力的各项工作,开工启动建设了一大批科技重大项目,也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


在这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上海这座城市创新创造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上海为促进双创的蓬勃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27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25条”,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以及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19条”政策。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整个上海的双创营造了政策环境。


据统计,去年每一个工作日上海新注册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318家,同比增加了11.8%。其中96%是民营企业,活跃度达到了80%。上海目前已经有众创空间超过500多家,其中90%以上由社会兴办。这些政策条件、环境条件,为双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激发社会的经济活力,持续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关键还是要解决好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关心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比如说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惑着这些企业发展。


我们在落实金融服务民营企业“19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务的创新,特别是要促进产业与金融有效地对接,对于营商成本高、人才招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也将深入研究,推出更多有利、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上海的双创更好地发展。

04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今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去年相比有什么改变?上海政府做了什么样的措施?还有什么样的期望?谢谢。

 

应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去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以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保障确保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首届进博会的基本框架大体相同,时间也在11月5日-10日。三大块组成基本不变,就是国家展、企业展和虹桥经济论坛。目前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招展工作已基本完成。


今年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的总体要求是要实现“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确认参加国家展,有10多个国家将成为主宾国。企业展的面积从去年的27万平方米将增加到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的龙头企业也由去年的200家到今年超过250家。


上海将继续以一流的城市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保障确保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圆满成功。我们还将进一步着力扩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我们要通过进博会的契机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


与此同时,还将建设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把更多的展品变成商品,促进更多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的市场,把上海建设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谢谢。

0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请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设的情况目前进展怎么样?今年是上海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年,下半年可能还有哪些项目会陆续引进?


应勇:这个问题请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先生回答。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张馨 摄


马春雷:谢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上海制造业、外资制造业项目的支持,特别是对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关心和支持。我非常有幸去年陪同应市长参加了与特斯拉的签约仪式,今年又陪同应市长参加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的开工仪式,所以这段时间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大家可能知道,特斯拉超级工厂这个项目一期投资是140亿人民币,达产的能力是15万辆Model3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这个项目是去年7月份正式签约,然后拿地,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各项审批工作,今年1月7日正式开工。所以在这个项目的审批上,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效得到了马斯克的充分评价。


这个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博鳌讲话之后,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开放外资股比之后第一个落地的外资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独资项目,也是特斯拉本土之外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当然也是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外商独资的制造业的项目。


前两天我正好到临港去调研,顺便去特斯拉工厂基地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情况。整个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整体工厂的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到生产设备的安装阶段。相关主管部门告诉我,今年年底就要投产,然后逐步爬坡到每个星期大概三千辆左右的生产能力水平,相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大家就可能看到或者是买到在中国上海生产的特斯拉Model3的新能源汽车。

  

至于上海其他产业项目的问题,大家可能知道,上海现在正在建设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应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常明确,这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系非常重要的是把经济结构做优、把产业结构做实,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先进制造业在上海的发展。


今年是上海产业项目的重点建设年,据我了解,今年下半年我们计划开工建设的产业项目大概有220个,总投资量大概在2千亿左右,这些项目都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我们也相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上海的经济结构会更实,制造业会做得更大、更强、更优。谢谢。

06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刚才应市长已经介绍了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想了解一下,科创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起到积极作用,如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谢谢。

  

应勇: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从去年11月5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今年1月23号首次中央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到今年的6月13号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宣布开板,我算了一下,大概220天的时间。这件事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决策层次之高、落实速度之快,本身也可以看出这件事的重要性。


这件事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这个问题很大,但我可以概括起来讲。从上海自身来说,它是一个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重要结合点。


我们要发挥好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备、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集聚、金融司法环境良好以及金融人才和科技实力优势,着力培育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培育更好的服务长三角乃至于全国的科创企业的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培育金融、法治、人文等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我们服务科创企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也要抓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有利时机,在长三角地区不断优化协同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形成协同创新的产业体系,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的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谢谢。

07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刘健 摄)


澎湃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上海的城市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生活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对于上海,很多国民都有一个标签,就是海派小资浪漫,接下来上海在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还有哪些新的规划?


应勇:这个问题请我们的常务副市长陈寅回答。


陈寅:谢谢提问。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和定位。上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要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齐头并进,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上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包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有四百多处革命遗址和遗迹,还有700多万平方米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里弄房建筑,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就是石库门里面的建筑。上海还有13个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更有数量众多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把它利用好。


其次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年来,上海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特别是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镇、居村世界公共文化体系,同时我们又进一步推动在市区10分钟和郊区15分钟的文化服务圈,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这些文化服务,在身边就有文化的供给。


在文化产业方面,上海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50条”,应该说这个政策通过这几年不断推动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应。


上海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中心城市,文创产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去年上海文创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9%,我们还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们的目标是到2022年,它的比重要达到15%。


再有,我们要推动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设和节展能级同步提升。从场馆建设来说,上海已经建成了一批像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场馆,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这些已经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还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场馆加快建设,比如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正在启动建设当中。已经有的这些文化节展,我们还要不断提升它的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另外,我们在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关键还是人。所以上海热情欢迎各类人才,包括一些名家大师、青年英才到上海来发展,我们将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让这些人才能够借助上海这个平台和舞台挥洒才华,成就梦想。


