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广西未来十年如何加速奔跑
作者:一辰、李琳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全文6577字,阅读约17分钟
在上篇中,我们通过盘点分析广西与周边省份主要经济发展数据,发现广西相继被重庆、云南超越,且贵州紧追不舍,正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而关键在于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新旧动能转换不畅。
那么,问题是,广西崛起之路在何方?为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重庆、云南、贵州等这些昔日的追兵、如今的标杆,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究竟是怎样的?或许我们能从中探知一二。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缘、人缘和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从服装、塑料、机械等低端加工贸易起步,到全力发展电子制造业,逐渐开辟出一条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南沿海掀起了一波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浪潮。此时,深圳经验被重庆、郑州、武汉、合肥等内陆城市复制。
简而言之,这些城市结合自身区位交通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土地价格优势,紧盯电子、汽车、家电等具有大排量消费特征的热门产业,起初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发展,并逐渐积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再通过招大引强,借助链主企业的生态主导力和品牌影响力,吸引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并通过战略要道迅速链接全球大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逐渐塑造起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整合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蝶变奇迹。
重庆: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重庆是西部内陆城市,曾是西南老工业基地,在“加工制造-出口导向”经济浪潮中日渐式微。但在2008年,重庆决心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将目光落到了在金融危机中销量逆势增长,但本地完全空白的笔记本电脑产业。
面对区位不占优、物流成本高等约束,重庆创造性采用垂直整合产业链战略,即延伸传统加工贸易产业链,通过先引进整机销售企业再带动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或通过支持零部件生产企业再拓展产业链并延伸至整机生产,做到80%原材料和零部件在本地生产、供应,将沿海“两头在外(原材料和销售)、大进大出”模式转变成“一头(原材料)在内、一头(销售)在外”模式,并着力提升本地物流水平,最大程度降低进项物流成本。
这种模式,让重庆获得了比采用“水平分工模式”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更低的物流成本,再加上自身的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很快吸引了一批笔记本电脑品牌落户。尤其是2009年惠普4000万台产能落地后,带来了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一众代工巨头。
其实,惠普之于重庆,就像富士康之于郑州、仁宝之于昆山,都是先通过招引一家电子制造龙头企业,再快速集聚上下游企业,进而形成地标产业IP。这一产业发展规律基本不会变。
为更快链接欧洲市场,2011年,重庆极力促成“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开通。该通道以重庆为起点,横跨亚欧大陆,用时比水运缩短2/3,费用比空运节省90%。
图:渝新欧铁路线运行示意图,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1年,重庆笔记本电脑突破1亿台,产值逾4000亿元,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聚知名品牌商和生产商共计650家。如今,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1台是“重庆造”。
回望广西,当前正面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重大机遇,可进一步发挥陆海空联运综合交通、贸易投资便利化、土地资源及商务成本优势,通过大手笔招才引智,鼓励龙头企业以广西为基点“抱团出海”,打造中国面向东盟市场的最大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一方面,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机遇及可能催生出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垂直导入智能终端制造业。
这里,笔者特别想表达的是,东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这个桥头堡一定要做实做高做全,特别要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深度对接东盟市场,探索建立双向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高地。
另一方面,立足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的定位,在发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大终端”“新赛道”的同时,进一步放大柳汽、柳工、玉柴等龙头企业效应,加快推进汽车、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锻造“广西制造”转型升级硬实力。
将来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广西绝不能再错过,而五菱宏光的“神车”之路,我们期待能在东南亚街头再次相见。
“七彩云南”和“多彩贵州”悄然蜕变的背后,是其充分利用本土独特又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比如,将传统中药产业链向保健品、日化品延伸,积极开发、培育新品牌、子品牌,形成可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品牌矩阵,在解决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多元的新型营销方式开拓“新赛道”“新场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云南白药为首的云南药和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贵州酒。
云南:国内一流的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
云南素有“药材宝库”的美誉,共有中药材资源种类6559种、药用植物资源6157种,分别占全国51.4%、55.4%。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已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
为把云药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云南出台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等系列政策,培育出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生物谷、龙津药业等一批中药百强企业,形成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中药全产业链体系,并支持中药企业向日化品、化妆品、保健品、健康评估、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跨行业、复合型新业态延伸。
比如,云南白药将中药与卫生保健等日常消费需求结合,在夯实传统跌打损伤中成药的基础上,拓展牙膏、洗发水、水牙线、蒸汽眼罩等日化类产品线,并通过跨界创意营销,以“医疗+消费”拓展品牌价值,塑造全民喜爱的“新国货品牌”。
又如,云南贝泰妮集团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提炼马齿苋、青刺果、滇山茶等高原特色植物的活性成分,打造敏感肌肤护理品牌,其主推的“薇诺娜”在国外药妆三巨头薇姿、雅漾、理肤泉三足鼎立的形势下成功“突围”,在国内化妆品市场赢得广泛认可,被誉为“国货之光”“中国药妆第一品牌”。
可惜,我们的“两面针”“田七”“桂林西瓜霜”“金嗓子喉宝”等品牌,20多年没有突破创新发展瓶颈,老品牌没有翻出新花样,结果连传统优势都渐渐式微。
贵州: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贵州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全国第25位上升至2020年第21位,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20%。贵州工业经济高增长底气在哪里?
