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很快会出台,深圳抢人大战升级,香港+广州+惠州又要沸腾了

深圳梦 2019-10-07
深圳梦 按

这次是国家发改委发话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很快会出台实施。与此同时,大湾区的城市也正在紧张准备着了,媒体开始关注深圳再次加入“人才战”,将再推人才新政,弹性引才模式吸引诺奖科学家。香港因为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因为IAB产业+惠州因为谋划建设港惠科技产业园,都开始沸腾了……大湾区进行了一年多筹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也特别作了一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初步显露……

 

在5月16日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目前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很快会出台实施。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大多处于制定过程中,将会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今年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表示,我们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把它建成世界级的大湾区,“三地有各自独特的优势,能够形成互补”。


李克强说,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当中,很快会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来,特别是到广东来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将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下称《协议》)在香港签署,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被摆在合作重点领域的首位。除了基础设施之外,粤港澳三地还关注在未来科技创新迸发动力。


此前,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时表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最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马兴瑞说,基础设施的互利合作是可以做到的,人流物流的便捷流动也能够突破,但如果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赶不上东京和纽约,我觉得这个大湾区就很难可持续地提高竞争力。


据悉,在很快就要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三地携手共同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确实将被摆在重要位置。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透露,广东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深圳将再推人才新政

 弹性引才模式吸引诺奖科学家


在全国各大城市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之际,深圳重新加入战局。

  5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实施“鹏城孔雀计划”的意见》深圳梦注:该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重构优化,构建包括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在内的四个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提升深圳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努力打造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特区”,使深圳成为因人才近悦远来而闻名天下之城。

  此前几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对媒体透露,如果顺利的话,新的人才政策将会在本月出来。

  在这一轮的城市人才争夺战中,深圳称得上是先行者。2015年1月1日,深圳开始执行《人才安居办法》,对落户大学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标准为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

  2016年,深圳大幅提高了补贴标准,增加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对人才落户也进一步放低了要求,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

  自2015年起的三年里,深圳常住人口分别增加60万、53万和62万,而此前的几年间,年人口增量仅在8万到15万之间。人口的陡然增长与人才政策不无关联,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大量“移民”历来被认为是深圳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前各地的抢人策略,并未脱离深圳的“范式”,即提供宽松落户、发放补贴、给予便利等**。在面临全国大面积的同质化竞争时,尤其是在生活、居住成本不占优势的背景下,深圳有必要另僻蹊径——其重点之一是将引才的范围扩大至全世界。

  王伟中日前表示,深圳要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城市,必须要有国际视野,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深圳为何再优化人才政策?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深圳已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33人,累计引进海内外留学人员10万余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主要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常住人口的40.7%。

  2016年,曾有深圳官员透露,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4%。两年后,这一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在笼统地以学历来划分人才之外,深圳通过模型统计和分析,试图更详细地了解这510万人才分布于哪些学科、产业领域。

  近日,深圳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现在聚焦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目前在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短缺的。

  “所以关于人才的工作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梁永生说。

  他同时指出,吸引人才的因素包括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给钱”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更多人可能更关注技术能否真正落地。比如大疆的创始人汪滔,他能够在深圳三公里范围内找到无人机上下游的所有原材料,而在别的地方很难实现,这靠的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力量。

  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人口经济学专家黄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就业者而言,考虑更多的是一座城市能否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

  生活成本同样是一项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深圳一家大型科技企业招聘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前通过招聘邮箱就能收到大量的电子简历,但近两年招人变得比较难,诸多二线城市生活成本更低,对深圳的人才引进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王伟中也直言,过去讲“孔雀东南飞”,人才到深圳来,但现在在各自家门口就有机会。

  不过,这也成为深圳重新优化人才政策的一大驱动力。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上述市委常委会议强调,深圳将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重构优化,构建包括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在内的四个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提升深圳城市发展竞争力,努力打造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特区”,使深圳成为因人才近悦远来而闻名天下之城。

  探索弹性引才模式引国际人才

  在各大城市的夹击之下,深圳需要从“去中西部挖人才”的思路中跳脱出来,拓展视野。而从城市的发展阶段来看,深圳正在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客观上对国际人才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在4月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王伟中表示,当前深圳正对标世界一流全面梳理和优化重构全市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推出新一轮符合国际惯例、体现深圳特色、更具突破性的人才政策。

  王伟中日前向记者介绍,对于符合深圳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需要给他们提供平台,付出相应的薪水,并制定国际通行的规则。