应勇:关于文化的话题,我再补充两句。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相当于这个城市没有灵魂。我想再补充两个例子,我们历届市委、市政府怎么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大家都知道,2010年办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区里有一大块地,在世博会结束后,这块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土地出让价就会超过1千亿人民币。


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用途改了,2017年把它改为世博文化公园,总面积接近2平方公里。不仅这一千个亿没要,还要花一两百个亿来建这个文化公园,也就是相当于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2平方公里左右。文化公园2017年已经动工,里面还要建大歌剧院,建国际标准的马术赛场馆。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黄浦江,母亲河,刚才会议之前,胡局长在展厅看我们上海的夜景,叫浦江横流、上海恒新。以前的黄浦江的岸线主要是什么?主要是生产岸线。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把它作为一个生活岸线,在2017年实现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在这45公里设立了休闲观光道、跑步道和自行车道,我们同时还规划,到明年苏州河市中心地段42公里的公共空间也要实现基本贯通和开放。我们讲,一个城市不仅是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也是城市的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谢谢。

0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府自身的“放管服”改革也十分重要,上海现在正在大力推进的“一网通办”成效如何?市民们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请问,上海市如何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谢谢。


应勇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也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几年,我们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排名的大幅度提升,从原来排名第78位跃升到目前的46位。


世行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体评估是两个样本城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上海的权重是55%。我们今年仍然在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您讲到“一网通办”,这既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们政务服务的一个重要品牌。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到去年,我们接入服务的事项已经超过了1437项,90%的事项实现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社区服务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做到面向所有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进一网、能通办,这个一网是线上线下的一网。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要进“一网通办”的服务事项超过2000项,应进能进都进。今年我们还要再实现“双减半、双一百”,也就是进一网通办服务事项的期限、提交材料都再减一半,要对100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新增全市通办的事项100项。以高效率的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要重构政府部门办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业务流程。


我们前一阶段组织第三方进行了测评,大家反映还是好的。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最终的效果人民说了算、企业说了算。


这些年按照国家的部署,我们大力推动了减轻企业负担。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营改增”改革,五年为企业减税3248亿元,2016-2018年又新增为企业减税降费897亿元。


今年按照国家更大规模减税、更加明显降费的要求,我们全力予以落实。这不仅仅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今年新增为全社会减税降费的总额超过1835亿元,大家一听这个数字很大,怎么组成的?通过减税,包括增值税和其他各类税,为企业减负新增1077亿元。同时,为企业降低社保费等各项费用358亿元,包括社保费单位收缴比例从20%降到16%等。


还有对个人所得税六项专项抵免和抬高缴税门槛,减少个人所得税400亿元,加起来仅上海地区今年就为全社会减税降费1835亿元。我们正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来换取社会活力的“增”,激发企业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谢谢。

09


上海东方网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上海东方网记者:上海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是垃圾分类,想了解一下上海垃圾分类目前进展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初步预期?谢谢。


应勇:上海也是从一个直辖市的范围率先进行垃圾综合治理。我在连续两年的政府记者招待会上讲,我们上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来基本解决垃圾的综合治理问题。垃圾综合治理的基本路子,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大幅提升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上海时明确提出,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要求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做出表率。上海市人大通过全体会议的形式,今年通过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条例,7月1日正式生效,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您说有什么阶段性的成果,肯定是有成果。至于立法以后的阶段性成果如何,因为这个法规实施刚第二天,很难说立法有什么成果,但是整个推进工作非常有序。我们将按照法规大力推进。我在这里也呼吁,垃圾分类是新时尚,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谢谢。

10


胡凯红:最后一个提问。


东方卫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东方卫视记者:大家都知道明年1月1日外商投资法就要正式实施了,上海作为外企的汇聚地,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法规?上海目前对吸引外资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谢谢。


应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上海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坚定不移地欢迎和拥抱更多国际企业、国际资本,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您问到上海利用外资的情况如何,我在一开始的通报中就讲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累计利用外资超过2400亿美元,去年新设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这三个都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年实到外资173亿美元。今年1-5月利用外资仍然保持了三个同步增长,新设外资项目同比增长了62.8%,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10%,实到外资同比增长了19.5%。


上海要继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对上海的开放、对上海更多的吸引外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上海已经作出了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决定,还将制定更具体的措施,进一步把营商环境搞得更好,把服务搞得更好,让更多的外资和外企到上海、到中国。谢谢。


胡凯红:您最后再给大家讲几句。

  

应勇:再次感谢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关于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由于时间关系,我看还有很多记者朋友希望举手发言,没来得及提问和回答,我也真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能更多地到上海实地进行采访,有机会我愿意更多地回答大家的提问。我刚才来的时候还听说有几位是台湾来的记者,很抱歉刚才没有提问到,也欢迎大家到上海来采访。谢谢。


胡凯红: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应市长、谢谢陈副市长和马主任。谢谢各位。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无锡VS佛山:谁更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

【原创】中国首次拒签后100年: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改变了什么

【原创】上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

【原创】因水而兴的上海,如何让河道更清澈透亮

中国依然是中国,美国不再是美国——兼评中美大阪峰会成果

中国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群:长三角需要学习珠三角什么?

十四五规划前瞻:图解未来产业新趋势和新模式

小城镇or大城市,哪个地方更适合养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