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磁悬浮枢纽列入规划!深圳将在这里一口气打造三个中央区!福田“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深圳梦 2021-10-08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


《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福田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多层级融合的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一中枢、双口岸、四核心”对外轨道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提升福田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谋划引入深汕高铁联络线,实现福田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直连直通。推进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引入广深中轴线城际、穗莞深城际等线路。推动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香蜜湖四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城市轨道四期工程,积极争取地铁20号线、22号线等纳入城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值得注意的是,备受关注的磁悬浮枢纽、直升机航线等也列入规划,将加快谋划。



深圳梦借《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官方解读来划下重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福田在建区三十年基础之上继往开来、再创新业的关键五年,为指导“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


一、《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是怎样的?


答:福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的重大要求、重大部署,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规划起草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一是抓早部署规划编制。2019年出台《深圳市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1+20”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纲要、20个重点专项规划),系统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区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指导,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领导和强力支撑。


二是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十四五”规划编制小组全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论述、重要部署,紧密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及有关上位规划要求,结合福田实际,系统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落实举措,确保充分体现上级精神和要求。


三是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十四五”规划起草全过程,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实地考察北京、天津、雄安等地区,开展两轮网络问卷调查及“开门编规划”系列活动,广泛征集和听取专家学者、市民群众以及区领导、人大、政协、各部门、各街道意见,采纳合理建议超过200条,切实把社会期盼、基层经验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体现各方智慧和诉求。


四是全面深度做好衔接。“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上位规划以及区各专项规划,认真吸收福田区“未来30年发展战略与路径”暨“十四五”规划务虚会、专家座谈会精髓内容,并通过召集区有关部门业务骨干集中写作、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深度做好“上下左右”衔接。


二、《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全文按照“一个总论+五个篇”的篇章结构展开。第一篇为总论,总结了福田建区30年及“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路径以及2030、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远景目标。第二篇到第五篇,围绕突出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发展、改革创新来组织,分领域阐述福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第六篇为规划实施保障,突出党建引领,确保更好更快干出成效。


三、《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首次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形成到2035年“三个五年”分阶段目标愿景,充分体现区委区政府坚定的目标导向和发展信心。


到202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发展质量跃居全球前列,城区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民生福祉彰显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引领湾区实践,并科学设置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城区治理、民生发展4大类24项调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达到6600亿元左右。


到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经济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时尚中心影响力跻身全球前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再上新高度。


到2035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典范。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先锋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繁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四、福田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坚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全球产业变革重构创新版图以及科技回归都市等新形势,立足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等大背景,围绕福田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以“一轴两翼”空间格局支撑带动大发展,即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梅林片区为“中轴”,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联动车公庙、金沙、安托山片区,打造发展“西翼”,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联动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片区,打造发展“东翼”,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带动力量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大中轴”。


五、《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经济发展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提高经济质量,提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牵引打造中央创新区,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牵引打造中央商务区,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为牵引打造中央活力区,“三大新引擎”协同发力,依托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激发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预计到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5万元/人,国家级高新企业数达2000家,总部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六、《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城区治理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提升治理效能,提出打造品质卓越的湾区都市核心区、安全稳定治理有序的标杆城区和山海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区,推动产业空间复归、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提升,构建“物业城市”治理标准体系,精心打造城市作品,建设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7以内,绿色交通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85%以上,建成区50%面积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PM2.5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七、《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民生保障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瞄准“民生七有”,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民生事业,通过创建国家优质教育示范区,打造全球一流的韧性健康城区和医疗高地,建设创业就业“福地”,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5万座,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5个,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5人,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3万套,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八、《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改革创新领域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改革开放再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争创营商环境全球最佳实践,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新型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体制等领域改革,突出融入更加开放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径和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九、《福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较历次规划而言,还立足新形势、按照新要求,更加突出了党建引领,提出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调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机制,充分听取吸纳人大、政协意见建议,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来源:福田区政府


以下是全文:



前言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砥砺前行。过去三十年,福田从“水田滩涂”蝶变为“深圳CBD”,从传统工业区升级为现代产业集聚地,从“解决温饱”迈向“首善之区、幸福福田”。过去五年,福田沿着“十三五”规划蓝图,奋勇搏击、锐意进取,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社会民生收获新成果,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综合竞争优势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最能代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精华之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未来五年,福田将抢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两个一、三个三”发展战略,以“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愿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为总目标,围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聚焦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瞄准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三大定位”,突出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城区治理、民生保障、改革创新“五个重点”,重燃激情、再创新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展望2035年,福田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实干的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福田担当、福田作为、福田贡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典范城区新征程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福田建区三十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田将不忘初心再先行、牢记使命作示范,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的方向奋勇前行。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三十年来,福田乘改革开放之春风,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创造了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过去五年,福田沿着“十三五”规划蓝图,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完成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福田三十年发展成就


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奋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金融与科技两翼齐飞,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9亿元增至2020年的47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2倍,年均增长13.6%。人均GDP约31万元,高于韩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不到全市4%的面积,贡献全市近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


创造了城区高品质建设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对标国内国际中心城区建设标准,系统规划、有序开发,已成为全市经济密度最高、基础设施完备、综合功能齐全的“深圳 CBD”。拥有亚洲最大的广深港地下高铁站,全国第二、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全国两大证交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关山月美术馆等公共设施齐聚于此。


创造了民生大幅度改善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民生事业从 9所小学、2所中学、1所医院起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校区)261所,获评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37家,全市 18家三甲医院有 7家在福田;区属公共文化体育场馆 18家,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造了生态高标准保护的奇迹。三十年来,福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全国。辖区绿化覆盖率约 43%,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园博园、香蜜公园等成为深圳生态名片;绿道 156公里,串联起城区“山、林、城、海”风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拥有我国唯一位于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率先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中心城区。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跃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754.2亿元,比 2015年增长 40.4%,仅用 3年实现从 3000亿元到 4000亿元的跃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2000亿元,连续 16年领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 629亿元,较 2015年增长 1.7倍;进出口总额近 7000亿元,连续 21年位居全市第一。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率先出台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占 GDP比重达 73.4%;总部经济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47%,本土世界 500强总部企业增至 4家,占全市一半;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42.6%,聚集了全市近七成持牌金融机构。


发展质量优势突出。人均 GDP约 31万元,地均 GDP、税收稳居全市各区之首,万元GDP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绿色发展全市领先。


二、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国家战略平台。合作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合作平台,深圳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基本形成,首批 5条先行先试政策稳步实施,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取得突破,重点科研合作项目批量入驻,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平台落户。


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300家,比 2015年增加近1倍。R&D经费投入近 70亿元,比 2015年增长 3.4倍。国家、省、市创新载体 243家,较 2015年增长 80%,福田区获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


知识产权生态集群率先构建。荣获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称号,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顺利运营,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增至 115家,占全市 56%。PCT专利申请数近 1900件,比 2015年增长 71%。


三、社会民生收获新成果


教育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创新实施“双十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学校 42所、幼儿园 18所,共新增学位 4.3万个。成立内地—香港 STEM教师研修中心,获评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创新打造“城中村品牌学校创建联盟”,荣获“全国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正式落户,高等教育实现重大突破。


健康福田建设成效显著。中大八院、广中医深圳医院新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床位数由 1371张增至 2400张,社康中心由 78家增至 91家。广中医深圳医院获评三甲中医院,区属三甲医院、临床医学院、国家规培主基地实现新突破,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次推出“福田文化菜单”,实现省特级文化站街道全覆盖。引进 19位文体名人,构建区、街道、社区文体设施体系,打造“福田健身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居全市榜首,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特别推出建区 30周年十大“民生福礼”。筹建保障性住房 3.7万套,创新城中村统租运营的“水围青年公寓”模式。全国首推就业服务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 2%以下,莲花街道“就业创业超市”获评全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事件。“五有五化”养老模式入选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区”七连冠,武装部获评广东省“全面建设先进人武部”。


对口帮扶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强力推动广东和平县、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广西罗城县和环江县“三地四县”对口帮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实现 17.2万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在中国减贫奇迹上留下了“福田印记”。


四、城区建设呈现新面貌


空间活力加速释放。完成花卉世界等综合整治,清拆治理违法建筑超过 320万平方米。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路径释放香蜜湖片区土地空间约 140万平方米。成功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华富村、南华村等棚改项目进展迅速。


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区通行地铁线路增至 9条,运营里程达 90.7公里,轨道路网密度达到 1.5公里/平方公里,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交通系统持续优化。


