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电影谁说了算?

南添 罗马大道青训营 不正常人类空间站 2022-05-11

题图为蔡徐坤PK灭霸,来自哔哩哔哩


今早有人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意思是:拍电影谁说了算?怎么拍才能挣钱?


以下是群内的完整对话:




夏蟲语冰:南老师,有个问题没想通,请教电影及衍生品市场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为什么?


南添:类型片是供给驱动,所以大导演配大明星,其它各种风格片,全部是需求驱动,所以总是失败,因为猜不到观众口味。但目前有个简单粗暴的解决需求的方法,不管什么片子,都请流量小生和小花,即将观影需求偷换为追星需求。


mario99:个人理解:需求驱动。原因就是你想象一下你推100部电影,你预计票房好的有几部。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供需是要放在存量,增量的纬度去看的,对于市场化而且运行时间比较长的分类,它的存量供需往往是均衡的,但在增量,新的地方,由于这部分需求以前没有被工业化,大规模满足,供应是极大不足的。


南添:举例,漫威是典型的类型片,供给驱动


夏蟲语冰:也就是说,电影公司都想做到供给驱动,但是能不能就不好说了


南添:供给驱动,拍片不容易失败。


夏蟲语冰:电影市场本身是需求驱动的,但是这个需求难以捕获。


mario99:顺着这个问题,继续问南老师,你觉得判断供给和需求驱动的核心是什么?(除了理解商业模式,亲身体会以外)


夏蟲语冰:好问题,同糜佳问。


南添:看哪一头说了算,用事实证明。


夏蟲语冰:再顺着问,我们从前都觉得玻纤行业是供给驱动,其实后来发现是需求驱动的。这是代表性的例子。


mario99:“电影市场本身是需求驱动的,但是这个需求难以捕获”,坦白说我不认为这样,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

1.供给方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理解错的

2.由于资本获利对于周转,利率的要求,他们认为50%满足赚的比90%满足多多了


余菲:感觉电影是需求驱动,很看口碑、影评和大众评价,制作方也拿不准一部电影是爆是扑。


mario99:比如目前用网络名作+小鲜肉的打法,这么多失败的案例制作方会不知道吗?它只是觉得偶尔的爆的几部完全能覆盖它这个打法,至于是不是垃圾多于好作品,这个不是它的主要考虑点。


夏蟲语冰:谢谢南老师,谢谢各位。


南添:@mario99 你说得对啊,我就是这个意思啊,这个打法是巧妙的把电影需求偷换为追星需求,所以又变成了供给驱动,整体看是盈利的.


Compounding:@南添 为啥供给驱动拍片不容易失败?是指拍摄顺利完成,还是票房收入如期完成?


Roger:可以从是否需要教育消费者的角度和信息流的驱动角度看一看?


南添:比如漫威,这是一个很大的公约数,因此,只要供给方保证质量,就有很多人看。电影大卖,本质上是观众形成了最大公约数,暂时达成了某种共识。


非物质类的群众需求,众口难调,想想火锅为什么是最大的餐饮品类就能想通了。


电影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或者幻想,哪里有可能,大家都一样?


所以电影业的早期,是美国工业的黄金年代,美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是暂时相同的。而现在,差异非常大了,市场上稳定获得成功的就是,漫威和Netflix。


后者的成功,关键不是影片质量,而是能够较为精准地向用户推荐,这是需求驱动。


所以电影行业本身的供给驱动越来越让位于需求驱动之后,发行和之后的互联网平台,才成为价值链的核心。


Psychopomp:南老师是不是说需求驱动的生意很难做,除非精确捕获用户需求并很好的满足需求?所以追求最大公约数就导致商家转换模式为供给驱动?


