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市委书记宣布:深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深圳梦 2022-06-24
今天,11.1
深圳迎来第五个“人才日”。
在10月31日举行的2021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人才致以节日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深圳放眼全球“引才”,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平台“育才”,用心用情“留才”,正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城市更具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当前,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迎来“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等重大战略机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深圳正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王伟中诚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深圳,勇敢追梦,奋斗圆梦,与深圳携手共进,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他提出——


深圳将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广大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勇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冲锋舟”;
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作用,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创新力量集聚的“梦之队”;
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人才发展“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实现抱负。


诚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深圳,勇敢追梦,奋斗圆梦,与深圳携手共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深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放眼全球、对标一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职院士72名,高层次人才总数超2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超18万人。
记者获悉,此次2021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聚天下英才,筑创新高地”为主题,诚邀广大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约翰·罗杰·斯彼克曼、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邓兴旺、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深圳联得装备高级技师肖清雄、赛能顶科(深圳)联合创始人卡罗琳·安·奎因、深圳绚图新材创始人林海晖围绕一流大学与科技革命、人才培养、在深创业发展等先后作了主题演讲。
>>深圳市委书记宣布一个新目标!进一步向全球发出邀约!深圳人身价又要涨了
以下精彩观点来自嘉宾现场发言和记者对7位嘉宾的采访——

毛军发: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的名片
“做出重大科技贡献、促进科技革命,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论坛上,毛军发以《一流大学与科技革命》为题作主题演讲,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以及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目前我国大学虽然总体实力与量化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但是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不多,在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重大进步、解决国家 ‘卡脖子 ’难题等方面贡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演讲开始,毛军发就抛出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的这一主要问题。
“没有真解决问题,没有解决真问题,问题没有真解决。”毛军发认为,这是导致大学科技工作主要问题的三方面原因。毛军发说,所谓“没有真解决问题”,是指我国的创新文化和精神有待全面形成,真正追求或正在从事重大科技创新不多;“没有解决真问题”,是指一些研究课题立意不够高,与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问题没有真解决”是指我们的研究在系统性、精细化、彻底度上还有不足,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平台上还要多下功夫。
如何解决?毛军发认为有两件事非常关键,首先是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要弘扬“两弹一星”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有科技自信、学术抱负,真心热爱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破除“四唯”,不能单纯追求科研数量,一定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聚焦到底解决了什么真正的科技问题。
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毛军发说,无论是人才高地还是创新高地,一流大学一定是关键。“因为一流大学它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更进一步说,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的名片,一流城市是一流大学的土壤。”
如何建成一流大学,可谓千头万绪,毛军发认为,其中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布局未来、追求卓越。“布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向和变革性技术,在若干领域引领学科发展,为人类科技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布局一批战略性、颠覆性、全局性、 ‘卡脖子’技术,从而打造我们自己的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人才简介
