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城市”也能打造“高光”科学城?YES,WE CAN(下)

张莉杰 姚荣伟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张莉杰 调查评估部执行总监,姚荣伟 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理事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刚刚过去的2021年,堪称中国科学城建设爆发的元年,不但中心城市科学城拔地而起,二三线城市科学城也纷纷抢滩。当下科学城之热,一如既往的科创走廊火爆。《“小城市”也能打造“高光”科学城?(上)》已对大都市打造“高光”科学城的独家秘笈做出解读,本篇将深度剖析中小城市如何对标玩出科学城的“大花样”,一起来看!


全文6164字,阅读约16分钟


打造高光科学城,小城市也能玩出大花样



回首一望,惊鸿一瞥,科学城、科技城早已如同雨后春笋。目前,全球各类科学城已经超过600座,其中美国斯坦福科学城(硅谷)、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城、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城等赫赫有名,都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国内各地对标研究的“大神级”对象。


从国内来看,各地已建和在建的科学城(科技城)初步估计超过100个,除了一线城市中关村科学城、张江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南京科学城等外,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域城市科学城布局也明显增多。


如长三角地区既有地区级的无锡太湖科学城、嘉兴国际科技城、南通紫琅湖中央创新区,也有了县域级的江阴霞客湾科学城、无锡梁溪科技城、嘉兴长三角科技城、昆山阳澄湖科学城等。至于京津冀、珠三角、成都-重庆、西安-郑州,也早已林林总总,逐步布点开花。


从世界经验来看,科学城天然偏爱中心城市和大学城,因为当地公共配套完善、科技人才密集、应用场景临近,这也是近年出现科技向都市回归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存在选择中小城市从头组建、发展较为成功的科学城。但这类科学城与前者相比,显然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第一,创新策源能力较弱。二三线城市科学城要么依托高新区拔地而起,要么在郊区索性划地白手起家。虽然竭力争取到若干高校或科研院所分支机构落地,也集聚了几千上万全日制学生,但整体缺乏国家级实验室、双一流大学、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创新平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赋能作用有限。


第二,科创人才集聚不足。二三线城市科学城依托的城市本体能级不如中心都市,无论是在工作机会、薪酬待遇,还是在人文关怀、居住环境上都差一大截。这是中小城市建设科学城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部分中小城市科学城夹在两大都市之间,不但难以留住高级人才,连应用型科技人才都被虹吸分流。


第三,创投资本较为缺乏。目前,二三线科学城的科研经费大都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资金支持较少,自持的创投资本要么规模不大,要么运营能力不强,或者缺乏足够的投资对象,导致本地中小企业成长不快,或者创投基金处在基本闲置状态。


第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根据上海华略智库对几个二线城市科学城的最新调研情况看,科技人才对科学城的交通、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等诸多服务配套均不满意,他们尤其需要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需要便捷的交流空间、通达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稀缺直接阻碍了一流人才长期入驻科学城。


面对这些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重大挑战,中小城市构建科学城其实前途难料,可能多数会退位成为产业新城。而要进位成为一流科学城,成为大区域的高光地标,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既要学习借鉴知名科学城的建设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寻找不对称的竞合道路,在大尺度科学城区域网络中占据特色节点,努力成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小而精的超级微型科学城。


策略之一:中小科学城设施要“大小通吃”链接发展


从中外经验看,大科学装置堪称一座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极大提升其原始研发能力,并集聚大量科创人才和资金。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大科学装置不再是单纯地为科学做贡献,更是为当地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通过引入汇聚科技企业的科研设施,为中小城市产业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总的来说,中小城市科学城要想聚焦应用基础研究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取得一些突破性技术研究成果,自然离不开争取布局1-2个国家级科学设施。如东莞国际中子科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而提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我国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是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图:中国散裂中子源


但同时,中小城市科学城实力没法和大都市科学城PK,并不赞同一味贪大求洋、背负重债去引进扶持国家级大科学设施。一来科技部-教育部调整了985-211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异地分支政策,要再争取实在越来越难;二来就算落地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如何运维-产出也是一笔天量开支。


