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背后的焦灼博弈
去年12月30日,中欧双方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开始起草法律文件。五个多月后,今年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称在中方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反制裁措施之前,将“冻结”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五个多月的时间,欧盟态度急转,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程序,对各方会造成什么影响?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这是我这几天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想要回答上面两个问题,首先要弄懂中欧投资协定是什么。要弄懂它是什么,要搞清楚它的内容,以及它的谈判过程。
先来看过程。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欧盟经历了7年、35轮会谈,以一种前中期拉锯、后期加速的节奏完成了谈判。
检索商务部官网可知,2011年7月第25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上,就已经提出了“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当时设定的焦点是“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加强标准与合格评定领域合作”等,还没有后来的金融开放、国企补贴、知识产权、能源领域等的内容。
时年9月,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德古赫特表态希望最早于10月底举办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之后,就启动投资协定的谈判。
但事情没有那么顺利,第二年6月的第26届中欧经贸混委会,通报的议程中写的还是“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不过这次描述变为了“为相互投资提供更加完善、公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12、13年中欧在光伏产业和无线通信设备方面有剧烈的贸易摩擦,尽管如此,2013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成员国申请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授权,中方也宣布开始着手研究谈判。11月,在第16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上,双方宣布启动谈判,大致的谈判内容涉及“市场准入、投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透明度、技术转让和政府采购等”。
35轮谈判,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预备阶段:
拉锯阶段:
加速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中欧投资协定最关键的问题,几乎都是在中美贸易战阶段谈成的。这提醒我们注意,中欧投资协定已经不止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协定,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很浓厚的政治意涵。
只有带着政治眼光看这个“经济协定”,我们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本质。那么,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哪些呢?
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名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核心内容(附中英双语版)”的文章来了解。
我这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协定的特征。
比如在投资环境方面,中国在国企补贴、技术转让等方面做出了承诺。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承诺向欧盟开放金融业、电信、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工程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诸多领域,涉及的行业有银行、投资、保险、运输、采矿、化工、食品、能源、医疗等。像是制造业,除了几个产能严重过剩的,几乎都对欧盟开放了,汽车要在开放的基础上继续开放,北上广深的私立医院限制也要取消,等等。
中国给欧盟开了门,将自身巨大的市场摆在了欧盟面前,反过来,我们从欧盟那里可以得到什么呢?简单说,两方面,第一,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减少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时遭遇的限制,尤其是目前有能力在欧盟投资的企业许多是国企。第二,进一步深化开放,深化改革,刺激国内经济的同时,引进欧洲的竞争者,倒逼国内企业提升竞争力。
只就经济层面,就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中国的让步比欧盟大得多,估计即使有新的资料补充进来,这一情况也不会改变。
但我们上面说过,因为中美贸易战的特殊背景,中欧投资协定已经不单单只是经济协定了,它还具有政治意义,可能政治意义还要优先于经济意义。这个政治意义,就是拉扯住欧盟,防止欧盟倒向美国。
这里要厘清一个概念——欧盟的中立。首先要知道的是,中国的官方,从来都没有想过中美竞争中欧洲会倒向我们这一边。去年我一位当外交官的同学结束在日内瓦的常驻,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过这事,他的评论就三个字:“不可能。”如果要说理由,最形象的描述可能来自金灿荣先生,他曾经在一期视频里讲过:“美国和欧洲,人家是亲戚。”
所以我们对欧盟最大的期待,是落在默克尔、马克龙这种希望摆脱美国支使、希望欧洲走出自己独立道路的政治家身上的,要有意无意的帮助他们和那些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政治人物进行路线斗争。在过去,能回应我们的期待的,往往也是默克尔、马克龙这类欧洲政治家。
欧洲摆脱美国支使,注定不会一蹴而就,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左右摇摆,或是进三步退两步。换句话说,欧盟的中立,会是一种钟摆式的中立。对这种情况,分析时间点不如分析时间段,看事件不如看趋势。
5月20日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程序,有人说,这是中国遭遇的重大挫折,情况果真如此吗?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虽然中欧投资协定中中方在经济层面让利巨大,且将面临不小风险,但它对我们产业升级、进一步开放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签订协定,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如果它能在政治上再拉扯住欧洲,削弱美国的势力,那就更好了。
现在欧盟冻结了批准程序,我们在经济上的收益,暂时无法获得(商务部网站上今年1月曾预估2022年签署协定,现在看来无法按期达成),那么在政治上,它拉扯住了欧洲吗?削弱了美国的势力吗?
