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里的湖州|晋太傅谢安青垂千古留地名

湖州民政 湖州民政 2024-05-17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即日起,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太傅庙(摄/颜军)


长兴县林城镇太傅村位于林城镇西北部,距长兴县城16千米,距林城中心镇区3.5千米,这“太傅”的地名缘于东晋名相谢安。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悦于山水,以教谢氏子弟为乐。后谢氏家族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毅然应诏出山,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


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昱(320—372)逝世后,谢安联合王坦之化解了权臣桓温谋权篡位的不轨图谋,辅政晋孝武帝司马曜(362—396)。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陈兵80万(实则20万)于淝水之畔,东晋慌忙迎战,交战中谢安奉命坐镇帷幄,以8万兵甲力挫数倍于己的前秦军队,解决了司马家江山的燃眉之急,成为闻名于中国历史的东晋名相。


战后,谢安因功名太盛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今扬州)避祸。此间谢安欲率家人归隐上虞东山,重新寄情山水,但不久患病,经晋武帝御准返回南京养病。公元385年10月12日,六十六岁的谢安最终病逝于南京,落葬于梅岭(今雨花台东北部)。晋孝武帝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靖,又念其击败苻坚功勋卓著,追封他为庐陵郡公。


谢氏家族的势力绵延三百年,名流辈出,史乘可见。但是,六朝门阀政治矛盾错综复杂,亦为皇室所惮,谢氏一族终呈日渐衰落之势。公元420年,刘宋代替东晋,进入南北朝时期,谢安的爵位即由庐陵郡公降封为柴桑县公;声名最显赫的两位谢氏子孙——谢灵运、谢朓,分别在刘宋、南齐时因受诬蔑冤死于狱中。


时至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始兴王陈叔陵(陈宣帝次子,陈后主二弟)的生母彭氏病卒。荒诞不经的陈叔陵平生喜好发掘名人古墓,早就垂涎葬在梅岭的谢安墓址,使人掘开谢安墓穴,将谢安尸棺扔于荒野,又将母亲彭氏葬入。早就衰落不堪的谢氏家族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泪屈从。《陈书·始兴王叔陵传》有记载:“及彭(叔陵生母)卒,叔陵启求于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此时期,正在吴兴郡长城县(今长兴县)任县令的谢氏裔孙谢夷吾,闻此惨剧,含恨去梅岭收殓先祖谢安遗骸,迁葬于长城县西南43里的三鸦岗(现谢安墓处)。其墓茔坐南朝北,并在墓茔东北侧立祠庙祭祀。


唐会昌年间(841—846)的湖州刺史张文规在《吴兴杂录》中有记载:“初,安(谢安)葬建康(今南京)梅山,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令,徙于县南三鸦冈,立庙祀焉。”




▲ 谢安墓(摄/颜军)


千余年来,文人墨客、地方官员时有凭吊谢公,还有立碑刻纪念与记事。其中史料记载最早的是唐大历二年(767)湖州刺史裴清所撰的《谢公碑记》,曾立于长城县(长兴县)三鸦岗谢安墓址。在此前,谢安墓址曾设有《谢太傅塘碑》碑刻一块,据传在唐天宝(742—756)中被盗走。


唐大历年间(766—779),为敬颂和纪念谢安的开河功德,由唐代诗僧皎然(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建《晋谢太傅塘碑阴记》。因皎然与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是深交挚友,所建的《晋谢太傅塘碑阴记》由颜真卿根据旧史遗文所书。


北宋熙宁五年(1072)二月,孙觉任吴兴太守时,在旧湖州府署内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题名“墨妙亭”。据清代邑人张鉴《墨妙亭碑目考》,墨妙亭收藏古碑有36块,其中就有《晋谢太傅塘碑》。但在元兵入主之际,因战乱,收藏在墨妙亭的珍贵古碑几乎毁损殆尽。


清代光绪末年和民国十七年(1928)由贤士出资,收集整理墨妙亭原损散的部分碑刻,加以妥藏。1996年,又因名人贤达提议,政府拨款,迁址重建墨妙亭于飞英公园内。但是,唐代遗存下来的《晋谢太傅塘碑》已不复重见。清代长兴县令鲍鉁有诗:“三鸦冈上草芊芊,万劫犹存太傅阡。南渡风流推雅量,东山丝竹想当年。”


历代以来,三鸦岗谢安墓、太傅庙几经修建。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湖州知事胡宿、长兴知县裴大亮即已重建谢安墓、太傅庙,胡宿特为此事写下《湖州乞为太傅谢安置守冢禁樵采表》,其中记述:“臣昨受诏除,出忝州任,到官之日,遂移本县,访坟柏所在。据大理寺丞知县事裴大亮状,于县南万安乡三鸦冈,访得安冢,履地十亩有畸。古老相传,谓之谢墓。……委大亮移置佳处,重建祠堂,凡屋十二,遣工往塑其像,晋太傅谢安青垂千古留地名冠服仪卫,悉用当时之制。”


清代同治年间的《长兴县志》记载:“谢太傅庙在三鸦冈,即其墓。在县西南六十里。三鸦冈祀晋谢安太傅,墓侧宋康定元年立。治平四年邑令吴涛重修,有碑记。《顾志》。”劳《府志》记载:“晋太傅谢安尝为吴兴太守,其墓在焉,前有庙。”北宋大观三年(1109),长兴县尉周邦绩也曾修谢安墓,并题写《晋太傅文靖谢公之墓》碑记。




▲ 谢安墓(摄/颜军)


明嘉靖十二年(1533)长兴知县黄光昇,崇祯十五年(1642)知县李向中先后支款银重修谢安墓、太傅庙。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邢澍初赴长兴就任,即往谢安墓地瞻仰,其时墓祠已经多年失修,场景悲凉,即请名家钱大昕引经据典加以考证,且制订修复之案,呈送时任浙江布政使谢启昆,将祠庙修复完成。谢启昆又以谢氏后人之名义,捐购11亩8分田,作为庙产,以济后用。至抗日战争前,谢安墓、祠仍是规模森严,古树冠天。


但至日伪统治时,墓园树木被砍伐殆尽。“文革”之初,谢安墓祠再遭厄运,祠庙被拆,古碑散失;墓穴亦曾被盗掘,庆幸的是墓茔形态尚存。1996年太傅乡人民政府修复谢安墓,立《谢安墓碑记》一块,另将一块古代遗碑(传说是清嘉庆四年立)重立于墓前。其间,民间出资迁建太傅庙于谢安墓正北,搭建砖木结构庙祠三开间,庙祠内供奉谢安座像一尊。


1997年9月,谢安墓被列入长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谢安墓、太傅庙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使谢安墓、太傅庙整体面目焕然一新,初步成为长兴县祭祀晋相谢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崇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处游览胜地。


宋元至明清时代,长兴县衙为纪念谢公之德,将三鸦岗谢安墓落葬地的所属辖区,命名为万安乡、谢公乡、谢公区。1982年3月27日,长兴县人民政府文件公布,经嘉兴地区行署批准,以晋孝武帝追赠谢安为太傅官职称呼,将原大云寺公社更名为太傅人民公社。1983年底,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又改名为太傅乡。2000年,林城镇、村区划调整,太傅乡并入林城镇,仍保留具有纪念谢安历史意义的太傅村、太傅庙自然村的地方名。


来源: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

 往期推荐 

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伟调研《湖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宣贯工作

全市养老服务半年度工作暨国家试点项目方案研讨会召开

池州市民政局来湖考察社会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方科赴志合村走访慰问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湖州民政

记得点击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