  梁永生表示,深圳在海外建立了七个创新中心,另有362家企业在海外创建了研究中心,应该说深圳已经搭建起了人才引进的桥梁,但本地的国际化程度还需要加强,包括提升相应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比如建更多的国际学校。

  “简单理解,什么是国际化?就是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在深圳要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梁永生说。

  梁永生向记者透露,深圳也在考虑如何“弹性引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国际环境仍然有一些约束,但我们以发布课题招标的方式,谁都可以申请,只要最后的成果能够为我们所用。”

  事实上,深圳已经开始了类似“合作”模式的探索。

  2017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大行动计划”,其中之一是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激光照明、生物、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石墨烯研究等领域的实验室正式落地。

  梁永生说,诺奖科学家每年在深圳的工作时间保证至少1个月即可,这些都是国际级的科学家,没必要限制他们长时间待在深圳。但每个诺奖实验室的背后,一定是一个科研团队的集聚。

  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秘书长周路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诺贝尔奖得主们可能继续待在自己的国家,但他们所做的研究与深圳的需求端、制造能力进行连接,这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协同创新新趋势。广义上来看,这当然也是“招才引智”的体现。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帆

相关文章:广深港高铁票务安排公布,香港段可刷八达通!广东高铁最全规划来了!

广州要沸腾了

到2020年 广州港要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广州市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港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申报设立广州自由贸易港,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水上观光特色旅游品牌等。

  

据广州日报5月14日消息,未来广州要大力发展水上休闲产业。制定广州邮轮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争取成为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开展邮轮综合旅游政策和创新试点。鼓励境内外邮轮公司在广州开辟邮轮航线,推动邮轮旅游与游艇旅游、“珠江游”及岸上旅游的有机融合,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邮轮综合旅游产品。深化主辅结合的邮轮布局发展模式研究,南沙作为主力港,以大中型邮轮为主;黄埔为辅助港,以中小型邮轮为主。

  

此外,还要发展游船游艇休闲产业,丰富“珠江游”水上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水上观光特色旅游品牌。利用城市周边珠江水网自然生态景观,拓展水上特色“慢行”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游艇业健康发展,支持在广州建设区域性国际游艇博览交易中心,发展游艇生产维修保养、设计、展览、人才培训等产业。落实穗港澳游艇双向“自由行”,完善游艇出入境管理机制,争取游艇入境15天免签政策。

  

行动计划中还提出,到2020年广州的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取得突破。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发展实践和先进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申报设立广州自由贸易港。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放宽贸易投资准入条件,建立离岸型经济管理体制,实现贸易自由;探索基于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金融、外汇管理规则,实现资金“自由流动”。利用南沙毗邻港澳的优势,拓展自由贸易港发展空间,实现自由贸易港与港澳在通关监管、贸易规则、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

  

在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方面,将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支持驻穗口岸查验机构加强口岸软硬件建设,打造“数字口岸”。落实“5+2”通关模式,完善南沙港区“7×24小时”通关保障。全面推广使用中国(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应用实效,深度对接国家标准版,探索与香港、澳门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地域合作。完善“互联网+易通关”、智检口岸、全球质量溯源体系、CII易检、智慧海事,建设海上智能服务中心,助推国际贸易最大程度便利化和自由化。加大降费减负力度,降低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等。

  

到2020年,完成港航相关项目投资1000亿元,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占比力争达60%;

  

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00万标箱,集装箱航线达到250条,其中国际班轮航线120条,力争每年新增1~2条欧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国际排名力争提升1~2位;

  

商品汽车运输完成150万辆;邮轮旅客吞吐量完成75万人次,力争达到100万人次;

  

全市港航相关产业企业注册数超过6万家,本地航运企业经营船队规模超过4000万载重吨。

  

未来广州港还将加强与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建设海空联运通道和铁水联运枢纽。依托南沙港区、广州深圳香港机尝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发挥海港和空港叠加优势,探索建立货邮海空联运通道,逐步推进发展海空联运中转业务。完善莲花山、南沙客运码头等客运口岸至香港国际机场海空联运通道建设,尽快开通白云国际机场至南沙邮轮码头旅客通道。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完善进出南沙港区高速公路收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货物向南沙港区集聚。

  

重点推进广中江高速(放马互通立交收费站末端至桂格大道连接线)、番莞高速(“虎门二桥”段)、黄榄干线、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黄埔老港集疏港道路建设,搭建北向、东向主干集疏港通道,减少集疏港交通对黄埔中心城区的影响,逐步实现集疏港道路和生活通道分离。重点实施临江大道东延线、港前路(石化南路-开发大道)、石化北路(含广园路立交)、大沙东路四期(华坑路-开发大道-笔岗路)等工程建设。

