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极短的食谱能否防住未知的风险

刘哲 刘哲说法 2021-03-14

深圳日前发布了的《禁食野生动物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可食的“白名单”中,只有猪、牛、羊、驴、兔、鸡、鸭、鹅、鸽九种家禽家畜,以及依法未禁止食用的水生动物。




生物学家称,野生动物是病毒的蓄水池,而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的安全。以往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而今病毒大举侵袭,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危,野生动物与人类更体现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关涉到公共安全。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月24日颁布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但与以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方式不同的是,这不是首先确定了一个需要明确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而是规定: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即从限定性保护转变为非限定性保护。进而准备制定“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也是建立可食用物种的白名单。


但是这个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还没有出来,那我们可以吃什么呢?


01


深圳拿出了非常短的白名单,深圳的《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猪、牛、羊、驴、兔、鸡、鸭、鹅、鸽以及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食用的其他家禽家畜;依照法律、法规未ta禁止食用的水生动物。


水生不是重点,如果这个条例通过,在深圳市政府没有公布其他可以食用的名单之前,只有这九种动物是可以吃的。这是一个非常短的食谱,吃的种类少还是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问题是这样能否真正解决问题?


禁止使用野生动物的目的在于防止病毒的栖息地被破坏,也就是在降低病毒向人类迁移的风险,从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但是,食用野生动物宿主只是病毒的迁移方式之一,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也是很重要的方式。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减少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领地,使这些野生动物被迫向人类居住区逼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年屡屡报道的野生动物伤害人畜事件就是这样的情况。


而蝙蝠、老鼠这些小动物的出没更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这些小动物可以通过吸血、粪便、接触、昆虫媒介等方式向家畜家禽传播病毒,当病毒传播给家畜家禽的时候,这些家畜家禽就扮演了病毒的特洛伊木马的角色,而这个短食谱就成了马其诺防线。


更不要说深圳白名单中还有赫然在列的“鸽”,殊不知鸽子是会飞的,其接触的范围又如何可控?


纵然,我们可以加强家禽家畜的检疫工作,尽量确保这九个物种的安全。但是,不要忘了人还是要与户外接触的,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玻璃罩里。当我们带着孩子去郊游,去旅行,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也免不了与各类野生动物相遇,草丛中就可能隐藏着它们的粪便,森林中可能暴露着它们的尸骸。而它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又怎么可能将它们分隔开来。而我们怎么可能因为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就不让孩子们与自然接触。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谁没抓过蚂蚱、蟋蟀和蜻蜓,下河摸过鱼,在夏天的山林中整日蹲守只为抓到一只自己的蝈蝈,甚至捞一些蝌蚪,在院子造个小池塘,只为观察它们如何变成青蛙。


野外能没有病菌、蚂蝗和臭蚊子吗?但是你又怎么将它们与些美好的夏日午后分开,与男孩的成长分开,与我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分开?


城市孩子已经够宅了,即使我们不敢让他们独自在郊野闲逛,我们也总要带他们去旅游、去爬山、去踏青,去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南北方、东西部,甚至国外。


那些环境很可能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栖息地,从而也就是病毒的乐园和栖息地。它们不必然是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它们可能就是房前屋后、郊野公园。就拿我们最担心的蝙蝠为例,它是翼手目动物,而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记得小时候,夏天在院子里乘凉,时常就能看到看到蝙蝠出没。这样分布广泛的物种,你又如何能够完全避开?


即使我们尽量远离自然环境,守在钢筋水泥之中,我们也躲不开病毒的特洛伊木马。而且正是因为远离,我们还将失去更为复杂的病菌环境,变得愈加脆弱。最可怕的是,我们将失去探险的精神,失去那些探索未知环境的勇气、毅力和身体条件。


而这些正是我们人类成为万物灵长的根基。


纵观人类的每一次迁徙,不都是暴露在完全未知的自然环境和病毒环境之中吗?它们与洪水猛兽一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风险,是对世界探索的代价。事实上,我们与它们是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


02


我们一直担心野生动物是病毒最重要的传播者,而其实人才是。我们都知道印加帝国覆灭的主要原因不是欧洲的武器,而是他们所带去的天花病毒。而疟疾要了很多热带探险者的命,但是黑人由于长期的共同进化却形成了天然抗体。


我们可以限制野生动物的食用,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接触机会,但我们又如何限制来自不同自然环境和病毒环境的人,又怎么能够避免与他们接触呢?


难道我们为了避免陌生的病毒,连陌生的人也不见了么?那我们将失去多少沟通、交流、协作所带来的发展机会,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又怎么可能做到?


事实上,我们在担心别人的病毒环境的同时,人家能到不会担心我们的病毒环境吗?


