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

胯下痛公寓新之助 悟空新之助 2021-04-21

2021年4月14日(周三)央行在其官方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工作论文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文章。首先,我们要注意本文章是一篇“工作论文”,工作论文的属性表明本文虽然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又不是严肃的学术论文

因此,本论文不能等同于权威期刊学术论文,本文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即便是权威学术论文,也不一定正确,最近些年,抄袭、剽窃、PS图片、图片复用等早已屡见不鲜了。

文章最后做了相应的声明,声明表示本文观点不代表央行,但是,既然央行的官方公众号单独发表本文章,多少代表了内部一些人的意见。而且本文发布的时间点很敏感,第七次人口普查本来4月上旬(1-10日)公布,但是直到14日,还没公布出来。

对于本论文我下面谈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一点思考,其中有的思考以前就有了,本次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

1、摘要浓缩了精华

对于做过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一篇论文最重要的就是摘要,摘要浓缩了文章的研究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论文摘要的第一句话描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大背景,这句话对应了论文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既“世界人口的转型”和“世界人口转型的结果”。

论文摘要第二三句话要总体上来看,第二句话说的是发达国家作为先行国家,在人口转型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教训;然后话锋一转说我国的人口转型情况更严峻,文章中连用了三个“更”——“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这两句话也表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就是和先行国家进行对比研究,而且,还特地对比了美国和印度的情况。这两句话分别对应了文章的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

论文摘要第四五句话则是本文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对应了论文最后一部分内容,其最重要的结论是还债论——“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以及将人口问题与“ 2035 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表明了中国人口问题对我国前途命运的影响力。

2、我国处于第Ⅲ阶段的哪个位置?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将人口转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低增长、加速增长、增长减缓和低速增长。

第四部分“我国人口转型”这里,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处于人口转型的第Ⅲ阶段”,那么,我们处于第Ⅲ阶段的哪个位置呢?

我认为作者此处故意没有点破,因为现实很残忍,按照当下我国生育率下滑的速度(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才1.52,比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还要低,2020年数据更加不好看)、人口结构的快速演变(2019年开始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2.6%,可怕是增速很快,年增加0.5个百分点以上),我国现在处于“第Ⅲ阶段的末尾”,正在快速向第Ⅳ阶段过渡。

可能用不了5年,我国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转型的第Ⅳ阶段。

3、人口红利是个“暂时的机会”

关于“人口红利是个暂时的机会”的这段分析很精彩,逻辑清晰地道出了人口红利的真相。当前,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急速消失,对应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走到了要为人口红利还债的关口了

我国人口红利来去匆匆主要是源自计划生育,之所以有计划生育,是因为建国初期全国生育引导失衡,人口的急速增长导致人口过多的担忧,从而催生出计划生育,这就导致我国人口演化很激荡。

过去的经历告诉人们,任何所谓改变只不过是转移了矛盾,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会换一种模式到来。

4、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1)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本部分,作者关于人口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下段文字描述很精彩,基本上可以解救很多人的认知。

当下,市面上有部分人喜欢简单线性的从“人口减少,人均资源/财富就会增加”的角度认为人口减少就是大利好。

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口的非合理减少,很可能造成经济衰退,这样意味着社会的财富减少,如果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大于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财富就会减少。

我们当下面临的老龄化严峻性,还能用合理范围解释吗?

(2)高估了科学和教育的作用?

如果说过去的发达国家高估了科技进步的速度,那么,当下我们可能低估了科技进步的速度。

日本当年为了应对老龄化可能造成的劳动力危机,想到的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这也为什么日本机器人技术很发达的原因,因为别人老早就谋划机器人替代人了。

但是,过去些年,我觉得还是科技发展速度跟不上日本“机器人替代人”的政策意图,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还无法支撑“机器人替换人”。在老龄化下的劳动力问题,我认为以现今的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完全可以解决可能的劳动力问题。先进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好多人的工作岗位,智能工场就是实例。

唯一的问题就是机器人无法像人那样消费,而消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活动,机器人取代人,意味着有的人要失业,机器人作为生产力创造的财富会全部流进资本家的荷包。那个时候,如果不适时出台相应的财富分配制度,机器人取代人工只会让社会财富向机器人所有者的资本家更加集中,贫富差距更加悬殊。

(3)高估了鼓励生育效果

文章第三部分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失败的教训之一就是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

而且,还特别距离日本,其虽然后面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错过了生育调整最佳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相应的鼓励生育具体政策福利,我们的人口即将负增长,我们会不会错过生育调整最佳时期呢?还算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已经错过了生育调整最佳时期?

别人实打实的政策都不肯扭转生育下滑的窘境,我们哪里来的自信就凭一纸“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就扭转乾坤?

