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晚公益讲座| 为什么喊我女博士?(社会理论青年说第12期)


社会理论青年说”是面向公众、免费参与、在线直播的月度系列讲座,由海内外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主讲,以交流与推广社会学理论为主旨,由Sociological理论大缸于2021年1月创办。

本次是第12讲,时间是2021年12月23号(周四)晚20-22时(北京时间)


未经主讲老师许可

请勿录屏和公开


01

讲座题目


为什么喊我女博士?


02

分享主题


主题1: 女博士的焦虑与反思

* 年龄焦虑、婚恋焦虑:为什么女性一边读博一边生娃被说成是"人生赢家"?

* 社会激励: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对男性平均分要求太低了,对女性要求的平均分更高?

* 性别平权:为什么因为性别平权(因性别而照顾学术贡献)与学术精英主义(只看作品)之间会有矛盾关系?

* 教学:为什么女博士在教学的时候也面临自己学生的一些偏见,被期望付出更多的情感劳动和咨询辅导?


主题2: 国内外的学界差异和女性博士读博体验

* 根据主讲人的经历,涉及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差异

* 在国外作为亚裔的种族和性别遭遇的交叉性体验

* 如何在“老白男”优势领域里读博做研究,比如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主题3: 面对性别不平等的学术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 在小环境上,如何解决性别不平等的学术安排?比如人事招聘的性别考虑、学术引用的性别考虑、学术会议育托场景设置……

* 在大环境上,如何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比如婚姻法


小编附言:一名不会被称专门为“男博士”的博士生


我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创办人孙宇凡,在爱丁堡大学社会学读博,但不会被称为“男博士”。我们希望更多的男性也对这些话题有兴趣,来参与我们的活动。


毕竟,改变性别不平等的学术秩序,需要相互了解、共同参与。


但是,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让作为男性的你有兴趣,所以我想写写我自己办《社会理论青年说》的背后故事,和性别有关。


在上周的筹备讨论时,我作为一名不会被称专门为“男博士”的博士生,听了几位只会被称为“女博士”的分享人的个人经历与学界观察,更加明白自己作为男性的性别优势与生活盲区。盲区。


学术是个非常象牙塔的文化精英活动。当我们说“以作品论英雄”的时候,究竟谁更有可能成为那个英雄呢?


做学术,仿佛一场“美国梦”的故事。但你真的相信美国梦是机会平等的故事吗?

如果我想申请读博,我不用先和导师保证不在读博期间生孩子——哪怕他不直说,因为我是男性,拥有了天生优势的入场券。


如果我在读博的时候还是大龄单身,长辈也许会宽慰地说“等你毕业再找也不迟呀”,因为我是男性,“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文化让我不用为为此焦虑和负担。


如果我在真的在读博的时候成了家、有了孩子,我可能以“工作太忙”、“学业压力太大”为由,就把夜里起床喂奶的事情交给妻子,把陪伴与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给妻子,因为我是男性、我是父亲,好的父亲常常由能所谓的“养家糊口”来定义、而不是沟通与情感来定义。


作为一名不会被称专门为“男博士”的博士生,我要说什么才能吸收同样为男性的你,对这些话题也有兴趣、愿意参与呢?


在筹备会议上,清华公管博士生孙梦婷的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这个社会对男性要求太低了。


反面的意思,相信你是懂的。但正面的意思,同样重要——作为男性,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被要求是低的,更低于女性——除非我们开始来听听女性的故事和感受她们的力量。


说回到这个系列讲座《社会理论青年说》,刚开始办到两三期的时候,我邀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张跃然来分享,他提议我应先邀请一些女性朋友来。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无意之间、自然而然、从作品出发的角度邀请几位分享人,全是男性!