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各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约翰•斯彼克曼:深圳有令人兴奋的科研环境
“中年发福不是因为新陈代谢变慢”“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这两个引发全球媒体关注,并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是否也曾让你大吃一惊?但你是否知道,这两项研究成果都出自约翰•斯彼克曼,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约翰•斯彼克曼10年前来到中国,但来到深圳只有一年时间。一年的工作生活,已经让他后悔没有更早一点来到这里。“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等了,来深圳吧!”他表示,深圳有令人兴奋的科研环境,有更多机会,并且非常鼓励人们进行创新研究。
“和欧洲一些适合科研的地区相比,深圳又同时拥有的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合居住的好天气、漂亮的城市景观、便捷的交通等优势,而这些要素是欧洲许多地方无法同时具备的。”约翰•斯彼克曼如此想,也如此做的,他已经把之前在英国的一些员工带到了深圳,“希望接下来的10年可以在深圳贡献我的研究成果,和深圳共同成长。”
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上,约翰•斯彼克曼分享了他关于肥胖和粮食安全的研究和思考。
约翰•斯彼克曼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处于肥胖的大流行中,所有国家的人们都在变得越来越胖,而肥胖往往和慢性病的风险息息相关。
“如何治疗肥胖?最简单的就是控制食物摄入当中的热量,进入一种相对低热量的饮食中。”但约翰•斯彼克曼却发现,人们无法知道每一个人能量消耗,因为不同的人所需的能量也不同,因此需要了解人们的总能量需求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对于这些问题,约翰•斯彼克曼利用“双标水数据库”等方法研究人的能量消耗与年龄、体重、运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运动消耗的能量最终不会转化为总能量、运动量越大基础代谢水平越低、越胖的人减肥越困难等结论。
“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和模型解决食品和粮食安全的问题。”约翰•斯彼克曼认为,这些模型可以考虑到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数据,可以通过这些模型来预计不同人的能量需求,并建议如何降低这些需求。“或许,种更多粮,不如少吃点!”他呼吁道。
“减肥成功的前提是准确预测能量需求,然后计算出达到目标体重需要摄入的卡路里。我们的数据库可以精准推算个性化的能量需求,从而计算出应该吃多少。”他最近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准备推出这款产品及其他个性化产品,并刚与一家公司签署协议,在其健康应用程序中使用他们开发的软件。“这就是深圳的优势所在,这里创业的氛围和文化鼓励企业家进行创业。”约翰•斯彼克曼说。
创新人才简介
约翰•斯彼克曼:英国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2011年全职来华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深圳市代谢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及人类能量代谢的影响。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2020年获得奥斯本和孟德尔奖。2021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邓兴旺:深圳在现代农业领域要有更大作为
“一生只做一件事,把科研论文写到大地上。”邓兴旺微笑着手捧一碗白米饭,身上穿的白T恤上,印着这样一句红色的文字。邓兴旺在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的海报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邓兴旺出生于湘西小山村,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情感。作为全球顶尖的生物学专家,邓兴旺2014年毅然辞去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教职,全职回国筹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10年来到深圳,创建了深圳作物分子设计研究院。
“在国外学术研究做得够多了,要回国为农民的增收做研究。
”论坛上,邓兴旺怀抱一捆稻穗走上舞台,以《为中国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题畅谈如何让中国稻穗金黄谷满仓。
“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养活4人,一个美国的农民可以养活100多人。”邓兴旺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农业还是相对落后的一个行业。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成果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适合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作物品种严重缺乏、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农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亟须重大突破。
在深圳,近年来邓兴旺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容易用、低成本、无风险的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如今又致力于洁田技术(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我们坚信通过科技创新有决心和信心可以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邓兴旺信心满满地说。
对于深圳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邓兴旺也是充满期待。他说,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探路者,又是信息互联网产业最发达的地方,应该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好开路先锋,开发智慧农业新品种和配套新农用机具。“深圳的优势不在于有多少种田的地方,而是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人才。在新的100年,深圳在现代农业领域要有更大作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大众生活所需农产品提供科学技术和品牌。”
创新人才简介
邓兴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以拟南芥、水稻等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事植物光信号转导、非编码RNA、植物杂种优势分子机理和分子设计育种领域的研究工作。