相关文章:广州1号公路正规划筹建,粤港澳大湾区环湾将有7条过江通道

广州将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库


新华社报道,记者从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了解到,广州将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库,2018年计划推动169家重点企业入库,并对重点企业实施奖补等优惠政策。为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广州以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应用骨干企业为目的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库。按相关政策采用补助、奖励、贴息、直接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入库重点企业优先支持。


广州在2017年正式提出实施“IAB”行动计划,部署未来五年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发展。建立人工智能企业库成为广州落实这一计划的举措之一。

据介绍,广州将采取企业自愿申报和政府部门重点推荐两种企业入库申报方式。入库企业主营业务须涉及芯片、传感器等基础支撑技术,机器学习、语音及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和工业制造、智慧生活等行业应用关键技术。

近日,广州市政府正式印发《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计划》)。

《五年行动计划》

提出了广州IAB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22年,

广州IAB产业总规模要超10000亿元!

未来

广州要成为影响全球、引领全国的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聚区,建成“世界显示之都”、“国际软件名城”、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


广州将要爆发!


《五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全市IAB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总规模超10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超7000亿元、1200亿元、1800亿元。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IAB产业创新型体系基本形成。

集聚发展成效突出

建成汇聚科研、生产、生活、生态等要素和产业配套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培育发展6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引进和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融合支撑能力跃升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促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支柱。

开放型经济显示度明显提升

IAB产业领域的国际间项目、技术、人才等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一批本地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在穗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

《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领域及方向是哪些?

0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硬件、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及车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互联网及软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量子通信、区块链、太赫兹等。

02

人工智能产业: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终端等智能产业,以及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制造等应用服务。

03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医药、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先进治疗设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高端医疗等。

到2022年,

咱们广州要......

 ◆ 建成100家IAB重点创新平台;

 ◆ 组织实施IAB重大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超1000项;

 ◆ 力争在IAB细分领域培育100家具有领先优势的重点企业;

 ◆ 全市签约IAB重点项目不少于100个,落地项目不少于50个;

 ◆ 建设一批价值创新园区......


那么问题来了

广州要如何发展IAB产业?

 支持创新创造

重点扶持对象:科技孵化器、科技金融融合、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激励等“1+9”科技创新政策。


对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建立的各类IAB技术创新中心或新型研发机构,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2000万元和800万元资金支持。


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按国家实际到位经费的10%给予最高100万元地方配套。


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一批IAB创新重大专项。


对IAB产业创新成果实现本地转化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


支持企业搭建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对引进国内外创新成果并在穗实现转化(包括购买技术成果或委托技术开发等形式)的,按技术合同中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1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单一年度补助金额累计不超过200万元。


在科技服务机构中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对绩效考评优秀的国家、省、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100—200万元资金补助。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落实我市“1+1+N”重点产业促进政策体系,对IAB领域龙头企业迁入或在穗新设立公司且达到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的给予综合支持。


择优支持IAB大中型企业增资扩产,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20%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0万元,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贴息,贴息年限最长3年,单个项目贴息金额累计不超过500万元。


择优支持IAB中小微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采用直接股权投资或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直接股权投资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支持产业园区集约集聚发展

每年安排不少于333.33公顷(5000亩)的工业用地指标,重点向IAB产业倾斜。


简化价值创新园区土地审批流程,将首批10个价值创新园区和重大IAB产业建设项目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


对价值创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择优按总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单个园区最高补助金额累计不超过1亿元。


鼓励IAB企业灵活选择先租后让和弹性出让等方式申请工业用地。

 支持深度融合和示范应用

对企业实施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工业云与大数据创新应用等信息化提升项目,择优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200万元。


加大市财政对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提升政府决策、安全防控水平以及社会管理的能力。


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依托市政府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稳步推动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释放,促进全社会开发利用。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落实我市“1+4”产业领军人才政策,设立IAB奖励专项,每年奖励20名杰出产业人才、500名产业高端人才、1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50名高端创新人才。


对国际IAB顶尖人才(团队)来穗创新创业的,按“一事一议”给予综合资助,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穗创新创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资助。


全市各项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IAB产业倾斜,其中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每年各安排不少于10亿元资金集中支持IAB产业发展。


引导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5个百亿元级产业基金,鼓励各区设立IAB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并购等各类扶持基金。



来源:中国广州发布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来惠州了!

