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的名著你看不懂也不敢说,那收好这10本,你一定能懂!| 寒假书单
寒假来啦,终于可以不太有目的性地看看书了。
xx翻译了本新书,风评真不错,赶紧下单赶紧下单。
书到了。
(封皮好看,看着真厚重,赶紧打开看看。
(看序,哇,不愧是“学术大拿”翻译的,什么都看不懂。
硬着头皮翻着翻着,猛一睁眼,已经过去3小时了。
定睛一看书的页码,还定格在“1”上。
这是前几年我刚接触新传时,最爱做的事情。买那种他人赞不绝口的书,特别是“学术大牛”推荐的,以来凸显自己的品位,让自己显得有知识(虚荣心作祟)。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书,在书架已落灰。
读书,最怕出现雪盲效应(在茫茫雪地上,没有其他颜色,长时间看,可能会失明)。满怀期待地买,硬着头皮读,读完之后毫无收获,既浪费财力又打击读书的积极性。
今天,推荐10本容易读、好看又不失知识性的读物给你。
这些书,放心买,你一定能看懂!📖
(书籍按豆瓣评分高低排序)
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3《枪炮病菌与钢铁》
4《娱乐至死》
5《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6《消费社会》
7《自私的基因》
8《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简史》
9《人类科技创新简史》
10《知识的边界》
0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林俊宏 译
2014-11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既没有高大威猛的身躯,也没有耐热抗寒的体质,看似没有生存优势的我们,如何经历了十万年的发展在六个人种里脱颖而出?这是《人类简史》主要回答的问题,而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赫拉利认为原因在于我们人类对“虚构事物和故事”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想必大家不陌生了,它和我们传播学科密切相关,《人类简史》构建起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全局的视野,能帮你更好的理解传播与历史的关系,还能为阅读其他传播学著作,理解传播学理论提供线索。
历史学,还是跨度10万年的历史,很多同学可能会和我一样头大,觉得算了算了。那你可能要错过这本精彩的读物了,因为《人类简史》完全没有印象中历史著作的晦涩枯燥,没有令人晕头转向的历史年份、人名、地名。《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普利策奖得主戴蒙德就曾说赫拉利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新颖的观点加之生动的语言,趣味性十足又有启发性,规模宏大兼具个体叙事,多元视野却非泛泛而谈。
有网友说《人类简史》是讲述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因为一旦开始便很可能停不下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观点,会让你忘记自己是在读一本宏大的史诗著作,直呼过瘾。
02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美]孔飞力 著
陈兼、刘昶 译
2012-5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9.0)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妖术大恐慌”作为历史上典型的谣言案件,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中,对此谣言传播案例进行了分析。初读此书时,惊诧于孔飞力引证的文献,大抵都是几百年前的。展读时,好奇又伴随着些许不解,一个明显“迷信”的谣言如何将当时的社会搅得天翻地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受到此次闹剧的巨大影响。看完合书后,感觉是有鲠在喉,欲言又止,再勾连当下的社会,可能作者真正想说的是:“这本书也在写今天的中国,你们能看得懂吗?”
在这本书中,孔飞力以较为浅显且有趣的话语方式,将“叫魂”谣言案件清晰地描摹出来。没有十分晦涩的学术名词,更没有艰深的深刻哲理,只有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开篇就是“一位农民因痛恨侄子对其虐待,想求助当地石匠,在修桥的时候,将有其侄子名字的符贴在桥桩上,希望每次的捶打能消磨他侄子的灵气,石匠并没有答应其要求,最后还将这位农民告上公堂。”撇开学术,前几章的内容几乎能被当成小说看。
在这一个个“故事”中,孔飞力将自己想要阐释的道理铺叙开来。有位十分尊敬的朋友这样评价此本书:这是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悲喜剧,初读感觉有些荒唐,一口气读完,虽有些头晕目眩,但心满意足。
这样一本“荒唐”且有趣的书,难道你不想读吗?