我可以找理由说:我的学界朋友以男性为主,汉语社会理论界也以男性为主。但理由越成立、偏见的后果也越被放大。


这个提议让我开始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女性学者和学生来分享她们的研究。


在男性为主的领域,依然有女性学者需要被了解。

第4讲(2021年4月)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生付正同学分享的《聊聊政治社会学的文化转向》。

第9讲(2021年9月)是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傅思颖同学分享的《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浅谈历史社会学》。


我也研究政治社会学,但是付同学从韦伯讲到布迪厄,非常让我佩服——哪怕这是很被男性学者垄断的研究领域。我也研究历史社会学,但是傅同学的分享是和我这种男性非常不同的讲座风格,也折服了五六百位参与的听众。


我相信,听众中的女性同学,如果对历史、政治这些领域有兴趣、但又心有犹豫,毕竟一打开文献全是男性学者的名字,一定会从付同学和傅同学那里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


同样的,一些研究领域也是我一直不熟悉的,但有幸听到两位女性学者的声音。如果我一直按着我的偏好、男性风格、很硬的、宏大或抽象的知识取向邀请分享人,可能很忽视了这些研究的重要性。


第5讲(2021年5月)是由日本御茶女子大学研究员李亚姣老师分享的《浅谈马克思主义女权的路径:从“妇女回家”到“上野千鹤子热”》。

第8讲(2021年8月)是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吴心越老师分享的《照料劳动的社会学:性别、阶层与亲密关系》。


李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中国革命史中性别线索,不管是邓颖超等人的探索还是当代的农村土地确权问题中的性别问题。吴老师的分享展现了女性主义的力量——联结公共与个人领域,看到了家政、养老院等领域的女性身影是如何卷入市场改革与城乡关系之中。但是,在传统的男性风格的研究中,市场改革与城市化社会学,真的会把家政阿姨、养老院照料工人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吗?真的会把家庭领域中的问题摆到台面吗?


研究的最大盲点,不正在于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是重要的问题吗?比如,性别。

研究的最大乐趣,不正在于尽早尽可能地知道自己可能在哪里犯错、及时改错、多多学习吗?比如,性别方面。



03

分享人


孙梦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生

付正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傅思颖

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04

主持人



苏格

图书编辑、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05

分享时间与直播方式


2021年12月23日周四20-22时(北京时间)



腾讯会议号码:853 391 512

密码:1223



未经主讲老师许可

请勿录屏和公开


“社会理论青年说”是面向公众、免费参与、在线直播的月度系列讲座,由海内外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生主讲,以交流与推广社会学理论为主旨,由Sociological理论大缸于20211月创办。

 

120211月)是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钧鹏教授分享的《战争社会学初探》;

220212月)是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杨宇辰同学分享的《社会学如何研究男性气质?前沿与问题》;

320213月)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作彧老师分享的《我们这个颠倒的世界:现代社会的时空缩胀》;

420214月)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生付正同学分享的《聊聊政治社会学的文化转向》。

520215月)是由日本御茶女子大学研究员李亚姣老师分享的《浅谈马克思主义女权的路径:从“妇女回家”到“上野千鹤子热”》。

620216月)是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李昂然老师分享的《鸡娃之困?社会学视野下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

720217月)是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媒介研究与新闻系助理教授林健老师分享的《网红经济:文化与平台逻辑》。

820218月)是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吴心越老师分享的《照料劳动的社会学:性别、阶层与亲密关系》。

920219月)是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傅思颖同学分享的《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浅谈历史社会学》。

10202110月)是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禹昂同学分享的《社科研究中的因果推断:为何重要?如何使用》。

 第11讲(2021年11月)是由巴黎-萨克雷高师社会学博士生戴定皇同学分享的《又是布迪厄?比较法国与英美世界的传承与发展》


预计此后将会陆续邀请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北欧等地,来自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利坚大学等高校,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方向的青年社会学老师和博士生继续分享,敬请关注。

 

 

往期相关推送


今晚讲座| 第一本研究中国网红经济文化的英文书,作者来分享研究发现(社会理论青年说第7期)


纪要| “鸡娃”社会学六十年:统计数据与理论演进(社会理论青年说第6讲)


1.5万文字稿| 聊聊政治社会学的文化转向(社会理论青年说第4讲)


回放+2万7千字整理稿|李钧鹏:战争社会学初探(社会理论青年说第1讲)


社会理论青年说第2讲回顾:杨宇辰主讲“社会学如何研究男性气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