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火灾引发的思考:来自基层党员的同理心
试题:一则故事
一户人家建了新房子,烧火的土灶上面的烟囱砌得笔直,同时,土灶旁边堆着一垛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对主人建议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不以为然,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猪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的请救援过程中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
席间觥筹交错,大伙儿早已忘记了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小伙伴不妨留给自己半分钟,想想你怎么看,再看看这位基层党员的解读(原文,未做删节):
答题:
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在一次组织部考试中的考题,由组织部部长亲自出题。因是年轻干部考核,所以寓言内容也比较有指向性的做了修改。上文的不是原版寓言,是改完的试题版本。但是更符合客观世界的复杂性,思考的空间也更大。
“你看,我早就说了吧。”“我早就告诉过你。”类似这样的事后诸葛亮,我们都听过不少。
别人和我们讲了十件“你应该”,总会有一两件的应验,面对别人的建议,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作为?如何剖析这个事情,我想:
一、先从提建议的人说
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社会里,没有哪一个决定是单一缘由导致的。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我们眼中的风险时,我们要怎么看待?
单拿这篇寓言故事讲,在一个成熟小镇上,主人家在修烟囱的时候,真的不知道直的好,还是弯的好么?从后期主人对大家的酬谢,和大家的奋力帮忙上看,这不是一个闭塞的人家,那么正常的社会交际中可以得来的生活常识,我想主人应该是了解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修盖?
会不会是盖房子的经费不够,精简了烟囱部分?会不会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无法将烟囱部分修盖完善?又或者,会不会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单身母亲,兼顾家庭和工作,而柴草放在土灶旁是她最省时省力的做法?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有时,我们眼中别人的“不以为然”,也极有可能是他们的“实属无奈”。所以尽量去了解事情全貌,避免一概而论,也不要单从自身出发评论或妄下定义,心中要对自己的定论留一小块余地。
二、再从被提醒者的角度说
我们用倒叙视角来讲。采纳建议,改善了,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讲的是,没有采纳,坏事发生了,我们怎么办?
1、首先,抽离情绪。冷静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最好情绪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有一个开关,在某一些时刻把自己变成几重人格,来面对复杂的世界。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工作都要有不同的人性和态度。
我简单读过《24个比利》这本书,书中的人物有24重人格,在一个人中有保护者,有发号施令者,有温情者,有被保护者等等。这当然是种心理疾病,但如果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具化,是不是也更好支配?
我陪女儿看《头脑特工队》的时候,女儿说,这都是假的么?我说这不是假的。能把自己的感情具化,然后使用,是种高级的自我支配能力。
2、其次,我们要有在逆境中转化成顺势的能力
火灾是不好的,但是因此与邻里加强了羁绊却是不幸中的一点好事。如何将逆境转化为顺势,光靠心理素质是做不到的。我想应该有能力基础和群众基础。
所谓能力基础,就是在乱局中能厘清思路,如何厘清思路?这是个人的积累所致,要加强学习。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我想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所谓群众基础,放在寓言中,邻里能立即赶到,我想这户住家平日一定也是善待他人,有事时才会得到他人的诸多关注。小事来讲,与人为善,诸多方便。大事来讲,彼此关照,大家更好步伐一致推动事务甚至社会发展。从日常到工作,从善待他人到我党在建设的服务型执政党,邻里、群众都是基础。根基稳,人心安,方得万物兴。
3、但逆境变顺势也不是最优选项
最好的当然是居安思危,面对到来的建议,我们要思考,用丰富的储备去演练验证。能规避的风险,我们尽量去做。无法阻挡的坏事,也要临危不乱。要承接坏事,再去解决坏事。
人生是个波澜迭起的过程,最有趣的事情应该就是风浪中我们的作为,要从对的事业中顺势而为,不要在错的方向中争个朝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