因此,不如独辟蹊径,结合大都市科学城科研外包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产业需求,构筑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科学设施集群。如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前沿领域,联合上级部门、本级园区和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一批细分领域市场化的小科学装置、精品实验室,为大科学城重大设施提供配套服务,为本地企业提供科研服务。


如在建的昆山阳澄湖科学城,近年来引进了深时数字地球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两大中心积极承接张江科学城等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业务,与上海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开展战略合作,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理化学材料、大气海洋环境等前沿科学领域开展了应用计算研究与服务。预计今后几年,阳澄湖科学城先进计算服务营收可达50-100亿元。



策略之二:中小城市要打造人才超级小环境


对于科学城来说,需要做好“城”,才有可能吸引并留住足够多的科学技术创意阶层(泛指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等宽泛领域的群体)。而创意阶层的聚集,才能促使“科学”产生美第奇效应(指以不同学科的交叉和不同领域的交流作为基础的面向未知的创新,以实现思想更加充分和广泛的融合,从而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思维)。


但美第奇效应最终还是要依靠雷尼尔效应(源自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体育馆修建风波,现在主要强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作用)来实现。科学城建设核心在于科学,而品质则在于“城”的功能配置,如何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生态环境,让顶尖人才愿意来、留得下,是中小城市科学城建设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根据国内外先进科学城的建设经验,坚持“人城产”发展思路,形成“人才引领、公园建设、产业优化、产城融合”的路径,是打造吸引人才环境的破解之道。但不同于大都市科学城综合性的优越生态,中小城市科学城受制于本身实力,需要利用便捷的交通节点或较好配套的园区基础,在高新区或高铁站附近打造小号版的国际人才自由港或科创人才特区,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改善,形成高端人才集聚的地方“小气候”。


如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在巍峨山北、松山湖畔布局大装置集聚核心区,向南依托黄江北站TOD打造兼具高端住宅、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创智服务等功能的居住模式,建设海德实验学校、黄江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图书馆、美术馆、大屏障森林公园、黄江人民公园等优质生活配套,推进“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城市风尚,实现了科创人才对人本价值链、创新产业链、生活供应链“三链集成”价值追求,成功营造了“雷尼尔效应”。


图: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局部效果图


又如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湖区创新高地的太湖科学城,核心区以南大苏州校区为中心,将集聚布置长三角科学联盟、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尤其是科学联盟将极大地促进大量高端智创人才和资源汇聚于此。


太湖科技城TOD将依托9、11、15三条轨交及苏锡常城际铁路,以及苏绣小镇、苏州乐园、太湖湿地公园、高新区文体中心、汇金天地等资源,打造集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商务中心、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服务配套区。总的看来,科学城西临太湖、东至太阳山,优美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居住环境及便捷的交通环境,将是一个完整“产+学+研+居”的未来之城。


策略之三:中小城市要联合大企业聚资源建平台


借鉴哥本哈根科学城依托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构建孵化服务生态链的成功经验,国内中小科学城既要发挥政府托底、国有科学设施重镇的作用,更要利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多维度带动作用,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链主”,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链脉”,形成“产业链科创共同体”的稳健创新链。


首先,鼓励链主企业设立中央研究院,或联合国有科研单位设立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重点实验室,打造科学城的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管理支持平台、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其“链长”作用,引入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上的相关中小微企业入驻,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


其次,遴选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重点依托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推出云端数据、专业指导、市场开拓、管理培训、金融投资等开放式服务,集聚、培育、孵化相关创新链上的中小科技企业,全面开展协同创新。


如松山湖科学城依托华为等龙头企业构建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发展体系,通过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赋能先进制造。其中,华为云推出了总额超3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专享加速包,并通过一对一的专精特新服务,助力商业、品牌、技术和产业加速。


此外,东莞市携手华为云共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助力打造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目前,松山湖高新区已集聚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策略之四:中小城市更需资本加持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合肥及其高新区从二线城市跃升到一线城市,就是深刻掌握了用资本杠杆撬动产业发展的“流量密码”,以合肥产投、合肥兴泰、合肥建投三大国资投资平台为牵引和助力,联合中信、招商等头部投资机构搭建产业投资基金丛林,成功对赌招商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产业项目,培育出了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


对于处在二三线位置的中小城市科学城而言,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产业,邀请头部基金加持,学习合肥资本招商模式,是实现科创“弯道超车”的一种捷径。


