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记忆】记忆中的台城老巷子——“裤裆巷”

2017-03-29 东台时空


  漫步在东台大街上,时光的印记在这里显得厚重而内敛。这里曾有老东台人熟悉的东坝路、人民大会堂、丁字街、东台电影院、东台印刷厂、东风照相馆、曲江浴室、张复盛饭店、东台豆制品厂、东台影剧院,从陆家滩到大王庙,堪称“东台七里长街”。这里还有老东台人常说的星火庙巷,北关桥巷,万源巷,裤裆巷……,至于东台有多少个巷子,现在的人已经难以说清楚了,不过,老东台人都知道,东台当年可以说是巷城,从常青桥到北关桥,除一条主干道外,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巷子连起来的,几乎每一条小巷都连着,巷子不宽,中间青石板铺路。在这些巷子中,有一个巷子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就是裤裆巷。让我们一起走进老东台,重回人们记忆里的“裤裆巷”。



  老东台西城有条南北向的巷子叫裤裆巷,此巷北起宁树街,南止彭家桥,中间与三元巷、柿轩巷、牛巷、乐家巷、竹行街相通,巷道因形似裤裆而得名。

  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数十年间,裤裆巷里聚居着一批悬壶济世的医家,他们对祖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造诣,陆陆续续开设中医诊室挂牌行医,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等,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裤裆巷成为望、闻、问、切,听诊施药的杏林一条巷,“有病就去裤裆巷”成了当时台城家喻户晓的口头语。



  东台西城区为台城最繁荣区域之一,旧时为何垛场,历史上历经明清两朝盐业的兴盛,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店铺林立,街巷畅通,裤裆巷位于其中,左有新安会馆、彩衣大街;右有京江会馆、米市九龙港;左右逢源,地域优越。裤裆巷巷道较宽,巷面平整,旧时抬轿子、拉黄包车均可畅行无阻,医家在此设诊,当然是十分理想。

  当时居住在裤裆巷的医家中,以蒋、姜、杜三大姓最出色、最有名,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代有传承。

  蒋雨臣出身中医世家,清光绪年间独立在裤裆巷中挂牌行医,他医道高明,善于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其弟蒋尽臣也在裤裆巷附近的关桥口坐诊行医。他们的子侄如蒋伯良(中医内妇科)、蒋仲良(中医儿科)、蒋叔良(中医内科)、蒋季良(中医外科)、蒋佑良(中医儿科),幼承庭训,医道各有所长,成人后自食其力,分室行医,其中以蒋伯良(1893—1951)最突出。伯良少时熟读中医经典著作,立志继承父业,30岁时即精通内科、妇科,在东台中医界已著名。蒋伯良潜心研究祖国医学典籍,在临床应用上,不拘泥一家之说,也不自满已得经验,而是广采百家之长,明辨异同,全面辩证施治。他曾经对学生说:“凭点滴经验而逞能者,其后果必然贻误病机。”因此在诊治湿热病、妇女病方面,都通过临床细心观察研究而对症施治。对湿热并存的病者,曾以新三仁汤(杏仁、苡仁、冬瓜仁、通草)为主药进行治疗,获得显著疗效。他曾治一湿温患者,自拟三仁汤服一月即愈。一天病者家属前来请求急诊说:“我家病人好像掉了一块舌头。”众皆惊异,蒋伯良随来人前去,令病者张口检查,见舌面完好,只在舌边发现一物,实为舌垢,遂将其持示病者家属说:“服药后脱药舌垢,是病退的象征。”家属因而转忧为喜。在妇科方面,应用前人“保产无忧散”时,有所发展,治疗孕妇疾病如腹痛、胎肿小便不利等症,下药应效,能准确地解除孕妇痛苦。其子蒋御天医师曾总结他的临床经验载于医刊,广为介绍。

  蒋伯良为加强中医同仁的团结,于民国18年(1929)曾组织东台中医协会,被推为协会执行委员,以后改称中医师公会,任监察委员。民国37年(1948)东台解放,蒋伯良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人民医疗工作。1951年因病逝世,终年58岁。

  裤裆巷的姜家两代四人姜又泉、姜子维、姜寿彭、姜则之先后在巷中行医,均精于医道,其中以姜子维最优秀、最著名。姜子维(1889—1966)名寿棋,字子维。出身于岐黄世家,从小就受到家学熏陶,非常刻苦勤奋,少时随嗣父姜又泉学习中医、中药,通读《内经》《难经》等唐宋名家中医著作,为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南京医学堂。辛亥革命后回家乡东台,在裤裆巷家中开设姜子维诊室,独立坐堂看病,以内科、妇产科擅长,医术精湛,声名鹊起。他对妇科病非常重视调补肝、脾、肾。治疗妇女经、带、胎、产疗效显著,临床经验丰富,遐迩驰名,东台城乡及周边地区的求医者纷至沓来。



