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付修平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会工作系
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退休老师,她自筹经费为山村孩子搭建快乐驿站,让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她不忘初心,尽已所能,帮助贫困乡亲脱贫奔小康;作为新一代的乡贤代表,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物简介:
李军,女,1955年11月出生,祖籍陕西岚皋县。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1973年参加工学,当过教师,从事过行政工作,2010退休于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街道办事处。现在居住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三组。
人物事迹概述:
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军,她高尚的人格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一个“黑龙人家”,见证着黑龙洞村日新月异的变迁;一座“经典悦读社”,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影响着黑龙洞村的每一个儿童。
2016年回到竹溪第二故乡,一年多的农村生活的经历,李军深深感到留守儿童现状堪忧,她希望能够为家乡的留守儿童做点什么?经过反复思考,由李军个人出资5万元,创办“黑龙洞村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和“黑龙洞村经典100悦读社”,先后吸引黑龙洞村及周边村学生近70人,于每周六至周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的悦读社已成为孩子们童年成长的大本营了。
李军的家乡是一个信息闭塞、地处偏远的一个小村庄。当她看到村里多年未曾改变,村民生活贫穷而困苦,心情十分沉重。李军主动认领2个贫困户,从入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同时,她还成立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黑龙人家”,为广大贫困户在家门口提供脱贫奔小康的就业平台。
遵循家教 慈孝为怀
今年62岁的李军,祖籍陕西岚皋,在她九岁的时候,父亲因故去世。迫于生活,母亲带着李军兄妹五人,辗转逃难至蒋家堰镇大东沟村,寄居在村支书陈茂余家,后落户当地,在当年的黑龙水库建设中,举家搬迁到本镇黑龙洞村定居。
李军的母亲知书达理、勤劳善良,丈夫去世后,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在黑龙洞村,她白天领着村里的妇女一起做缝纫,晚上教孩子识文断字,并遵照“信德守义”的家风传承,用《三字经》、《弟子规》等引导儿女做人处世。在母亲的教育下,李军兄妹从小好学上进、明礼诚信,个个奋发图强,长大后各有成就,其中李军的大弟弟李超是海南省人大代表,小弟弟李余硕土研究生毕业于上海,现为武汉市商界人士。受母亲的影响,儿女们“崇文尚学”,不论年龄大小、文化高低,都喜欢研读国学。作为长女的李军,因家庭条件限制,只上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在家。但在兄弟姐妹们的带动下,李军从《论语》、《孟子》等国学精粹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在母亲的教导下,更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退休前,她先后从事过民办教师、中学语文老师和县教育局教研干事,后来通过考试成为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的一名干部。
李氏兄妹五人中,只有大哥条件最差,从小体弱多病,母亲临走时,拉着李军的手,叮嘱她和其他子女照看好老大一家。所以,李军和众兄妹把大哥大嫂视同父母,凑钱帮忙盖房,照顾哥嫂起居。后来,大嫂病逝,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年近七旬的大哥一人在家,因为上班比较近,李军年年都要回家探望大哥,不是给钱就是捎物。秉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年给家族内70岁以上的老人祝寿时,李军都会代表兄妹们送上1000元的祝寿金,彰显出孝悌情怀。
铭记家训 感恩为本
都说“树高千丈总有根”,黑龙洞村,是李军一生解不开的情结。在她幼小的记忆中,是黑龙洞村的山水养育了自己,更是黑龙洞村乡亲的关爱与帮助,才有了全家后来的幸福生活。2010年,李军从机关退休,原本可以留在市区安享晚年生活,但她选择回到家乡蒋家堰镇黑龙洞村,那里山好水好,还有她难分难舍的父老乡亲。
黑龙洞村,地处蒋家堰镇最西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村民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当李军回到黑龙洞村,看到村里多年未曾改变,村民生活贫穷而困苦,心情十分沉重。她想,古人有“一饭千金、知恩图报”之说,如今自己衣食无忧,作为吃黑龙洞村水长大的她,理应为黑龙洞村脱贫出一份力。而作为一名老党员,李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领”村里的两个贫困户。村民孟召君,不仅是个哑巴,还患有智力障碍,妻子常年有病,唯一的儿子在河南上大学,家里就剩下老两口,日子过得相当困难。李军除了每年资助孟召君儿子5000元学费,还帮助他家解决日常难题。让李军记忆犹新的,是她刚回到黑龙洞村,在村支书介绍下,与孟召君才结识不到十天,孟召君的妻子就突发脑血管疾病,先后在县中医院和市太和医院住院治疗,花费近八万元,除去报销部分,其他都是靠李军带头捐款、村民筹钱解决。另一名贫困户郭元华,没有劳动能力,却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同样得到了李军每年5000元资助和其他帮助。
黑龙洞村的旁边就是黑龙洞水库,风光旖旎,景色优美,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垂钓游玩。李军想到用自己的积蓄办一家“农家乐”,既可解决游客就餐,还能为村里提升人气。于是,黑龙洞村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家“农家乐”---“黑龙人家”。
和其他“农家乐”相同的是,“黑龙人家”以经营农家饭菜为特色,食材几乎全部来自本村,土鸡、腊肉、鸡蛋、竹笋、洋芋、牛羊肉,还有各种山野菜等,都是村民饲养或是上山采摘后,由李军现金购买的。和其他“农家乐”不同的是,“黑龙人家”的厨师、择洗、服务员,清一色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的留守妇女王花珍,炒得一手好菜,丈夫在外打工,李军就将她请来“掌勺”,每年工资近两万元,王花珍逢人就说“这是守在家门口挣钱”。