活力公园城区品质彰显。新建改造精品名园 17个,香蜜公园顺利开园,改造提升社区公园 35个,打造全市首个“公园城市”社区公园群,辖区公园总数达 125个。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深圳河、福田河、新洲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黑臭水体全面消除,PM 2.5年均浓度 20.5微克/立方米,较 2015年降低 27%,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和欧盟标准。


五、现代治理实现新进展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全省推广,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馨援计划”在线管理系统正式启用,腾讯互联网调解中心落户,公共法律服务提质提效。全部社区达到省级“民主法治社区”标准,建成全国首家法治文化生态社区、全省唯一“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社区。


“智慧福田”加快建设。建成全国首个“5G+AI”体验区,构建“一中心、五平台、百系统”新型智慧城区体系,以智慧化“城市大脑”助力“放管服”改革提质提速提效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新型智慧城区暨“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


基层治理创新活力迸发。打造新时代福田特色社会治理“枫桥经验”,以“党建+社区+网格+智慧”理念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获“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十大创新经验”。


六、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司法领域改革率先破题。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改革在全国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区法院、区检察院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称号,人民调解“福田模式”获国家司法部认定并在全省推广。


民生领域系列改革惠及于民。成立城中村学校品牌创建联盟,获“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优胜奖”,中大八院、广中医深圳医院等区属医院在管办分开、法人治理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文化议事会改革模式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


投融资体制改革引领全国。连续推出新型“全链条”市场化代建制体系、项目全过程管理、“三优”工程设计、“四算”审核市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后评价等政府投融资改革创新组合拳,率先落实中央投融资改革部署的投资体制改革任务。


营商环境改革质优效高。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十二项行动”,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全领域、全渠道,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政务服务信用审批改革,荣获“营商环境创新奖”。


七、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果断实施“提级防疫、精准防疫、科学防疫、依法防疫、人文防疫”策略,率先实行“一日一调度、一日一研判、一日一督导”,推出经济复苏“福企 11条”“福企新 10条”“1+9+N”产业政策,凝聚疫情防控集体智慧和强大力量,取得了 82例确诊病例“零病亡”、连续 300多天确诊病例“零新增”、社区传播“零报告”、医院感染“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五个“零”的重大成果。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ACT”模式受到世卫组织高度肯定,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为建区三十年来的最高荣誉。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福田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需高度关注、积极应对的不足和短板:一是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传统动能遭受冲击,新兴动能尚未充分释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对照国际一流中心城区标准,世界知名的“城市代表作”仍然稀缺,管理精细化尚有差距,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三是对照现代化治理要求,公共安全体系尚不健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依然突出,基层治理体制有待优化,高密度城区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对照民生幸福标杆要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够均衡,种类不够丰富。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出现“科技回归都市”新趋势,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开启全球化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行、虚拟化和实体化共生、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叠加,争夺发展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未来发展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二、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国家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特征新要求。未来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为深圳未来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全面发力,深圳都市圈和重点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将大幅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短板明显。未来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四、福田中心城区进入发展新阶段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无到有,先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步步上升为国家战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铺开建设、大干快上,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全新动能,福田再次站上“时代风口”,成了“双区驱动”战略交汇之地,迎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势头最好的黄金期。未来要深刻把握所处历史方位,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与全市发展同频共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承担更重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章 发展战略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福田将科学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燃激情、再创新业,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福田担当、福田作为、福田贡献。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围绕“首善之区、幸福福田”愿景,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重点推动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发展质量跃居全球前列。经济总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跃升,湾区时尚之都品牌影响力突出,总部经济高地辐射能级显著提高,率先形成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


城区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新常态,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精细化“全域治理”示范效应凸显,初步建成全球领先的安全韧性城区。


民生福祉彰显制度优势。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民生七有”取得新进展,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强。


改革开放引领湾区实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场要素、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大领域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率先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成为更高水平引领开放的实践先锋。




第三节 战略路径


聚焦提高经济质量。全面激发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


聚焦提升治理效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产业空间复归、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提升,构建“物业城市”治理标准体系,精心打造城市作品,建设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瞄准“民生七有”,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民生事业,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区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


聚焦深化改革开放。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改革开放再出发,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有效路径和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四节 远景目标


到 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经济综合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国际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时尚中心影响力跻身全球前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再上新高度。


到 2035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区典范。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 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城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先锋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繁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第二篇 突出经济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城区新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福田毗邻香港、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和高端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以“三大新引擎”为总牵引,重点推动科创、金融、时尚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引领湾区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争创新优势。


第三章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牵引

打造中央创新区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双区”驱动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做实的重大举措。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国际合作为特色、以深港协同为抓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牵引带动全域建设都市型科创区,推动福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尖端科技创新策源、创新企业总部集聚、科技金融文化融合的中央创新区。


第一节 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构建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深圳园区先行先试更加开放、更适应未来发展的政策架构和管理体系。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全面衔接港澳及国际通行规则。实行选题揭榜制,引入国际同行评议,赋予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对科研项目征集、评审、资助及后期评估全过程进行严谨高效管理。


推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高水平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软硬联通”,加快构建全新“境内关外”监管体系,建立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高度便利流动的监管模式。对经备案境外人士停居留给予便利安排;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畅通科研物资流动;探索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资助深港两地科研项目,借鉴香港经验完善科研资金监管制度;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促进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营造高标准国际化创新环境。探索构建衔接香港、接轨国际、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民商事规则制度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争取创新税收政策,推行专业资格国际互认,鼓励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探索试点对接港澳及国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集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


布局一批重大科研设施。聚焦生命、信息、材料等重点学科方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高端创新载体。支持香港高校优势学科在深圳园区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卓越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圳市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计划项目、新型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建设一批功能相互支撑、领域关联紧密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全力推进生命、信息、材料等学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面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实现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重大突破。依托国际量子研究院,推动大湾区量子科技力量发展。


建设大湾区中试转化基地。充分发挥香港对接海外创新资源桥头堡作用,建设国际中试服务平台,布局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立完善创新验证中心及验证试验室系统,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快速熟化应用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攻关、概念验证、小/中试、检测验证、应用推广等公共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



三、高标准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释放科技产业空间。以科技创新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产业载体,优化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量子研究中心、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通过“租、购、改、建”多措并举,储备一批创新型产业用房,定制适合研发、中试、展示等功能所需的创新空间。


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皇岗口岸片区重建和福田保税区改造升级,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携手香港园区共同发挥极点带动作用。推进“一号通道”改造,促进科创要素便捷流动。规划建设穗莞深城际、广深中轴城际枢纽节点,推进广深高速下沉改造,预留香港轨道延伸接驳条件,打造公路、铁路复合的国际化超级口岸和综合服务枢纽。


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探索深港双方高度协同的管理模式,创新园区治理模式,形成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的组织推进机制。升级打造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等载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一批优质项目。建设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为合作区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仪器设施。组建深港跨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链接海内外创新资源,为国内科技成果“走出去”与承接国际技术转化提供综合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加快建设都市型科创区


一、建设都市型科创区


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把握科研资源回流都市核心区机遇,加快出台一批硬核发展举措,围绕打造尖端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区、科技金融文化融合区、都市优质生活典范区、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目标定位,构建空间集约、形态立体、功能复合、产业多元、管理智能、多态融合的未来都市形态,形成具有聚集人气、传播文化、融通资本、创新策源、发展产业等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型科创区。


打造都市“生活圈+创新圈”。发挥配套资源优势,构建均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快速联系、慢速生活、生态宜居、交融创新、人文深厚的城市环境,加快吸引科学家、金融家、作家、设计师、媒体人、艺术家、时尚达人等跨界多元创新群体汇聚,实现高端化、源头性、精品式、复合型创新。


二、打造分布式科创空间


打造特色创新集聚区。促进知识创造、研发转化与市场应用深度融合,赋予都市核心区更多通用型创新空间。利用现有空间打造分布式科创体系,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国际开放创新强核,车公庙、八卦岭、华强上步、梅林为创新集聚区,形成由核带区、融合成势的科创空间格局。


打造特色创新街区。布局华强北硬科技创新街区,联动周边完善的硬件产业配套资源,鼓励战略性投资机构入驻,打造智能硬件创新孵化生态圈,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福强路科技文化街区,培育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加速打造科技、时尚、文化交融并举的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科技楼宇。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共同打造若干新兴产业特色楼宇,加速形成科创“微集群”,提升楼宇产业引入、业态管理与运营服务水平,促进资源精准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支持特色科技楼宇集中有序运作。