答案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5月19日美国宣布将豁免对联结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运营公司NordStream2AG(注册于瑞士的公司,母公司为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及其德国籍CEO的制裁。
北溪二号的事情许多朋友都听说过,但可能零零散散,这里不妨对整件事做一个梳理,可能会有一些你之前没注意过的细节。
北溪二号是一条穿越波罗的海、联结俄罗斯和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它最大的特点是绕开了乌克兰。原本俄罗斯向欧洲卖天然气,管道是从乌克兰走的,乌克兰这些年沦为了美国反俄的马前卒,跟俄罗斯处于准战争状态,加上乌克兰一直向俄罗斯征收巨额的天然气“过路费”,同时俄罗斯还指控乌克兰偷气,从俄罗斯的角度,无论谈经济成本还是地缘政治,北溪二号都是突破美国封锁的国家大计。
从德国的角度,作为欧盟国力最强的实际老大,北溪二号符合其能源安全政策,不用再依赖于一家或一条管道,而且成本更低。不仅是德国,北溪二号建成后,天然气从俄罗斯输往德国,然后再从德国输送至欧洲各国,整个欧盟除了部分东欧国家,都会因此受益。
2019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川普签署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案》,内容包括对参与“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具体来讲,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德国尤尼佩尔公司和温特斯公司、法国恩基集团、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以及承担管道铺设任务的瑞士Allseas集团和意大利Saipem石油和天然气服务公司。
美国横插一杠子,除了害怕北溪二号会加强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结、俄罗斯突破封锁、德国进一步走向自主、乌克兰的战略作用降低等政治原因之外,还有想把自己的页岩油卖往德国及欧洲的经济原因。
美国对北溪二号的制裁,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引发的反感,与在俄罗斯引起的相比,毫不逊色。默克尔不止一次公开抱怨,美德关系也急剧降温。但美国的制裁厉害,欧洲公司没法不理,比如承担了90%的输气管铺设任务的Allseas公司就在制裁后退出了工程,致使项目一度停工。
不过俄罗斯被美国制裁了这么多年,都已经麻木了,欧洲公司不干,俄罗斯人自己来,普京派出俄罗斯自己的工程船,硬是把输气管继续铺设了下去。今年初,95%的工程已经完成,最后一段丹麦水域的作业也已启动,预计四五个月能完工。4月15日,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能源委员会主席帕维尔·扎瓦利内在与德国议员的会面上表示,北溪二号管道最迟将于今年夏季竣工,德国最早可以在今年夏天通过该管道收到第一批俄罗斯天然气。有趣的是,这发生在今年1月欧洲议会(又是它)通过了一项要求欧盟立即停止“有争议”的北溪二号项目之后。
现在美国豁免了对北溪二号项目工程及德国籍CEO的制裁,不能不说是战略上的重大退让。19日豁免后仅一天,欧洲议会宣布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程序,几乎可以认定两者是有联系的利益交换。
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相比,中国人普遍还不富裕,美国虽然衰落了,但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客观现实决定了,同美国竞争,必然是艰苦卓绝的持久战。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实力衰弱一分,哪怕我们自己没有直接得分,大趋势上讲,仍然是对我们有利的。美国在北溪二号问题上的让步,消减了俄罗斯的压力,为德国自主清除了障碍,至少对美国来讲,这是损失。
不过也不要把情况想简单了,拜登政府愿意承担损失,必然有所求,照如今的情况看,美国对俄对德对欧退让,目的是为了摆出姿态、组建抗中联盟。
为什么我说美国是“摆出姿态”呢?
