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7个案例,讲述张小龙眼中的「微信气质」

岳老三 产品笔记 2022-11-03

这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书笔记第五篇。前面四篇是张小龙对用户、需求、设计的理解,这里回看:

    1)关于用户,张小龙说了这11个核心观点

    2)收藏:关于需求,张小龙的16个核心观点 (附PDF下载)

    3)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上)

    4)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中)

    5)张小龙:微信产品设计背后的故事(下)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中内容,源于张小龙内部8小时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

本书内容共分为5部分,分别是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以下是书中「气质篇」的部分核心观点。




张小龙:我在总结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时候,并没有取“气质”这样的标题,只是日常记录的一些点。在归类的时候,发现可以把这些内容归类到“气质”里面。

说到气质,过往没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可以感觉到这里做产品的理念的不同。

很多人还停留在“怎么做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上,但事实上我们需要做“有气质的产品”。

什么是“气质”,很难理解,下面我们 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


1、改变世界的意愿

这是2010年11月18日,微信立项前一天写的微博:我对iPhone5唯一的期待是,像iPad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

当时,我们只是有意愿想做到这一切。目前,都这都是微信实现了的东西。

所以,做一个产品,意愿是很重的。我们有没有一个去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2、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意愿和理念的时候,产品的高度就会不同。

我们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说微信是另外一个QQ,可以想象我们会做出一个什么东西来,可能真的做了第二个QQ出来。

产品的高度,也可以通过细节直接看出来。

比如“导用户”,微信从来没有要把用户所有的手机好友、所有的QQ好友一下子导入到微信的通讯录里面,而是给用户一个选择的机会,哪些好友要加只是推荐给用户。


3、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很多人认为这里用“个”是个错别字。这个字其实很简单,我们也没有多想,只是要表达微信是“一个”什么“方式”。

我们在某一个版本的介绍里面说:如你所见,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4、再看看QQ邮箱的例子

QQ邮箱是我们做出了相应水准的产品,以至于现在的邮箱团队非常有压力,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

QQ邮箱的登录页,用过很多有意思、很文艺的配图配文。

这些设计并不是为了艺文而文艺,而是跟我们做的东西实际结合在一起的。

当我们的理解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觉得我们就应该这样去表达。


5、让技术产品能够传达人文意识

很多人会问微信的启动画面是一个小人站在地球还是月球?

其实第一个版本是在地球上看月球,但是后来就变成在月球上看地球,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甚至有人做了调研,用户看到这个画面到底有什么感觉?调研结果是:发现用户各种感觉都有,很不一样。

然后把调研结果分享给我,我回答:能让用户有不同的感觉就对了。如果思路太统一就变成乌合之众和愚昧了。所以这样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把微信的LOGO放在那里闪啊闪的,那就没有意思了,没有任何想象空间了。

这个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孤独感(这个小人都离开地球了,感到孤独了)。而孤独是用户永恒的主题。


6、少发微信

我们有一个版本,是让用户“少发微信”。除了烟以外,还有哪个产品让自己的用户少用呢?

我们确实每天让很多人在用微信,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但我们也发现这并非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

所以我们用欢迎页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特别是“少发微信”,这句让我挺自豪的,相信未来几年都不会有人超越它,敢说少用自己的产品还是挺困难的。


7、如果你说我是错的,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之前的版本被批评得挺多的,特别是被业界的评论家批评。所以想找个办法回应下。

刚好那段时间,MJ的音乐听得很多,也觉得他的音乐跟我们的产品有某种关联性,因此觉得非常需要去感谢一下MJ。

直到有一天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就做了这个设计。

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向外界所有的评论家表达:如果你说我是错的,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8、微信特色的介绍页

本版本功能更新,12345页,每页介绍一个功能,这个谁都会做。但是有气质的产品是不会这样做的。

我们很低调,从来都不开产品发布会,怎么才能向用户传达我们的想法呢?新版本的欢迎页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它可以用来传达我们的一些想法。

新功能的罗列是坚决不可接受的,是极端不好的。

记得苹果以前的发布会,是不会罗列一堆功能指标、一堆性能指标的,但是现在开始罗列一些指标了,感觉这是不好的趋势。

好的产品是不会把自己的功能和性能罗列出来的。

在欢迎页去罗列产品的特性,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

在欢迎页,可以为产品做一次发布会,那是产品中位数不多的可以表达你的感受的地方,也让产品更值得期待。


9、不听摇滚的程序员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个人觉得摇滚音乐里面可以听到很多东西,摇滚意味着反传统、人性、自由。