(4)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

这个教训我们肯定会吸取,延迟退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就是措施么,以我国当前的老龄化进程,我认为80后还是要早做打算,自己养老更靠谱。

详见旧文《【深度解析】「延迟退休」与「个人养老金制度」以及疏解内卷的策略

5、老年人抚养比

按照他们根据联合国的预测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如果60岁退休(不延迟退休),那么,到2035年,一个劳动力就要养0.5个老人;到2050年,就变成了1个劳动力养0.7个老人。

要知道,我们的劳动力还要养小孩,因此,可以说,要是60岁就退休,一个劳动力就得养0.7个老人和0.3个小孩,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这个国家才不至于破产。

如果按照65岁退休计算,2050年就是一个劳动力养0.436个老人,这个结果和我两年前写得分析文章结果一致。(劳动力的定义是15-65岁人口)

根据我的保守估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社会总抚养比将达70%,意味着10个劳动力(15-65岁)要养活7个非劳动力,其中包括5位老人。考虑到现在大部分人20岁,甚至23岁才工作,社会总抚养比将远大于70%。

6、联合国预测太乐观了

本文作者大部分人口预测数据参考的联合国数据,但是,联合国的数据偏乐观,真实的人口数据演化,可能比联合国的要严峻很多。

其实,我老早就说过联合国数据乐观了,因为我自己研究过联合国那个数据,2019年11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2050年,中国人口会是多少?》。

当时我采用了三种方法预测中国2050年的人口,该文对联合国预测描述如下:

联合国数据和中国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比如联合国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4亿,这意味着2019与2020这两年中国人口年均要净增加2250万人,然而2018相较于2017年人口只净增加了500万,因此2250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相较于联合国的中等生育率预测模型,低生育率预测模型更有可能,而且即便是低生育率模型,联合国也是保守预测,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

2019年6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9:发展提要》[1]——对我们国家的人口趋势进行过预测,预测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包括了三种预测模型,分别为高生育率、中等生育率和低生育率;时至今日,我们基本上可以抹去高生育率这个选项,因为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怎么样都不可能是高生育率了。2018年中国人口为13.95亿人,联合国的中等生育率模型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减少约3000万人,联合国的低生育模型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减少1.36亿人。

7、和美国/印度对比

本论文特别将我国的人口结构和美国/印度进行了对比,其中,美国是我们要追赶的对象,而印度则是在追赶我们的对象,可以说我们现在处于一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仅以人口结构来说,我国的优势在快速消失,不仅如此,曾经的优势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人口红利还债论)。

这篇文章优秀在于其没必要取悦主流舆论,而是清醒点出印度对我国的威胁。这要是有人在网络这么说,可能要被扣上“印吹”的帽子。我曾经就被扣过“越吹、印吹”的帽子。

对于和美国的人口结构的对比,曾经我也思考过,我认为阻碍我国追上美国的最大障碍就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可能只有10年窗口期,这10年窗口期必须在科技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否则,随着进入人口老龄化深水区,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大家不要想当然理解美国当前的人口结构,认为美国老龄人口占比比我们大,所以我们还要很多优势。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国是一一个移民大国,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口移民进入美国。虽然其中墨西哥非法移民占比很大,但也不要忽视了来自中国和印度那些带资带技术的精英人群移民到美国。

精英人群的移民其实就一次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对于本国是实打实的损失,对于美国来说是实打实的收益。

即便是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别人也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或者充满未来的小孩,很少有老年人偷渡去美国啊。

对于人才的影响力,美国已然是首屈一指,我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吸引力,直到现在,有些优秀的人才即便回来了,最后还是又回去了(北大许晨阳、清华颜宁),这不能简单归咎于他们不爱国,首先,我们得有发挥他们才干的土壤。在资本领域更严重,为什么故土留不住富豪啊?

本文作者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过去40年我们靠人口红利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未来30年我们要靠什么呢?

8、老龄化应对之策

关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方案,实话实说,我觉得本文作者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19年末写过一篇文章《浅谈应对我国人口锐减和老龄化的几种方法》,当时我提出了四种解决策略:

请记住一个事实:人口锐减和老龄化,主要影响的是我国消费能力,而非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锐减和老龄化会压缩中国的消费市场,因此主要措施就是要开拓市场!目前,缓解我国人口锐减和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四种:鼓励生育、延迟退休、一带一路和科技强国!

然后看看央行这篇文章写的“应对之策”有四:其一、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其二、重视储蓄和投资;其三、推进养老改革;其四、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

他们这四条建议,和我所提出的四条建议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他们写得“重视储蓄和投资”里的投资和我写得“一带一路”基本一致,就是走出去,赚取其他地区的人口红利。

我们的一带一路原本就是通过产能输出影响沿线国家经济社会,使得该国的市场成为我们的市场,一方面应对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下的市场萎缩风险,也可以帮助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后就可以向美国那样玩了。

9、总结

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我国面临的最棘手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国,外部因素永远不是决定我们国家前途的根本因素,决定我们未来前途的根本因素永远只会是我们自己本身。

对于房地产的判断,我的观点依旧,当下不管是人口基本盘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房地产都已经都到了我国前途命运的对立面。

我不会因为某些城市房价的疯狂就会改变我的判断,就像我不会因为股票短期的涨跌就改变自己对其长期的判断一样。因为市场短期是情绪主导,与基本面无关,但是长期价值必然基于基本面。任何以短期价格波动做出的判断,参考价值很低。

相反,当下人口结构剧烈变化事实,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让我更加坚定我的判断会大概率发生的。

当你脑子一片混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回归常识就是捷径,你只需要记住:古往今来没有不破的泡沫、古往今来没有所谓人定胜天、是科技强国不是混凝土强国。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推荐

  1. 【最新版】1.3万字讲清楚房地产的没落趋势
  2. 人口老龄化下,未来半个世纪的财富密码

  3. 中国之后,未来将再无世界工厂!

  4. 【深度解析】如何评价22城将推“集中供地”模式?

  5. 【深度解析】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