大湾区时代,惠港将半小时直达互通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5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访问惠州,到惠州市区以及惠东县、潼湖生态智慧区等地考察,并与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吉等惠州市领导座谈,就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对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进行商讨。

作为大湾区中的两个重要城市,“香港+惠州”潜力无限。实际上,香港与惠州一直保持紧密的交流合作。香港不仅是惠州的最大外资来源地,也是惠州的最大出口市场。而惠州是香港重要的“菜篮子”和“水池子”,连续多年成为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和冰鲜禽肉基地,香港饮用水有七八成来自流经惠州的东江。

南方+记者从此次活动现场了解到,为深入推动“香港研发、惠州转化”,实现两地联动发展,满足广大在惠港资企业需求,惠州提出港惠共建科技产业园。目前,惠州正在大力推动园区规划前期工作。

特别引人关注的是,随着高铁等交通加快对接,惠州未来有望融入香港1小时甚至半小时经济生活圈。而包括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在内,惠州“牵手”香港今后或推出更多新动作。

高铁等交通互联

未来惠州人30分钟可直达香港

同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惠州紧邻香港、深圳。林郑月娥访问惠州期间,很关注惠州与香港的交通对接联系。

南方+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已初步形成陆海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随着高铁、高速公路、海港等多元化的交通加快互联互通,惠州与香港的时间距离有望缩短一半,从目前约两个小时变成未来不到一个小时甚至半小时左右。

惠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轨道交通方面,惠城中心区可经由赣深高铁、预留东部沿海高铁通道连接厦深高铁,直达深圳北站;惠东—惠阳—大亚湾可经由厦深高铁直达深圳北站。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连接,可实现惠城中心区45分钟、惠阳-大亚湾30分钟直达香港九龙。

在高速公路方面,惠州已通车13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广东省第2位。惠城中心区距莲塘口岸约80公里,可经由武深高速、长深高速、惠大高速等,实现50分钟抵达莲塘口岸;惠阳—大亚湾距莲塘口岸约50公里,可经由沈海高速、深汕沿海高速,实现30分钟抵达莲塘口岸。

在空港方面,惠州机场自2015年2月通航以来已开通国内24条航线,并被广东省定位为珠三角五大干线机场之一,正谋划打造千万级干线机场,未来还将开通国际航线。而在海港方面,惠州可通过海上航线抵达香港。

香港研发+惠州转化

谋划建设港惠科技产业园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及闽赣的枢纽门户,惠州制造业基础、土地资源与香港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惠州的面积约占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的1/5,发展空间大。惠州希望两地加强产业共建、创新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近年来,惠州明确提出,推动“港深创新+惠州智造”,并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共建产业园区,把惠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16日,南方+记者从活动上了解到,惠州正谋划与香港共建港惠科技产业园,并提出了推荐选址方案,以推动“香港研发、惠州转化”。

座谈会上透露,接下来,惠州将尽快科学选址,进一步分析研究港惠两地产业情况,选择两地优势互补产业作为园区主导发展产业;鼓励支持香港研发创新团队到产业园转化成果,聚集香港科研、高校人才资源;突出青年元素,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进驻园区,努力打造帮助两地青年实现创业梦想的国际化服务平台。

此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南方+记者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有自己的优势,如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不错、发展空间大,有条件、有基础承接创新资源外溢,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项目入驻。

培养硕士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计划在惠州潼湖建千亩校园

林郑月娥访惠期间,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被惠州方面多次介绍提及。

早在今年2月,惠州市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在惠州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规划建设“广东硅谷”的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项目拟占地面积约1000亩。

香港城市大学是亚洲10强、全球50强高校。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计划引进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项目将分多期进行,一期教学项目将开设一年期授课型研究生学历教育,及博士课程教育;一期科研项目将建立电子、光学、材料、机器人等多个科学及工程领域实验室,及动物医学诊断实验室、食品安全实验室两个生命科学实验室,同时将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当时表示,香港城市大学有一个很大的“惠州计划”,与惠州合作的除了第一步,还有第二步、第三步。未来希望可以把海内外更多高校资源带到惠州来,加强香港与惠州的人才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6日的活动透露,目前,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的用地、资金、办学规模等事宜正在落实,今年7月有望签订正式合同,未来拟招硕士生和博士生。

数读

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有100多万人

1.目前,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达100多万人,在惠州居住工作生活的港胞及家属有5万多人。

2.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惠州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8561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比重77.8%,从业人员近40万人;合同利用外资274.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3.2%;实际利用外资178.5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1.3%。

