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焦作: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再一次蝶变跃升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全文6179字,阅读约16分钟
我的家乡是河南西北部的一座既大又小的城市——焦作。说这座城市大,是因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心城区的人口达到了108万人,已经迈入了大城市的门槛;说这座城市小,是因为其大多数时间默默无闻,似乎除了现在的“山水”和之前的“煤城”的标签,很难给人留下再多的印象。
22年前,我离开这里外出求学,但是始终关注焦作的发展,一直想为家乡写点什么。但是当提起笔时才发现,对于这座生活了20年城市,我是既熟悉又陌生。20多年的发展,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我不得不通过挖掘记忆、检索资料,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历史人文之城。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其中“山阳”的古称最早起源于战国魏邑,汉朝时设立“山阳县”,汉献帝刘协被曹魏废黜后居于此,称山阳公。我小时候曾经到过一个叫“墙南”的村子,记得那里有一条长长的土墙,后来才知道,这正是古山阳城的城墙。
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焦作有一座雕塑公园,里面就有不少焦作籍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
悠久的历史蕴藏着珍贵的印记。比如建国以来,焦作已发现60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陶仓楼,是中国出土陶仓楼数量、种类、规模最多的地区,其中汉代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也是所有已出土的陶仓楼中最宏伟、最美观、最精致的一座;焦作出土的元代戏曲雕砖俑则入选了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
图:年轻时的我在雕塑公园,当时以为在和秦始皇合影
——这是一座山水宜居之城。
焦作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拥有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5A级景区,是中国特殊植被的北界、最高纬度的猕猴保护区,还拥有北半球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生态竹林。
这里是“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的地理标志产地,特别是现在“一棍难求”的铁棍山药,本是焦作人餐桌上的日常,中学时的我总是感到浑身燥热,但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这里更是中华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拳也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而这里也有了“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美誉。山水与人文的融合,也孕育了郑州和焦作“两山两拳”(嵩山、云台山,少林拳、太极拳)的文旅IP,成为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的代表产品。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焦作也是中线工程中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为山水宜居融入了新的时代注脚。
——这是一座硬核制造之城。
焦作因煤而生,是中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也是河南最早建造的现代化煤矿。1898年英国福公司取得了这里的采矿特权,到1924年就成为仅次于开滦、抚顺的全国第三大煤矿,此后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一度超过80%。
而为了培养采矿人才成立的焦作路矿学堂,则演化为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进而发展为河南理工大学,并成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直到今天,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仍然是河南省属高校唯一进入全国第一层次的学科。
此后“三线建设”期间,焦作又建设和迁入了一批制造企业,奠定了重工业城市的地位。我小时候,焦作拥有化工一厂、二厂、三厂,橡胶一厂、二厂、三厂,陶瓷一厂、二厂、三厂,棉织一厂、二厂、三厂,还有焦作轮胎厂、矿山机器厂、焦作电厂、中州铝厂……我爸爸的单位叫金属结构厂,主要做化工压力容器,也曾经为我国的704主战坦克生产过坦克轮毂。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传统重工业企业的发展也举步维艰。尽管有的企业主动寻求转型——比如焦作的7447工厂曾经尝试生产过“云台牌汽车”,并且在焦作电视台打出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云台车”的广告——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着转制的切肤之痛,我爸爸这一代的不少产业工人都经历了下岗潮,为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焦作的第一次蝶变。
尽管前面提到的企业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也为之后焦作转型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焦作也大力培育本土民营企业和引进新制造企业,涌现出了多氟多、龙蟒佰利联等优质本土企业,集聚了蒙牛、超威、厦工、瑞庆、华为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企业。
时至今日,焦作基本完成了制造业转型,2021河南制造业百强企业中,焦作上榜10家,仅次于郑州、洛阳、新乡,位居全省第四。同时,焦作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从而更好地促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比如焦作市政府创新打造的智慧金服平台,整合了工商、公安等75个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掌握的企业信息,通过该平台,银行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最新情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银行敢于放贷,企业的融资需求一发布,各家银行就在平台上主动“抢单”,最快一天就可以放款。2020年,这项创新举措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而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焦作也成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从2008年起,焦作作为转型试点,充分借助历史人文资源和山水生态禀赋,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这应该是焦作的第二次蝶变。
——这是一座枢纽要冲之城。
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地处河南和山西交界,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上就是豫晋交往的必经之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建成了焦(作)柳(州)铁路,成为我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上世纪90年代又建成了侯(马)月(山)铁路,焦作又成为晋煤南运的重要通道,从而奠定了焦作的枢纽节点地位。
但同时,尽管焦作距离郑州不到100公里,但长期以来焦作要到达郑州,通过铁路只能绕行位于京广线上的新乡,全程要2个多小时。直到2015年,随着郑焦城际铁路的开通,焦作到达郑州的时间距离缩短到半小时左右,进入了郑州半小时交通圈之内,并且相继开通了焦作始发、直达上海、深圳的高铁,继而在2021年实现了郑焦城际铁路(焦作—南阳寨)的公交化运行。
在此基础上,郑焦城际铁路向北延伸到太原,并在2020年全线贯通为郑太高速铁路,焦作到太原的时间距离也缩短到两个半小时左右,由此焦作跻身中部崛起的主要廊道和河南“米”字形高铁网上的重要枢纽,也成为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发展区。
