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贝聿铭】王自亮 ▍香港中银大厦

王自亮 百科诗派 2020-09-09



1、外部,只是“光”这个孤独的演员


光,沿着对角线冲击。四组三角形

分散了光线,就像大军隐入壕堑,紧贴

蓝灰色玻璃幕墙,贯穿以45度角斜向装饰线。

立面之魅,源自光的假象,并非攀援,

发光体移位刻画了光的道路。

线条的重叠,由下至上,事关变化,

动感引发上升的错觉:空间与阳光

正以异性的姿势交谈起来。

几何学即美学:此刻,此处。





2、从2层到17层,虚空金字塔


金黄色时间涌入金融家空间,

全是石材,巨大而不可争辩。

法老,面无表情地仰视不可知,

却时常被欲望的流动性所惊醒。

何物隐藏,又藏于何处?

幻象会成为精神上的障碍与烦恼:

为何头顶上方有一个金字塔

从营业大厅直达第17楼的内庭

犹如一把三棱巨剑直指苍穹?

建筑家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金融家如同入时的法老,恍惚于

光与影、俯察与仰视、发散与聚敛之间,

在17楼,一个背影消失了——

有人在神的帮助下,跨出一步

远超飞鸟所及的范围。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3、70层,宴会怎么进行


竹子顶端,阳光正准备自杀。

在第七十楼的顶层大厅,

人,处于中心并不一定危险,因为其高

远离在地面行走的稳妥,悬空之悬,

这座充满上升感的建筑令阳光绝望。


这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

也是独处的场所:两种绞杀是一回事。

“请上座”,请以哭泣的方式请客。

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

翻倍的门徒,累死了达•芬奇。

没有主人的感觉,因为这个宴会厅过于高远,

奢华的上帝与赤足的乞丐,

没有太多区别。


整个第70层就是一个大房间,

高斜的玻璃屋顶显示尺度巨伟。

那个令人焦虑的玻璃厅,阳光与风光,

直接将人们的感觉引进至高层次,

既无维吉尔的慰藉也没有贝阿特丽切的救援。

于是,阳光开始虚拟,风光继续拼接。





4、涌入与逃离


当建筑师面对金融家恳求怎么办?

他所做的一切,是以呼风唤雨的姿态,

诱惑阳光涌入然后逼迫它逃离。

一个伟大的建筑家总是会揭示出

陌生而惊奇的宇宙,既摄黑夜,又施黎明,

并拆除时间的脚手架。


2019年5月26日,杭州




中银大厦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原址为美利楼。中银大厦为香港第4高的建筑物,仅次于环球贸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中银大厦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大厦70楼顶层大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瞰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顶层大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by 百度)



王自亮

1958年出生。浙江台州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以来,先后担任省市政府官员、报社总编辑、著名企业高管,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三棱镜》(合集)、《独翔之船》、《狂暴的边界》、《将骰子掷向大海》、《冈仁波齐》《浑天仪》等,诗歌入选《青年诗选》(1981-1982)、《朦胧诗300首》多种全国诗歌年度选本。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诗刊首届中国好诗歌提名奖、第二届江南诗歌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



延伸阅读:

王自亮 ▍击剑者说 ▍“奥运”【总第11期】

王自亮 ▍时间书【十二章】

王自亮 ▍圣殇:献给米开朗琪罗 ▍“雕塑”【总第九期】

百科诗派2018年度精品大展 ▍王自亮


同期主题:

【百年贝聿铭】孙谦 ▍贝聿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百年贝聿铭】山水如歌 ▍作为摹状词的建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