张翔:香港大学的愿景:连接世界和大湾区
香港大学最近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联手在深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论坛上,对这所崭新的大学,张翔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所“一国两制、一校两区”的新型大学,就好像一个人,有两条腿、一个心脏,同样的学术血液在两边紧密循环并融成一体。
香港大学在过去的110年,历经百年积淀,形成了重视基础研究、国际化程度高、引才机制优势明显等特征,不仅学术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人文学科诸如艺术、哲学、金融等也都是位列世界前茅。
“有着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将和深圳市一道共建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张翔说,香港大学有一个愿景——连接世界和大湾区。利用香港大学国际化的优势、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来推动深圳的源头创新。 我们希望发挥香港大学在香港的 ‘一国两制 ’的优势,吸引国际的顶尖科学家,当前的目标是想吸引全球1000个顶尖的科学家,同时在深圳建立一个全球校区,吸引全球顶尖的学生,两边联动,建造一所全球顶尖大学。
张翔还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大学发展的一些思考,“中国大学在过去20年发展很快,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也相当大,目前大学的硬件发展得相当好。但是在自由合作的学术软环境建设,鼓励年轻学者独立研究、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干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以及新兴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等方面都急需打破传统壁垒。”   
“在未来中国大学的发展中,香港大学将在三方面发挥作用,即世界顶尖的基础研究、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人才蓄水池。”  张翔说,未来世界的竞争是顶尖人才的竞争,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40多年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某些方面,尤其是芯片还有“卡脖子”问题。为什么会有“卡脖子”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顶尖的人才还是缺乏的。香港大学成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就是要打造源头创新的引擎,吸引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到香港、深圳以及大湾区来,一道研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造福社会和引领人类的文明。
创新人才简介
张翔,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校长。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材料物理、超材料和纳米光子学方面,研究成果获选《时代》杂志“2008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及“2008年度五十项最佳发明”,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凯西米尔效应”进行的实验成果被《物理学世界》选为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肖清雄:在深圳,把大象装进冰箱
“爸爸,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儿子,大象太大,装不进冰箱!”“这里是深圳!想都不敢想来啥深圳啊!”……
肖清雄在论坛上以他与自家孩子的一次对话开篇,分享他从普通技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的故事与感悟。对于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的问题,他在演讲中重新给出了“深圳四步曲”的答案:大胆想、打开门、勇敢装、别关门。
在中专学习电子电工时,肖清雄就梦想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罗东元那样“身怀绝技走天下”的人,他说第一步是要敢想。之后,在父亲的帮助指导下他打开了“冰箱的门”,怀揣梦想来到深圳。
“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第三步是最困难的,要勇敢把大象塞进去。”肖清雄说,当时在深圳为了取得等级资格证书,他咬牙到深圳技师学院报名,过着白天工人、晚上学生的生活。与此同时,深圳这座城市也在勇敢地改革创新,技能考试和职称认定制度放开了工作年限年龄的限制,于是他在两年时间里,一口气考完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个等级证书。
对于问题的最后一步,肖清雄与自家孩子有了分歧。他说,孩子的答案是“关上门”,而他认为在深圳最关键的一点是“别关门”,因为“大象”会和“冰箱”一起越长越大。得益于相关人才政策,肖清雄成立了深圳市电气控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着本科生、硕士生70多人,完成了50多项技术攻关。
在演讲过程中,肖清雄特别提起一件事,那是他在外资企业担任工程师时发生的。“当时我们给一家公司建造生产线,客户说了一句‘还好你们是外企,要不然真担心完成不了任务’,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刺在了我心里。”肖清雄说,之后他进入深圳一家本土企业担任总工程师,立志拔刺。
去年疫情期间,一家知名德国企业联系肖清雄所在的企业,订购汽车仪表盘生产线。肖清雄说,德国品质被誉为精密制造的“天花板”,这是该企业第一次向德国以外的设备供应商订购产品,当看到生产线平稳运转的那一刻,他心中的那根刺才真正地拔了出来。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服输,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曾经迷茫,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想拔刺、都想把大象装进冰箱,来深圳!下一站,深圳等你!”肖清雄说。
创新人才简介:
肖清雄,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现任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共主持完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PLC程序开发及技术攻关项目52项,累计为企业培养自动化技术骨干30多名,完成工程师自动化技术培训300人次,获2项国家专利及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卡罗琳•奎因:深圳是任何人都能融入的地方
“从我出生那一刻起,就沉浸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葡混血,成长在香港的卡罗琳•奎因年少时也曾因混血的身份而不自信,但当她游览多国、结交全球朋友之后,她开始明白自己在多元文化中长大的优势:“更能包容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让我有了国际视野。”
她开始大胆拥抱多元文化: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读书,在德国、法国实习,并在挪威工作、成家。地广人稀的挪威有着和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但卡罗琳•奎因很快适应并在那里生活了23年,也从此感受到走出舒适区的美妙之处。
再一次走出舒适区,她的目的地是深圳。早在1988年她就曾到过深圳,2005年她和丈夫再次来到中国,在长沙的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宝宝,也看到了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进步。领养之旅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于是在2008年,卡罗琳•奎因和丈夫,拉着两个孩子,提着四个行李箱,买上了去中国的单程票。
来到深圳后,卡罗琳•奎因创办赛能顶科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是每个产品开发人员的天堂。这里有独特的企业生态系统和供应链,这对于各类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尤其是高科技产品至关重要。这里还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工人,以及高效的运输和物流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公司能够比在欧洲更快地为客户生产出原型。”卡罗琳•奎因表示,深圳还是研发的生力军,对于从事前沿行业工作的人来说,深圳是一个不断喷涌的灵感源泉。
“我时常会想起我在香港的童年时光,也很高兴看到在深圳定居也让我的孩子逐渐的成为全球公民,开发她们的全球视野。”卡罗琳•奎因感到,深圳还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成长的城市:拥有众多国际学校、多种住房选择、国际医疗保健,还有数不清的餐馆和商店,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商品。同时,深圳的多个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也为中外居民提供各种主题的惠民服务,及各类文化语言活动。
“我们在这里感到如此安定,以至于有时在挪威和英国看望家人后,我们会开玩笑说,该回‘老家’——深圳了!”卡罗琳•奎因感到,深圳是一个任何人都能融入、感到宾至如归的地方。
与此同时,卡罗琳•奎因不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传播和推广深圳的国际化城市新形象。作为华南地区挪威商会的特别顾问,她在挪威和中国之间架起桥梁,她还与香港的青年非政府组织合作,帮助香港的青年才俊和企业家了解大湾区的职业和商业机会。“希望能通过我分享的内容,激励更多人给深圳一个机会,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卡罗琳•奎因说。
创新人物简介
卡罗琳•奎因,英国籍,赛能顶科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2008年举家定居深圳。她是一位具有多语言能力、富有创造力的跨文化专家,也是深圳最活跃的国际志愿者之一。