三、构建智能化科创服务体系


建设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区加速器、孵化器、产业园区、创新载体等资源要素,构建数据共享机制,打通部门行业间数据壁垒,打造高度集成、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科创数据中心,有效联动政务、商务、创业服务,促进创新链条、空间载体、科技服务、政策供给的高效精准匹配,为创新创业提供全程全时全方位在线服务。


探索开发运营新模式。鼓励通过“产业空间收益+股权投资收益”方式调动科创园区、楼宇发展积极性,探索城市“微更新”联合基金模式、“特色创新街区”小微改造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用好行业协会力量,搭建扁平化、平台化组织架构,构建高效运行体制机制。


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集群


构建金字塔型企业梯队。实施头部企业“聚龙计划”,吸引一批国际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在福田设立总部、研发中心与高附加值智造中心。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竹海计划”,形成高成长企业“生产线”。突出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到 2025年,国家级高新企业数达 2000家。


建立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重点围绕 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金融科技、3D打印等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发展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吸引国际知名孵化器落户,促进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


第三节 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一、推动大湾区创新协同


引领促进广深莞科技协同融合发展,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合作,深化三地优势互补,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推动深化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设立面向港澳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支持科研机构、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聚焦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大湾区协同创新。


二、拓展国际间创新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支持企业在欧美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欧美企业研发中心参与政府科技计划。依托中国—以色列国际创新中心等国际化技术转化机构,建设技术转移的全球交易、知识产权运用、技术项目实验等服务平台网络。依托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聚焦新型网络体系结构、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未来网络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进与国际科技强区建立友好城区关系,加强科技合作,联合实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


第四章 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为牵引

打造中央商务区


高标准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集聚高能级新平台,提升科技支撑,深化开放合作,筑牢安全防线,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打造高端服务功能完善、金融资本力量集聚、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大的中央商务区。


第一节 高标准规划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


一、布局高端高质新空间


高起点规划香蜜湖片区空间和产业布局,以山海绿廊为南北轴线、以林荫大道为东西脉络搭建空间骨架,融汇国际交往、高端金融、国际消费、商务服务、文化交流等功能。打造国际顶级商圈,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商务街区,与深圳 CBD联动赋能,提升深圳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能级,打造活力多元、品质高端的城市新金融中心。


二、集聚高能级新金融平台


集聚国际国内顶尖金融机构,争取全球知名交易所设立办事机构。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争取落地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聚集地,打造融合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金融衍生品、外汇、银行间同业拆借、金融数据等金融要素交易的聚集平台,提升深圳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三、发展现代金融新业态


发展绿色金融。依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室,探索“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基金)”新模式。鼓励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探索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加强国际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争取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深圳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落户,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发展社会影响力金融。推动建立社会影响力金融要素服务平台,促进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金融资本深度融合。鼓励成立社会公益债券、社会公益保险、社会公益信托计划,支持成立教育、疾病(流行病)、妇女、文化等公益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推动开发香蜜湖 ESG评价体系,举办公益高端论坛、社会影响力论坛等,政企协同打造社会影响力金融高地。


发展文化金融。推动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新型金融文化综合体。高标准建设运营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实现金融展览展示、金融交易、金融国际交流三大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



第二节 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一、夯实金融科技引领地位


加大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形成高质量创新成果。依托福田特色金融科技专业园区,持续引入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加速器、孵化器等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研发链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打造香蜜湖金融科技品牌,持续提升香蜜湖金融科技创新奖影响力。


二、建设数字人民币示范区


加快数字人民币产业布局和产业园规划,以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为牵引,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收付终端升级改造,完善数字人民币应用环境,推进数字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创新,规范预算单位数字人民币支付,推动数字人民币在税收缴纳、社保缴纳、政务缴费等场景的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回流国库的有效方式。


三、打造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


推动与省金融局联合建设“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全国的数字供应链金融共性技术平台,建立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机制、监管规制和行业标准体系。研发搭建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的非现场监管系统和服务平台,为监管机构和创新试点单位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资产二级流转市场机制,促进供应链产融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



第三节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支持深交所提升辐射影响力


围绕深交所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支持深交所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做大做强香蜜湖产融创新/上市加速器,促进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融合,加快培育壮大上市企业。支持深交所推动股票期权市场建设,发布福田特色香蜜湖“金融+”系列指数。


二、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能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科技信贷业务,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支持科技信贷产品体系研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基金,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生命周期投入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多渠道、多方式使用债务融资工具,推动开展可交换债、并购债券试点。完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和配套制度,创新科技融资担保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创新保险产品。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探索科技企业跨境金融监管沙盒试点。


三、打造区域性直接融资中心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打造区域性直接融资中心。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激发风险投资市场活力。完善债券市场机制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质押贷款等产品,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和有效流通。健全监管机构与企业间政策信息传导机制,实现有效信息实时共享。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公平、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四节 深化金融开放合作


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通融合


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境征信产品、基金产品互认,推进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推动港澳居民跨境开立内地银行账户并进行人民币投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深交所发行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推动建立港澳保险内地服务中心,在续保、理赔、报销、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深化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携手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


二、开展跨境资本流动试点


建立本外币合一资金池主账户制度,对资金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双向宏观审慎管理资金池跨境资金流动,允许主账户内资金办理结售汇和相关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探索创投基金的跨境资本流动试点,促进科技创新行业收入的跨境汇兑便利化,助力福田打造国际创投风投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三、支持金融机构境内外双向发展


构建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支持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支持本土金融机构海外发展,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提升国际业务能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融对接,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第五节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一、坚决打好保护金融安全持久战


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按照战而有策、战而有备、战而有术的要求,坚决打好保护金融安全持久战。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畅通群众投诉维权渠道,构建金融市场共监共管和解机制。建立非持牌机构非法金融业务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全力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


把投资者教育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形成投资者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市民群众协同努力,全力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理念,客观评价自身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良性发展。


第六节 提质发展高端服务业


一、夯实商务服务业引领地位


完善专业服务支持政策,加强深港合作交流,推动法律、会计、咨询等行业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法律服务机构,做强做优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打造国内知名法律专业服务高地。推动会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应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会计、社会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服务效率。建设信用产业园,引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服务,加快信用服务业发展。引进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鼓励本土机构开展跨境业务,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高水平服务。


二、促进科技服务业高水平发展


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加快发展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评估等科技服务。扶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依托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深度挖掘知识产权商业价值,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知识产权运营生态。


三、加快会展业高品质发展


推动深圳会展中心场馆提升改造,做强做精优势展会项目,结合文化、体育、夜间经济等进行商业开发改造,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创建福田特色会展品牌。支持主办国家级展会、高品质展会等,注重加强深港会展业合作,引进国际化、高品质专业展览,增强会展业影响力。


第五章 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为牵引

打造中央活力区


提炼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与特色,引领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整体重塑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推动环境品质与都市文化和谐互促,打造全球时尚创意汇聚、人文艺术价值凸显、都市优质生活典范的中央活力区。


第一节 重塑卓越活力空间


一、打造世界级生态景观带


强化公园设计的原创性、前瞻性,推动公园与城市高度融合、综合开发,优化地下轨道交通接驳体系,提升道路及慢行系统,构建生态廊道缝合中心公园与笔架山公园,重塑福田河活力景观带。强化国际友好元素,建设宜人、舒适、便捷、多元的国际友好主题公共空间和城市中心休闲文化活力带。


二、推动片区升级蝶变


全面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序推动周边片区整体规划、分步开发,保持社会稳定性、财务可行性及发展持续性。以滚动开发模式,优先推进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核心区城市更新项目,牵引带动周边重点片区品质提升,以存量更新带动片区潜力地块发展。综合整治特色城中村,保留特色城市风貌,完善轨道交通、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等基础设施,推动片区城市风貌和整体价值提升。


三、构建“U型产业环”


西侧打造集时尚文创、智能科技、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发展带。东侧打造科技娱乐、创新教育、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及商贸深度融合的时尚科技产业发展带。南侧利用香港时尚资源、影响力和国际化优势,外拓时尚产业发展空间。


第二节 导入时尚产业新动能


一、推进福田时尚品牌建设


实施时尚品牌国际化战略,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特色突出、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尚及跨界融合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时尚宣传,利用市民广场、会展中心等公共区域,建设时尚展示演示载体,构建多元化时尚发布传播体系。开展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深圳时装周等活动,探索举办时尚科技等主题大会或论坛。联合专业机构研究编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时尚指数,加快提高“深圳时尚、福田中心”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


