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国际汉学》总第39期(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外国际汉学 Author 国际汉学编辑部
主 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论
重新发现《永乐大典》
荣新江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永乐大典》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流失的情况以后,详细讲述笔者1991年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爱尔兰切斯特·比蒂图书馆重新发现未刊《永乐大典》的经过,以及1996年协助中华书局获得两家馆藏缩微胶卷的情况。这些都是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永乐大典》影印本之后偶然的新发现,由此呼吁对海外所藏《永乐大典》应做进一步深入调查。
关键词:《永乐大典》;英国国家图书馆;切斯特·比蒂图书馆;别纸;相地
特约栏目:拉美汉学研究
巴西中国学研究调查及其当代中国取向
郭存 海周琳
摘要:巴西是拉美地区中国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学者数量,抑或是中国学研究的网络化、组织化程度,巴西都堪称拉美之最。本文旨在通过对巴西中国学研究的调查和分析,把握当前巴西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特点,尤其是绘制巴西中国学研究学者的集体画像。调查发现,巴西中国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其“当代中国”取向,即高度聚焦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对外关系等领域的政策和动态。研究认为,这种特点的生成根本上源于巴西对自身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国家身份认同及其谋求大国地位的抱负。本文最后建议提升巴西的中国学研究,同时推动与中国的巴西研究融合发展,以服务于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关键词:巴西;中国学研究;问卷调查;当代中国
中国古典诗歌在墨西哥译介中的悖反现象
黑宇宇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在墨西哥有史料可查的译介史已超过100年。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墨西哥译本及其研究为基本文献,借鉴相关的翻译与传播理论,旨在通过运用学术史研究和深入分析的方法,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在墨西哥翻译与传播之间的悖反现象。研究发现,中国古典诗歌在墨西哥的翻译存在数量和质量的不足,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两国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变化趋势,以及数字化对文学市场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墨西哥的传播却在文学作品、文化机构、研究中心、文化期刊和新媒体平台等诸多传播路径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古典诗歌在墨西哥翻译与传播打破“译”与“介”之间固有的规律,这种悖反现象反映了翻译与传播的互动机制,揭示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传播,以及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西语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墨西哥;译介;悖反
人类学视角下的阿根廷中国研究
郭晓娜
摘要:21世纪以来,阿根廷的中国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吸引了阿根廷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目光,采用人类学视角开展相关研究成为阿根廷中国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介绍了人类学视角下阿根廷中国研究的发展,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其代表性团体圣马丁国立大学的人类学学者的中国研究的成果,从而发现,人类学视角的融入丰富了阿根廷中国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是阿根廷中国研究的新动向。阿根廷的人类学中国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在相关机制的支持下有望走向更繁荣的发展阶段,成为拉美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先行者。
关键词:阿根廷;人类学;圣马丁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田野调查
欧洲早期汉学家南怀仁研究
南怀仁的“辟妄”之论
贾海燕