林海晖:深圳创业三大优势:产业闭环、金融闭环和政务闭环
 “人生就像乘坐一辆火车。”站在论坛的舞台上,林海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从厦门长大到多伦多求学、芝加哥工作,再到深圳创业,这是他人生4个重要的站点。至于为什么选择深圳创业?林海晖表示,其中既有感性因素也有理性分析,当年他是经罗湖口岸出国留学,决定回国创业时考察了国内很多城市,而深圳拥有三大优势:产业闭环、金融闭环和政务闭环。
林海晖在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产业闭环是指关键供应商与关键客户要在三小时的车程范围内形成集群,节省创业时间和整合成本,深圳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金融闭环方面,从初创企业到IPO至少要经过5轮融资,这期间涉及股权和债权融资各类金融产品,深圳的科技金融资源也很齐全;政务闭环方面,深圳有非常清晰的城市定位,持续稳健的产业政策,简洁有效的政企关系以及充分的法务指导与保障。
谈及创业的经验,林海晖表示,成功的企业都有共同特点,首先要有核心的技术平台,并且可以延展到多个应用中,其次要有小赛道与大赛道的考量,在小赛道先练就团队,等团队发展到位再走向大赛道。
林海晖以自身经历为例,当初他们选择的核心技术平台是纳米微包覆技术,在切入点上选择了色彩材料的小赛道,再切入柔性印刷电子领域,“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小赛道?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型企业,我们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生产能力和全球布局上的不足。”
今年是林海晖在深圳创业的第7个年头。他说,创业头三年他们在光明留创园完成了研发、中试、小生产,之后通过3轮融资完成建厂、扩容,如今公司的新材料产品已应用到汽车涂料、化妆品、儿童玩具等,公司也已具备了全球供货的能力。
“所有的人才都应当把他的下一站放在深圳,这里有最棒的人才政策,你的技术可以落地,你的梦想可以实现。对科技人才来讲,没有什么比梦想得到实现更重要。”展望未来,林海晖在演讲最后也道出了心中期待——“百年奋斗中华心,海外学子聚中国”。
创新人才简介:
林海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双博士,深圳市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曾任美国星铂联颜料制造公司全球首席技术官、美国迈图高新材料集团战略技术部总监。加拿大总督奖章获得者、2001年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获得者、24项美国专利发明人。2014年回国创业,建立深圳市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水性特效颜料及涂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国际知名特种颜料专家。
(来源:深政观察)