2021年4月公布的《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一体化范围包括郑州市、焦作市全域,其中郑州市域、焦作中心城区、武陟县、温县为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2021年12月公布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加快打造郑焦产业带。同时,焦作还是全省唯一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双圈”叠合城市,有条件打造郑洛“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
当前,焦作面临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尽管焦作资源禀赋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交通优越,纵向比较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横向来看,如果拉长时间轴,在郑州都市圈内,焦作与兄弟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区域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整理了2000年以来郑州都市圈“1+8”城市GDP与人口变动情况。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的发展都迈入了快车道,但是各地之间的加速度并不均衡。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和人口均加速集聚的态势;其他城市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与郑州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这其中,焦作和平顶山的增速明显偏慢,经济总量相当于郑州的比重持续下降,而这两座城市都曾经为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又缺乏与郑州的直连通道,其他城市基本上位于京广或陇海通道之上。
特别是对于焦作而言,是“1+8”城市中唯一一个在20年间常住人口持续下降的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焦作的平均年龄达到38.8岁,在全省平均年龄排在第三位;但是15岁至59岁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4%,排在全省“最年轻”城市郑州之后的第二位。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而区域一体化是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路径。
对于焦作而言,在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后,应当将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推动区域一体化作为再一次蝶变跃升的重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壁垒和地域障碍,重点要善于借势借力。
——进一步借船出海,打造战略链接的节点。
首先要加快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特别是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城际铁路、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等的建设,构建全市域快速连通郑州和洛阳的通道,研究开通直达京津冀、成渝、山东半岛等地区的高铁列车,将“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
其次要加快与郑州联合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围绕高频事项,联合制定办好“一件事”的事项清单,实现两地“无感办事”,同时推进高效便捷的企业服务——比如通过“一网通办”,将郑州、焦作的涉企服务政策上云,让企业开展“政策体检”。
第三要加快融入重大开放平台。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中国(焦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焦作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郑州国际陆港、机场集团等协同提升“单一窗口”能级,同时向东加强与长三角、山东半岛等的对接,向西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
——进一步借鸡生蛋,打造产业升级的沸点。
首先要坚定不移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356”特色产业集群体系、强力实施“2122”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强化郑焦产业带中的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功能。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市圈内部的合作正由产业梯度转移转向功能梯度转移,要深入研究郑州的产业链,并深度参与正在编制的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焦作的功能角色。
其次要充分借助郑州的服务功能。尽管焦作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50%,但是总体上服务业发展能级相对较低,在2021河南服务业企业100强榜单中,郑州入围了79家,占据绝对优势,焦作要充分借助郑州的服务业优势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同时积极鼓励本土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附加值。
此外,还要充分借助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等平台,与郑州联合加大“两山两拳”等文化内涵的挖掘,积极推动焦作悠久的历史文化焕发生机,打造升级版的“网红”城市、“出圈”话题。
第三要及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不少地区在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都设立了“反向飞地”。焦作要积极借鉴,研究在郑州自贸试验区、郑东新区等功能区设立飞地,探索打造“前台在郑州、后台在焦作”的郑焦协同创新模式。
——进一步借梯登高,打造科技创新的支点。
首先要用足用好郑州的科创资源。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双轮驱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探索联合开展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
其次要用足用好郑州的金融资源。联合打造一体化金融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跨区域授信、抵押物互认等,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同时联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由流动,推动一体化的工商、税务、劳动等管理服务——比如可以让企业选择注册地冠名,方便企业跨区域迁移涉税业务办理。
第三要用足用好郑州的人才资源。探索落实互认互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协同举办人才峰会、知名高校招聘会等活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奖补政策,放宽异地就业人才在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条件,积极借鉴南京都市圈的第二居所制度等,充分借鉴福建晋江等地的人才需求承诺制,把人才认定权更多放给市场经营主体。
——进一步借书留真,打造活力迸发的焦点。
要深度研究郑州。在长三角特别是苏州、嘉兴、南通,深入研究上海的最新动向、最新文件、最新理念、最新经验,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习惯,并结合地区的实际进行创造性汲取。
焦作也要密切关注郑州的情况,力争做到郑州的动向第一时间进行分析、郑州的文件第一时间进行学习、郑州的理念第一时间进行复制、郑州的经验第一时间进行推广,与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同频共振。特别是要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探索优化TOD开发模式;积极借鉴基金招商、股权招商、目录招商等新方式,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已经离开家乡20余载,但最难忘却的始终是云台山、青天河,最想吃到的始终是胡辣汤、水煎包,最想听到的始终是那一声爽快的“中”。在新发展格局中,焦作的再一次蝶变跃升、实现腾飞,一定中!
【原创】“南乌镇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且看“江南七雄”的“霸榜”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