3.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出口地,2017年,惠州对香港的出口额663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7%。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记者】周欢 余嘉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初步显露


5月11日上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举行“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该报告全文近50万字,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制完成,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对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定位等科学命题做了普及性诠注。该报告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美好愿景。



  发布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梁军处长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报告》主编袁俊就组织编写《报告》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使命做了简要介绍;《报告》执行主编罗繁明研究员就《报告》的编写主旨、主要内容、研究亮点、主要贡献以及未来方向作了具体解读。


  湾区建设,智库先行


  据介绍,正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呼之欲出之际,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向全球公开发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对该区域建设进行动态跟踪、度量、预测的课题研究,旨在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参考和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此项课题于2017年10月立项,并于2018年3月完成了报告全稿。


  《报告》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总报告、合作创新篇、一带一路篇、改革动力篇、湾区比较篇、专家观点篇及附录(大事记等)。



  《报告》实现三个第一次突破


  据介绍,第一次将“9+2”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第一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进行大数据比较研究,第一次将“9+2”大湾区都市圈作为一体化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研究呈现八大亮点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1.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


  2014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三连增”。湾区的11城GDP之和从2014年的81720.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3526.1亿元(约合1.4万亿美元),占全国12%,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1.28万亿美元),与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1.41万亿美元)的相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进一步实现了“四连增”。



  2.进出口水平屡创新高


  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进出口总额基本维持在8-9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线,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占泛珠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是京津冀地区进出口总额的4倍,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与国际著名湾区对标比较,则是东京湾区的三倍以上。


  2016年,仅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港的总吞吐量6247万标箱,湾区吞吐量总计6520万标箱,远超纽约湾区的465万标箱、东京湾区的766万标箱和旧金山湾区的227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特征来看,已由工业经济迈进服务经济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51:35.79:62.71调整为2016年的1.34 : 33.23 : 65.44,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二产业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由工业拉动向服务业拉动转变。


  4.城市群发展空间组团布局合理


  在发展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3+3+3”的空间结构三个经济圈。广佛肇经济圈是一体化“巨鸟”的头部,而珠中江经济圈和深莞惠经济圈分别是这只“巨鸟”的“左翅”和“右翅”。在发展内核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港、广佛和中珠澳三大引擎。同时,还环绕珠江形成了“广佛肇清”“深港莞惠”“珠澳中江”三个城市带。此外,“二区九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市)还不断推进与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等环珠三角六市的区域融合。


  5.粤三大自贸区与港澳开放深度融合


  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区和香港澳门全面对接正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亮点。自贸区驱动的湾区区域协作,将有利于设计更多合作接口和平台,帮助探索和解决三地融合中的运行机制、体制机制、文化环境三个落差,融合各个方面共同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从优势互补转向优势整合、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繁荣共造,从而开拓三地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6.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和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截至2016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城市,建有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7家新型研发机构、44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集中布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深圳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本省及双聘院士1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61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12个。


大湾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6%。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圳-香港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地区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7.世界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居首


  从人口的经济效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规模占全国约5%,创造了超过12%的全国GDP总量,以较少的人口规模投入,产生了较大产出的经济效益,人口集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丰富,还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上,人口年龄结构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分活力,湾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动力强劲。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5-64周岁的人口规模为5181.23万人,占总人口的76.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3.72个百分点。从世界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潜力均处于领先状态。


  8.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


  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上,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从其他各项参照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地区GDP等方面依然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从“元年”进入“建设年”


  《报告》指出,2017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元年,主要工作是树立概念、理清议题、调查诉求、凝聚共识,确定方向。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亮点频出,但在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地区间深度融合、整体优势发挥、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仍与国际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


  据《报告》分析,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建设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总部辐射半径将延展至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海上丝路沿线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布点,导入更多国家发展功能,共同联合投资项目,在大型项目上下游、产业集群、生产服务、项目分包、监理上觅得商机,助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构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该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各城市间从竞争变为协同,将面临生产力空间如何更加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产业链如何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城乡差别如何消除二元结构,在高房价时代如何留住人才;营商环境如何更有利全面开放,成为世界资本最强吸引力的经济圈,成为世界最佳宜商宜业宜居的生活生态圈。



  《报告》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向与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和“一国”内的世界级竞技平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科技走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构粤港澳空间秩序、推动大湾区公共产品跨境跨城供给等几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四大建设重点:


一是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入做强优势产业,补足战略性现代产业短板,形成“9+2”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


三是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



来源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网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