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坏孩子”系列之二:ADHD |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

咨询中心 明见空间 2023-12-03


什么是ADHD?


“怎么坐都不爽,左晃晃,右摇摇,前扭扭,后挪挪,椅子眼见要翻;菲利高声叫,拉住桌布神情慌张,稀里哗啦一声不响,杯盘刀叉落地满堂。”


(坐立不安的小菲利,1845)

这是德国精神病学海因里希.霍夫曼在他写的一本儿童故事书对坐立不安的小菲利的描述,同时也是对于多动症儿童最早的记录之一。

美国心理学会在2000年对这一病症的定义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描述的是那些表现出持续的、与年龄不相符的、并不足以导致破坏其主要生活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多动和冲动症状的儿童。

古人云 “三思而后行”,但ADHD的孩子,通常不能做到这点,甚至连“思”都没有,因此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们误认为是不懂事或脾气差的坏孩子。

但无奈的是,不是ADHD的孩子们不想三思后行,其实他们自己也苦恼为什么就是做不到控制自己,也会在每次受到指责的时候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一个大大的“?”。


(图片来自网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可能令他们遭受排斥、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发展出攻击倾向。

根据调查发现,50%-80%的ADHD儿童和青少年还伴有一种或多种的共病。例如,患有ADHD的孩子同时还患有抑郁症、学习障碍等,这又可能进一步地让孩子经历更多的心理挣扎和情绪困扰。

有的家长或许在想,等孩子长大后就好了,但是大部分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后。

因此,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ADHD的症状与识别


(英国BBC纪录片《多动症和我》)

在临床中,ADHD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量表》,即DSM-5。而其中两个重要维度分别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严重程度,该诊断标准把ADHD分为了三个亚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缺陷为主型、混合型。

举个栗子:

妈妈叫6岁的小明做作业,但是他刚坐下不到两分钟,就玩起了玩具,突然看到了蝴蝶,于是便追蝴蝶,总之,他总是东瞧瞧西望望(多动),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哪怕5分钟都不行,动不动就分心(注意力缺陷)。妈妈把他的玩具收走,于是小明非常生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伸手就打自己妈妈(冲动),事后小明非常愧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控制不住。

小明即代表了最常见的混合型ADHD。

一般来说,男孩ADHD患病率高于女孩,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女孩大多是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导致女孩的症状较难被父母发现。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何种类型,ADHD问题都应该得到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有这些症状表现就一定是ADHD吗?

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上述症状外,ADHD通常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在7岁之前出现症状

  • 比同龄人发生更多、持续一段时间(6个月以上)

  • 在多个场所发生(不仅仅在家里或者学校)

  • 症状的存在明显导致儿童在学习、社交上经历障碍

注意:ADHD本身就很复杂。一方面,ADHD需要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评估和诊断。切莫因为孩子展现出某些不好的行为特征就一定以为是ADHD,这样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另一方面,ADHD的孩子本身并不愿意多动、冲动、分散注意力,只是因为他们的确很难控制自己,这也意味着他们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关怀,以及专业的治疗。

因此:坏孩子 ≠ 注意缺陷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症 ≠ 坏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ADHD?


ADHD的成因是综合性的,但大多同遗传基因有关。

首先介绍一个非常有趣的进化论相关解释:

在原始社会,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精力更充沛,很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因此能够行走得更远去寻找食物,有的人把他们称为“探路者”

“探路”通常也最容易伴随危险,例如最先遇到猛兽,这样的危险有时候甚至会夺去他们的生命。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得以警示族群,使族群远离危险,从而能够生存和繁衍下去。

因此这些基因得以保存下来,是符合进化理论的。

或许你对多动症有了新的理解。

那么,回归到科学研究上,来看看有哪些因素促成了ADHD。


01

遗传基因


遗传基因影响着ADHD。

荷兰研究者发现人体内有成百上千的基因影响着ADHD,现目前已经找出了其中的二十余种。数据显示,父母中如果有一方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那么孩子的患病风险约为60%。



