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啟 | 當代部份詩的“對抗”與“叫板”:“墮落”還是“超越”

林啟 新大陸詩刊 2022-08-08

右上角选“全文翻译“可阅读简体或英文       

Dans le brouillard,Gao XingJian, 2015


◇原文刊登於《新大陸》詩刊 2015年2月146期




當代部份詩的“對抗”與“叫板”:

“墮落”還是“超越”



林啟

   《中國藝術報》本年5月26日刊載一篇報導〈當代詩歌:與古典和民國對抗,與整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叫板〉。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當代部份(甚至相當部份)詩確實在與古典和民國(姑且也用這兩個詞)“對抗”,但並非全部詩都如此。其次,這種“對抗”或“叫板”有某種“超越”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墮落”的成份。民國詩與古典詩儘管有重要差異,但也有一致之處,而這種一致之處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說與真正的“詩意”、“詩的精神”有關。而部份(甚至相當部份)當代詩所“對抗”的,其實也與這種真正的“詩意”、“詩的精神”有關。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民眾對當代詩總體印象不佳,主要原因之一是相當部份當代詩缺乏真正的“詩意”、“詩的精神”。


   就整個時代的“審美趣味”而言,目前中國民眾所認同的,並不像西川所說,僅僅是“民國範兒”。這裡有必要借用“審美直覺”一詞,它不僅可用於個體,還可用於群體。實際上,每一時代民眾都有其審美直覺,對不同時代民眾而言這種審美直覺差異並不算大(甚至大體一致)——民眾通過其審美直覺就能感受到“詩意”、“詩的精神”。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詩,不僅合乎民國民眾的審美直覺,還為當代民眾的審美直覺所接受。而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詩,不僅合乎唐代、宋代民眾的審美直覺,還為民國以及當代民眾的審美直覺所接受。普通民眾(無論其處於哪一時代)的這種審美直覺,儘管未上升為“審美理念”,但卻真實影響著其閱讀興趣與閱讀體驗。真正的詩意,都能觸動民眾的審美直覺,無論它屬於古代、近代還是當代。而和整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叫板”的當代部份(甚至相當部份)詩,與普通民眾的審美直覺可說“格格不入”。


   李商隱的詩〈錦瑟〉(首句為“錦瑟無端五十弦”),普通讀者難以領會其深意,但依據其審美直覺會認可其確為佳作。然而,對於部份(甚至相當部份)當代中國詩,普通人依據其審美直覺,很難承認它們是好詩,其中有些甚至根本不能認為是詩——比如廢話詩之類。真正的好詩,其價值並不會因讀者“讀不懂”而被徹底否定。而有些當代詩人自以為有“深意”的詩,寫出來後卻讓讀者讀不下去,甚或以為不像詩,這只能說明其語言駕馭或其他方面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或者其審美理念存在偏頗,儘管他們本人還對其特定“手法”自以為是,乃至沾沾自喜。


   當代詩人魚龍混雜,當代詩泥沙俱下。缺乏公眾關注的當代詩,已經(也不得不)落入詩人自我欣賞以及少數友好相互吹捧的處境。這種處境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淘汰機制”,劣質詩(包括詩垃圾)正不斷製造出來,而它們似乎也成為整個當代詩的一部份。這些劣質詩(無論以何包裝),其實損害了當代詩整體的“公信力”,以致使公眾對當代詩抱持更加負面的態度。


   從該報導中西川等人的發言可見,至少部份當代詩人缺乏真正的反省。西川所謂“不帶著讀經典的心態去讀李賀,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神經病;而帶著讀經典的心態去讀,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天才”,屬於似是而非之論。實際上李賀的詩儘管有其獨特性,但在相當程度上符合唐代乃至後代民眾的審美直覺。而當代部份(甚至相當部份)詩(含詩垃圾)存在的問題,與其說是民眾“讀不懂”,不如說是“讀不下去”。它們在民眾心中引發的不是“迷惑”,而是反感;不是“畏難”,而是鄙夷。這樣的詩,如何能要求民眾以“讀經典的心態”去閱讀?


 還要指出的是,中國民眾非常關注當代的現實問題,包括現實中的種種弊端、腐敗與苦難。目前,能滿足民眾這一現實需求的,主要是一些時評文章,而當代詩在相當程度上“缺席”。實際上,時評文章的興起已經導致雜文的沒落,而時評詩的未興起或決定當代詩將繼續走向沒落。正如不敢諷刺現實的相聲走向“無聊化”一樣,不敢正視現實、批判現實的詩也走向“無聊化”——於是廢話詩、口水詩等都紛紛冒出來。這種“無聊化”的詩,最多淪為詩史上的反面教材,或許很快像垃圾般無人提及。不能要求所有詩都關注現實問題,但關注現實問題的詩佳作過少,從一側面反映當代詩存在嚴重不足。 


 大浪淘沙,畢竟歷史的淘汰不依某些自以為是者的一廂情願所改變。當代民眾並不落後,未來的民眾也不會如此。歷史的選擇,其實是民眾的選擇——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民眾。寫詩固然不必完全迎合民眾,但也不能完全不考慮民眾;固然不必讓全體民眾喜愛,但也不能讓全體民眾排斥——以至於僅有個別詩人或所謂詩人“叫好”。至於當代詩人,更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自誇;是自我批評,而不是自我辯護與自我吹捧。


 最後要說的是,現在是網路時代,未來也是網路時代。在網路時代,讀者不會對閱讀長篇大作有太多興趣,包括長篇詩作。精短、形式美鮮明、有深意且能為讀者領會的詩,更易於受歡迎。似乎有些奇怪的是,大部分古典詩都符合此標準,這也決定了古典詩仍有其生命力,即便它不具有時代內容。而那些“對抗”古典和民國的詩,其實也不合乎網路時代讀者的閱讀興趣,無論是故作晦澀、自詡高深之作,還是隨意、淺薄、低俗之作。詩無論如何,不應墮落為網路時代廣大讀者厭棄甚至嘲諷的對象,然而就目前來看,讀者對當代詩的正面印象確實不多。


2014年寄自加拿大




 近期回顧


虔謙| “醜蝌蚪”變青蛙,真詩人吐雅歌
非馬| 詩人相重 ──懷念詩人紀弦
譚建生| 幸福的詮釋:我願意像葉子,在春夜裡輕輕飄動
向明| 不堪春解手──談幾首“逐臭之詩”
秀陶| 憶老友紀弦
向明| 愛沙尼亞詩人何索‧庫爾──讀他的幾首“哲學詩”

  主編 / 陳銘華   
 編委 / 陳銘華 遠方 達文顧問 / 非馬 鄭愁予 葉維廉 張錯 羅青公眾號編輯 / 蘇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