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目 录
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
中国共产党的族际政治整合策略
周 平(1)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源、现实意义和未来指引
洪美云(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的历史演变
陈冬冬 齐卫平(26)
从时间叙事到空间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现代性的话语重构
夏银平 何衍林(37)
数字治理研究
赋能智慧治理: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与价值实现
顾爱华 孙莹(47)
整体智治:城市基层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杭州市S 镇的考察
邓念国(58)
公共治理研究
寻求意义:论社会运行加速化中的政策共识构建
向玉琼(70)
论嵌入行政发包制中的行政公益诉讼——重塑地方治理的理想选择
梁鸿飞(82)
乡村治理研究
行政、社区、市场:乡村组织振兴“ 三重赋权”的内在逻辑
苑丰 金太军(102)
治理型中坚农民:乡村治理有效的内生性主体及作用机制——基于赣南F 村的调查
李华胤(116)
政治学研究
论中国特色“党社关系”建构的政治合法性逻辑——以历史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为视角
刘京希 李泽华(129)
中国干部选任制度化进程:基于首次干部代际更替的历史考察
林蓉蓉(140)
英文摘要
(154)
文章摘要
1
中国共产党的族际政治整合策略
周 平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格式
周平:《中国共产党的族际政治整合策略》,《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由历史文化连结而成的众多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中成 为众多民族实体,中国成为现代意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对国内民族关系进行 协调的族际政治整合,成为国家维持统一的重要机制,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 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先采取了制度整合、政策整合的策略,接着又采取了法制整合 策略,近年来则增添了国族整合策略,从而形成了一个兼顾国家整合表层逻辑与底层逻辑的整合 体系及相应的实践,并达成了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今天,依据 国内族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出现的特点,深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 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民族;多民族国家;族际;族际政治整合;制度整合;政策整合;法制整合;国族整合
2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源、现实意义和未来指引
洪美云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
■引用格式
洪美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源、现实意义和未来指引》,《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20世纪初,在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过程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 时代需要促成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21 世纪,在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播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 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更有力回应了对于党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争论与非议,清晰指明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体建设的中华民族的 建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质言之,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核心概念的“中 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既有民族理 论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超越;作为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效应对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有关中华民族构建张力问题的重大理论 创新;作为伟大复兴社会实践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仍然处在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需要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需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区域自治;伟大复兴;理论探源
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的历史演变
陈冬冬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工学院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引用格式
陈冬冬、齐卫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的历史演变》,《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达,分别表现为:以完成工业国转型为追求的 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指向的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为愿景的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有助于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总体来 看,其经验与智慧可以概括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根本保证;实现人民 利益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的价值旨归;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认知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科 学依据;对发展阶段的系统谋划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战略安排。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小康社会;民族复兴