二、集聚时尚产业高端要素


积极引入时尚及跨界融合的总部企业、时尚媒体、顶级设计师品牌、时尚大牌首店或旗舰店,培育独立设计师品牌和新兴时尚品牌,通过产业先导、价值赋能,打造时尚超级孵化器。引进知名艺术、时尚类组织或教育机构,发展以原创设计、高端定制为主的“橱窗经济”。鼓励支持行业协会、时尚龙头企业等加大对时尚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促进“时尚+”深度融合


发展“时尚+科技”,促进 3D打印、扩展现实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推动科技与时尚设计、时尚制造融合,探索工业 4.0智能时尚定制模式。发展“时尚+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时尚发展专项信贷和专门服务,依托“时尚产业特色银行”等机构,推动时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发展“时尚+商业”,优化消费场景,推出一批有情怀、重设计、高品质的创意零售、特色餐饮、展览空间、复合书店等时尚商业形态。发展“时尚+文化”,推动优秀文化与时尚元素深度融合,以文化赋予时尚之魂。


四、打造湾区 24小时精彩都市


升级环中心公园重点区域路牌标识、楼宇外立面灯光设计,与中心区景观呼应,凸显都市时尚感,打造全球领先的“城市光美术馆”。推广夜间购物、夜间美食、夜间娱乐、夜间休闲等,打造一批引领潮流、优质个性的 24小时都市空间,加快形成“夜间经济”品牌。精心谋划“公园经济”,促进公园与会展、文化、旅游、时尚融合赋能。匠心打造时尚旅行必经地、网红打卡地,建设湾区最精彩、最国际范的时尚魅力之城。


第三节 突出时尚品质运营服务


一、构建高效服务机制和平台


探索引入市场化主体运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维护提升公园景观,策划运营高品质公共活动,建设多功能服务交流平台,主动靠前,为入驻企业和设计师等提供营销、采购、交易、展示、发布等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推动政府、运营公司、时尚企业、公众力量高效紧密联动,实现区域景观价值、公共空间、品牌影响协同提升、互利共赢。


二、提升国际化服务运营水平


吸引具有国际时尚展览、活动运营经验的时尚公关公司或团队入驻,依托城市中心绿地、河海资源等,打造富有特色的顶级户外时尚艺术平台、国际创想舞台、国际交流名园等。发挥国际时尚战略委员会、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等平台作用,加快与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时尚策源地资源匹配,搭建与国际时尚文化、资源、产业交流对接平台,更好融入全球时尚网络。


第六章 打造高水平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瞄准产业链高端,鼓励总部企业向福田集中智力、资本、信息等高端业务,推动总部企业价值链与中心城区资源禀赋实现最佳空间耦合,升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加快建成高能级“湾区总部之都”


一、构建总部产业集群


全区规划布局超过 20平方公里的“总部经济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着力打造国际科技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街区和现代金融总部基地,环中心公园活力圈打造时尚产业、国际组织总部基地。持续巩固福田中心区“高端商务总部集聚区”先发优势,打造含金量最高的湾区魅力 CBD和金融商务总部基地;加快推动车公庙、华强上步、八卦岭、梅林等重点区域高质量规划、高品质开发、高水平运营,高标准建成金融—科创融合型总部核心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金融科技、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总部基地。聚焦引进世界 500强、中国 500强、民营 500强企业全球总部或区域总部,及其运营、财务、资管、科研、营销、创意设计中心等功能型总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影响力、湾区引领力的“湾区总部之都”。到 2025年,总部企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50%。


二、提升总部经济服务效能


搭建精准服务机制和平台,健全资金、空间、人才、住房、绿色通道等资源配置机制,依托福田区智能企业服务系统,完善为总部企业匹配政策、推送服务等功能,提高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效率。完善企业诉求常态化响应和联动联办机制,匹配总部企业服务专员,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总部经济品牌影响力,研究发布总部经济竞争力指数,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经济峰会、总部企业家高峰论坛等标志性活动,提高福田总部企业品牌价值。在境内外招商、重大宣传活动中,开展系统性、持续性总部经济政策宣传,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集聚效应。


三、提高总部经济国际化水平


支持总部楼宇的建筑设计、建设标准与国际衔接,引进具有国际运营经验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双语标识、双语服务等方式,增加国际元素和对外友好程度,提升楼宇智慧、绿色、美学水准和国际化水平。重点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国际组织,培养高成长型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支持本土总部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等,促进总部企业国内外融合发展。


第二节 升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巩固提升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引领地位,鼓励交易商向电子商务、整体方案服务等方向升级转型,支持电子信息企业探索“软件+硬件+应用+服务”新模式。提升关键、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能力,支持新型感知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移动终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探索应用量子信息技术,推动量子保密通讯示范网络建设。


二、打造高端制造生态链


以智能总部、龙头企业为牵引,以链引商、以链聚企、以链育企,集聚一批高质量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下一代网络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终端等高端装备,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运用,驱动 5G场景应用创新。鼓励开发人机智能交互、可视计算等核心技术,推动语音交互、无人驾驶等产业发展,支持智能科技与电子消费品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研发、设计与展销。


三、引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鼓励企业开展装备技术创新,壮大绿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制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重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作用,加快打造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设计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绿色金融先行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加大绿色消费力度,发展绿色物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四、开拓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桥头堡”区位优势,打造生物医药创新政策探索区。深化研发活动国际合作,依托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向国家争取紧缺药品、医疗器械和生物样本进出口特殊审批政策。支持开展前沿引领型基础研究,促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深港临床转化中心,建设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开展诊疗新技术临床转化。



第三节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


一、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强化政策指引、龙头牵引,培育专业化数据采集服务企业和数字经济创新集群,加快形成包括数据采集、共享、交易、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鼓励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支持关键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重大项目攻关。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数字化产业链。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与市场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共享,构建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支持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把握“居家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机遇,推广智慧零售、机器人餐厅等无接触服务。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领域融合应用,提升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文体、智慧养老、智慧信访、智慧社区等服务。


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为数字经济创新和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加快物联感知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数据汇聚、应用、分析和计算能力。充分利用 5G建设先发优势,打造华强北 5G生活体验示范街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5G科技应用示范园区。以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为抓手,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深度虚拟网络。


四、强化数据保护与安全


建立更加清晰有效的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和市场监管制度,统筹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共享体系。对数据交易业务创新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推动企业加强敏感资源和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保障数据不被窃取、破坏和滥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探索构建数据市场的安全审查机制,有效保障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信息安全。


第三篇 突出城区治理,

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端要素聚集和城市功能复合,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区精细化治理,加快城区空间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第七章 打造品质卓越的湾区都市核心区


加强土地空间规划统筹、科学布局、集约利用,着力提升公共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均衡发展、协调相融,增强福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城区的引领力、竞争力,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化都市核心区。


第一节 构建“一轴两翼”空间格局


一、再造未来发展新空间


优化土地空间规划布局,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中心区—梅林片区为“中轴”,以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联动车公庙、金沙、安托山片区,打造发展“西翼”,以环中心公园活力圈联动华强上步、八卦岭、彩田北片区,打造发展“东翼”,形成“一轴两翼”总体空间格局,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带动力量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大中轴”。


二、推动土地空间高效集约利用


强化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在城市更新三级规划管控体系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连片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构建地上地下城市综合体系。科学合理划定拆除重建用地范围,优先保障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改造升级需求,研究“三大新引擎”及其拓展区的旧住宅区城市更新路径,保障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探索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多种模式,强化公共设施配套,持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强化空间项目支撑,统筹布局节日大道主题街区、新文化设施集群、健康韧性城区等“战略必争”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攻城必拔”项目,全力保障民生实事、学位供给、安居房建设等“底线必保”项目,提升空间要素配置效率和服务效能,实现中心城区新一轮扩容、提质、升级。


三、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


完善城市总体公共空间网络,加快构建宏观大气、中观和谐、微观精致的“一路一亮点、一街一景观”街区格局,提升城区公共空间品味。探索户外经营治理新模式,打造场景化、主题化户外消费空间,推动商业休闲消费方式迭代升级。加快建立特色文化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系统梳理特色元素和文化印记,挖掘旧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历史空间资源及其宗族、移民等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墙、艺术廊、文化博物馆等载体激活记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福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打造“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历史回忆地和精品文化地标。


