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略智库郑兴怡:如何提升长三角纾困政策的及时性、落地性和覆盖性
作者:郑兴怡 华略智库战略规划部高级研究经理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热线》
全文4228字,阅读约11分钟
根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等在2020年初疫情中对14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没有任何营业收入的情况下,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只有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上海、苏州的部分知名企业都遭遇了停产危机,导致产业链上下游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躺平”。而每一条产业链背后,都关系到千百家企业、千万人的生计。可以说,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长三角各地出台强有力纾困政策的背景。首先请您谈谈,在您的观察中,疫情中长三角各地企业的共同困境有哪些?
一是社会整体需求萎缩以及物流运输受阻,市场需求明显下滑,市场订单减少和大客户流失普偏存在;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疫情期间企业仍需承担各类支付义务,包括社保、租金、税收、债务、薪资等;
三是招人难和用工难;
四是资金周转压力大,陷入现金流危机;
五是部分纾困政策未能有效直击中小微企业痛点。
上海停工已经对汽车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如蔚来的整车生产已经于4月9日停产,原因是,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汽车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华为大佬余承东在其个人朋友圈回应发文何小鹏称:“的确如此,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显然这条发言不仅是华为的立场,也是为业内的普遍忧虑而发声。
这里分享一则数据信息,针对中小型企业调研发现,主要对象为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行业企业主,表示还能坚持下去的,占比9.26%,将加大投入的占比0.91%,而明确表达即将关门歇业或者再看一看的为89.93%。以上数据同样表明,尽管目前上海重点企业陆续复工,但是复工复产后的经济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国各地密集出台一揽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助企纾困措施,涉及房租减免、减税降费、缓缴社保、提供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企业渡过危机。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作为全国经济强市,也分别出台了应对疫情助企纾困的“政策组合拳”。有哪些组合拳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郑兴怡:印象最深刻的是,央行针对房地产出台新政,政策表明首套房贷款的最低利率可在LPR基准上最多下调0.2%。以房贷为代表的5年期LPR为列,大幅度降息0.15%,到4.45%基准!历史上5年期LPR一共4次降息,从4.85%降到4.6%,其中3次降0.05%,一次降0.1%,从没一次性降息0.15%这样的巨大力度,以此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这也是个信号,预测未来LPR基准还会进一步下调。
从地方来看,上海在3月28日印发了“抗疫助企21条”。政策综合了退税减税、降费让利、房租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多种助企纾困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各类企业负担。初步测算,仅税收政策2022年就可以为全市相关行业和企业减负1400亿元左右。今年上海预计享受留抵退税企业将达到25万户。《措施》在融资担保费率方面力度较大,2022年新申请的银行贷款,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融资担保费率为0.5%,再担保费率减半收取,对创业担保贷款继续免收担保费。
其中跟企业最为息息相关的租金减免上的规定是: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2年均可免除3-6个月租金。
从苏州来看,在2月26日就发布了“纾困20条”,从助力减税降费、降低经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等6个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聚焦服务业相关领域,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帮扶,全力帮助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减税降费预计规模超500亿元。
其中,苏州全市范围内承租国有房产的,统一减免6个月房租;同时鼓励各类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损失,全市预计减免房租规模30亿元以上。通过以上政策,稳岗帮扶总的扶持力度预计超过700亿元。
从5月开始到8月中旬,教育部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推出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五大专项行动。疫情期间,劳动者求职和企业招聘渠道大幅收窄,“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并存,如何纾困?对此请问您有何建议?