4
从时间叙事到空间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现代性的话语重构
夏银平 何衍林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夏银平、何衍林:《从时间叙事到空间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现代性的话语重构》,《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将多元的空间差异缩减为线性时间序列中的一个静态平面和一个抽象再现而依附 于时间,是西方一元现代性话语的秘密所在。这种将“空间时间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本质是 一种全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其自身面临不可克服的深层理论与实践困境。时代呼唤一种全新 的全球现代性方案,从而为探寻现代性的不同文化和道路模式提供新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出场,开启了以空间维度审视全球现代性的多元现代性的话语可能,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 代性时间叙事的现代性的空间叙事。如果说西方一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就是在进步的时间序列 上形成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中轴的单一性世界格局,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界中全球现代性的空 间叙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生成一个尊重文明多样性和现代化制度模式多样化的多元性世界 格局。
【关键词】时间叙事;空间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性;多样性;多元化
5
赋能智慧治理: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与价值实现
顾爱华 孙 莹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
■引用格式
顾爱华、孙莹:《赋能智慧治理: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与价值实现》,《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 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 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赋能现实社会的智 慧发展。智慧治理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也是人的价值的回归。而人作为治理中最活跃的 因素,在智慧治理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即获得认可并积极行动的数字公民。数字公民不仅仅 是0和1的多种排列组合体,也是人的情感体验、交往价值等的交互融合体,更是数字治理走向智 慧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路径,能够在新的技术样态 下赋能智慧治理,打造数字技术与治理生态正向循环的圈层结构。
【关键词】数字公民;智慧治理;身份建构;价值实现;政府创新
6
整体智治:城市基层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杭州市S 镇的考察
邓念国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行政学院、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邓念国:《整体智治:城市基层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杭州市S 镇的考察》,《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着结构性和功能性双重困境,整体性治理、多元协同治理、政策网 络等解决思路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困境,但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数据时代,将数字治理技 术与整体性理念相结合进行基层治理创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新型路径。杭州市S镇通过基层 数字治理促进结构重组,充分融合基层现有一切可及的资源,并通过平台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 合,对原有治理功能进行重塑,形成既具有整体性又兼具智慧性的整体智治治理模式,解决了基 层治理困境,提升了基层治理绩效。整体智治的主要运行机制包括功能替代机制、资源融合机制 以及多元互动机制等。基层数字化治理改革中,需要通过建设统一平台,促进数据互通;整合基 层力量,理顺协同机制;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基层协商;完善治理网络,吸纳多元参与,以整体智治 机制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整体智治;数字治理;基层治理;整体性治理;多元协同;政策网络
7
寻求意义:论社会运行加速化中的政策共识构建
向玉琼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向玉琼:《寻求意义:论社会运行加速化中的政策共识构建》,《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在速度与效率为主题的现代社会中,政策共识构建逐渐模式化,成为一个制度化、标 准化、技术化、规范化的过程。政策共识构建过程得到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并寻求一个确定性的 结果,这是一个发现事实的过程。但是在社会运行加速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当20世纪后半期以来 生活领域兴起,政策共识构建被置于全新的情境之中。这时,速度不再成为政策共识构建的唯一 指标,相反,政策共识可能为了社会更为平衡全面的发展而成为一股减速力量,政策共识构建过 程也从一个事实发现转变为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
【关键词】政策共识;共识构建;效率;速度
8
论嵌入行政发包制中的行政公益诉讼——重塑地方治理的理想选择
梁鸿飞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引用格式
梁鸿飞:《论嵌入行政发包制中的行政公益诉讼——重塑地方治理的理想选择》,《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行政发包制是我国基于客观情况而不得不采用的治理形式。只不过,行政发包制会 衍生出难以克服的负作用,地方政府及行政主官为了完成可量化的核心考核指标并向上发出信 号往往会逾越轨范、不择手段,因此形成了“治丝益棼”的地方治理困局,而行政体系内的监督和 约束方式又无法切实地起到矫正效用。行政公益诉讼借由检察机关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层级结 构与法律监督的权能属性,可以嵌入到行政发包制之中,对于克服其负作用而言,可谓是“对症下 药”。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反向裹挟,行政公益诉讼的实施样态与理想期待相 去甚远。推求理想模式的行政公益诉讼,应当破除横向组织环境对检察机关的吸附和掣肘,并修 订统一作业的实施规则和计划。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行政公益诉讼;地方治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9