第二节 打造世界级城市主客厅


一、塑造湾区魅力 CBD


建设融合共生的中轴云客厅。构建中轴线空中连廊,打造南北贯通的生态、文化、时尚“三大轴线”,串联笔架山、莲花山等生态集群,少年宫、中心书城等文化集群,以及皇庭购物中心、深业上城等商业集群。增加服务设施和功能元素,赋予中轴线多姿多彩的休闲体验和人文魅力,构建以莲花山为关键节点、全域联通、人文深厚的市民大道,打造深圳中心区娱乐、文化、商业新生态。


建设世界闻名的节日大道。以福华路为主轴,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开展丰富多元的节日活动,塑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激活街区文化内涵、核心商业形态、市民物质需求,焕发中心区核心商圈蓬勃生机,建成代表深圳城市精神和城市气质的主题街区,打造世界级消费目的地,形成与全球标杆城市中心城区相匹配的“超级品牌”。


二、建设世界级文化交融新地标


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交流中心。在香蜜湖北区,打造公共、开放、生态复合型高端会议交流平台,承接高层次、高品质、国际化交流活动以及重大政务、国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深圳举办国际大型活动能力。吸引优质国际组织入驻,持续扩大深圳国际影响力。


高规格布局建设三大公共建筑。在香蜜湖中区,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打造展示和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窗口”;建设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金融类文化中心;建设国际演艺中心,探索未来演艺中心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以及新演出方式,打造世界顶级综合性演艺中心。


高品质建设文博建筑群。在安托山片区,通过山体修复和植被覆绿,立足全球视野,推动公共参与、跨界合作,打造集生态、艺术、景观、雕塑于一体的自然艺术公园,创建“公园里的博物馆”。修建联通塘朗山的生态通道,融入华侨城国际级文化片区,深化与周边城市空间共享联动。


三、创建城市与自然融合的“超级阳台”


突出“浅山-中城-近海”景观特色,打造南北两大超级门户景观阳台。以安托山、梅林山、大脑壳山为核心节点,西接塘朗山、东联银湖山,实现全年龄段无障碍游玩郊野公园,打造北部超级山体阳台;通过生态廊桥、公园廊道,连通福田河口、新洲河口、红树林、深圳湾等沿海生态节点,打造南部超级滨海阳台。


第三节 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一、构建多层级融合的交通枢纽体系


建设“一中枢、双口岸、四核心”对外轨道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提升福田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谋划引入深汕高铁联络线,实现福田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直连直通。推进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交通改造提升工程,引入广深中轴线城际、穗莞深城际等线路。推动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香蜜湖四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加快建设城市轨道四期工程,积极争取地铁 20号线、22号线等纳入城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实现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快谋划磁悬浮枢纽、直升机航线等。


二、构筑外达内畅的路网体系


均衡布局对外通道,创新立体复合通道建设模式,推进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福龙-香蜜湖路扩容改造和侨城东路北延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深汕第二高速与皇岗路连接通道规划研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东部轴向快速联系。提升已有路网功能,贯通福田全域路网,加快推进红荔路局部下沉、北环大道局部下沉等工程,有序推进 130条内部次支路道路新改建,改善城市“微循环”系统,打造顺畅通达的路网体系。


三、营造幸福活力的慢行空间


构建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自行车快速路和干线主廊道。拓展慢行专用道,增强慢行网络连续性,实现主要居住就业片区慢行系统全覆盖。打造立体慢行空间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及商业办公建筑互联互通、无缝衔接。打造轨道站点慢行无缝接驳体系,进一步加强轨道网、公交网和慢行网融合发展。开展街道差异化提升改造,生活类街道着重满足全人群、个体化出行需求,商业类街道满足日常购物、消费需求,办公类街道满足日常办公、通勤需求,景观休闲类街道满足日常休憩、漫步需求,系统打造安全宜行魅力舒适的特色街道。


四、提升现代化交通治理能力


实施路段拓宽、配时优化、绿波协调等微手段,深入应用数据治堵,提高交通拥堵治理效率。推进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系统三网融合发展,提升公交服务效能。探索分层交通,结合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快实施人车分离。科学制定停车设施规划,鼓励增设公共停车场,推动立体停车库建设和智慧共享停车,保障居民停车需求。开展智慧交通提升工程,建立福田数字交通运行平台,打造“安心、高效、便捷、科技”的智慧福田交通体系,实现智慧交通先行示范。提升交通系统应急能力,完善全天候、快速响应的“地面+空中”立体化事故应急救援及疏散体系。到 2025年,实现绿色交通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 85%以上。



第八章 打造安全稳定治理有序的标杆城区


以“全域治理”为牵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心城区治理效能新提升,开创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创建社会主义法治标杆


一、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务公开,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批评监督渠道,增强对政府行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目录编制和发布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推动重大行政决策全流程信息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强化源头化解矛盾,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探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政府合同审核、规范性文件管理,完善规范性文件后评价制度,提升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效能。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咨询论证、审核把关作用。强化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监督依法行政的功能。


二、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司法行政数据中心建设,搭建联通公共法律实体服务站和服务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一站式”服务。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拓展诉讼服务中心智能服务功能。优化升级“馨援在线管理系统”,完善“云上公证”固证平台,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内容。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强化互联网和金融审判、知识产权审判、商事司法等专业力量。


第二节 打造“福系”全域治理品牌


一、建设一流数字政府


推进“全领域治理”,加强“组织+技术+制度”顶层设计,依托先进技术,打造“福田智慧域”,强化城区大脑数字底座。以数据流通赋能为主线,以智能云和智联网为支撑,推进道路交通、管网设施、监控视频等物联网传感设施数字化升级,实现更多应用场景便民惠企。推进政府“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加快形成“全场景便捷参与、全流程科技赋能、全区域泛在互联、全主体共建共享”运行模式,让城区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二、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推进“全要素参与”,推广“区街社一体”新机制,完善区、街、社区一体化指挥体系,优化重构社区职责,向街道赋权赋能。系统总结“香蜜湖模式”试点改革成效,将侨香社区打造成全国标杆社区,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自治模式。创新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积极创建“全国智慧基层治理新型实验区”。


三、打造“物业城市”福田模式


推进“全周期管理”,探索引入高水平物业管理企业,统筹公共安全管理、市容环境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等事项,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推进城区智慧平台建设,各街道建立街道智慧化城市运营分中心,实现辖区物业管理全时段监管,推动公共区域可视化和公共服务智能化,为城区治理决策提供智能支撑。整合城市管理部门需求,试点物业管理事权下放街道,通过“党建+”“智慧+”等方式,逐步推行“物业城市”。


四、推动人口管理服务精细化


以现代产业中长期规划为导向,以新一轮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空间结构灵活、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主题鲜明的多层次居住空间,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产业高度匹配、协调互促。提升人口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利用大数据、热力图等手段,精准获取实际管理人口情况,促进公共服务规划与实际人口趋势相衔接,优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


第三节 全面筑牢城区安全屏障


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落实党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一票否决”制度,及时跟进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和分类分级监管模式,探索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严格落实企业“关键少数”安全管理责任,建立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岗履责情况抽查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全员全岗位全覆盖。到 2025年,亿元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0.007以内。


二、完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监测预警、综合应急指挥、智慧三防等系统建设,构建统一的城市应急管理多维感知体系,强化一体联动数字应急力量。推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政指挥部和专业指挥部“双指挥部”模式,建立“第一响应人”工作机制,完善“一键通”信息报送系统。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研判会商及预测预警机制,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灾害风险及防治区划图。建立“人防+技防”综合感知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主动加强区域应急协作,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水平。强化消防公共基础和科技信息化建设保障,提高消防基础发展韧性,提升消防本质安全。


三、全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加快公安工作现代化,开展“视频门禁+城中村智能化管控”“一键式报警+高层楼宇智能化管控”,建设“AI+5G新警务”“深云平台”,推动“平安福田”警务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行动,加大疫苗等高风险药品监督检查力度,加大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舆情感知监测平台,强化网络安全态势监测分析预警,有效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总结八卦岭平安建设中心经验并复制推广至全区,推动“平安福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和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


四、创建城区安全共治格局


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推动“一社区一警”全覆盖,引导义警、楼管员、保安员参与平安城区建设。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排查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信息,推广全民安全教育课程,提升民众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培育安全应急和消防宣传志愿者服务组织,明确服务范围和权利义务,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九章 打造山海相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通贯穿南北的三条“生态通廊”,提供“碧水蓝天静音净土”优质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


第一节 建设一步一景“全球花园城区”