5月19日美国豁免北溪二号相关制裁的当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冰岛会面。拉夫罗夫就是3月中美安克雷奇会谈后,在桂林与王毅外长会面的那位。从事后的报道来看,布林肯与拉夫罗夫谈了超过两个小时,激烈交锋但没有谈崩(“建设性谈话”)。美国方面如《国家利益》、《外交事务》等网站上的分析,一般认为布林肯这是在为拜登和普京的会面铺路。美国方面此前多次表态,希望六月促成两国领导人的会面,但克里姆林宫一直没有啃声。基辛格2017年曾主张“联俄抗中”,看上去拜登有此打算。这么想,5月19日白天的豁免制裁,有为晚上布拉会面营造氛围的目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豁免了一些制裁,在白宫的通报中,美国仍然明确表示反对北溪二号项目。更有趣的是,5月2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就北溪二号项目对3个俄罗斯实体和13艘俄罗斯船只实施制裁。俄罗斯立即反应,谴责美国“言行不一”。
基本可以判断,美国虽然在19日豁免了一些关于北溪二号的制裁,但它从未放弃阻挠北溪二号的打算,证据不仅仅是21日的新制裁,还有其对欧洲政坛的干预。
上面我们提过一句今年1月欧洲议会关于停止北溪二号的决议,基本上这个决议被德国等几个欧盟国家无视了,俄罗斯更是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它的不屑一顾。这种情况是可以想象的,不过,如果停止北溪二号的决定是由德国国内做出的呢?、
美国《国会山报》上最近的一篇分析代表了许多美国媒体的观点,这篇文章提到了今年9月即将举行的德国大选。默克尔去年就已经明确表态,不会追求连任,所以下一届德国总理花落谁家,成了影响深远的热门话题。
《国会山报》的分析点名提到了德国绿党候选人贝尔伯克,此前多个民调中,绿党异军突起,领先于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以及传统大党社民党,绿党也首次表态对总理大位有兴趣。
贝尔伯克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政治主张呢?与我们有关、与俄罗斯有关的,简单说,贝尔伯克主张“德国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中国的全球野心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可以想见,美国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从德国内部着手,通过有关德国大选的操作,瓦解北溪二号项目。美国看似自相矛盾的操作,实际上并不矛盾,只不过换了汤药,想药死人的初衷,从未改变。
然而不管怎么说,豁免对北溪二号运营公司及其CEO的制裁,本身已经是重大的让步,虽然制裁了俄罗斯的船只,但俄罗斯本身就不怵,且管道即将完工,新制裁效果有限,而距离德国大选还有几个月,默尔克赶赶时间,也还有操作空间。美国拿出了态度,欧盟投桃报李,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也有道理。况且欧盟也不笨,他们是“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而不是直接取消,给出的理由不是协定本身有问题,更不是美国鼓吹的协定对欧盟有害,而是涉及新疆问题的中方对欧洲相关人员的制裁。措辞和理由,都留了余地,美国要是反悔,欧盟也随时可以冠冕堂皇地反悔。
我想单独提取出来说一说的是新疆问题。拜登政府今年炒冷饭炒热的这个谎言,之前我已经有过很详细地分析了(《中美“新疆棉”博弈的几点冷知识》),我也对相关法律文件的荒谬性做过文本分析(《这家英国律所做了什么,被中国制裁》),具体的东西本文就不再重复了,想强调的是,当谎言被炒热之后,在政治场合,它的真实性短期内就不再是重点了,重点变成各方政客对这个话题的炒作和利用。
今年从9月开始,德国、冰岛、挪威、捷克、爱尔兰都要举行大选,法国明年4月也要大选,美国起初炒作新疆议题,无疑为各国反对党提供了弹药,让那些明知有利可图、明知是谎言、想与中国推进贸易关系的执政党,也不得不三缄其口或者应声附和。把政治正确当卖点的谎言,是最难戳破的,这是欧美政坛的毒瘤,是近些年欧美政治水平急速劣化的根源,长期来看,欧美国家未来会迎来受其反噬的那一天,不过就当下而言,它们仍然是拜登政府利用来影响欧盟对华态度的有力武器。
最后谈三个乍看与中欧投资协定无关,但细想关系密切的新闻。
第一个是5月18日的新闻,美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就金属贸易争端达成了“临时性关税休战协议”,并且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
之前澳大利亚铁矿石涨价中国仍然坚持制裁澳大利亚时,就有人分析过,中国跟着铁矿石涨价而调控钢铁价格,摆明了是要向疯狂印钱且宣称要大兴基建的美国输入通胀,为此美国一定是想跟中国抢钢铁定价权的。
简单说,如果铁矿石涨价钢铁产品却不涨,进口铁矿石出口钢铁制品的中国就亏死了;而如果钢铁产品跟着铁矿石大涨,急需大量钢铁制品的美国就亏死了。
5月18日的表态与19日、20日、21日关于中欧投资协定、北溪二号的新闻应该放在一起看,应该都是美欧一揽子交易中的一部分。
第二个是中欧投资协定受阻的同时,东亚东南亚方向的RCEP正火速推进中。
4月30日,继中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后,美国的忠实小弟日本居然也火速批准了RCEP,让人大跌眼镜。
去年年底先是RCEP然后中欧协定,中国与第一第二大经济伙伴取得了两大经济突破,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两者都能稳步推进,但正常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实比理想骨干,好处不会由一家独占,从这个角度想,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后期的加速,中方的巨大退让,以及新疆议题一出来,中方果断而坚决地对欧盟有关人士的制裁,像不像声东击西?像不像围魏救赵?中欧投资协定像不像为RCEP而准备的掩护?