慢即快:还有审批制度的影响。


南添:电影行业本身如何把握供给驱动?借用别的领域的供给驱动,比如漫威、比如中国流量小生,这些都是在借用别的行业的供给驱动。


我说一句观点,仅代表个人:需求驱动的赛道,最幸福的是用户,社会价值大;供给驱动的赛道,最幸福的是老板,商业价值大。可是社会越成熟,赛道就越容易变成需求驱动,那么企业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甚至像拼多多一样,从出生的那天,就是围绕需求驱动来提前建设赛道。


mario99:@南添 南老师,那你觉得谁说了算,在判断上有什么标志?谢谢。


南添:聪明的老板,借用别的供给驱动来满足需求驱动,智慧的老板如果碰上了一个智慧的金融环境,就可以一直需求驱动,直至最后的计划经济。


@mario99 观众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别的什么。看小鲜肉的观众,其实不是在看电影本身。是小鲜肉的这个身份说了算。既不是电影公司,也不是观众的观影需求.


Psychopomp:但如果只看小鲜肉的话,这个生意模式能否持续下去呢?


或者这么说,如果商家建立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里面的用户需求精准的捕获到了,然后根据这个需求再拍商业片,那这个商业片会火吗?或者说根据畅销书或畅销游戏改编的电影,是不是也是需求驱动呢?


Paloma:我认为,小鲜肉市场会一直存在,但是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观众的智力也在提高。


mario99:@南添 谢谢,这个例子好。收智商税或者收割粉丝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

1. 扩大收割边际的难度和拉客的甄别,销售成本

2. 存量市场极具萎缩


余菲:@Psychopomp 追星女孩存在这个模式就可以持续。


南添:@Psychopomp 对啊,所以现在有些大佬都是先在各类社区里寻找题材拍影视,这相当于先把需求合并了同类项,然后再对接。


jinhong:我的理解南老师的话是,假如放到消费者身上,我只是想花这点钱,消费掉我的两个小时进行娱乐,其实我对内容看中不特别高,但是例如放上了小鲜肉或者喜欢的明星,我更愿意花这笔钱了。但是说实在我不一定非要看这个电影,主要只是因为想要舒服一会。


这更像是一种供给驱动,就类似大家互相说,最近一个什么电影上了。我也觉得哦,那去看一下吧,大家说的不错。但是如果是形成了一个族群,这类人有一个倾向,或者一类标签,被提供方精准把握并且针对设计跟制作,这就是需求驱动。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如果按着这个来的话,我理解一些小众一点的电影,例如手的艺人、最后的棒棒这种,也是供给驱动。但是当他如果找到这群人,开始为他们设计,例如了不起频道,这就是需求驱动。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南添:有了互联网,大佬采集需求,方便多了。不过这有个很大的问题,社区之外的人,看电影会觉得不好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jinhong 非常非常对。


@Paloma 你讲的正是老板们的难处,每一种驱动对应的最优或较优的打法,随着用户心智不断成熟,打法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必须与时俱进,做生意难啊。


Paloma:确实,前几年随便组合几个小鲜肉+美女拍个喜剧片都是几个亿甚至上十亿票房,这两年查下数据,这个模式已经不行了,韭菜割完了。


南添:所以,我更喜欢那种终极思考的企业家,一上来就用了冥冥之中注定的最后的打法。以前没有互联网和风投,太超前的企业家会成为烈士,但是现在这个时代,眼光超前的企业家,会获得社会资源的提前支持,实现“资本支出前置”,从而快速优化行业。


从我们这些老百姓的角度,不容易感受到这些波澜壮阔,但是社会超线性或是指数级的变化速度,却是真真实实感受到的。


@余菲 人类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偶像的需求,是永恒的,社会再成熟也会存在。谁都暗自希望一个更美好、更成熟的自己。



青训营通过【会员费+9小时大课】在人群筛选出重视价值的1%商业分析爱好者。因为先筛选了人群,统一了语言体系,再缩小了讨论的有效区域,所以对话内容干货满满。欢迎点击公众号菜单了解青训营。


欢迎在下方留言,谈一谈你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近期原创,更多内容点击公众号菜单:

如何睡个好觉!

小木屋想 Netflix For Everything

一次只做成一件事

一家很过瘾的汕头餐馆

这里是中国!

工匠精神的负面清单

为什么我要心疼姚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