一、营造多元化自然生态美景


保护与塑造福田整体“山海林城”面貌,串联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区,以梅林水库仙湖苏铁保护小区为核心的北部岭南自然山林生态区,以及香蜜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等中部都市景观生态区,实现区域生态空间互联互通。


二、打造沉浸式公园生态网络


激发公园网络活力,布局生机勃勃、休闲游憩的绿色开放空间,打造安托山生态公园区等精品特色公园,构建“精品公园成环、社区公园成带”的公园体系,建成全国首个公园 500米半径全覆盖的中心城区。构建邻里共享的美好社区公园,打开社区绿地边界,创造更开放的邻里交往空间。


三、塑造全视角都市生态景观


推进公共建筑、公用设施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升级改造,打造生态化立体景观艺术典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推动自然生态元素与都市楼宇、城市道路等高度融合,营造“全景+湾景+河景+街景”城市节点景观空间。


第二节 提供“碧水蓝天静音净土”优质生态环境


一、着力建设碧水空间


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打造“设施可视化、监管科技化、决策智慧化、执法透明化”智慧水务。加强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持续开展入库河流水质监测,确保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工程,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保障地下水水质达标。稳步推进深圳河、新洲河、福田河等碧道建设,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高标准打造香蜜湖片区、环中心公园片区水环境,实现“人水相依、水城共融”。到 2025年,优良水体断面占主要河流断面比例达到 60%以上。



二、持续建设蓝天空间


以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为刚性要求,强化邻区联防联控,推进区域大气协同防治。建设在线监测监控系统,高效管控餐饮油烟、加油站油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排放,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严格落实工地扬尘防治“七个 100%”,实现中心城区裸土清零,严控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抽检,加大不达标车辆处罚力度,推广新能源车应用,严控尾气污染。建立大气污染臭氧热点网格精细化监管平台,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到 2025年, PM2.5降至 20微克/立方米以下。


三、稳步建设静音空间


加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噪声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将声环境质量监测、噪声投诉等管理信息与噪声地图联动,实现实时精确化监管。加大环境噪声污染处罚力度,将噪声评级纳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严防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扰民。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 80%以上。


四、加快建设净土空间


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分级分类管控要求,建立污染地块管理名录,建设土壤环境智慧管理平台,有效防范风险,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加强建设用地土地规划、出让、转让、用途变更、续期、整备(收回)、储备等全生命周期监管力度。到 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7%以上。


第三节 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先锋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大局,开展碳排放总量达峰路径研究,探索制定碳达峰路径和温室气体减排放控制方案,积极推动以“比特管理瓦特”模式开展零碳试点项目建设。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完成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进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二、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探索“小区生态内循环”模式,完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处理体系,建设福田区皇岗北路综合应急基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推动生活垃圾 100%无害化处理处置。完善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监管平台,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100%处置利用。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建立集物联网、RFID、智能终端等技术为一体的危险废物溯源监测系统,确保危险废物 100%安全处置。



三、践行绿色生产方式


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能耗和能效评价,健全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加快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推动万元 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工艺生态化改造,革新末端污染和治理技术,加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节水技术改造。深化低碳试点工作,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近零碳排放区建设,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研发中心,加快清洁能源领域科研攻关转化。


四、普及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广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家居建材、生活消费产品,促进消费方式向节能低碳环保转变,推动全民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新方式。依托自然生态保护区、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等场地,打造绿色生活特色主题宣教中心。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企业等绿色单元。


五、打造卓越绿色智能建筑


加快推进“升级版”绿色智能建筑建设,建立管理服务和市场支撑指标,推动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引领绿色建筑创新发展。对标国际健康建筑最优标准,率先推行卓越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创新构建室内空气污染全过程管控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医院、办公、保障性住房、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室内环境,为市民打造健康舒适的公共室内空间,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率 100%。


第四节 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福田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打造一批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福田品牌”,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责任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探索构建福田区 GEP核算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二、升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构筑自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森林、湿地、绿地等生态区域的恢复建设,形成组团式生态保育带,畅通生物迁徙走廊,稳固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立完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的保护体系,加大濒危物种、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力度,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明确生态红线、河道蓝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空间分布线和管控要求,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三、建立现代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集成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等数据,构建智慧生态环保管理平台,促进环境数据共享共用。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等技术手段,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平台,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水平。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生态红线监测评估系统,强化生态空间用地巡查和管护。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台账和外来物种数据库。


第四篇 突出民生发展,

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更优的资源、更好的地块、更大的投入用到民生事业,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民生七有”,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十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城区


加强民生保障顶层设计,以福田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多措并举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引领公共服务产品优质均衡发展,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首善之区量化指标体系”,让民生保障可感知、可拥抱、可获得,打造全国人民向往的民生幸福标杆。


第一节 创建国家优质教育示范区


一、推进实现学前幼有善育


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提升民办园办学质量,推动联盟幼儿园协同发展,孵化一批区域优质学前教育品牌。建立健全区域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打造特色园所、特色学前教育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二、实施优质均衡义务教育


将大学区与集团化办学结合推进,加强大学区内学校资源、课程、师资共建共治共享,科学规划集团化学校布局,建立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中村学校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国际教育,鼓励民办学校多样化、高端化发展,保障适龄学生高水平教育供给。构建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稳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三、探索特色多样高中教育


落实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推进高中选课分层走班教学。探索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新路径,推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相衔接。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生涯辅导,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力支持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国际一流职业学校。


四、突破发展都市型高等教育


深化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的战略合作,推进深圳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深圳校区项目,积极引进与福田区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顶级高校院所,探索高校与城市共同生长、产业与科研深度融合的都市型高等教育新模式。


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锻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引才育才任才机制。坚持五育并举,加强思政课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生态,确保区域整体素质教育水平保持全国先进行列。


六、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


推动教育从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中心,探索形成以泛在、互动、协作、探究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未来教育,创新区域教育管理及学校教育教学形态,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建设“未来学校”,打造“AI赋能教育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打造全球一流的韧性健康城区和医疗高地


一、创建韧性健康城区


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平台、联防联控大数据决策平台和公共卫生监测平台,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筛查和预警能力,构建集中统一、协调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完善物资调配及财政保障制度,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健康集团”的应急医疗救治格局,打造运转高效的防控保障体系。建立“平战结合”机制,提高大型公共设施的空间通用性,完善精准有序的社会发展恢复体系。


二、建设区域医疗高地


深化医疗健康集团改革,实施医院提质增效工程,推动市区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鼓励发展高水平社会医疗机构,建立区域双向转诊机制,共同构建国际一流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布局国家、省、市临床重点专科,统筹发挥区域共享科研平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临床医学院等资源优势,促进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推进国际国内医疗资源合作,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高地。利用 5G、AI等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精品医疗服务。到2025年,区属医院病床数达到4000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5人。


三、打造标杆社康中心


推动社康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打造整合型、服务型、标杆型、智慧型社康。优化社康机构规划布局,提升人员配置、硬件及信息化水平,强化分级、分类、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批国内一流、面向国际的示范性社康机构。深化社区中医药和家庭医生服务,发展家庭病床、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重点人群签约管理,提升居民健康服务体验感与获得感。建立健全医院、社康、社区三级数字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快诊疗信息、健康档案等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到 2025年,规划布局 100家社康机构。


四、创建健康管理福田模式


坚持健康优先的政策理念,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导向,建立覆盖党政机关、街道、学校、企业的健康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探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街道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各类健康品牌项目,强化居民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推动涵盖社会多个行业的健康促进场所创建,提升健康环境支持力量。优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创新健康服务工作模式,打造全链条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第三节 建设创业就业“福地”


一、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引领作用,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专业服务。探索建设深港科创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形成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载体,为深港澳台青年在福田科技创业兴业提供服务。加大“福田之星”双创大赛支持力度,提升科创品牌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健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退役军人技能水平。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见习计划等,加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多措并举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完善便利港澳台同胞在福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深港澳台青年交流交往、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三、加大就业保障支持


出台共享人才、柔性引才的管理办法,鼓励辖区企业与双创平台采取技术联姻、顾问指导、短期兼职、人才租赁、特设岗位等形式共享人才。实施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提升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工匠大师。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广一站式“就业创业专区”服务。


四、建设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按照中长期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依托福田城市工匠学院、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等重要载体,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打造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培训提升体系,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工作室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福田工匠”和“技术能手”,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将工会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延伸,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工交流服务中心,促进大湾区工会交流合作。