第三个新闻关于中美之间的二期贸易协议。在川普任内中美达成了一期协议,拜登上台后,任命华裔戴琦当贸易代表。拜登的本意,大概是想“以华制华”,但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比如台湾偏蓝的赖岳谦先生和偏绿的郭正亮先生),拜登此举有点异想天开,如果不是“太蠢”的话。
嘲讽拜登选人的学者引用的证据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关于戴琦几次讲话的报道,这些报道显示,戴琦从开始“会”与中方接触,到“预计会”与中方接触,到之后“期待”与中方接触,态度与措辞几经变化,而中方的态度只有一个:不见。
5月初曾有记者到外交部记者会问汪文斌先生这个问题,汪文斌先生的回复是:“建议你向有关主管部门了解。”
“有关部门”到今天也没有啃声。
最近戴琦有关中国的言论是这个:
为什么谈戴琦吃的闭门羹呢?重点不在拜登的“以华制华”和我们的反制,而在于希望说明中欧投资协定和中美贸易协议是一个平行竞争的关系,中国市场这个消费者只有一个,开店的有两家。
目前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冻结,存在两种叙事,如果看美国方面以及欧洲一些亲美媒体的报道,大多是叫好,叫好的理由,主要是明示或者暗示对中国的怀疑。而另一种叙事,来自中国方面以及欧洲少数就事论事的媒体,他们会表达中欧继续合作的希望,另外还会表达担忧,担心欧洲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中落后于美国企业。前者推出的政治人物,以一向对华不友善的外交部长马斯为代表,后者推出的政治人物,可能以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为代表。此外双方都会援引一些颇具身份的商业人士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意见相左。
写到这里,我自认为把这次中欧投资协定背后各方的博弈七七八八讲的差不多了,如果有什么遗漏,欢迎各位在留言中补充。眼看着快七千字了,我先做个简单小结,总结一下各方在此次中欧投资协定的“冻结”中获得的收益、蒙受的损失以及可能留有的后手。
对美国来说:
对欧盟来说:
对中国来说:
我没有总结俄罗斯的情况,因为在我看来俄罗斯是一个很大的变数。北溪二号项目公司获得豁免,是个利好消息,船只被制裁,是个不好消息,从苏联解体到北约东扩,俄罗斯在美国手上吃过亏,还不小。积怨和猜忌,短期内无法消除。
拜登目前在赌联俄抗中,我们在赌美国联不成,同时拜登在赌即使放松对俄罗斯的控制,俄罗斯也没有能力动摇美国的势力,我们在赌俄罗斯获得我们的支持,可以继续在欧洲牵制住美国。这些不仅取决于俄罗斯的野心,也取决于其他各方力量的变化、政治追求以及外交技术等等。
我们在让利,美国也在让利。让掉的,哪些是核心利益?哪些是让了就收不回来的利益?
美国在包围,我们在反包围。实施包围的,哪些是坚定的盟友?哪些是准备见风使舵的二五仔?
中美的竞争,是系统性、长期性的竞争,至少从中欧投资协定的冻结来看,从美国交换出去的利益来看,美国已经表明了要致我们于死地的决心。此时此刻的美国,内忧外患,而外患源于内忧,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它更需要一个“苏联”来回血。谁会是新的“苏联”呢?
中欧投资协定的冻结只是历史的大浪潮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而已,各方决策层的真正打算,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各方为此做出的各种利益交换的影响,也只有在日后才能逐渐显现。
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抛弃幻想,准备斗争。如果我们输了,我们就是那个新的“苏联”;不输——即使不赢,只要不输——“苏联”就会由别人来当,甚至美国自己来当。
— END —
后记: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及家庭原因,更新比较慢,还请朋友们见谅。忙碌的状态可能还要持续一到两周。这段期间我会尽可能地不错过热点时事,就我有把握的部分做一些尽可能硬核的分析。谢谢老朋友对这个公号的支持,对一些新朋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的话,不妨关注一下。谢谢。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