摘要:《妄占辩》《妄择辩》《妄推吉凶辩》是南怀仁集中批判杨光先及其所奉中国星占、风水选择之术的系列之作。南怀仁融合西方天文科学知识与中国文化传统,批驳中国星占、风水选择之术的虚妄,并以“合理之用”和“非理之用”建构起判断风水选择之术的标准。南怀仁的辩护之作专于“辟妄”,鲜少“诠真”,在明清天主教护教文献中颇为独特,其“辟妄”之论是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的生动个案,也展现了一个17世纪中欧知识论交汇的微观场域。
关键词:南怀仁;中国术数;“辟妄”;护教著作;天文学
南怀仁的浑天仪:中国传统浑天仪象形制下的欧洲仪器
张楠
摘要:1668年底,康熙对南怀仁在天文测验中所使用的一件仪器产生兴趣,将之留用,后又于1669年4月命南怀仁等人以白银为材料制作一架新仪。经考证得知,这件银制新仪即故宫现存藏品“银镀金南怀仁款浑天仪”,被南怀仁于1669年6月9日进呈御览。南怀仁浑天仪所蕴含的宇宙理论、基本环圈结构、日轮和月轮的演示方式,是对一种通行于16世纪欧洲的测算演示用地心环形天球仪(ammillary sphere)的延续。这类仪器最早随利玛窦进入中国,其相关内容和图像出现在利玛窦早期手稿和世界地图之中。同时,通过去掉四个赤道平行圈,巧妙融合“天圆地方”与表里三重结构设计,南怀仁浑天仪与中国传统浑天仪象在形貌上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贴近。然而,其所装置的地球模型和黄极通轴等细节,又显露出这件“浑天仪”不能被忽视的欧洲基因。
关键词:南怀仁;康熙;浑天仪;西学东渐;中外交流
南怀仁《鞑靼旅行记》的文本流布与相关研究
麻荣轩
摘要:南怀仁所著《鞑靼旅行记》一文是其向耶稣会进行汇报的信件类文书。作为“记叙性史料”,该文记载了南氏扈从康熙帝东巡的见闻,极具史料价值。该信寄抵欧洲后,由拉丁文写本转译衍生出诸多语言版本。次生文本语种多元、传播较广,赋予了版本对勘以可能性,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诸多误读舛错,需综合多语史料对证考辨。同时由于史料资源禀赋以及治学旨趣的差异,国内外对该史料的研究依托于各自“知识基准”,呈现出侧重各有不同的研究理路。
关键词:南怀;《鞑靼旅行记》;耶稣会传教士;鞑靼
中国典籍在海外
圣俗之间:16—18世纪中国格言在欧洲的递嬗考述
胡文婷 王雨嫣
摘要:格言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符号,记录了先贤哲人的所言所思,并因其句式凝练、易诵易记,成为不同文化的核心载体代代相传。中国格言从先秦开始,便蕴含了儒家的伦理精神,且随着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兼采释道,成为精英和大众日常修身的重要训导。而16—18世纪中国格言在欧洲的译介和传播,一方面搭建了欧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主要路径,另一方面见证了中西文明的互动与互鉴。中国格言在欧洲内部的递嬗不仅呈现出中国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不同阐释及影响,还构成了域外中国形象的丰富面相。
关键词:中国格言;欧洲;中国观;中国格言递嬗
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对中国歌谣的译介
李炳廷
摘要:晚清时期,西方来华外交官、传教士在中国香港英文期刊《中国评论》上译介了大量的中国歌谣,建构了一个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谣世界。本文通过对《中国评论》上的文献梳理后发现,西方早期译者主要从西方文化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歌谣观,将中国民歌民谣纳入诗歌的范畴,拓展了传统汉诗的边界。他们采取诗体重塑、类比释义、散体译意等翻译方法,从不同层面建构了中国歌谣在诗体结构、主题思想上的特征,对于近代西人认识中国歌谣具有开拓性意义。
关键词:《中国评论》;中国歌谣;歌谣诗体;歌谣术语;歌谣译介
中外文化交流
中西文学的首次相遇:罗明坚《通俗故事》研究
张西平 陈茜
摘要:《通俗故事》是罗明坚与其中文老师共同编写的一部汉语学习教材,其中30个故事选自中国古代类书、蒙学教材和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明末儒释道合一的思想文化倾向。文献中的四篇西方故事,则来自《伊索寓言》《圣经》《圣人故事》。本论文从《通俗故事》的底本研究、故事的编辑特点以及中西文学的会通研究几个方面对该书故事做深入考察。《通俗故事》中的《伊索寓言》首次在中国的登录,也是西方文学首次以中文形式在中国文学的出场,在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翻译史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通俗故事》;文学;罗明坚;《伊索寓言》
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致大明皇帝国书考
李晨光
摘要:西班牙在菲利普二世国王(FelipeⅡ,1527—1598)统治时期征服了中国近邻菲律宾。西班牙人从此屡向王室建议,以国王的名义从马德里派出最高规格使团访华。经过缜密的论证和筹备,菲利普二世最终于1580年决定派使团出访中国,并亲自部署了使团的诸项事宜。本文从菲利普二世亲自审定的给大明皇帝国书切入,还原西班牙王室首个访华使团的历史背景、准备过程和失败原因,考证中西之间关系的历史根基,发掘中西交往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国书;明朝
论道庙堂:《康熙几暇格物编》中的动物释读
邹振环