行政、社区、市场:乡村组织振兴“ 三重赋权”的内在逻辑
苑 丰 金太军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苑丰、金太军:《行政、社区、市场:乡村组织振兴“ 三重赋权”的内在逻辑》,《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乡村振兴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性治理过程,是要激活和发挥各参与要素 的优势潜能,使之有效衔接的过程。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乡村 组织振兴,要同时面向国家支农资金的有效使用、面向社区服务和农民组织化效益的有效实现、 面向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它的良性运转不仅需要“行政性”和“社区性”双重赋权,还需要“市 场性”赋权。行政赋权逻辑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政策空间、项目资源和试点授权;社区赋权逻 辑创新了乡村组织振兴的动员方式、组织结构和职能定位;市场赋权逻辑设定了乡村组织振兴中 资源要素的配置方式、样态与机制。“三个面向”“三重赋权”的协调联动,彰显了理解乡村治理转 型的辩证关系,整合了“属事”与“属人”的一线治理逻辑,实现以“事”聚人,以“人”促事,在既有 乡村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创新要素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回应了乡村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是 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行政赋权;社区赋权;市场赋权
10
治理型中坚农民:乡村治理有效的内生性主体及作用机制——基于赣南F 村的调查
李华胤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李华胤:《治理型中坚农民:乡村治理有效的内生性主体及作用机制——基于赣南F 村的调查》,《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农民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内生性主体,但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是推进乡村善治的有效主 体。基于赣南村庄的考察发现,村庄存在着一大批中坚农民群体,构成村庄治理场域下的中坚力量, 但只有少量的治理型中坚农民群体可以极大地推进乡村治理。治理型中坚农民是植根于乡村社会 内部,并在村庄治理场域中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性、较强的参与能力性的积极可为型中坚农民。在 包容性的村治环境下,治理型中坚农民群体以个体性参与引领和激活其他在村农民群体的整体性公 共参与,以其高质量的参与能力增进村庄治理的系统性能力,在促进农民自组织化中重塑和凝聚村 庄公共性,通过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公共行动来改善和提升乡村治理绩效。在实践中,治理型中坚农 民在村庄中普遍存在,要注意以团结、协作的方式将其吸纳到乡村治理内核场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 治理优势和治理能力,从乡村社会内部探索出一条具有持久活力的乡村善治之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中坚农民;内生性主体;治理有效
11
论中国特色“党社关系”建构的政治合法性逻辑——以历史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为视角
刘京希 李泽华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研究员)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别资助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引用格式
刘京希、李泽华:《论中国特色“党社关系”建构的政治合法性逻辑——以历史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为视角》,《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资源,因其自身革命理念的巨大惯性和执政之后的意识形 态趣尚,被“代入”到和平建设时代,一直在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领域践行其“剩余价值”,发挥其 剩余效力。由于历史合法性资源本身固有的时效性和易耗性特征,使得寻求现实合法性资源,进 而谋求现实合法性与政治认同,以便补充历史合法性在现实时空的持续性消耗,成为执政者所面 对的必然的历史选择。党的现实政治合法性诉求,对于执政党的党社关系建构理念的逻辑要求, 是基于现代化建设之现代性视阈,从革命化的“阶级思维”转向社会性的“阶层思维”,从“阶级化 社会观”转向“阶层化社会观”,以寻求其社会基础的更加广泛的拓展空间。而执政党的现实合法 性资源获取路径,也宜顺应社会发展的阶梯式步履进行代际转换,在保持“经济绩效合法性”的基 础之上,向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绩效合法性”升级,并最终走向以自由、法治和民主等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政治绩效合法性”。
【关键词】党社关系;政治合法性;历史合法性;现实合法性;经济绩效合法性;社会绩效合法 性;政治绩效合法性
12
中国干部选任制度化进程:基于首次干部代际更替的历史考察
林蓉蓉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廉政研究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引用格式
林蓉蓉:《中国干部选任制度化进程:基于首次干部代际更替的历史考察》,《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4期。
【摘 要】中国干部代际更替是透视政治转型和干部甄选政策演变轨迹的重要视角。多数已 有研究致力于总结干部类型变化的趋势,但对其解释却长期停留在社会经济因素决定论。本文 基于历史分析视角,回归到干部选任制度化的起点,通过党史文献和政策文件分析干部供需的现 实状况,解释从革命一代到技术型干部的代际更替,分析“文化大革命”后干部选拔任用的历史转 折,探讨革命一代的退出、干部甄选标准的确立、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干部来源问题的解决 如何赋予专业技术人才以新的职业发展机遇,并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政党身份等方面分析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与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甄选标准相匹配, 从而顺利进入党政机关工作。
【关键词】干部选任;代际更替;制度化;干部四化;干部来源;技术型干部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