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3县跻身“千亿俱乐部”,千亿县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黄征学、潘彪、滕飞、范亚辰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县城如何发展?站在县域金字塔顶端的“千亿县”最有发言权。日前,全国“千亿县”榜单业已出炉,纵观43位入榜选手的“华山论剑”,长三角堪称孕育“千亿县”的沃土,超八成“扎堆”沿海地区。勾勒描摹千亿县基本特征,剖析掌握千亿县增长逻辑,这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标杆究竟又是如何炼就?


全文3130字,阅读约8分钟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一般认为,县域经济总量过千亿,经济和社会开始迈入良性循环轨道。2007年,昆山、江阴、张家港3地GDP首次跨过千亿门槛,2021年全国千亿县达到43个,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剖析掌握千亿县发展逻辑,借鉴典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模式,在未来5到10年培育更多千亿县,引领带动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而又意义重大。

图:晋江鞋服制造业发达


千亿县的基本特征

规模和密度是衡量经济集聚效应的重要指标。千亿县在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市场规模和人口密度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

首先,千亿县经济规模多在1000亿元至1500亿元之间,40个县市人均GDP超过高收入标准。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43个千亿县GDP总量7.05万亿元,人均GDP13.7万元,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其中,昆山和江阴两地GDP超过4000亿元,6个县市GDP在2000亿-4000亿元之间,7个县市GDP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28个县市GDP在1000亿-1500亿元之间。

除沭阳、瑞安、邳州3地外,40个县市人均GDP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


其次,千亿县面积小、人口多、密度大,集约开发水平较高。

2021年入围的43个千亿县,平均县域面积1563平方公里,约为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1/3,平均常住人口规模119.5万,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3倍。

其中,15个县市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20个县市面积在1000-2000平方公里之间,仅浏阳和神木超过全国县域面积平均水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个县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200万,7个县市人口在150万-200万之间,17个县市人口在100万-150万之间,16个县市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

最后,千亿县高度集中于城市群地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43个千亿县集中分布在城市群地区,除江苏沭阳和邳州外,其余41个县市均位于城市群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23个,粤闽浙沿海城市群7个,长江中游城市群4个,山东半岛城市群3个,呼包鄂榆城市群2个,京津冀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各有1个县市。

从省份来看,千亿县分布在11个省份,其中,江苏17个、浙江9个、福建5个、湖南3个、山东3个,江西、河北、贵州、陕西、内蒙古、安徽各1个。

总体来看,千亿县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局面,其中,东部35个、中部5个、西部3个;南方37个、北方6个。

图: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里的经营户在整理货架


千亿县的增长逻辑

纵观千亿县发展历程,基本是依托交通区位、现代化大都市、自然资源等条件,搭建功能性发展平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城镇经济和人口吸纳承载能力,聚人、聚产加快发展。

第一,千亿县成长过程突出一个稳字,推动GDP从500亿到1000亿大多需6至7年。

统计数据显示,43个千亿县GDP破1000亿,最短为3年,最长为9年,大多需6至7年。部分省份出台支持政策缩短该进程,如,2013年湖南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省政府一号文件,提出5年投入81亿省级财政资金分3轮扶持27个重点县,助力浏阳市、宁乡市和长沙县从500亿迈上1000亿仅用4年、4年和5年。

第二,千亿县需要培育多元的工业产业体系支撑经济发展。

千亿县普遍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1年,43个县市第二产业平均占比约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其中26个县市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

大多数县市建立了多元主导产业,除仁怀(白酒)、神木(煤炭)、迁安(钢铁)、温岭(泵与电机)、准格尔旗(煤炭)5地“一业独大”外,其余县市主导产业至少有3个。

其中,77%的县市以装备制造为支柱产业,65%的县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40%的县市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支柱产业;35%的县市正在推动或者已形成产业集群,19%的县市正在推进或者已建成产业链。

第三,千亿县大多设立功能性平台提供强大发展助力。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功能性平台,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汇聚产业加快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创举,千亿县受益颇多。

比如,24个县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个县市同时设有综合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其余19个县市均设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各类功能性平台政策相互叠加,助力千亿县快速发展。GDP排名前十的县市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县市同时拥有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县市实现各类功能区空间融合。

第四,率先在“点”上取得突破,推动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快速迈过良性循环门槛,是千亿县的重要法宝。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43个千亿县常住人口比六普增长508.8万人,平均每个县市增加11.8万人,仅7个县市人口小幅外流。

千亿县城镇化率平均67.3%,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高18.6个百分点,11个县市城镇化率超过70%。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或市区,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明显提升。

第五,千亿县往往注重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活力。

2021年营商环境百强县排名显示,37个千亿县入选百强,其中22个县市挤入前40强。

比如,海宁、昆山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开展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推行容缺受理、“一站式”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义乌、启东建立领导干部包联民营企业、商会工作制度,提供“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式”服务,持续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余姚、江阴、长沙县推行综合窗口改革、“一窗受理”“全程网办”,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最多跑一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第六,千亿县开创了六大典型模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城市辐射带动型,如长沙县和南昌县,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配套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借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加工互动型,如义乌,建设小商品市场,推动贸工联动,“买全球、卖全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外资外贸推动型,如昆山和晋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循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注入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一二三产融合型,如沭阳,依托花木等资源,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县域经济迈上快车道。

旅游文化助力型,如桐乡,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

特色资源开发型,如神木和仁怀,挖掘独特自然资源潜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专访夏骥:关于智库的那些事儿

【原创】《古镇旅游,敢问破冰之路》之四:同里杨掌柜,“民宿就是我的生活”

【原创】寻找增长新机遇: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半年度经济答卷PK

【原创】郭茹、夏骥对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水乡客厅的近零碳之路

【原创】原来,苏州这样招引科技人才

【原创】从远郊到前哨:上海这个郊区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

【热文】美对华“芯片战”弱点在哪?韩国这个动作说明了一切

【热文】最强百强市、区、县、镇、园区榜单,究竟谁是最大赢家?

【热文】胶东五市抱团、“双子星”破冰互动:山东“开窍”了

【热文】长三角,正越来越强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