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国际汉学》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9-04



主  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 论  

《海外藏中国宝卷汇刊》编纂的价值与意义

李永平 党从心

摘 要:与敦煌学一样,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宝卷学同样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宝卷文献流散世界各地,部分稀见文献集中于东京、京都、波士顿(哈佛大学)、伦敦、圣彼得堡等地。目前海外有近20位汉学家致力于宝卷研究。海外中国宝卷收藏在东亚、欧洲、北美等地区,其中东亚的日本收藏孤本、稀见版本最多,欧洲次之,北美再次之。宝卷是“文化文本”,涉及民间传统、口头诗学、民间宗教史、人类学、社会学、故事学、域外中国学、民间曲艺、绘画、方言等等。作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中国宝卷的海外收藏情况是近代西方世界体系赓续中的“中国镜像”,其流失的历史背景、整体面貌,就是近现代的中外关系史的另一种表现。

关键词:宝卷;海外汉学;敦煌文献


特约栏目:儒学早期西传研究




中国典籍在海外 

从《齐物论》篇题英译看其多重意蕴

于雪棠

摘 要:《齐物论》篇题歧义颇多,其英译主要有万物之齐同、万物齐同之论、视万物或物论为齐同、使万物均等的分类方式、万物生而平等五大类。陈汉生的英译译出了篇题的双重意蕴,难能可贵。葛瑞汉的译法和毕来德的解说最能揭示《齐物论》的哲学意蕴,将“齐物论”译为一种观物方式、思考方式或认知方式。译者的哲学思考、哲学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齐物论》;齐物;齐论;齐同;观物方式;平等


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英译

王冬梅 王克非

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语料发现,斯当东翻译《大清律例》的直接原因是对治外法权的追求,深层原因是英国对华政策与斯当东的外交官梦想。他竭力把《大清律例》英译本塑造成能够解密中华文明权威、真实的样本;并充分运用副文本,对包括法律在内的中华文明进行全面评述;他运用自由的译法、运用西方法律术语体系来表述全然不同的中华法系,并把《大清律例》界定为刑法。他的译本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后来对中国法律的认知以及在华治外法权的攫取。

关键词:《大清律例》;斯当东;翻译动因;翻译策略和方法


域外汉学史研究 

中西文学关系研究的新路径:18世纪欧洲“仿东方小说”初探

金雯

摘 要:“仿东方小说”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欧洲文化中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许多欧洲哲人和作家都创作过以东方为地域背景,借鉴东方叙事传统元素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欧洲阅读公众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想象。这个在19世纪初之后销声匿迹的文化现象与启蒙时期的欧亚文化交流动态——尤其是早期东方学和早期汉学的构建——以及欧洲内部的文化变迁都紧密相关,考察“仿东方小说”有助于我们理解18世纪独有的中西互鉴格局。

关键词:仿东方小说;18世纪;启蒙时期;欧亚文学关系


略论20世纪法国汉学界中国通史撰写的范式

孙越

摘 要:20世纪早、中、晚期法国汉学界的三部通史性著作(考狄的《中国通史》、马伯乐和白乐日的《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谢和耐的《中国社会史》)的撰写在范式上经历了“王朝史”“总体史”“王朝史—总体史融合”的演变历程。其中《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的撰写具有转折意义:马伯乐对经济史料的重视和在古代宗教、语言、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基础,以及白乐日对年鉴学派“总体史范式”的引入,既完全颠覆了考狄《中国通史》的“王朝史范式”,又为谢和耐兼具“王朝史”和“总体史”特点的《中国社会史》的撰写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法国汉学;中国通史;王朝史范式;总体史范式


热点与转向:近十年来英文学界上海史研究概述

朱焘

摘 要:近年来,英文学界在上海史研究领域涌现了不少新的学术成果,大概可分为阶级政争与中外关系、经济与商业发展、族裔、近代治理与城市景观、20世纪的日常生活、文化与艺术流变、民间信仰与地方宗教、都市比较等八大研究热点。在近十年来的热点议题中,城市史、帝国史和全球史等研究范式对上海史研究影响较大,同时在理论方法、学术取向上也有些许转变。此类课题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学位论文在近年的增长也反映出上海史研究在英文学界有良好的代际生态。本文对英文学界上海史研究的梳理,主要是为了形成更好的学术对话,并期许能够对中文学界有所借鉴。