白酒产业功不可没。“十三五”期间,贵州白酒产业年均增速达12.7%,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高达30%。2021年,全国规上白酒生产企业完成产量716万千升,同比下降0.59%。但贵州白酒产量逆势增长,实现产量近35万千升,同比增长30%以上。
贵州山高谷深、少雨少风,依托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和独一无二的酿酒工艺,瞄准“酱香型白酒”这一高增长、高利润市场领域,充分发挥高端品牌——茅台集团的行业领导力,培育出习酒、国台、金沙、钓鱼台、珍酒等一批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并扶持茅台系列酒、董酒、小糊涂仙、人民小酒、贵酒、贵州醇、安酒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
除了培育梯次发展的酱酒品牌矩阵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外,贵州还鼓励企业关注“大消费时代”趋势变化,通过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借助品牌文化寻找与消费者的连接和共鸣。
比如,茅台通过“预约购酒”“退帽换购”“空瓶换购”等措施,让终端购酒更加便利,同时探索“云聚会”“云喝酒”等新消费场景,使营销方式更多元化、功能化。
看到这里,不禁又想起我们广西,她同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天然基因库,生物资源种类数量达18000多种,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中药物种达7088多种,数量居全国第一。面对如此丰富的生物资源、中药材资源和特色食品产业基底,广西其实完全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别关键的是,广西要紧抓大消费发展机遇,根据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消费者对中医药、特色食品的需求,通过借助新技术手段、新营销方法、新品牌策略等,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情感纽带,推动制药品牌将产业链向保健品、日化品转型升级,同时前瞻性布局“疫”外受宠的“即烹”“即热”“即食”类的速食“新赛道”,让“两面针”“田七”“金嗓子”“南方黑芝麻糊”等国货老品牌焕发新生、生生不息,让“螺狮粉”“桂林米粉”“轩妈”等新势力品牌远近驰名、深入人心。
除了推动老资源变新产业,云南和贵州近年来也积极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嫁接具有广阔前景或需求量较大的产业领域,比如云南绿色能源产业和贵州大数据产业,前者可为东部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后者可为全国各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算力服务。
云南:利用水电资源优势,打响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
以水电、风电、太阳能为主的绿色能源,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2018年,云南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将绿色能源产业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方面,云南通过完善能源开采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电弃水”(指在水电站发电能力下可用来发电而因各种原因实际未用于发电的水量)问题,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率先成立电力交易中心,建立规范完善的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扩大“西电东送”能力和效益。
截至2020年底,云南绿色能源装机占比85%,绿色电力发电量占比约90%、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9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2%以上,4项指标稳居全国第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外,云南积极吸引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绿色制造产业向本地转移,打造“中国铝谷”“世界光伏之都”。2021年云南绿色铝硅产值突破1100亿元,成长为新的千亿产业。
绿色铝方面,云南拥有中铝集团、魏桥集团、神火集团、其亚集团、云铝股份等龙头企业。2021年,云南电解铝合规产能约占全国1/5,超越山东成为中国电解铝第一大省。
绿色硅方面,云南先后引进西安隆基、锦州阳光、通威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从硅棒、硅片到电池片组件的完整产业链。2020年,云南单晶硅棒(片)产能约占全国30%,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单晶硅光伏材料生产基地。
贵州: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中国数谷”冉冉升起
贵州从2013年便抢占先机,发挥地质结构稳定、气候凉爽、能源充足等禀赋和电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先后吸引苹果、微软、英特尔等世界名企和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等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此后,贵州逐渐开拓发展思路,从单一的数据“仓库”向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业等领域“多点开花”转变。