海纳百川聚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

金秋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职院士72名,高层次人才总数超2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超18万人。
从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涵养一流人才发展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谋篇布局 绘就人才事业新蓝图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深圳持续“抢滩布阵”,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主动和先机。

在全国较早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人才工作局作为市区党委工作部门,形成党委全面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

“深圳官宣全球招人,快加入‘深圳脚步’!”2021年的首个工作日,时长5分33秒的人才宣传片《深圳脚步》重磅推出,向全球人才发出全新的新年邀约。

短短数月之后,深圳打出建立健全科技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特聘岗位”制度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全球智汇深圳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的人才政策总是因时而变、不断放开。从《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到《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逐步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四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奋力向前的“深圳脚步”中,特区始终保持着人才政策的领先优势。



“深圳脚步”,还必须“敢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保持人才政策领先优势的同时,敢闯敢试的深圳,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一一破除障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之“墙”,绘就人才事业新蓝图。



从人才引进看——

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赋予其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权,校长、院长海外引才可以当场拍板。最典型的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左右的时间快速集聚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



从人才发展看——

出台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推动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





从人才评价看——

将职称评审权交给企业,在重点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将骨干实体企业核心研发人员纳入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一堵堵“墙”的消失,让人才真切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第壹金融董事长刘宝瑞说:“来到深圳后,个人理想和职业梦想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飞跃,深圳是一个实现梦想、施展抱负的好地方。”

筑巢引才 涵养一流人才生态


“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更重要。”全球著名能源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刘科谈及自己为何选择深圳、选择南科大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先筑巢、再引凤”。深圳不断夯实各类人才落地的载体,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扎根深圳。

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归国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的钟国才,面对齐全的设备感慨不已:“下了飞机第二天就能进实验室,这样的工作氛围真是令人振奋!”

除了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诺奖(图灵奖)实验室,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目前深圳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000家,为聚集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筑实验室,是一条路;建大学,是另一条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等教育迈出新步,已建成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

“我们自己手写代码,并在大导师指导下对研究的问题不断地深入论证。”在参加了“零一学院暨清华钱班夏校”培训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二学生孟西恺直呼,“没想到自己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院士级大导师和前沿科学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特区方案,深圳探索建立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发掘、保护、培养拔尖创新型、专业型人才,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今年7月,作为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双子学院”之一的零一学院以“零一学院暨清华钱班夏校”和“零一创新系列论坛”形式,在高文、杨军等20多位院士的密切参与和关注下正式起航。

深圳湾畔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候鸟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

人才如候鸟,同样需要这样的“湿地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等,其“最大公约数”折射了一座城市真实的“人才生态”。

探索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大力引育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所急需的紧缺人才,使人才引进与高科技产业相匹配;设立100亿规模的天使母基金,以“风险劣后”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立3年多投出潜在独角兽企业32家;在全国率先立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让“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机会走出“债务泥潭”,让创新创业人才更加“轻装”前行……

“深圳的创新环境就像一座生态良好的‘热带雨林’。”80后青年汪之涵是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至今已建立起一支包括20余位海归博士和外籍专家的国际化研发团队。


优化服务 打造最佳人才“软环境”


朱英杰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脑认知与脑疾病的研究,在深圳工作的这段时间,他享受到了从子女入学到医疗保障“一路绿灯”的保障服务。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在鹏城竞相成长、实现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一直在努力: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向高层次人才发放可享受礼遇或绿色通道的“鹏城优才卡”,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成立人才研修院,为人才提供资智企智对接、研修培训、体检疗养等服务。


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深圳市人才公园风景如画。公园里,人才星光柱、人才雕塑群、人才功勋墙等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静静表达着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深爱人才,圳等您来”, 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确立为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创新人才奖,让人才“名利双收”,让人才“心有所归”。


“手机上下个‘i深圳’APP,线上提交材料后,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户登记。”大学毕业留在深圳工作的徐萌因办理落户获得“秒批”,十分开心。


为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引进人才“秒批”改革,实行不见面审批、容缺办理,2018年以来“秒批”新引进各类人才超58万,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的人才服务全面开花:设立4个海外人才联络处和7个海外创新中心,帮助引才和就地用才2000多人次;扶持战略性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设近13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挥国有资本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国有全资的人才集团和千里马国际猎头公司,打造“城市HR”和“红色猎头”……


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


深圳对人才的磁场效应不减:在新出炉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中,深圳排名仅次于北京。


9月27日到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给人才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深圳将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勇于改革、不断创新,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深圳贡献。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