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牌项目丨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让“有数”的新闻变得更有趣

薛立胜 中国外文局 2021-03-17



中国网“中国有数”工作室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以中国网数据库为基础,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通过展示可视化数据、建设可查询的数据库,持续发布多语种数据图、视频、图文等多媒体动态数据报告,用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客观、严谨、全面地介绍新时代的中国。



传播领域向着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切实的路径。只有这样,受众才能听得懂、听得进、听明白,才能产生共鸣,传播效果才能真正实现。

我在工作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可视化数据新闻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现形式,相比较一般图文新闻,可视化数据新闻在对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即使与视频新闻相比较,它也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存在。因为新闻可视化后,更加直观易懂,也更方便记忆了。

▲《请缨抗“疫”冲锋在前 北中医白衣战士们的铿锵誓言》(识别图中二维码可查看)

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尝试通过制作图解、漫画等产品形式来解读较深奥的新闻。这种在当时较为新颖的形式获得了同行和受众的喜爱,我们逐渐意识到可视化数据新闻有助于提高受众对新闻的理解能力,提升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可视化处理后的新闻相比较文字消息更能消除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水平受众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加入交互、动态等元素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受众的参与感,延长阅读时间,提升阅读体验,增强传播效果。

近年来,我们坚持朝这个方向努力,更加重视数据新闻的表达,在内容生产、技术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作出努力,成立“中国有数”工作室,将技术研发、设计表达、内容制作成员有机结合在一起,摒弃流水线似的工作模式——所有环节在策划阶段就全程参与,力求将纷繁的新闻通过专业的视角、可视化的输出轻松传达给每个受众。

“中国有数”成为一个品牌,背后也有着我们的思考。“有数”就如同其字面含义,信息的数据化,无数据不新闻,不可视不传播。

例如,法律类新闻是受众比较难读懂的内容,涉及数字多、理论多、概念多。“中国有数”工作室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合作,全年在各个重要节点,推出可视化的新闻作品,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敲法槌!公平正义在这里》(识别图中二维码可查看)

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授权“中国有数”工作室对《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做H5同步解读。产品《敲法槌!公平正义在这里》采用敲法槌阅卷的制作形式,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成绩向用户进行互动展示,让用户通过敲锤阅卷的方式感受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义。该作品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微博、微信、头条号等8个官方平台同步推广,浏览量突破8000万次。另一作品《立法监督 幸福保障  2019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解读》获全网转发,阅读量达17亿次。

▲《人民法院执行成绩有“数”》(识别图中二维码可查看)

2019年1月20日至23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上海举办世界执行大会,期间,我们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出品可视化互动H5《人民法院执行成绩“有数”》、融媒体产品《世界执行大会上海宣言》,将可视化数据与H5互动融入作品中,成为世界执行大会官方宣传物料,在会场重要位置向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展示。

▲《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识别图中二维码可查看)
如何让有意义的新闻变得更有趣?我们的探索之一就是,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让深层次的解读、可视化的呈现、趣味性的表达逐步成为有力的传播方案。未来,随着技术创新、AI赋能,大数据成为研究热点,可视化新闻利用自身优势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对外传播实践中去。

- END -

作者:中国网副总编辑 薛立胜

编辑:袁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全球50位音乐家联合创作MV《Together》声援中国抗疫
中国外文局知名英文评论节目海内外播放量创新高
为战“疫”传声擂鼓,中国网在行动!
总编手记丨一场愿景驱动的“乌镇旋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