03
《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
谢延光 译
2016-7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8.8)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与思考世界的契机,去认真思考病毒与世界的关系。还记得在前些时日,刘海龙老师提到过一个话题——病毒的传播学。可能到现在你还没办法完全搞明白这个话题,那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一定不能错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主要对象锚定在“病菌”上,为我们理解病毒的媒介属性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从这本书曾获得普利策奖就可以看出,它绝不是一部乏味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没有过多艰深晦涩的理论,书中讲述的一些历史故事让人看着意趣盎然,比如西班牙征服者带领一支100多人的部队击败了一支八万多人的帝国军队,并成功俘获了帝国的皇帝。你信吗?起初我也不信,但是当我看完此本书,看到戴蒙德给出的理由和解释,我对此大为信服。
可以说,读这部大部头,就像看一部豆瓣超过9分的电影,在一个个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故事中,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你的脑海中。这样兼具阅读快感和思考快感的书,你不想试试吗?
04
《娱乐至死》
[美]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著
章艳 译
2015-5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8.5)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每个新传学子都很熟悉的传播学入门必读之作,在各种场合被无数次推荐,没读过《娱乐至死》大概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新传的,而“娱乐至死”这个词也快被用烂了。但是你真的理解什么是“娱乐至死”吗?
《娱乐至死》是媒介环境学派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也是三部曲中最出名最经典的一部,为什么说它经典?因为它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我们理解当下错综复杂的媒介与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书中批判的是印刷业衰落,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崛起,你会惊奇的发现,将电视换成当下的互联网媒介,波兹曼的论断依然成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有读者说这是读过最好的开篇语,在《娱乐至死》类似精彩的表述还有很多,波兹曼巧妙恰切的举例和严密的逻辑组织,使这本书读起来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在轻松有趣中又会使你不自觉的思考,我们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吗?
05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林俊宏 译
2017-2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8.4)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算法、数据、智能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还会与未来相联系。相比《人类简史》,赫拉利的这本《未来简史》与我们传播学的联系更为密切。
他将视线转向人类的未来,带我们回到人类之初,从人和动物的差异谈到人文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乃至数据化的未来,国家间的关系、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等等都与传播学有关,以历史学的角度预见未来,这会是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
赫拉利认为,未来的普通人无法理解大数据洪流里的世界,他就像“华尔街上的一名远古猎人”,意识或许只是大脑这部机器运算时产生的无意义的副产品,就好像“飞机的发动机发出轰鸣,但轰鸣并不会推动飞机前进”。依然生动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而逻辑清晰,各种熟悉的案例,像读小说一样丝毫不觉着枯燥。
赫拉利用他生动有趣的观点中带着我们思考,越读到后边越觉着精彩。以前对人工智能、对数据化许多懵懵懂懂的理解,在读完这本书后会产生豁然开朗的贯通之感,对技术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
06
《消费社会》
[法]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著
刘成富、全志钢 译
2014-10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8.4)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在传播学界影响深远,《消费社会》是了解其理论思想的入门读物,也是最容易读懂的一本。消费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自然而然的部分,吃饭穿衣,外出旅游,购买商品……都是消费,消费的方式和内容也在日益丰富。“消费社会”的概念这几年也被频繁提起,鲍德里亚用短短200多页的内容对以大众传媒为重要支撑的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了本质性的揭示和分析。
我们每个人随口可以说出非常多的品牌名称,购买名牌奢侈品,网红产品的诞生,背后都离不开人们对商品背后符号意义的看重,符号化的消费社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思潮。鲍德里亚的语言非常精练概括,而且消费和生活很紧密,使得书中的观点理解起来不会很困难,阅读时可以多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思考。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关于符号消费的思想理论为我们思考西方乃至我国的消费行为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角度,对符号、消费理论、传媒文化的理解都会有帮助,甚至会有背后发冷之感。
07
《自私的基因》
[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
卢允中 等 译
2018-11-1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8.3)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经常能看到有些文章使用“迷因(meme)”一词,来诠释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被传播的现象。“迷因(meme)”的发端就是《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而这本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传播,恰好是“迷因”的最佳注脚。