  杜姓在裤裆巷悬壶行医的也有好多位,如杜吟轩、杜建三、杜子新、杜丹忱、杜兰生、杜上池、杜卓如、杜小庭等。追根溯源,最初是镇江丹徒县长江边上的高资镇人杜吟轩(1841—1934)为躲避兵灾举家逃至东台安家落户,于清同治元年在裤裆巷开设中医内外科,他倾毕生精力潜研岐黄之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当时曾有一农夫被水牛将腹部戳破,肠子流出,生命垂危,前来就诊被其收治家中,经悉心用药调治,不出一月竟将农夫治愈,消息不胫而走,之后找杜二爹杜吟轩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广大患者的爱戴,为一代良医。杜吟轩致力培养的侄子杜建三和孙子杜子新,后来都在裤裆巷分室挂牌行医。

  杜姓擅长外科、喉科。杜建三、杜上池、杜卓如祖孙三代贯通古今医术,名噪东台城乡及里下河地区,治疗烂喉丹痧有独到的方法和精辟的见解,实践中不拘一格,胜人一筹,在东台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文化系统的老同事冯正明同志谈起杜卓如,佩服不已,他的父亲冯桂生1961年时左下腹害了一个大脓疮,面积有两碗口大,创口红肿似紫茄,疼痛无比,多次求医未果,后找杜卓如治疗,杜先生采用三下药捻排脓消炎,这个称作瘤疽的毒疮竟然很快被治好。笔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跟随母亲到杜宅,请杜卓如先生看过喉炎,一次即治愈。杜卓如先生曾在盐城医专担任教师,其子杜宜中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在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1954年以前,台城西城区除了裤裆巷集中行医而外,人们在裤裆巷周边街巷中也随处可见私人诊室的匾牌,不单是中医,还有西医挂牌行医,如火星庙巷中的谢春霖、谢在明(中医内科)父子;火星庙巷口的卞虎臣(中医眼科)。北关桥巷口的汪子春、汪小春(中医内妇科)父子;北关桥巷中的陈佩林(西医);北关桥巷尾的沈幼堂(中医儿科)。丁公桥口和土地堂小街的徐石卿(中医儿科)、徐石孙(中西医)、徐子文(中医儿科)祖孙三人。清一池巷的古汉臣(中医内科)。聚东门巷的束和声、程春(西医妇产科)夫妇。寺街头的周峻山(中医内外科)周慕曾(中医针灸)父子;寺街中的周子鸿、周伯藩(中医小儿科)父子;寺街红土地庙巷的吴柏生(西医)。柿轩巷的杨文卿(中医),祝荪波(中医)。大月塘巷的娄厚彦(西医)。新桥西的周郁哉、周伯宏(中西医)父子,徐幼山(中医喉科),金荣久(西医),方维忠(西医)。喻家巷的钱广均(西医)。朝拜巷的王耀辉(西医)。听雨巷头的徐良甫(中医骨伤科)。车路口的宣达山(中医),刘锡朋(西医)翁婿。镇海寺巷的翟冷仙(中医)。致和堂巷的赵守仁、赵济人(中医外科)父子。水龙局巷的陶竹轩(中医针灸)。窦家楼巷的顾仲生(西医)。在裕德昌药房坐诊的卞则潜、阮绍明(中医眼科)等,这些老先生都为台城的老百姓看病施药做出过贡献,其中不少是名家高手,杏林翘楚。1954年以后,台城私人诊所(室)的医生们纷纷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走上集体化道路。上述西城区的医生们除一部分先后进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工作而外,绝大多数都在裤裆巷的医院(台城中医联合诊所——东台镇中西医院——东台镇卫生院——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服务,其中从医几十载的医生不在少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台县开展地名普查,台城在文革中改的一些名称又还历史本来面目,如红旗路恢复为鼓楼路,立新路恢复为东坝路。一些不雅街巷名也进行了变更调整,其中最典型的的“裤档巷”更名为“磨担巷”,从此,裤档巷并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微东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你可能关注以下内容

书画之乡“东台”的过往流年!

东台二女桥的美丽传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台的“三河一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台的“大演大唱”

怀念!一组极为罕见的过年老照片...

♦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的年代!

♦儿时的年味,你还记得多少?

♦东台人30年前赶集是什么样,看完泪流满面!

♦身份证上是1970-1989年的东台人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东台安丰古街巡街审案全过程,将你带入明清时期!

♦东台七里长街:一本尘封的记忆书

♦董永七仙女传说到底在哪里?是东台吗!

♦东台东沙岛——一个传奇的不为人知的地方

♦东台传说--三昧寺的故事

♦记忆里的东台安丰老街你去过吗?

♦一棵相思树 一段思乡情——献给漂泊在外的东台人

♦东台人是怎样过年的?

♦东台“四大特产”:最忆不过东台情!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收奖网,购物返现,调查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