因此,要牢固树立资本运作杠杆思维,用资本链整合撬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设立运作产业资本中心或科创集团,建立“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重大项目落地-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资本运营模式,通过组建百亿级市级产业引导母基金、联合头部基金组建千亿级产业投资基金,全面加强对科学城的产业资本注入和并购成链。


同时,借鉴自贸区政策,深化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鼓励境内外各类资本和投资机构在科学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母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强化资本招商、并购招商,主动与IDG、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深创投等国际头部创投基金建立合作共赢机制。


策略之五:中小城市也要有大会场大客厅UP主


科学城作为全球知识经济的重要节点,在提升资源要素和市场联结程度的进程中,应特别注意强化与国际创新网络的合作交流。对中小城市科学城来说,更是要谋划建设一批科创开放交流空间,建设“交流交往的活力中心”,打造为人广泛所知的科创IP,助力实现科技人才和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


首先,聚焦重点领域定期召开优势领域专题性的国内外科学峰会,邀请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尖峰人才和企业家开展科学研讨、公开演讲和辩论,吸引聚集一批相关青年科技人才。


如乌镇作为每年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地点,以构建乌镇达到科创集聚区为核心,成功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缩影。


2021年,CSHIA中国智能家居科创中心、中国电科长三角创新中心落地乌镇,桐乡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首个重大战略科创平台——乌镇实验室启动实施。镇百度Apollo Park正式开园,成为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百度在国内打造的第四个城市智能网联生态示范基地。展望今后趋势,一座未称科学城的、以“互联网+创新”联合体为基因的科学城,正在逐步崛起。


图:乌镇实验室


其次,探索建立科学城理事会,邀请政府、学校、企业、科学家等各方代表加入,共同负责科学城的规划建设、设施维护与管理等职能,以共谋共建共享营造一流的科创营商环境。同时,要注重理清各方代表的定位和职责,从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功能性平台服务水平,为产学研融通架设基础环境。


如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立了高校理事会,按照“大共享,小学院”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原则,建立信息互通、人才共育、管理共商、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识,通过引入研究生培养机构与自贸港、科技城的广泛联系、深入合作,着力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学研高效转化。


策略之六:中小城市要抢先融入国际和都市创新网络


吸引大量来自全球科创人才集聚,开展广泛的科创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是科学城保持创新活力和持续影响力的“动力密码”。中小城市科学城并未处在全球创新网络节点上,因此更要探索科创自由特区,通过打造最开放的创新转化环境,大力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科创元素,不断激活双创发展新动能。重点举措包括:


首先,借鉴“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开放平台协同发展的经验举措,积极对接大都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自贸创新联动区,争取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全程保税监管政策。探索建立海外移民实践基地、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清单,探索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


其次,抓紧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窗口城市设立离地创新中心,打造集“项目招引+创新路演+资本投资”于一体的超级平台。此外,积极借鉴国外城市经验,通过设置城市故事首席官(CSO)的成功经验挖掘城市故事,提高城市知名度,利用“软文化”创新城市发展。


如佛山三龙湾科技城充分利用“中德工业服务区”这个品牌,通过共建一批国际化跨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德国中小企业孵化加速器、出台对德产业合作提升专项扶持办法等,吸引了更多优质德国(欧洲)项目落户。仅2021年就有十多个德(欧)企业投资或合作项目落户,其中不乏西门子、德利康等全球知名企业。同时,三龙湾还相继亮相广州、深圳、上海等推介城市品牌,从珠三角走进长三角,向更大范围推动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小城市”也能打造“高光”科学城?YES,WE CAN(上)

【原创】我和我的家乡——焦作: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再一次蝶变跃升

【原创】城市如何防控奥密克戎,我们总结了10点经验启示

【原创】华略观点:把洋浦作为打造海南自贸港的关键突破口

【原创】华略观点:海南自贸港真正崛起的关键靠什么?

【原创】“南乌镇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且看“江南七雄”的“霸榜”之战......

【热文】70后才子书记履新浙江省委常委,这篇致辞惊艳全场!

【热文】黄奇帆最新演讲:如何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

【热文】一季度城市GDP排行出炉:谁强势崛起,谁抗压前行?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