第四节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一、多措并举完善住房供给结构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供应思路,结合产业发展导向建立与人才结构相匹配的住房供应结构。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构建配套完善、环境宜居、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支持老旧住宅区通过加装电梯等方式综合提升居住品质,推动新建住宅以装配式全装修成品交房,打造住有宜居典范城区。


二、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


加大居住用地保障力度,深挖潜力资源,推动老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探索“政府主导+国企实施+集资参与”的保障性住房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持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健全人才保障房准入机制,适当降低准入标准,提高人才住房在保障性住房中配置比例。重点推动“三大新引擎”内部与周边的居住项目,保障产业人才住房需求。到 2025年,新增供应公共住房 2.3万套。


三、加大存量建筑规模化租赁


加快推动老旧住宅区改造提升工作,持续完善城中村综合整治制度,以规模化租赁手段对有条件的住房及城中村进行统一改造,加快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按照“实物供给为主,货币补贴为辅”的保障路径,优化对重点产业人才住房补租方式,创新构建符合中心城区特征的高效租赁制度体系。


第五节 建设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构建大救助服务体系


打造“弱有众扶”保障网络,健全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救助政策,实施差异化救助。探索将低保政策调整为“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将保障范围适度向符合条件户籍居民家庭成员拓展。探索对刚性支出型贫困家庭和因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急难救助。提升残疾人康复和保障服务水平,建设无障碍城区。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化双拥模范区创建,做实做优福田特色双拥品牌。升级特殊群体救助帮扶信息共享平台,做到智能发现、主动对接、精准救助。


二、构建大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区福利中心项目建设,探索“物业+”养老模式,依托老年人颐康之家、星光老年之家、长者服务点、家庭养老床位等,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居家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推广“AI+”智慧养老服务,建立福田都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快机构、社区、老人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养老一网通管、一站服务。探索“湾区旅居”养老合作及“时间银行”助老项目,实现养老服务扩面提质。到 2025年,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 100%。


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


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拓展儿童友好学校、医院、社区、公园、出行路径等建设。构建基层儿童关爱服务三级工作网络,打造以困境儿童关爱、流浪儿童救助、普惠型儿童心理咨询为主要功能的儿童综合服务中心,引导社会专业人员为社区儿童提供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无差别”关爱服务,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深化跨境学童及家庭服务。


四、构建妇女权益保障体系


持续改善妇女发展环境,加大妇女保护力度,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促进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权利、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构建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加强对特殊困境家庭的关爱和服务,有效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五、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责、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年发展格局,强化基层青年工作力量。优化青年发展生态圈,出台普惠性青年发展政策和民生实事项目,打造“青字号”品牌体系,建设一批青年发展新阵地。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拓宽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志愿服务制度、队伍、组织、平台、文化等建设,支持青年在社会治理第一线展现作为。


第十一章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明城区


对标全球文化标杆城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高水平协调发展,率先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文明典范城区,彰显城市人文之光。


第一节 打造现代城市文明典范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发挥基层宣讲队伍作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打造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工程,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保持全市领先。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推进绘本书屋、少年学堂建设。完善公益广告管理体系,成立公益广告联盟,打造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交相辉映的宣传格局。深化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让文明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把文明城市建设打造成“永不落幕”的民生工程


探索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完善“网格长”制度、文明巡访团、文明创建督查制度。构建科技智慧的城市文明测评体系,推进文明典范城区“福田标准”建设。构建市民道德建设的善治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加强福田文明学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行“文明行动月”活动,广泛开展关爱行动,推动市民行为方式变革。推出一批全国、全省、全市道德模范,提升“福田好公民”“福田好少年”品牌影响力。聚焦文明城市创建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持续推进“查问题、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打造“民办公助”文艺院团新模式,完善区属文艺家协会运行机制和宣传文体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议事会、文化市场监管等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提升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世界冠军、文化名人引进工作,建立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第二节 建设现代主流价值传播体系


一、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


构建以改革创新和媒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主流价值观现代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中央、省、市驻深媒体资源集聚优势,构建多层次全媒体新闻舆论工作机制。推进新闻舆论工作改革创新,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全媒体通讯员队伍建设,打造党委政府与新闻媒体的新型良性沟通机制。依托区融媒体中心,塑造新时代政务传播“福田样板”。坚守舆情底线,创新网信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统筹协调和互联网行业党建,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窗口


以福田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加强国际友城友区文化交往,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打造国际化区域性会议中心,推动国际文化体育组织和机构落户,着力加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外宣与文化交流。推动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构建既有“中国味”又有“世界范”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第三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升级版,构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文化指标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实施群文品牌工程、全民阅读工程、院团提升工程、全民健身工程、高雅艺术普及工程和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引进和创办国际性、国家级品牌文化节庆,打造一批有个性、有特色、有影响力、有传播价值的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丰富多彩的“福田文化菜单”。


二、构建“家门口的公共文体服务圈”


实施文体设施建设“星罗棋布计划”,优化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总体布局,推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群众文化中心、海滨生态体育公园等特色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建设区属博物馆、大剧院、少儿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提升福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区的文化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街道一大型文体设施”。到 2025年,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到 600万平方米。


三、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区


启动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打造全民健身平台。结合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任务,推进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开展体育消费城区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建设高质量体育产业园区。引进知名体育组织和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体育俱乐部,培育一批高水平运营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体育赛事。力争建设一批国家队训练基地,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少年业余体校,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四、推动文艺全面繁荣发展


全面推进文艺创作统筹规划,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开展主题创作。实施福田文学工程、音乐工程、舞动工程、戏剧工程、戏曲工程、钢琴工程等,推动网络文艺发展,提升全民文学艺术修养。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深入挖掘文艺机构创作力量,推动各文艺门类均衡充分发展,铸就文艺创作“高原高峰”。


第五篇 突出改革创新,

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抢抓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以改革的举措、创新的办法,破解阻碍发展的难题,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第十二章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锋城区


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新特点新任务,以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立足福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场要素、营商环境改革等领域,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第一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建设数据交易开放“枢纽站”


积极争取深圳数据交易所、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落户福田,探索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样本试算。研究建设可信数据平台,开展政府部门和区属国企数据资源确权,建立公共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开发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推动政务、民用、商用大数据汇聚,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产业经济一体化平台,探索数据利用新场景,促进优势产业相互赋能、融合发展。


二、创建土地集约利用“新标杆”


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引入大片区总设计师、总开发商、总运营商,提高城市更新片区统筹开发效率和品质。开展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试点,为高密度城区可持续开发探索新路。探索建立容积率调节机制,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等公共空间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供地方式。


三、打造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区”


探索对重点发展领域及科研重大项目的境外人才实施灵活的工作许可制度,实施快速便利的入境审批和通关,争取更便捷的国际人才永久居留政策。推进国际人才规范化管理改革试点,创新出台国际人才资格认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家属安置等政策举措,建立国际人才服务平台。探索推动“福田英才卡”数字化,为高端人才提供贵宾礼遇,高效精准满足人才多元需求,提升人才体验感获得感。持续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打造高品质国际化街区,不断完善便利国际人才工作生活的配套设施。


第二节 争创营商环境全球最佳实践


一、创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示范区


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争取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合作区人民法庭并加挂知识产权法庭的牌子。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和协调解决机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先行先试,研究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制定高校、科研机构在福田设立技术转移部门的相关政策。


二、创建放管服改革“福田品牌”


深化推进信用审批改革,扩大“告知承诺”信用政务审批应用范围,逐步探索多维度、多领域信用审批场景创新。开展政务服务事项“跨省联办”“湾区联办”试点,提升市民群众办事体验。深化商事登记模式改革,推行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推进多证合一,实行市场主体社保、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事项的“多报合一”试点改革。


三、创建行政监管执法智能模范区


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场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探索实行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推进行政机关之间监管标准互通、执法信息互联、处理结果互认。推动完善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加快市、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互用。推动信用奖惩措施应用到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经济产业等领域。探索建立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标准体系。


第三节 协同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


一、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


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产品融合型投资平台,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以及金融机构资源和潜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实训基地,鼓励依法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引进国(境)外机构、企业以多种合作模式设立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高端化,推动养老服务公办民营改革。


二、深化新型投融资体制改革


拓宽政府融资方式,探索发行绿色政府债券,深入开展资产证券化研究,储备资产证券化工具,有效盘活政府存量资产,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完善以合同治理为基础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智能化机制,推广成熟可复制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