难道我们真要把他人当成地狱,那样我们还如何结成一个社会?


在结成社会的同时,我们必须承受个体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风险。


在古代可能是将传染病人烧死,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救治,暂时的隔离观察,然后最终还是要让他复归社会。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接触到病毒,并将病毒传递给其他同类,但是我们不可能因此而不再接触。事实上,对于自然也是一样。


风险与机会总是共存的,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一个度。


比如对禁止食用的问题上,是否还是可以考虑限定性的保护方式,就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一样。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禁止食用的清单,这样将使得法律更加明确,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而且可以给公众留下更多选择的自由。


03


2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情况答记者问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就问到,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养殖规模的甲鱼、鳄鱼这一类还能不能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就回答:关于您提到的养殖两栖爬行动物,目前我部正在和国家林草局协商,本着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水产品供给安全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关的目录和配套规定,进一步明确禁食的范围。


我们注意到这次重点规范的是陆生动物,而两栖爬行动物到底是靠在哪边呢?是不是沾到水的就可以靠在水产品这一边?


如果可以的话,那牛蛙是不是也参照适用?如果牛蛙可以,主要生活在深林中的东北林蛙(俗名“雪哈”)是否也可以?它们也同样是大量饲养的经济类动物,已经有很了很长的产业链。


事实上,深圳的征求意见稿已经讨论到类似的问题,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随《征求意见稿》一同公布的,还有一份《关于<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对关于禁止食用动物范围有更为具体的解释说明:对于社会比较关注的经人工繁育、饲养的龟、甲鱼、蛇、鸟、昆虫等野生动物,也具有不小的疫病传播风险,无法保证食用的安全性,为此《征求意见稿》将上述动物排除在可食用动物范围之外。此外,因蜂蜜、燕窝、雪蛤等动物相关衍生物已经被公众广泛接受,并具有较为成熟的检验检疫标准,《征求意见稿》不禁止食用蜂蜜、燕窝、雪蛤等动物衍生物。(《深圳拟将甲鱼列入禁食名单引争议 专家:不必一刀切》,澎湃新闻)


这里边将人工繁育的龟、甲鱼、蛇、鸟、昆虫等排除在可食用范围之外。但是燕窝被认为是公众广泛接受的动物衍生物而可以食用。但是殊不知,燕窝作为短嘴金丝燕的巢穴,也是位于山洞之中,而且往往与蝙蝠共栖一洞。这样的疫病传播风险会比在人工饲养环境的野生动物小么?


事实上,即使非要列出一个禁食和可食用名单,也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多方面的专业考量作出。


其中的考量因素包括疫病风险、食用安全、人工驯化水平、经济价值与安全价值的平衡等等,地方性规定还不具备这样的规范能力。


在一个地区不习惯吃、甚至排斥吃的东西,在其他地区可能很流行。而且这也不仅是口味差异的问题,也有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营养均衡、经济考量和防控必要性等多重因素在里边,不是一个简单的拍脑袋问题。


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地方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对于食用许可目录的差异上可能造成法律真空和执法差异。在这里合法的,在哪里却不合法。在这个城市合法的,在另一个城市就不合法了,但到第三个城市又合法了。这样国家会变成五颜六色的执法区域,十里不同法,必然会破坏法治的统一,还会因为执法标准差异造成灰色产业链。可以在合法地区大量产生,在到不合法地区以高价违法销售谋取暴利。


在这个城市不让吃,但人们还是可以到另一个城市去吃,这就使不让吃所带来的疫病防控效果也变得形同虚设。


因此,最好根据法不禁止则自由的一般法律原则,设定禁食范围,不要设置可食范围,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保留基本的饮食自由。


即使退一步一定要设定禁食、可食两个范围,最好只设定全国统一的目录标准,从而保证执法统一,也保证全国统一市场的自由流通。


我们在通过限定饮食范围,以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大背景下,必须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有限性,以及对影响人类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人际交流所可能带来的妨害,在收益和成本之间注意把握平衡。


不能用简单的“一刀切”的线性思维解决非线性的不确定风险。


我们要知道人类是不可能在玻璃笼子里获得成长的。我们要防范风险但我们也不能被风险吓破胆,从此失去行动能力。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动态监测风险和及时防控的能力。


面对风险我们仍然要坚持探索、探险和尝试,包括对新物种的驯化、新食谱的开发、新世界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获得人类发展的新边疆,才会成为一个不断进取的物种,拥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进化法则下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推荐阅读


1. 我们为什么想上班?


2. 请收起优越感


3. 认真红利


4. 无序和有序


5. 健康码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6. 建议在1月23日武汉封城日设立国际防疫日


7. 怀念堵车


8. 从古腾堡、期刊到自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