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看到书名,可能会和我一样,认为作者要谈论的是我们个体的自私。实则不然,他抛出了一个让我大受启发的观点:所有的基因都在追求自己在基因池里最大化,只有很少的基因决定我们是自私的。我们的同情心、共情等无私基因也都在追求自身最大化,这些无私的基因在和“损人利己”的基因斗争过程中阶段性达成动态平衡,我们的行为也恰恰是这些动态平衡的实体呈现。
作为一部科普著作,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从头到尾没有用公式就把进化博弈理论解释的十分清楚,堪称文学上的一个奇迹。书中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例子,比如“邪恶”的布谷鸟,两性战争等等,展读全书,一定会让我们大呼过瘾。
请注意,一定要重点读“对于完美化的制约(第15章)”的内容,前面的生物学内容如果不懂也没关系,简要翻翻就成。
最后,借由《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口,来评价一下这本书。刘慈欣说,“《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08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简史》
[英]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著
林华 译
2019-3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7.5)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社交媒体是新传领域各大学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每天也都在使用社交媒体。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在这本书中给了我们答案,社交媒体是人类历史常态,报纸电视这样垄断发声的大众媒体只是一小段“弯路”。
可以说,相比于《奇云》,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新传类书籍中较为容易读的一本。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也很贴近生活,对17世纪咖啡馆的描述和对出版自由的阐释,都使我深受启发。更好玩的是,这本书还讲了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人设,买本书看可比拼团拍照的性价比高多了。
一本好书往往要有概括性,又不失针对性。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做到了。经由作者的论述,关于社交媒体宏观的内容显得十分凝练,微观的内容又十分通俗易懂。美国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这样说道:汤姆•斯丹迪奇又一次展示了他将历史与现实的争论联系起来,并激荡出新知的天赋。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论证也很具说服力。
09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
[美]董洁林 著
2019-6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7.2)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常被人援引,传播学用、社会学用、心理学用,甚至有人用“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西游记》的唐僧取经团队,唐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孙悟空是尊重需要,猪八戒是生理需要……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又一应用,董洁林将其应用于对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述中,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个科技创新故事。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又要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当下最大的科技创新是什么?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董洁林在这本书对于上述的内容进行了探索。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不妨将其展开,与作者一道,探析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
有网友将此本书称为“人类科技创新之历史的教训”,董洁林关于农业革命带给人类悲剧命运的结论,与我们熟知的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同一档。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十三邀第4季,有许知远和陈志武先生的对话,建议大家去看看)认为这本书以通俗鲜活的语言和生活化故事讲解一次次科技创新,让你了解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是谁带来的。
10
《知识的边界》
[美]戴维·温伯格 著
胡泳、高美 译
2014-12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7)
(扫码即可跳转豆瓣页面)
“都怪互联网,让我们选择困难”“互联网使我们的思考只能浮于表面,获取知识更难了”。这样的观点随处可见,攻向“新媒体”的号角也不是第一次吹起。如在20世纪后半叶,波兹曼高呼:“电视这个新兴媒介的表达方式只是娱乐!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更为贴近当代的是,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的警醒,“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互联网使我们愈发愚笨!”戴维·温伯格不这么看,他拒绝这种技术决定论。他在《知识的边界》这本书中,主要讨论了在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
此时,可能你在想:知识有什么好谈的?在我考研的时候,难道在卷子上会出现相关真题吗?虽说在真题中可能不会出现与“知识”的相关议题,但“大数据、假新闻、后真相、媒介素养、研究方法”一定会考,恰好上述的这些话题都在这本书的射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论述对我们十分友好,特别生动活泼,如“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的克莱·舍基这样评价此书:“《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天呐还能研究这?!史上奇葩学术论文大盘点
乐知传播学
一群喜欢传播学的孩子愿用学术的慧眼看透花花世界!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LEXI_Communicatio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