三、构建国资国企体制改革新格局


持续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参股国有资产运营,提升企业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构建国企市场化融资机制,鼓励区属国企及其下属项目单位探索通过申报发行城投债券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开展棚改等重大项目,在不扩大政府债务规模前提下增加企业债券资金来源,依法合规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形成优化国企人员管理、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四、建立财政改革新体制


积极争取市级财力向福田区倾斜,主动谋划、配合推进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市区财政体制。大力争取市级转移支付等财力支持,切实增强区级财政保障能力。


第十三章 加快融入更加开放的双循环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节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发挥总部经济资源调度功能,强化与国内上下游市场的链接。大力发展流通新技术,推广智能仓储、智慧物流、智能供应链,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打造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创新链与生产链互相嵌套,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锻造供应链长板,用好金融、专业服务业集聚优势,引导要素资源流向经济新动能。鼓励企业追求更高标准,在强品质、创品牌上求实效,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福田品牌”,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二、打造高质量投资高地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提高投资效率。引导资金投向“三大新引擎”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新基建、新消费、新科技、新制造”等“四新”项目建设,推动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良性循环。强化 R&D投资政策激励,推动企业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


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唤醒金融商圈、时尚商圈、社区商圈等深层活力,全面提升福田国际消费中心地位。发挥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品牌效应,构建集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国际消费电子展示交易平台和全球消费电子新品首发地标。以福华路节日大道开街为契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活化街区功能,引进高端特色门店,强化高端商业要素磁吸能力,带动升级福田 CBD核心示范商圈,构筑消费高端格局。以皇岗口岸为核心节点,发展口岸经济,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打造深港枢纽跨境融合消费中心。


第二节 打造深度参与外循环的重要节点


一、努力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组建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加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定向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的生产企业及相关投资公司,提高“引进来”质量。探索构建政企联动机制,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咨询和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国际市场,推动企业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走出去”水平。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支持外资加大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健全“三地四县”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推动对口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紧抓 RCEP签署战略机遇,重点培育东亚、东南亚国家市场,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深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支持行业(商)协会组织国内外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参加“一带一路”经贸活动,为中外企业贸易对接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国际贸易高水平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进博会、广交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加强同国际企业的互利合作和技术交流。


第六篇 突出党建引领,

形成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在复杂形势下谋发展、抓落实的能力,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的强大合力。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发扬实干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节 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正确方向和政治导向,牢牢把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创新实施党建引领服务发展行动,不断提升党建质量。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形成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经济问题的制度。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党建带群建、党群共建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整体功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创新构建基层大统战工作格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第二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提升干部全局观和国际视野,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强化“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讲团结、讲落实”,以“一盘棋”思想盘活区直机关、街道社区等岗位资源,以队伍管理评价系统为抓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全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中心城区干部队伍。


第三节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四风”,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更好更快干出成效。


第一节 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总体规划纲要是政府编制年度计划、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区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总体规划战略地位和战略导向,围绕规划既定目标和发展路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区发展改革部门要牵头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同时分解到各部门、各街道,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


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和动态调整机制,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项目建设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第三节 优化要素资源保障


优先配备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充分满足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保障向公共领域倾斜,加大科教、文化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加强财政投入绩效跟踪,切实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参与和监督规划落实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完善政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机制,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周期性参与规划实施、监督规划进程机制,充分听取吸纳人大、政协意见建议。健全多层次考核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统筹落实机制,压实落细各项任务,开展规划年度跟踪、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有必要调整的规划目标可按程序报批后动态修订调整。


附件:名词、术语注释


1.PCT:指专利合作条约,是一份拥有超过 150个缔约国的国际条约。通过 PCT,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即可请求为数众多的国家同时对其发明进行专利保护。


2.双十工程:第一个“十”是指新建十所高科技预制学校,第二个“十”是指筹划建设十所高规格永久学校。


3.十大“民生福礼”:围绕健康、优教、善育、颐养、安居、乐业、环境、关爱、拥军、文体 10个方面推出的惠民举措。


4.“五有五化”养老模式:通过推进“制度化、社会化、多元化、规范化、智能化”的“五化”措施,着力打造“政策有支撑,阵地有保障,资源有优势,功能有创新,服务有品质”的“五有”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5.双随机、一公开: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6.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7.枫桥经验:20世纪 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8.“全链条”市场化代建制体系:2017年9月,福田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法治化、专业化、市场化代建体系,出台了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和五个实施细则及指引。2019年12月予以修订完善,优化代建项目实施流程、完善代建项目多元激励机制、细化监督管理,福田代建制步入2.0时代。


9.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简称,指政府机构采取竞争方式选择社会机构,由社会机构负责基础设施类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并获得合理收益的模式。


10.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十二项行动:为优化营商环境,福田推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政务服务“超级枢纽”、“智慧+”服务体系、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包”、投融资“一站式”平台、工程项目“联审合验”、跨境通关“提效扩能”、知识产权保护“严审速裁”、“福田福地”营商环境品牌创建等十二项行动。


11.福企 11条:全国首个县区级政府防控疫情惠企政策。政策设置 11个条款 16个项目,直击房租高、用工贵、招工难、融资难、资金紧等痛点问题,支持福田重点行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12.福企新 10条:“福企 11条”升级版,旨在精准破解企业复产达产实际困难,激发市场活力,为福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政策设置 10个条款 24个项目,针对性解决企业全面复产和扩大经营面临的租金、人才、防护物资等痛点问题,尽可能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支持企业有序复产达产增收。


13.“1+9+N”产业政策:福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1”是指产业资金管理办法,是产业资金政策的制度性文件,涉及资金管理机构、绩效、监管等。“9”是指招商引资、总部经济、先进制造业、商业、金融业、上市企业、高端服务业、科技创新等 9个通用政策。“N”是指商协会、科技企业高成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时尚产业、企业债券直通车机制、城市更新片区等细分支持政策。


14.“ACT”模式: “A”(Administration),即党委政府严密组织,让病毒源头“切得断”;“C”(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enter),即社康中心巩固阵地,设立发热预检分诊台,及时发现发热病人和疑似患者并做好隔离和转诊; “T ”(TrinityMechanism),即社区工作者、社康医务人员、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组建“三人小组”,联合防控。


15.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东盟 2012年发起,历经 8年、31轮正式谈判,相关国家于 2020年 11月 15日正式签署。目前共有成员国 15个,包括东盟 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总人口达 22.7亿,GDP达 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 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 30%。


16.全域治理:福田区治理领域工作“总牵引”,以“全领域治理、全周期管理、全要素参与”的整体思路,通过更高层级的统筹和推动,优化整合辖区各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激发市场、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城区治理的潜力,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手段,探索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新路径。


17.物业城市: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物业”,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全域治理”深度融合的方式,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


18.城市光美术馆:通过灯光表演营造具有科技时尚特色的灯光景观互动式体验场景,创建沉浸式景观体验空间,犹如“光的美术馆”,借此激活城市夜间经济,展示城市人文价值。


19.夜间经济:现代城市业态之一,指从当日下午 6点到次日早上 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20.公园经济:以绿色公园为平台,构建多元化经营的新型城市发展生态圈,涵盖衣、食、住、行、教、文、卫、旅等环节,具备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会展、批发、零售、出口等多种功能,使经济生态化、生态商品化。


21.城市更新三级规划管控体系:即全区统筹工作指引(宏观目标调控)—重点片区统筹规划(中观统筹协调)—更新单元专项规划(微观开发控制)城市更新三级规划管控体系。


22.节日大道:福田区以福华路现有商场、商圈为基础,通过注入艺术、文化、展览、音乐、运动等多样优质活动和时尚元素,并与周围商圈联动,建成世界级景观和体验消费集中地,打造出一条国际级的幻梦街区和节日欢乐大道。


23.中轴云客厅:串联中心区相关二层连廊、二层平台、屋顶及垂直设施等形成的公共空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运营管理,赋予中轴线多姿多彩的休闲体验和人文魅力。


24.一中枢、双口岸、四核心:“一中枢”是指福田高铁站;“双口岸”是指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四核心”是指车公庙、岗厦北、黄木岗、香蜜湖四大综合交通枢纽。


25.三条“生态通廊”:即贯穿南北、连通山海的生态通廊,自东向西分别为“笔架山—中心公园—河套(深圳河) ”“梅林山—香蜜湖—福田红树林”“安托山—园博园—深圳湾”。


26.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27.韧性健康城区:以人为本构建城区系统,通过建立自免疫、自适应和自修复的发展机制,从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确保城区在遭受不确定或突发城市灾害时能够快速分散风险并快速恢复,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利冲击与干扰。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