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齐美尔的手稿被盗?韦伯骂齐美尔?齐美尔研究专家有哪些?十个要点,清楚明白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11-14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2年2月5日


齐美尔,成为经典了吗?

古典社会学,从三大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变成四大家了吗?


很难说齐美尔的经典化完成了。

就像80年代想把埃利亚斯经典化但也很难

如今又想把杜波依斯经典化,还是不容易。



在2018年2月14日

我推送介绍当前非常活跃的北欧齐美尔研究专家Olli Pyyhtinen的清单,包括《齐美尔全集》各卷介绍、英译情况。


纪念齐美尔逝世百年专栏之四| 齐美尔的德+英的一二手文献大全


最近正好研究又再涉及到,先总结那条推送内容,再做些补充。




1 - 齐美尔全集虽然出版,但仍然不全

齐美尔全集的德文版有24卷。但还是不够。最直接的原因是有一部分手稿丢失。为什么会丢失呢?


据Pyyhtinen教授说,有一份手稿是在1921年的时候丢失。这份手稿由齐美尔的情人Gertrud Kantorowicz保管,但是在坐火车时候,箱子被盗了。


(猜猜哪位是齐美尔的情人Gertrud Kantorowicz)


另一份手稿是由齐美尔的儿子保管。但他的儿子已经是生活在希特勒时代,身为犹太人之子,处境也难。藏有齐美尔写页边注的阅读书籍笔记、信件、一些书籍副本等包裹,被盖世太保搞到了。后来这份材料到哪,没人知道了。

(齐美尔儿子Hans Simmel和法兰克福学派创始霍克海默的通信介绍)


2 - 从社会学到哲学?对齐美尔的思想阶段划分,往往有问题

给大人物划分思想阶段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你看齐美尔的书你就会发现,后期的书越来越哲学,宗教,生活哲学等等。所以,有一种说法是以1908年《社会学》出版为界,前期为社会学为主,后期以哲学为主。但显然不是如此。齐美尔晚期的哲学研究特别关注生命哲学,也是为了他的社会学中关于个体性的关注寻找基础。同样的,即使在研究社会学的时候,他依然受到康德与新康德主义思潮的影响,寻找理解社会形式或先验基础。



例如,在 1902 年,他发表了论文《自 1870 年以来德国生活和思想的趋势》,其中讨论了德国哲学和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哲学关系。


不过,他的写作习惯还是似乎特别喜欢不同时期有不同话题。例如,他的大部分美学著作发表于 1901 年至 1907 年间。


3 - 但是,哲学家没人理齐美尔


当社会学家把齐美尔看成是哲学家,不处理他的部分内容的时候,结果麻烦就发生了。哲学家也没人理齐美尔。如果哲学家同时关注他,也在引进和翻译他,那么他的晚期很多作品也能够出版。但是很遗憾。哲学家不研究他,就像当时的新康德主义学者的命运一样——夹在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之间。如今英语界除了对卡西尔有兴趣,其他同一时期的新康德主义者,甚至像李凯尔特,也多是社会学家会关注——因为要阅读韦伯,就要理解韦伯的来源。所以唯一一本英语的李凯尔特研究专著,也是社会学家写的。


4 - 研究齐美尔要注重三大语言区:欧洲、北美与拉丁美州

对齐美尔的研究圈,一开始印象可能是觉得美国有研究传统,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但欧洲也有研究,但双方其实相互参考不多。


最明显的是欧洲的二手研究很少被翻译成英文。


但是,齐美尔研究也不光是英语与欧陆,还有西语和葡萄牙语,集中在拉丁美州。这更是以前完全被忽视的。在西班牙最近成立的 International Georg Simmel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Creation就是明证,有大量来自西语区和葡语学者。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这个网站:

https://georgsimmelassociation.wordpress.com/




5- 齐美尔的研究一直是非常零散的。

也许你知道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就对它有兴趣,也翻译过好些作品发表在《美国社会学学报》(AJS),但其实一直没有系统地翻译出版过他的专门著作(而非文集)。这种情况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有一些学者尝试摘录过他的文章合集出版,最早是曼海姆的一位学生、也是现象学家,叫Kurt H. Wolff。


据加拿大学者Thomas Kemple 估计,齐美尔大约 60% 的主要著作仍有待翻译成英文,包括重要的哲学论文、大量信件,以及早期的《论社会分化》和后来的《歌德》等书籍。


6 - 齐美尔的复兴有冲突学派兴起有关

冲突学派vs.结构功能学派,前者被单一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其实也不全是。尤其是冲突学派科塞,就是明确受到齐美尔的影响发展出来关于互动与团体冲突的见解。



