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Good Doctor》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Good Doctor》


导演: 金井纮 / 相泽秀幸
编剧: 德永友一 / 大北はるか / 朴才范
主演: 山崎贤人 / 上野树里 / 藤木直人 /

 户次重幸 / 中村友理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首播: 2018-07-12(日本)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5分钟
又名: 好医生 / Good Doctor




电影简介


该剧改编自2013年的韩剧《Good Doctor》,讲述患有自闭症的青年医生新堂凑拥有令人惊异的默记和空间认知能力,同时又是个患有交流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受儿科医生司贺明的影响,新堂凑从小时候起就梦想成为儿科医生。终于,他凭借默记能力背下了大量医书,从医科毕业,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在已经成为大医院院长的司贺邀请下,他作为实习医生进入了小儿外科。他一边承受着来自周围人的偏见与反对,一边为了拯救孩子们的生命而努力。身为新人医生的他与儿童们患者心连心、共同成长。


主要角色


新堂凑(山崎贤人 饰)

患先天自闭症和学者症候群的青年,记忆力超群。小时候,在哥哥劝说以及村医司贺明的影响下,他决心将来当小儿外科医生。凭借背诵庞大的医学书籍,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通过了医师国家考试。应已司贺之邀到小儿外科当住院医生。虽然纠纷不断,但希望让所有孩子长大成人的他一点点改变着患者、兄弟、父母以及医院。


濑户夏美(上野树里 饰)

小儿外科医生。正义感强,好胜,开朗,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成为小儿处科医生而选择医生职业,所以不在乎工作繁重。儿童患者们把她当太阳一样仰慕。同时,因为是个生手,没有高难度手术的主刀经验,所以强烈希望能独挡一面。非常照顾作为住院医师加入小儿外科的新堂凑。


高山诚司(藤木直人 饰)

夏美等人所在的小儿外科的王牌医生。非常优秀,作为医生的实力不容小觑,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小儿外科医生。对部下负责,深得众人信赖,不过,对人对己都很严格,经常批评人,却很少表扬,所以部下都怕他。


电影影评

“他者”视角下的世界


玉宇灵空


曾经在一个评论平台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韩剧看童话,日剧看人生,深以为然。这并非孰优孰劣的评价,而是风格的不同。《Good Doctor》这部剧,共有三个版本:韩版、美版与日版,此次尝试对日版《Good Doctor》进行评价。


从故事叙述方面看,大致分为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明线以新堂凑的成长为主,暗线则是医院命运的变化;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些缺憾,人物性格不丰富、有些许脸谱化,但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十集的长度下进行的人物塑造,还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情绪调动方面,这部日剧很煽情,但这样的煽情并不让人感到反感,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影视剧其意义层面可能更高于技巧层面,将想传达的东西传递出来,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被视为成功,但其中想传递的想法并不仅止于此,或者说,在剧情的发展方面,其本身无意识地传递了一些讯息。


首先是主人公新堂凑,对于他的背景设定,是将其设定为患先天自闭症和学者症候群的青年,一个“他者”,主角本身虽然是治病救人的医者,但同时也是一个“病人”。而从剧情的最初发展也确实将其“他者”身份暴露无遗:周围人的歧视、冷漠,患者家属的恐惧,无一不强化其“他者”身份。主人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儿科医生,但从结局来看,或许并不能完全将其视为成功的儿科医生,如果从医生的“等级”来看,他还没有达到可以独立进行主刀手术的阶段,更多情况下是作为一个“BUFF”一样的属性加成而存在,这或许是本剧略显不足的一点。


其次是女主角濑户夏美,作为儿科医生,在剧情开始之初并未获得主刀资格,随着剧情发展以及大事件的推动,因而获得主刀资格,这样的处理已经较为合理。男二号高山诚司,作为小儿外科的王牌医生,他对主角态度的转变处理的较为单薄。


在其他配角的性格转变的处理上虽都有所欠缺,但可以看出想要尝试性格丰满化的意图,以上是此剧略显不足的地方。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本剧值得称道的点有很多,对于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刻画的较为细致,无论是兄弟矛盾、母女冲突、手术失败后的医患问题、继母与继女间的问题等都尝试进行回应,虽有理想主义情怀,但并不过分。而剧中所引出的最大矛盾则在于医院的商业发展与医生的职业伦理之间的冲突,而剧情的最后也尝试进行弥合,试图二者兼顾,虽并不完全成功,但也是一次积极地尝试。


在剧中无处不在的,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或更准确地说,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膜甚至是断裂,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弥合与填补,而在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与眼光是否始终是正确的,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某种情况下远比大人所想像地坚强,以及明白更多事理,反倒是大人,会一直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或者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渴望孩子成功,这些做法更多是出于爱,但这样的爱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孩子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以爱之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解药,但也存在着毒药的可能性。这样的爱,或许对于父母来讲是对孩子的呵护,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束缚,其压力是难以承担的。


孩子并不等同于弱小,孩子亦有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许更应该做的,是尝试真正理解孩子,将孩子不仅仅视为需要保护的对象,而是真正地、以平等地眼光看待的对象,病的治愈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健康,同时也意味着心灵上、精神上的健全与得到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病不仅仅意味着生病主体命运的变化,同样也意味着周围人命运的改变,医生或许能做到的仅仅是依靠这双手去挽救更多的生命,但也正是如此,依靠这双手将慢慢偏离轨道的命运之轮不断拉回,使其正常。任何人在遭受苦难后都能够理解一些事情,当苦难没有将自己打倒时,获得的信心与力量是无穷的,它会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地看待生命、对待生活,也能够使群体更加团结,孩子同样并不例外。


从全剧来看,无论是主人公或是孩子,始终被放置于“他者”的位置上进行呈现,虽为着力表现的主体,但始终处于被观看的地位,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以“他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矫正,剧中所呈现的医院与氛围,或许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但也正是对于现实复杂世界的一种反拨,以及对于现实美好的一种期许。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幸福的拉扎罗》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法医职业剧《Unnatural》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儿童法案》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羊之树》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妈妈咪呀2》


 

本期编辑|玉宇灵空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