02

大脑神经


ADHD患者的大脑结构具有特殊性。

ADHD儿童的大脑和健康儿童大脑有所不同(某些区域会更小,发育更迟滞),这些不同的区域掌握着一个人自我控制等功能。

通俗一点讲,患有ADHD儿童的大脑里缺少一个阻止他们做出错误选择和行为的开关。上面说到不是这些孩子们本身想要多动、冲动、分心,而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原因就在这里了:控不控制得了自己,自己说了不算。


(图片来自网络)

03

环境因素


如果说基因和生理因素决定着是否出现ADHD,那么基因+环境则决定着ADHD恶化还是好转。

这里的环境可以包括物理环境(室内VS.户外)、家庭环境(争吵VS.和谐)、社会环境(歧视VS.理解)等等,它们都对ADHD的病程有着深刻影响。

因此,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或者有其倾向的孩子来讲,最快速的“治疗药物”,其实是环境的改变。那要怎么改呢?我们下面会讲到。


ADHD有哪些干预方法?


01

药物治疗


这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如影响睡眠),但是总体来说是相对安全的。

02

感觉统合训练


运用专业方法有效改善儿童注意力缺陷症状。

03

绘画治疗


国内研究者发现,绘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04

教育干预


采用特殊教育法,以增强学习效果。有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课堂行为管理、药物治疗,以及两者结合是治疗ADHD学生的有效方法。

05

父母管理训练


教导父母适宜的约束和管教行为,而不是在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一味地批评责骂。常见的训练主要有实行“代币制”,鼓励父母和孩子进行有趣的互动,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06

家庭咨询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减轻家庭压力,缓解父母、孩子的情绪困扰。

07

支持小组


将患有ADHD孩子的父母或重要照顾者聚集起来,彼此建立联系,相互分享经历,提供情感支持。


面对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家长们能做些什么?


注意!

方法固然重要,但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沉下心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理解了这点,家长们接下来该怎么应对ADHD呢?

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前提下,父母的参与、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孩子最及时有效的帮助具体包括:

1. 了解ADHD的相关信息,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真诚地向孩子解释ADHD。

2. 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证实,户外活动及运动能够减少多动症状。另外,德国研究者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发现,比起症状较轻的人,ADHD问题恶化的患者在电子屏幕、社交媒体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3. 鼓励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甚至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以此提高孩子自信。

4. 给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让ta随时把自己想到的或者需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5. 检查自己是否起到了榜样作用。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示范教育,如果父母也做不到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很难做到。

6. 善于用言语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不好的事,可以有耐心地多次提醒孩子,以让其停止不好行为。好好商量,并且,尽量多给孩子鼓励。

7.  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行为及时作出反馈,并且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8.  家庭的氛围也很重要,父母应理性处置家庭矛盾,尽力让孩子少待在冲突矛盾的氛围下。

9. 一定要告诉孩子,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并不代表ta笨、ta有残障、或者ta是坏孩子。


参考文献

陈彩琦编著.多动症的心理研究与矫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美)埃里克·J·马什等著.异常儿童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爱德华·哈洛韦尔等著.分心不是我的错[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樊香麟,苑璞.绘画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543-546+550.

Werling, A. M., Walitza, S., & Drechsler, R. (2021). Impact of the COVID‑19 lockdown on screen media use in patients referred for ADHD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 introduction to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in ADHD and results of a survey.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28(7), 1033–1043.

Schatz, N. K., Fabiano, G. A., Raiker, J. S., Hayes, T. B., & Pelham, W. E., Jr. (2021). Twenty-year trends in elementary teachers’ beliefs about best practices for students with ADHD. School Psychology, 36(4), 203–213.





推荐阅读

首次咨询前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致家长的一封信

重新认识心理咨询 | 细数心理咨询常见的5类误区

心理咨询对我有效吗? | 心理咨询师要为当事人保密

审核|黄逸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