不过,德国在70-80年代迎来过一阵齐美尔研究复兴,学者名单见上述推送。


7 - 韦伯对齐美尔既爱又骂

如果你读齐美尔,可能被他的文笔既打动又感到难读。韦伯也骂过他,感觉他写得不清不楚,甚至很多观点有所不满。前几年,韦伯全集的方法论部分出版时,Thomas Kemple就写过书评,摘录韦伯的骂骂咧咧。


在齐美尔将个体与有机体类比时,韦伯骂道:

Weber is even more skeptical of Simmel’s analogies between organisms and individuals, even calling them ‘not at all true [gar nicht Wahr]’ and ‘sheer nonsense [reinerUnsinn]’(MWG I/12: 529, 535).


同时,韦伯既会赞赏齐美尔研究是有“非常丰富的新观点”,也会说他的研究“失败”和“矛盾”。

Weber praises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new ideas and subtle observation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Simmel’s writings, where ‘even erroneous results contain a wealth of stimulation for one’s own further reflections’ (MWG I/7: 101; CMW: 418). At thesame time, he also expresses ‘reservations’ over the‘contradictions’,‘failures’, and ‘way of dividing the air and uniting it again’that often enrage readers of Simmel’s work (MWG I/7: 102–3; CMW: 419)


8 - 有没有清单能把齐美尔的英文本一网打尽?

请到《齐美尔研究》期刊,这个网站,Kemple专门整理过

https://www.erudit.org/en/journals/sst/2018-v22-n2-sst04489/1058561ar/


9 - 究竟研究齐美尔的有谁呢?我整理了一份名单,三个世代,13名


这个名单主要算是的英语界的发表者,以及有英语发表纪录的德语学者。还是上面的话,如果关注德语学者,例如Claudius Härpfer,请看之前的那条推送,在上面。我没有把两个名单合并。



二战前出生的一代

1. Lewis Alfred Coser (1913 - 2003)

2. Kurt H. Wolff (1921 - 2003,英译者,也是涂尔干译者)

3. Donald N. Levine (1931 - 2015,英译者,早期 重要推手)

4. Horst Jürgen Helle (1934 - )

5. David Frisby (1944 - 2010, 英译者,早期重要推手)

6. Otthein Rammstedt (1938 - 2020, 齐美尔全集主编)


二战后到1970年前出生一代

7. Guy Oakes (英译者,也同时是韦伯、李凯尔特的译者)

8. Thomas Kemple (PhD in 1992)

9. Gregor Fitzi (PhD 1999,非常高产)

10. Elizabeth S. Goodstein|(在文学系任教但和社会学界来往)



2000后取得博士学位

11. David Beer (PhD in 2004?,也同时研究数据技术,齐美尔是忙里偷闲的理论野心)

12. Olli Pyyhtinen (PhD in 2006?,非常活跃,研究很开阔)

13. Daniel Silver (PhD in 2008,英译者,近年很活跃)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也有不错研究,发表过,但很难以齐美尔专家介绍他/她,比如Omar Lizardo也写过齐美尔。


10. 近年的handbook,要算这2本,可以综合了解

Kemple, Thomas, and Olli Pyyhtinen, eds. 2016. The Anthem Companion to Georg Simmel. Anthem Press.


Fitzi, Gregor, ed. 2021.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imme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文献来源:

Podoksik, Efraim. 2016. “Neo-Kantism and Georg Simmel’s Interpretation ofKant.”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13(3):597–622.


Pyyhtinen, Olli. 2017. TheSimmelian Legacy: A Science of Relations: London:Macmillan.


Pyyhtinen, Olli. & Beer, D. 2018. ‘GeorgSimmel’s Traces: An interview with Olli Pyyhtinen’, Theory, Culture &Society 35(7-8): 271-280.


Kemple, Thomas. 2020. “A Century After Weber and Simmel.Theory, Culture& Society 37(7–8):421–30.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626期推送 *


往期相关推送


用齐美尔理论研究七大姑八大姨,发在英文社会学顶刊,终于搞明白过年爱唠叨的原因了!


齐美尔全集主编Otthein Rammstedt的访谈(郑作彧听译字幕)


齐美尔的壶柄:一项历史的和理论的设计研究


纪念齐美尔逝世百年专栏| 齐美尔:威尼斯(黎姗 译)


纪念齐美尔逝世百年专栏| 齐美尔论why/how社会自由(郑作彧2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