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网络化模式构建
引用本文:王国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网络化模式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4):23-28.
作者简介:王国鹏(1984—),男,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危机事件中,在网络环境中开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网络化模式化构建,应遵循把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导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参与主体意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建构功能等基本理念,从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运用典型实践案例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开展技术能力培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具体路径着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实效性、精准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危机;网络化模式;主体意识;价值理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化模式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特殊优势
1.网络环境开放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样态
进入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以下简称“大云智移”)的出现,网络逐步从融进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心,网站、微博、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更是以其便捷、跨时空、互动性强的优势,迅速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而大学生群体互联网的普及率为100%,网络教育正在悄然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渠道,通过网络学习和互动,大学生不仅增强了主动参与性,而且收到了极好地学习效果。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甚至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欢迎。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嵌与虚实转换,以此规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存在的板结化与碎片化巢穴。尽管“大云智移”等新科技带来了社会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但社会空间的符号化、虚拟化,使相关主体的互动也变得多元和微妙,网络中碎片化的理解和阅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权威,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支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高校开展“停课不停教”,将置于校园的线下教学进行线上教育,这个变化看似简单,好像大学只需改变教学场景,将课堂教学进行网络嫁接,搬移到网络里就行了。事实上,“不停教”的网络教学是对教学效果的巨大挑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长期网络教学可能会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习仪式感渐趋淡薄,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和真实性,仅凭让学生看视频、写论文,很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发生的情境,变得泛化与庸俗化。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拼接,而应该是大学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而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这种重构的组织逻辑更为分散、个体化,这种形态与传统的教育空间组成更为不同。创造性重构不是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拼凑和还原,而是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素材,将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载体和方法等要素紧密结合进行的创造性重构,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相融共生。2.网络环境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
现代互联网体系促进了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融、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统一,整合了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生产、学习的面貌。我们在思考、探究社会行为、理解社会现象时,就不能使用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是需要融入虚拟实在的问题域中。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以体现:一方面是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受益于网络生活的无限扩展,传统生活与生产结构逐步网络化、虚拟化,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发生融合,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互融互嵌,探索两种形态及其融合状态的教育模式创新具备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将从现实场域转化到现实场域和虚拟场域的并存中,且虚拟场域会逐渐增多并占据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空间,“虚拟”“隔离”“不在场”等状态或将变为新常态,由此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动方式的大变革,即层级化、序列化、集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空间逐渐变得扁平化、个体化、弥散化。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将会逐步融合传统与现代,将新旧之间的裂缝逐渐弥合并呈现包容成长的特点,具体而言:第一,互联网可以将相应的信息进行编码,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主体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统一的标准,且能够与我们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其效率将会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二,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网络教育形态可以在多个终端设备上表达、表征,如电视、电脑、手机乃至更为高端的视听设备、外接设备,但无论怎么表达,传统教育的宗旨不变,任务不变。第三,借助视听设备以及未来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抽象、冰冷的符号还原,甚至可以超越现实情境,摆脱危险环境,实现主体感觉、知觉、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从而达到受教育主体的知行合一。第四,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互动性好、渗透力强的特点,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年青一代很容易受网络影响,也更容易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打动。因此,在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教育相融合显得更急迫和必要,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
3.网络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空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诠释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教育的相互关联,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人是活动的积极实践者和主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指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著作、讲话和论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环境的影响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高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在于容易忽略大学生身边具体事件的教育意义和效果,还未树立起突发事件下的危机教育意识,还未自觉地认识到学生是重大危机事件的重要信息载体和接受群体,以至于忽视了及时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的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群体面对突发疫情引发了一系列个体应激状态,表现为听信谣言、情绪失控、心理恐慌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不及时跟进,会让学生群体的恐慌进一步蔓延,并极易受到别有用心的外媒势力煽动。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囿于在特定的教学空间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具有优势,因而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实例教育、演练和实践,往往是在事情发生以后采取“补救治疗”的教育方式,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较为滞后。此外,在基础设施构建方面,部分高校对各类应急机构的建设还不够重视,人员配备、运行经费尚不能完全到位,更有甚者应急预案还不齐全。综上所述,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丰富在线与线下危机教育教学内容,尤其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意识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1.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价值观引领导向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认识把握形势、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及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媒介,它带来的虚拟生活现实,激起的虚拟舆论场正在冲击固有的关系格局与界限,使新生活模式与传统生活模式产生差距。互联网生活所传达的能量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将这种能量适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新动能,否则,就可能会变成一种负面的或具有极大破坏力的能量。因此,“互联网+”时代及其衍生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提到更高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也将由单向的教育塑造、人为形塑转换为向社会建构的过程。进一步而言,学生将从“产品”逻辑彻底摆脱出来,变成自主建构的“人”,尤其在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危机时,即便网上充斥着一些鱼龙混杂的舆论,学生仍然可以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根据老师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网络新媒体中权威信息的引导迅速找到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方法,调整心态,积极在危机事件中发出正确的声音,为网络良序的舆论环境营造贡献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化与转化。列宁也曾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意义,提出“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当前疫情的重大危机背景下,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其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考量,加强爱党爱国爱家的宣传教育。同时,此次疫情的突发性、传播性、危害性较大,而西方媒体一直“孜孜不倦”地借着疫情“妖魔化”中国,如果此时不加以适当引导,学生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抓住重点,即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贯穿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疫情危机这个特殊教材,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把灾难及其有效应对作为教材,引导大学生与祖国共成长、与人民共命运、和时代同步伐。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参与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在于反映人的本质,在于倡导个体对群体的行为责任和义务,在于激发并塑造行为者独立的德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隐性“精神生产”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反映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精神传递和精神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鲜明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形式的精神生产和传递,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它需要教学双方在传输和接受上的精神、理念契合,“三观”一致,才能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精神上的联动。