关键词:上海史研究;英文学界;城市研究;学术史评述


汉学家专页 

马礼逊的中国佛教观

郑静吟

摘 要: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有牧羊人看护的羊群”,亟待基督耶稣的拯救。虽然马礼逊的观察视野多局限于民间佛教,但恰恰是其形塑的中国形象影响了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眼光,这在广义上从属于西方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马礼逊;佛教观;中国形象;《华英字典》;《马礼逊回忆录》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对沙畹汉学研究的影响

贺梦莹

摘 要:1885—1888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主攻哲学专业,兼修有关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课程。艺术史及考古学家佩罗和历史学家莫诺两位老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沙畹汉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与沙畹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对沙畹的学术生涯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此外,两位老师的品格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沙畹。踏入汉学研究领域后的沙畹开启了法国汉学的新时代,被誉为法国现代汉学的奠基人。

关键词:沙畹;佩罗;莫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汉学


论卫礼贤与《中国民间童话》

陈芸

摘 要: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应德国迪德里希斯出版社之邀,担任“世界文学中的童话系列”中国卷的负责人。此时,在中国语境中,尚缺乏“童话”的文类和概念,卫礼贤主要从口头传统、神话、寓言、灵异、志怪、传说、传奇中蒐集编译成《中国民间童话》(Chinesische Volksmärchen),并于1914年在耶拿出版。因为此书囊括了《聊斋》《西游记》片段,故而,中国国内学界主要在译介学的层面对此进行讨论。而笔者试图对全书的童话和评注进行分类分析,还原卫礼贤编译此书的语境,以求在一个更整全的框架中,重新理解此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童话


中外文化交流 

借鉴中国:论《中国纪行》的谏言书性质

王艺涵

摘 要:《中国纪行》成书于16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是一部以游记的形式描写明朝时中国国情的书籍,同时作者借此来劝诫当时的君王。为此,笔者认为该书也是一部“谏言书”式的政论类作品,其中描述了一个严守法律、制度建设完备的中国形象。在16世纪的亚欧大陆,跨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国纪行》突出表现中国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其目的是与本国的现实情况形成对比,从而对统治者进行规劝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纪行》;奥斯曼帝国;谏言书;中国法律制度;中国政治制度


18世纪末中国西南教区女性与巴黎外方传教会“本土化”传教策略

李晨哲

摘 要:作为清代来华传教士团体,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路线与耶稣会截然不同,往往采取直接布道的方法。随着清代传教形势的变化,巴黎外方传教会越来越注重培养本土传道员,逐渐实现天主教“本土化”。本文以西南地区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活动为切入点,利用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的相关档案原稿和《中国与东印度地区有教益的新书简》,指出本土传道员在西南地区天主教传播中的贡献。巴黎外方传教会士利用“本土化”策略,培养“贞女教师”,组织女性教民参与幼童洗礼和堂区小学教育,发挥妇女在传教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该举措从客观上提升了清代妇女,特别是社会下层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提升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巴黎外方传教会;中国西南地区;本土化;传道员;“贞女教师”


越南汉文小说使华故事的情节类型研究

吕小蓬

摘 要:使华故事是越南古代汉文小说的重要题材,也是越南使华文学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越南民间在对华邦交上的集体想象。“急智斗胜”“骋才登科”“羁留迫害”是使华故事的三种主要情节类型,以程式化的方式对东亚邦交场域、中越邦交关系做出文学形塑和文化反馈,显示出对华心态上自我优越感与屈辱感的复杂交织、受仰慕的与受迫害的自我形象的矛盾叠加。使华情节类型受到民间文学的孕育,存在衍生与置换形态,但牢固的中越宗藩关系促成了情节类型的稳定。

