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风柜来的人》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朱天文
主演: 钮承泽 / 张世 / 庹宗华 / 林秀玲 / 杨丽音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上映日期: 1983(台湾) / 1990-07-21(日本)
片长: 101分钟
又名: The Boys From Fengkuei 

/ All the Youthful Days

剧情简介


阿清(钮承泽)、阿荣(张世)等男孩生于风柜长于风柜,他们在高中毕业后等待征兵的日子里百无聊赖,每日通过赌博、打架、看白戏等形式来挥霍过量的精力。因为一次较严重的打架事件,也因对周遭环境的厌倦,他们怀揣几颗忐忑的心,离开风柜来到高雄。起始,自然只能如迷途羔羊般,在大都市的五光十色中乱撞。 



在阿荣姐姐的帮助下,他们有了暂时的栖身处。而安稳下之后,阿清和阿荣因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产生分歧。一封家书勾起阿清有关父亲的复杂回忆,加上眼见爱慕对象小杏(林秀玲)与男友(庹宗华)情感变故,阿清沉默了下来。


关于导演


在1980年,侯孝贤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然后在1983年,他投资拍摄《小毕的故事》,担任副导演与编剧,自此开启“台湾新电影”风潮。同年与另外两位导演万仁跟曾壮祥合拍的《儿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开始小有名气,并且开始拍摄写实性较高的电影,例如《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


  在戒严风气渐退之下,他首先拍摄了自传性的电影《童年往事》,由于内容涉及批判当时的国民政府,而让他在寻找合作的过程十分艰辛。后来又拍摄《恋恋风尘》,打破了过去国片过度矫情、虚伪的内容,是一部着重写实的文艺爱情片,并受到许多国际影评及大导演的喜爱(例如罗杰·艾伯特及马丁·史柯西斯就曾在影评节目上提到这部片子)。



  真正使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台湾三部曲(或称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与《好男好女》,确立了他台湾电影大师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是第一部获得国际三大影展之一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的华语电影。而《戏梦人生》则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奖。他担纲监制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后来执导了一部纪念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诞辰的日语电影《珈琲时光》。2005年执导电影《最好的时光》,该片讲述了三个时间段(1966、1911、2005)的三段爱情故事,皆由演员张震、舒淇主演;此片也普遍被认为是侯孝贤创作历程的总回顾。


《刺客聂影娘》


2007年,侯孝贤获第6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11月11日,侯孝贤担任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理事长。2015年5月24日晚,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独家影评


我们的青春似乎都一样

——奔波和灞波


这部电影的镜头谈不上精彩,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安排和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以记录的方式展示着风柜这个地方周边的风景建筑和居民闲适的生活状态。正是这些琐碎、平淡、安静的镜头呈现出了一个最真实自然的青春状态。淡淡的海风裹挟着潮湿的空气,男孩子们一刻钟都不愿意待在家里,外面广阔的天地才是他们的归宿,骑着摩托车奔驰在马路上,穿梭于各个地方,大家都跃跃欲试。结群滋事、挑逗异性、追逐打闹、离家闯荡都是他们躁动内心的证明,他们拥有着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镜头就这样关照着澎湖列岛上的男孩子们,看着他们出走、成长和归来。在大量的中、远镜头中完整捕捉人际互动与环境关系共振所散发出来的无形张力。

 


台湾影评人张昌彦在评价侯孝贤的影片《冬冬的假期》(1984)时说:“它的自然,流畅和写实的风格,带给我们不可言喻的亲切感,而且它忠实地呈现我们几乎都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 《风柜来的人》依旧如此。青春没有那么多大事,更多的是由琐碎的小事拼接成了我们的青春。在阿清他们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那时的自己,十几岁的我们不知为何都那么地喜欢打架,和小伙伴总是做些大人们不理解的事情,晚归被父母罚站也是常有的事情,似乎家里只是一个吃饭、睡觉、拿钱的地方,无一例外地向往外面的世界。

 


阿清和他的朋友离开风柜进入高雄后,他们面对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由于陌生和不同,他们多了一份胆怯和谨慎。面对城市里的姐姐和繁杂丰富的生活方式,他们充满了羡慕的眼神,或许也想留在这里并最终成为“城里人”。镜头里的阿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认同同伴的一些做法,他开始了认真地对待生活,会因为朋友的玩世不恭而打架,会默默地喜欢女孩而选择不去打扰,会认真学习日语……他的身上很明显少了青春的冲动,多了对生活的认真。尤其是他送小杏离开的时候,那么的安静,与之前时刻都有可能与别人打架的阿清截然相反,镜头默默记录着,无论是人物还是镜头,我们都看不到明确的情感态度,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一种表现吧。电影结尾处,阿清以“来来来!做兵大拍卖,三卷五十块!买一卷送两卷!”这样的大声叫卖向这个他可能不会过多停留的城市宣泄着,在繁忙的售卖市场中阿清的青春谢幕了。

 


关于青春,关于十七岁有太多的赞歌。当我们回首自己的青春,那时的我们过于躁动不安,对异性总是带着放大镜,对外面的世界满是好奇,对身边的家人习惯了不屑……这些细节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潜藏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不断地累积,直到某一个时刻被一击即溃。在成人看来像是无知的行为确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像总要经过某种仪式感,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一样,这些无知无畏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成人礼”。青春不是郭敬明版的“堕胎、车祸、失忆和生死之恋”,更多的是侯孝贤电影中给我们展示的躁动、困惑、彷徨、遗憾和胆怯。在不断的迷茫冲动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就在某一个瞬间。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这个瞬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青春似乎都一样。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李沧东和他的《诗》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血观音》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步履不停》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佛普拉斯》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纪录片《算命》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本期编辑:虫仔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