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改进中加强,改变“填鸭”式灌输和说教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借助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实事求是地把握形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中心环节,精神生产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人是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差异性的个体。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决要杜绝“一刀切”,在课堂教育外要注意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入手,对学生进行差异化个体分析,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职业、性格爱好、心理素质等进行考察,从人的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详细综合的分析,开展有针对性地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说课堂教育、课本教学是从国家政策和道德修养方面开展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实践教育就是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开展的“柔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当前,我们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大格局中,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突出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阐释,才能真正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提升其政治觉悟,才能真正培育出具有主体意识和政治人格的优秀学生。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建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在吸收、质疑、批判与交流中完成知识内化与理性塑造。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强调自我意识和哲学思维的关系,提出理性的思考可以获得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即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所谓的“既定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这个人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善用新媒体,随时关注网络信息动态。然而,过多繁杂的信息反而使其产生信息选择困难的不适应感,特别是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有限,缺少真正独立甄别消息真伪的能力,所以当一些不实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时,稍有不慎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络舆情事件的漩涡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甄别与理性选择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它的建构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当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危机事件暴发、老师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时,高校则须立即采取在线视频、远程指导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在学生头脑里迅速建立起事件的“是非”观念,这不仅仅是简单还原事实真相,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前瞻性、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矛盾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引导、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同时塑造自己的理性信息选择甄别能力,构建科学、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营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具体路径
1.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新时期,网络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得到有效展现,尤其是在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的频率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为此,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采取全媒体、多平台、多渠道等多方式,推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就此次突发疫情的特殊形势而言,网络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战“疫”行动,例如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事件情境、应对处置过程及经验教训,让学生从中汲取有效应对的方式方法防患于未然。可积极搭建跟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抗击重大疫情的有关情况和动态,收集并回应学生的问题、意见及建议。让学生们在交流沟通中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的常态化与创新化必不可少,需要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建立联动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环境。
2.运用典型实践案例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各地防控疫情形势严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国人民遵循中央部署,团结一致,奋力打赢疫情阻击战。前有广大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成千上万后勤保障人员集结武汉的壮举;后有全国人民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不遗余力地支援,以及我们向全世界展示的中国效率、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当然,这也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参与和体验式的实践教育活动,要活起来,就必须融入活生生的内容实践。无论是在课堂内进行,还是在课堂外开展,它都应该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教育活动。高校要把这场重大疫情防控作为教育契机,用好这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教材,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并且深植于心。爱国是重大事件理性化之后的综合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让国民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化的知识,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常识,人们对这些知识的传递和认同,并不是靠逻辑的推理或者科学的论证所获得的,更多的是通过对政治生活或者道德生活的体验,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而形成的。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通过网络为同学们解读党中央战“疫”行动的部署,分析抗疫中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尤其是占一线抗“疫”大军三分之一的“90”后青年所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意在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3.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
在线远程教育模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地位日趋显著。肩负重任的在线教育在重视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现代危机冲突理论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社会系统,社会各种危机冲突事件是普遍存在的,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在线教育也必须“居安思危”,构建应对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的良好运转及身心健康。同时必须注重对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把此项工作充分融入创新办学体系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机协调、合理整合各部门力量和资源,提高全体师生应对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在交叉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作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防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情况出现时,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各学科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为青年学生提供坚定的精神指引,从政治上引领并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2020年1月下旬至今,因为疫情引起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很难及时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难免被不良信息影响,引发应激反应,恐慌不安。重大疫情危机发生后,高校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科学、有序、有效地围绕“纾解疫区群众心理压力,降低社会恐慌”,联合可联合的资源,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居家隔离、情绪疏导等心理咨询服务及远程心理健康援助,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调整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恐慌,以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危机事件。
4.开展技术能力培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借助网络教学、在线教育课程开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危机教育、防疫培训相对欠缺。而重大危机事件具有巨大的暴发性、扩散性和破坏性,引发社会动荡,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急需通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能够冷静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高校应加快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守正创新为导向,逐渐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师资能力的提升。”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将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中。然而,当前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还与网络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相匹配,加之学校的整体布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全过程的贯彻与落实,很容易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较晚,没有真正形成和课堂教育互补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参与者综合素质建设,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教育安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备科技素养、数据素养、人文素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当前一项迫切任务。比如,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如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占比较大;专业队伍中政工干部存在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一些高校辅导员长于实践经验而弱于理论转化的实践智慧,很难长期、持续地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等。因此,高校急需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时代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理念帮助学生坚定立场、认识社会,帮助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与生活情境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结语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流学科 一流期刊
扫码关注我们
走近《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