大学的时候跑去听过崔健的演唱会,现在也还是挺喜欢听的。

有时也会让做UI的同事一起听来找感觉,听完就会知道这个UI该怎么做了。

摇滚也会帮我们做到本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反映在产品里面。这里到底有什么影响,可能数不出来,但是肯定是有影响的。

比如之前做的一个活动,活动里面说:31号上午10点来这里,我们不会送你iPad。

用户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当时在网络上反应特别好,因为他跟传统很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能把听摇滚的一些理解带到里面,你的产品会非常有个性,并且显得不是那么传统。


10、即使做一个广告,我们也要做的非常人性化

来自用户的感受才是最好的。

早期我们在邮箱里面做微信的广告,是把用户在微博里面写的一些句子引用过来,比我们自己想的更生动、更有意思一些。

比如,“微信,让熟悉的声音‘骚’起来!”、“如果你的iPhone没有装微信,那你就没有iPhone”。


11、我们要找最牛的合作方

所以大家看到微信的相册封面选的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的作品。


12、文字反映气质

产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户在讲话,反映了你的气质。

清晰易懂,表明你是很有逻辑且头脑清晰的人。不讨好用户,不抬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来沟通。

这里提一个反面的案例,“确定不压缩发送原始图片?”

到底确定不发送还是发送?

所以我们想通过文字去表达产品的气质的前提,是先把文字表达正确。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我们也避免使用以下的一些词句。

不用“吧”,比如"立即注册吧”。

不用“哦”,比如“网速很慢哦”,很暧昧的感觉,不知道想干什么。

不用勉强用户的句式,不如“你还不邀请朋友”。

不用“成功”,比如“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败”吗?

我们在邮箱的设计中,统一使用用户名作为称呼。但在微信里面统一使用“你”而不是“您”。


13、未来感的设计

微信在视觉上的关键词:未来、科技、抽象和简约。

我很鼓励产品多使用未来感的元素,特别是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产品的时候。

即使是非国际化的产品,我们又为什么要缅怀过去呢?可能这会有一点个人偏好吧。


14、你没有竞争对手

在做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提示自己或别人“你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微信没有竞争对手,也不分析竞争对手。

重要的是我们想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与其去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关注未来你可以想到你可以做的东西。


15、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作品可以打败一些功利的产品,作品会渴望完美。

记得乔布斯表达过,微软跟苹果做同样的东西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微软做这些是商业行为,对于商业行为的动机他毫不担心。


16、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当我们不自认为是一个设计师,而自认为是一个工匠在雕刻一个作品的时候,感觉会非常好。

相反当我们自认为是一个设计师,瞄准的是KPI,感觉就不对了。

作为一个工匠,你可能每天需要优化十个细节,每一个细节不会因为觉得它小所以不重要,而是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当作一个完整的产品。


17、做有灵魂的产品

我们来讨论一个更虚的话题——有灵魂的产品。

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产品有灵魂的话,它应该想人一样,有很多面。

它是有机联系的,表现出的产品结构是很好的。

它有肌肉的东西,是功能。

它有产品的气质,背后是价值观。

它的反应应该很敏捷,应该很理性。

它的理性表现在逻辑很清晰、交互很合理。

它的谈吐(文案)要好。

对应在人身上,它是整体和谐而不是精神分裂的。

什么是精神分裂的产品?

如果在一个产品里面,这块来自这种想法,那一块来自那种想法,大家为了相互妥协,把所有东西都加进入,然后就造就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产品。因为它没有统一的思想,而是由各种各样不同部分所组成的。

保持对产品的坚持甚至独断才能使产品不分裂。集体决策会导致平庸和各个部分的分裂。但是这些的前提是都要通过集体的讨论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有个性的产品,它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那样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互联网的产品应该让个体更自由、更低成本的体现个体的独特价值。

所以在给微信用户的一封贺年信里提到:让微信成为一个生活方式的,是我们所有的用户。


张小龙: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如果你也想看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和19万字电子书。关注👇「产品笔记」,回复「产品观」获取。


——End——

👇👇👇扫码加岳老三微信,免费拉你入产品群

码字不易,欢迎点「在看」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