摘要:《康熙几暇格物编》是康熙皇帝在政事余暇,与他人讨论科学问题的读书札记,是他学习、研究和考察自然现象、文化问题所写的读书心得。全书由六大部分组成。所记每事皆按条目编写,每条都有标题,每一条目皆由题目和内容构成,或长或短,类似后来辞书中的辞条或年鉴中专门论述一个问题的条目。书中有不少是康熙长期出师行猎巡视各地,以及关于物产资料、山川动物、江河鱼类、草木药材、风云雷电、潮汐地震、语音方言、风俗习惯等的考察记录。札记中涉及的动物特别引人注目。本文拟以该书中的动物札记为切入点,尝试分析虎踞宫廷之中的意见领袖康熙皇帝,是如何释读自己所认识的动物,进而将庙堂有关博物学的认识,提升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
关键词:《康熙几暇格物编》;动物意象;读书札记;自然考察;庙堂政见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乾隆年编华夷译语》之“西洋馆译语”译者初探
全慧
摘要:乾隆十三年(1748)敕撰的“华夷译语”中首次出现了汉语和西洋语言的对译辞书,其中葡、德、法、意、拉五种译语中均有“西洋馆”字样。德汉辞书《额呼马尼雅语》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部分)译者的一种,其译者、德意志来华耶稣会士魏继晋的一段话也成为迄今为止推测其他译者身份的唯一线索。然而这语焉不详的一段话所含的信息量其实很有限,参与翻译者到底有谁、身份为何,难以凭此断言。本文从五种译语的文本出发,结合中西文史料,试图揭示外国传教士在五种译语翻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分工模式,确认译者群体的身份,并对译者的具体名单做出一些初步的推测。
关键词:《乾隆年编华夷译语》;“西洋馆译语”;译者身份;清廷传教士
从《法中字汇》管窥19世纪中西语言之接触与会通
李真
摘要:本文以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馆藏的一部19世纪的稿本文献《法中字汇》(Vocabulaire Chinois)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评述分析。这部词汇手册从当时西方汉语学习者视角出发,辑录了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负载词、闽粤地区特色的方言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进入汉语系统的外来词。汇编的词汇还提供了官话和方言的两种注音形式,反映了近代汉语白话词汇及语音的一些历史面貌和时代特点。该手稿为进一步了解明清以来东西方语言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互动与联系提供了第一手语料和珍贵素材。
关键词:《法中字汇》;近代西人汉语学习;中西语言接触;汉语词汇
文献与书评
变异与变通:《剑桥中国文学史》关于明代台阁体的书写
李晗
摘要:《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北美汉学家全面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当代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北美汉学家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本国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以明代前期台阁体为研究对象时,在文本选择的眼光、思维系统、方法向度、学术体系、文学史观等诸多层面呈现出与国内不同的研究范式。考察《剑桥中国文学史》明代台阁体部分的叙史方式、研究特色及创见之处,反思与纠偏其在学理上的缺失与不足,有助于国内学界对“重写文学史”探索新的可能路径,促进全球学术对话。
关键词:西方汉学;《剑桥中国文学史》;明代台阁体;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
海外近代中国宗教运动研究刍议
——读《中国宗教近代史中的文本与语境》
李国平
摘要:柯若朴等主编的《中国宗教近代史中的文本与语境》由荷兰莱顿博睿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这是近年海外近代中国宗教运动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以民国时期救世团体的文本问题为中心,探索近代中国宗教史的语境问题。
关键词:中国宗教;近代史;救世团体;文本;语境
期
刊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30.shtml
在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JHE/detail?uniplatform=NZKPT
期刊介绍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期刊订阅方式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码:82-914
国内统一刊号:CN10-1272/K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9257
1、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
2、订阅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淘宝、天猫电商销售: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https://sourl.cn/hADWs6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