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
武优勐: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亟待打造新型消费增长极,培育和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构建有机有序的消费层级体系。2020年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二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持续推动都市圈建设,不断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长三角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为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提供了契机。但在长三角消费发展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亟待加强统筹规划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特大型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为依托,以统一市场体系、完善规划布局、创新消费制度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使之成为扩消费、惠民生、促发展的新引擎新载体。当前,长三角正加速推进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是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供有力支撑。第一,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区域间消费联动日益加速,新兴消费快速发展,对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亟待以多层级消费中心为载体,加快消费升级与发展新动能培育。长三角结合区域特征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是完善消费网络节点,发挥消费集聚效应,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应对国际环境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二,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逐步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转向更多的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但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优质消费供给亟待提升。长三角区域消费发展不平衡,城乡市场不协调,一些地区和行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环境差、供需结构错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能够发挥消费的规模效应,有效集聚各类消费资源和促进消费创新,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快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市场治理改革创新。第三,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突破口。稳健而有序的消费中心层级体系是消费资源空间合理配置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长三角城镇化率为68.2%,城镇化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城市化水平提升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长三角消费市场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24.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
第一,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扎实、消费集聚力较强。数据显示,2019年,长三角常住人口为22714万人,全国占比为16.22%;生产总值为235951.9亿元,全国占比为2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726亿元,全国占比为24.20%。
区域 |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社消零总额(亿元) |
上海市 | 2428 | 37987.6 | 15847.6 |
江苏省 | 8070 | 98656.8 | 37672.5 |
浙江省 | 5850 | 62462 | 27343.8 |
安徽省 | 6366 | 36845.5 | 17862.1 |
长三角 | 22714 | 235951.9 | 98726 |
全国 | 140005 | 986515.2 | 408017.2 |
长三角占比 | 16.22% | 23.92% | 24.20% |
第二,形成较好的消费城市梯度。从城市层级体系来看,上海的经济首位度为16.10%、消费首位度为16.05%,与其他城市形成较为合理的梯度。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9年,上海超过万亿规模,苏州、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5城市超过4000亿元,温州、徐州、南通等10城市超过2000亿元,阜阳、淮安、芜湖等13城市超过1000亿元,亳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等12城市不足1000亿。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拥有丰富的消费内容、高端的消费品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优越的消费环境,能够带动长三角消费市场发展与竞争力提升。表2 2019年长三角市域经济数据
城市 | 社消零总额(亿元) | 城市 | 社消零总额(亿元) | 城市 | 社消零总额(亿元) |
上海市 | 15847.60 | 盐城市 | 2241.00 | 宿州市 | 1047.93 |
苏州市 | 7813.40 | 嘉兴市 | 2102.54 | 亳州市 | 966.88 |
南京市 | 7136.32 | 阜阳市 | 1774.58 | 六安市 | 911.05 |
杭州市 | 6187.60 | 淮安市 | 1745.41 | 马鞍山市 | 774.98 |
合肥市 | 4378.22 | 芜湖市 | 1549.00 | 淮南市 | 761.49 |
宁波市 | 4268.56 | 湖州市 | 1429.27 | 衢州市 | 757.08 |
温州市 | 3655.87 | 扬州市 | 1423.20 | 丽水市 | 737.95 |
徐州市 | 3533.19 | 泰州市 | 1350.54 | 宣城市 | 613.23 |
南通市 | 3361.68 | 宿迁市 | 1320.45 | 舟山市 | 576.10 |
无锡市 | 3024.34 | 蚌埠市 | 1202.11 | 黄山市 | 456.23 |
金华市 | 2722.88 | 连云港市 | 1162.82 | 淮北市 | 454.93 |
台州市 | 2544.63 | 镇江市 | 1158.49 | 池州市 | 398.28 |
常州市 | 2401.68 | 滁州市 | 1137.82 | 铜陵市 | 340.91 |
绍兴市 | 2352.56 | 安庆市 | 1094.41 |
|
|
第三,具备强大的新消费策源地。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消费发展进入新一轮变革窗口期。上海、杭州作为数字技术驱动新消费的策源地和新高地,正在推动产业经济与城市功能的转型,发挥对消费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引领消费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并通过扩散和示范效应向长三角辐射,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消费发展新格局。
第一,市场分割。形成有机的消费城市层级体系必然要求城市与城市之间合理分工,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是合理分工的前提。多层级消费中心格局的形成,依赖于统一规范的市场。严格意义上讲,长三角消费市场还不是统一大市场,市场分割依然突出,不仅省域之间分割,各省内部也分割,企业可以利用的规模经济不充分。市场分割导致要素流动受阻,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同构,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城市就会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动与行为。第二,消费建设同质竞争。随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凸显,地方政府对消费重视程度增加,并不断加强商业建设、开发旅游景点。但在此过程中,存在商业过剩,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多的商业项目造成消费力稀释,加大商场经营难度。第三,城市发展规律把握不足。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未来人口集聚方向决定了区域消费市场发展潜能。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小城市消费集聚区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消费发展具有潜力的地方。一些小城市也可能成为消费热点,因为中小城市较低的置业成本对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极具吸引力,人口导入带来旺盛的消费需求,可以拉动当地的餐饮、家政、教育等配套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但地方政府基于税收、就业和城市形象等需要,有冲动推进商业中心建设,而商业中心的快速增长,容易导致一些中小城市出现商业过剩、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依据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应积极完善多层级消费中心规划布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消费制度创新,以构建衔接互动、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多层级消费中心空间大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第一,加强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的统筹布局。聚力打造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消费高地,发挥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和桥梁作用;着力建设南京、杭州、合肥等区域消费中心,锚定国内外先进水平标准,健全消费服务体系,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发挥区域性消费集聚区作用;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建设,打造人气活跃、亮点突出的若干消费集聚区,在地域和部分行业领域发挥特色优势和较强影响力。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在消费发展相对滞后的安徽省、苏北地区,有针对性地培育具备一定条件的地方消费增长极,譬如增强芜湖、阜阳等的消费能级。第二,因地制宜推进消费中心建设。在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引导消费中心更好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市禀赋优势,抓准新消费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地方消费升级需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形象,打造特色消费中心。从新消费发展趋势看,旅游、会展、文创、赛事等都是未来消费中心城市中的重要消费形态。第一,畅通流通网络。积极打破行政边界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加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流通方式创新,增强城-城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畅通消费品流通渠道,推动消费市场优化升级。第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顺应人口空间集聚趋势,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避免无序竞争。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第三,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探索教育、医卫、体育、交通、政务等领域构建合作机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充分释放区域消费潜能。第一,完善促进消费的税收政策。强化消费中心的消费制度引领作用,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有效降低交易税收成本;加快构建适应网络消费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地方促进消费的积极性;降低中高端消费进口税负,加快免税政策的复制推广,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海外消费回流。第二,积极培育新消费。发挥新消费策源地引领作用,推动由消费力的“虹吸集聚”向消费理念与方式“辐射扩散”。推进新消费行动计划,聚焦消费新热点、优化消费新服务、发展消费新模式、营造消费新场景、延伸消费新时段、打造消费新引擎、提升消费新品质、完善消费新链条,强化消费中心的创新、引领和集聚能力。第三,加强商圈改造和建设用地保障。将商圈打造、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升级及城市更新统筹推进,积极探索利用城市更新和工业园区转型等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消费中心用地使用效率。第四,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加快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消费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在上海加快试点探索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外商投资消费服务领域。
本文选自
《长三角发展研究》第五期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电子刊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