特别在电子信息领域,一批本土企业迅速成长,中国振华成为全国产品体系最全的重要电子元器件基地,航天电器入选2020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贵阳海信成为全球重要的电视生产商。同时,云上鲲鹏、浪潮大数据产业园、浪潮服务器西部产业基地、长城网络交换机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启动建设。
截至2021年底,贵州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高达34%,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1597.63亿元,同比增长20.5%。2022年1月,贵州正式获批建设“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一路走来,贵州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当初选择大数据这一看似“无中生有”的产业是正确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正成为世界认识“多彩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国森林资源富集区、森林生态优势区和林业产业集中区,发展以高端绿色家居为主要方向的现代林产加工业和包含林下生态旅游在内的林下经济产业优势明显。
要积极培育一批高端、绿色品牌,构建产品丰富、附加值高的全国重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拓展东盟、欧盟、日韩等国家木材出口市场,成为国内外一线品牌家居企业的主要供应地。
此外,茧丝绸、精品碳酸钙、制糖、有色金属等也是广西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和特色资源,未来如何嫁接高需求的外来产业,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广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关键所在。
其实,不止广西,这些产业发展逻辑和经验也是其他欠发达地区实现换道超车和“蛙跳式”增长的必学课题。最后,我们总结出几点思路:
1.快速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是根本。后发地区“超车”的前提是与发达地区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瞄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尤其要把握具有大排量消费特征且能快速导入落户、快速链接市场的热门产业,如汽车、电子、家电等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连的“终端”产品,并随市场需求升级而不断进化、迭代。
可以说,中国20个GDP万亿级城市均在重磅布局这些产业,不管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广州汽车制造产业、合肥家电和显示屏,还是郑州和重庆的笔电、手机制造,发展规律基本未变。
2.绿水青山确实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是老天对一个地区的馈赠,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和大消费趋势背景下,如何古为今用、变老为新,用老资源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推出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快消健康产品,或嫁接导入高需求型产业,是一个地方用好大自然馈赠之礼的精髓所在。在“3060”愿景下,欠发达地区其实有更多机遇,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是实现后发赶超的可选路径。
从绿色食品加工、特色中医药,到绿色能源、绿色制造,都是后发地区可以做大做强的特色优势产业,而且搬不走、拆不散、压不垮,因为企业品牌、上游资源、产业IP都有极强的本地化特征。
3.天时地利终归不如人和重要。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从保姆式服务,到管家式服务,再到伙伴式服务,笔者这些年看到苏南营商环境是如此迭代升级的,甚为佩服。但过去十年间,广西的营商环境改善有限,甚至明显落后于其他西南地区。
例如,2020年由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联合发布《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中,广西在31个省份中位列倒数第2(甚至不如甘肃、青海,仅高于西藏),与重庆的第6、贵州的第10、云南的第15差距甚大。
实际上,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营造创新生态,应该是地方自始至终都要高度重视的长期性工作。营造“近悦远来”的产业生长环境,需要刀刃向内的体制改革和环境重塑,真正倾听市场声音,把经济舞台交给企业。
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渊源、路径选择、现实情况纷繁复杂,有不当之处请老表们批评指正,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建设性意见。
吾心归处是吾乡。我们爱广西,跟你们一样热烈;期待她未来会更好,跟你们一样急切。
未来十年,广西值得更好。不管在广西,还是在异乡,我们一起努力和期待!
【原创】“小城市”也能打造“高光”科学城?YES,WE CAN(下)
【原创】“小城市”也能打造“高光”科学城?YES,WE CAN(上)
【原创】我和我的家乡——焦作: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再一次蝶变跃升
【热文】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工业招商内部讲稿:言辞犀利直指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