关键词:越南;汉文小说;使华故事;情节类型;中越宗藩关系


民国时期华人基督徒与《圣经》汉译

张乐

摘 要:在近代《圣经》汉译的历史过程中,华人译者经历了由传教士助手到独立译经者的身份转型。与基督宗教史上不同宗派各自独立译经的传统相同,民国时期的中国也存在着新教和天主教两条汉语译经脉络:前者以王元德、朱宝惠、郑寿麟和吕振中为代表,后者以李问渔、萧静山、马相伯、萧舜华和吴经熊为代表,分别遵照自身宗派传统独立翻译《圣经》。受制于语言能力、翻译难度等因素,华人基督徒多选择翻译《新约》,少有涉及《旧约》,亦未能产生独立全译本,但展现了其在《圣经》汉语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及走向独立译经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华人基督徒;《圣经》汉译;新教;天主教;传教士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韩国藏近代汉语词汇集《译语类解》

全香兰

摘 要:韩国所藏文献《译语类解》在司译院的掌管下刊印于1690年,是以学习汉语口语为目的编撰的汉朝对译词汇集,加上《译语类解补》共收录近7000条词语。论文对该文献的成书背景、编排体例、释义特点及收词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并总结出该文献在近代汉语音韵、文字、词汇以及汉外学习词典编撰等方面的主要研究价值。“辞书体现民族的集体记忆”,《译语类解》作为汉朝对译词汇集承载着中韩两国民族的集体记忆,是研究清代初期中韩两国语言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译语类解》;近代汉语;域外传播;外向型词典



汉学文献学

柯恩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作品目录》与西文汉学文献

孟庆波

摘 要:美国汉学家柯恩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作品目录》一文,是目前唯一公开出版的专门聚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西文文献目录,收录了1816年至1974年间英、法、德文的相关作品共524种。其收录的作品从文献形态上可分为专著、文集论文和期刊论文三种,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中国民间信仰概论、民间信仰史、宗教文献的翻译与研究、宗教人物及神祇以及民间习俗五个主题。在西方汉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目录学史上,该目录既是开创者,也是核心构建者。

关键词:柯恩;《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作品目录》;中国民间信仰;西方汉学文献目录


日本中国都城史研究管窥(1930—2006)——以《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为中心

毛曦 万映辰

摘 要: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对于中国史学的相关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随着中日学术交流的增强,中日学界在中国都城史研究方面的相互促进愈发明显,总结日本关于中国都城史研究的学术史具有积极意义。日本大阪市立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国都城史文献目录》,收录了日本1930—2006年间有关中国都城史研究的论著目录。通过对其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日本有关中国都城史论著的基本信息,也可以窥见其研究的主题变化与学术特点。日本的中国都城史研究历史久远,态势良好;主题宽广,涵盖诸多方面;重视考古与文献的综合运用;重视研究成果的译介,关注国际学术进展和学术史的总结;视野开阔,多从亚洲视角分析问题,重视中日比较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关注都城历史中的思想性与理论性;重视都城史的专门研究,并注意从城市史的整体视角研究都城。

关键词:都城史;中国史;日本汉学


洪业佚文《在华教会大学与中国人文和艺术研究》译后记

张红扬

摘 要:该文是洪业撰写的唯一一篇全面论述在华教会大学中国研究的文章。原文以英文撰写,中译由本文作者译出,本文为译后记。洪业在文中将燕京等教会大学的中国研究,置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来探讨。他认为,新教大学延续了佛教和早期耶稣会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通过开展中国研究,加速了本土化的历程。洪业既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冲突中探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身体力行地倡导教会大学之中国研究,以弘扬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洪业;汉学;中国研究;教会大学;基督教;燕京大学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30.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JHE/detail


期刊介绍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期刊订阅方式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码:82-914

国内统一刊号:CN10-1272/K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9257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淘宝、天猫电商销售: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abbucket=1&id=731597752457&rn=eab145130c66297c381a1eecf8ab069d&spm=a1z10.3-b-s.w4011-22665586135.12.55fa37e9iRP2NL&skuId=5070290173812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