郑兴怡: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原因是存在结构性失衡:
一是高校毕业生体量庞大。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对工作环境及收入、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体面度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
三是“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95后和00后可以花费更多时间择业或者继续深造。
四是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普通高等教育偏概念化、理论化,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
从上海来看,一方面,部分在沪务工人员可能离沪。经过本轮疫情,一些商户可能就此关闭,而一些从业者也会基于现实收入的影响和对上海疫情反复的担忧,可能选择离开上海。另一方面,在岗员工稳定性下降。由于疫情存在反复的可能,疫情防控“三区”划分将会动态调整,员工到岗率情况也会有一定波动,不利于企业稳定经营。
对此,建议制定形成引导留工复岗的专门政策。
一是支持服务行业人员在沪培训深造,对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给予相应培训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和培训机构等为服务业人员留沪深造、参与技能培训等给予特殊支持。
二是发挥弹性就业“蓄水池”作用,加强来沪务工群体就业服务,协调各方力量帮助服务业人员就近就地解决用工,鼓励街道和社区招聘辖区内因疫情歇业或暂时停业的企业员工参与防疫工作,并给予临时工作补助。支持电商平台、外卖服务等用工较多企业采取“共享员工”等方式,尽可能保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稳定。
三是给予民生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适当补贴,从降低人员留沪生活成本角度出发,对家政、养老、母婴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民生服务领域从业人员,采用现金和消费券等方式,适当给予留沪补助。
5月16号开始,上海分阶段复商复市。我们长三角热线采访了一些商贸企业。对于纾困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企业也提了一些期望和建议。比如,租金的减免、抵税款的返还、金融支持、资金支持希望更及时。还有企业建议用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消费。对于政策如何支持商贸企业度过难关,您觉得长三角各地有何值得借鉴的好的做法?您还有何建议?
郑兴怡: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然而4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掉了11.1%。对此,建议要以保安全和促消费双管齐下,逐步恢复消费者信心。发放消费券这类政策通过刺激需求间接帮助企业,稳定收入与劳动力市场。
我国在2020年疫情时,为刺激消费,多个城市采用了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的做法,比如浙江杭州在11天内兑付2亿元左右的消费券金额,由此撬动的消费总额达到了22.26亿元,消费券的“乘数效应”非常明显。
在促消费的同时,一是做好消费场所疫情防控,明确消费场所消杀和从业人员定期核酸和抗原检测的操作规范,确保落实到位,有关部门除了要为商户消杀和检测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外,也要对防疫措施不严格、不规范的行为加大监督和惩戒力度。
二是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疫情期间,保供物资和团购食品品质上暴露出不少问题,解封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仍然会延续,必须要充分做好食品原材料、预制菜等的安全监管。建议采取食品加工全程可视化、原材料供应链可追溯等方式,增进消费者对疫情后餐饮的信心。
三是是完善常态化防控中的商户保护措施,建议借鉴北京朝阳区推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的办法,引导本次疫情中受影响较大的地区,及早建立商贸业企业疫情防控保险,如再因疫情发生局部封控,可对暂停经营的商贸业企业和员工给予一定补偿。
同时,以保主体为根本,加大对餐饮、文旅、文娱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扶持力度。
一是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适当提早复工,尽早做好“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等数字化手段的准备;疫情期间应用于社区的无人配送、电子门磁等新设备也可以在商场、办公楼宇和园区中进行应用。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支持商业主体和商户有序复工,为对零售、住宿、餐饮等经营主体提供复市复业补贴。
二是加大商业主体税费抵扣力度,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在国务院授权的政策范围基础上尽可能顶格给予企业支持,同时,在金融信贷、惠企帮扶等方面出台更优力度的特别政策安排。
三是进一步降低商户房租负担,在已经明确减免国有企业房产租金的基础上,积极倡导非国有物业企业与租户共克时艰,协商采取免租、减租、缓租等举措,并鼓励金融机构对减免租金的物业企业给予一定金融支持。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此时此刻更是如此,我们相信广大商业主体能够走出阴霾,重见阳光;也相信上海经过本轮疫情,能够吸取教训,整装前行。也衷心希望上海抗疫保卫战早日取得胜利,待拨云见日时,共赏花开。
【热文】从1988、1998、2008的历史性“闯关”,看当下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