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迈向新阶段 | 社会科学报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第一个五年的行动纲领,将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入了新阶段。
原文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迈向新阶段联》
作者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冯文猛
图片 | 网络
“十四五”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五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人口老龄化发展及应对上,“十四五”具有特殊意义。
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2%,按照国际上惯用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判断,我国在“十四五”的第一年已实现了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的转变。2022年起,自1962年开始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迎来更为迅速的发展。老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总人口中老年人占比的持续增加,都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中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需要做出更为全面、更为迅速、更为积极的应对。
与之前相比,“十四五”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条件更加有利。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1940年代和1950年代出生的人口相比,“十四五”时期即将进入老年期的1960年代的出生人口无论教育水平还是经济条件都大大改善,价值观念也更为多元。这些变化,将带来银色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也为充分开发使用老年人力资本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经过持续多年探索,我国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制度安排。以此为基础,“十四五”时期将成为我国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关键制度安排的重要窗口期,养老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在这一时期逐步得到解决,各关键领域中的基本制度安排也有望在这一时期更加成熟。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能适应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老龄化应对制度框架将在“十四五“时期落地生根并逐步完善。
提供了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行动纲领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着人口变化。面对日趋深化的人口老龄化,《规划》在总结过去这些年,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更加全面、更加综合、更加系统的视角,勾勒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的总体方向以及在重点领域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方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发展中,需要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在发展目标方面,针对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规划》提出了“十四五”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规划》还明确了五个重要领域的发展方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还从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的具体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从九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践行积极老龄观,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在每项任务中,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各细分领域的具体任务。为配合具体任务的完成,《规划》还设置了十个专项行动,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提升行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规划布局一批银发经济重点发展区域、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应用重大科技攻关、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行动、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智慧助老行动、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养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这十项专项行动的提出,旨在解决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期望通过专项努力,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短板。
通过综合施策,《规划》旨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更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冲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打下基础。
提出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
针对近些年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进行了聚焦,并从可操作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
面对老年人口日渐增多、社会保障能力不足以及基层服务网底仍然不牢的问题,《规划》在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了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的思路。一是从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明确服务标准等入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需求基础上,重点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独居)、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服务。到2025年,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有率达到100%。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以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互助养老服务网络,同时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寻访制度。到2025年,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
针对当前我国居民养老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购买能力有限的现实,《规划》提出了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包括继续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通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将服务延伸至家庭;推动乡镇、街道层面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通过推动社区服务设施配套达标、顺利运营,同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推进普惠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
在“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凸显居家社区养老重要性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发展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视,力争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2.0”版本。一是优化设施布局,实现“老年人哪里多,就把养老服务机构办在哪”。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力争使达标率达到100%;另一方面,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夯实区域养老服务布局。
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实现“老年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进一步推广家庭养老床位、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巡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较为成熟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探索养老顾问、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新型服务,服务更多的居家老年人。
三是加大和优化为老服务供给,实现“老年人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指导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签约合作、与医疗机构毗邻建设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需求。进一步促进老年用品创新发展和服务升级,通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组织等方式对老年人开展公益智能技术培训,实现科技助老,克服老年人面临的各种“数字鸿沟”。
除上述领域外,针对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推动银色经济、促进老龄事业发展、践行积极老龄观以及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体系这几个重要领域问题的解决,《规划》也出台了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将在“十四五”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助推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97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