受客流量影响,“黑龙人家”经营效益一般,除去各种成本,年纯利润不过四万元左右,即便如此,也只够李军用来支付工人工资。李军说,做人不能忘本,当年她在黑龙洞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现在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不能看着乡亲们吃苦受穷不管,开办“黑龙人家”的初衷本就不图个人挣钱,而是想带动乡亲们创收,让村民既可在农特产种、养、加环节实现增收,还能就近打工,加快脱贫。
李军带领孩子们在悦读社读书
恪守家规 德育为先
长期以来,地处深山一隅的黑龙洞村,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忙之余,村民没有文化活动,只能闲逛聊天打扑克,免不了扯皮闹事的现象,不仅破坏邻里和睦,更影响乡风文明。特别是孩子们放学回家后,不是在泥沙堆里翻滚打闹、就是拿着大人的手机玩游戏。
李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条件有限而早早辍学,是黑龙洞村小学聘她为民办教师,才让她重新走上学习的道路。当时,李军白天教学生和跟读班,晚上为农民夜校授课,学校见她是个好苗子,把她推荐到当时的竹山师范接受教育,她还在工作中完成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进修学习,李军的命运,因文化而改写,李军的人生,由黑龙洞村而转变。如今,她不能让黑龙洞村游离于文明的边缘,让祖国的花朵受到不良影响。
经过一番思考,李军把自己家的屋子腾出一间,又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再花钱买回一批桌椅,黑龙洞村留守儿童之家就这样诞生了。李军给这个“家庭式读书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经典一百悦读社”,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她都会义务帮助孩子们辅导课外作业,指导孩子们读国学经典,教孩子们为人处事。李军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挤出钱来为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她还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周为孩子们上课不少于10个小时。自从有了“经典一百悦读社”,黑龙洞村再也看不到疯跑玩闹的“野孩子”,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结伴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围着李军听课讲故事,寂静的山村上空,飘荡着朗朗读书声,李军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
黑龙洞村留守儿童有了课外活动去处后,李军又开始解决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她决定组建一只群众舞蹈队,引导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经过张罗,由黑龙洞村文艺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文艺宣传队成立了,每天吃过晚饭,李军就来到村里的小广场,领着男女老少一起跳广场舞,既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又增强了村民的身体素质。为了提高黑龙洞村群众文艺宣传队的艺术水平,李军凭私人关系,从城里请来了春常在艺术团和西关街老年协会的老师,教大家唱歌跳舞演戏。每逢到了元旦、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黑龙洞村群众文艺宣传队在李军的带领下,走村窜户为村民表演节目,送去欢乐,不仅活跃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友谊、培育了文明新风尚。
传承家风 助人为乐
在李军的兄妹中,至今还保留着人人诵读四书五经的习惯。为了方便学习交流,他们建立了一个家族微信群,不管身处何地,每周都要在群里汇报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心得体会,并邀请武汉的两名老师利用网络远程指导学习。
得知“经典一百悦读社”在黑龙洞村成立,李氏兄妹们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出钱出物出力,支持李军的爱心事业。从黑龙洞村走出去的他们,始终不忘母亲当年“厚德行善、助人为乐”的训导,更明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文化、树立品行的基础阶段,如同一棵小树,只有苗正根深,方能成材造福人类。在李军的提议下,李家兄妹成立了一个“国学奖励基金会”,注册专门的银行帐户,每人每年向内注入不同金额的资金,总额度维持在两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奖励黑龙洞村热爱国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家人委托,李军全权掌管国学奖励基金的使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她根据“经典一百悦读社”学员的表现,为孩子们发放200元、100元、50元、20元不等的奖学金,最普通的奖品也是文具。每年用于奖励孩子们的费用都不少于5000元。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李军亲自起草了一份倡议书,以李氏兄妹的名义,向全村父老乡亲发出号召,凡本村6-12岁、品学兼优的孩子均可到“经典一百悦读社”接受课外辅导,表现优异者不仅可享受奖品、奖金,还可由李军兄妹资助其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业。此外,李军还计划将黑龙洞村的国学教育拓展到周边乡村,通过不定期流动授课,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影响更多的少年儿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下一代。令李军感到欣慰的是,在前不久举行的“蒋家堰镇之花开朵朵首届少儿才艺大赛”的初赛中,黑龙洞村“经典一百悦读社”的孩子们表演的诗词朗诵,博得现场阵阵掌声,还捧回了奖杯。
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军,用“慈乌反哺”的热诚,为黑龙洞村的乡亲开创一种崭新生活,用“老牛舐犊”的情愫,为黑龙洞村的孩子撑起一片湛蓝天空,宛如黑龙洞村山边那落日下的余辉,温暖中透着光芒………
推荐阅读
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阅读
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