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梁展系列讲座内容简介及阅读材料篇目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北欧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分会副会长梁展老师于1月7日-10日在海南大学讲授冬季小学期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一、何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19世纪西欧知识的分化与融合;二、文学如何制造现实:西方近代文学的科学谱系;三、艺术如何呈现自然:海德格尔的自然追问与艺术的本质;四、如何想象一个共同的世界:康有为《大同书》与文明论;五、种族革命还是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诞生史。本公号今日特推送梁展教授的课程内容简介以及阅读材料篇目,与学界共享。



梁展


第一讲

何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世纪西欧知识的分化与融合


课程描述 


伴随着19世纪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和战争,传统的西方知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分化与融合过程,自那时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划分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一方面,近代知识的分化是西欧国家应对工业化时代和民族危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人们寻求知识同一性诉求。


学习材料  


1、C.P.斯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1959年的讲演)。

2、Wilhelm von Humboldt:Über die innere und äussere Organisation der höher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 in Berlin (1809/10)(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科研机构的内外组织》。

3、马修·阿诺德:《文化和无政府》。

4、海德格尔:《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


第二讲

文学如何制造现实:

西方近代文学的科学谱系


课程描述 


笛卡尔的“我思”哲学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对“自我”确定性的探索开启了一个叙述活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 “内在世界”。实际上,叙述自我的“自白”传统可追溯至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那里。与此同时,对“外在世界”及其规律的研究不仅成为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文学也开始致力于“描摹( 社会或心灵的) 现实”。进入20 世纪以来,量子物理学对物质微观状态之不确定性的描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现实观,这使得文学创作乃至文学理论转向强调建立在文学语言及文本意义不确定性之上的“文学性”。对语言符号及其标示的不同“事态”的关注不仅使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些冷战时期的自然科学理论成为可能,而且也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灵感来源,这一切向我们展示了与语言符号所对应的“现实”的“虚构”性质。


学习材料


1、 威廉·燕卜逊:《含混的七种类型》。

2、 奥登与理查逊:《意义之意义》。

3、 Lydia Liu, 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Unconscious.

 

第三讲

艺术如何呈现自然: 

海德格尔的自然追问与艺术的本质


课程描述 


 自19世纪20年代黑格尔便开始宣告了艺术的终结,100年过后,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同样告诫人们艺术面临着死亡的危机。在他看来,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乃在与西方的形而上学、科学和技术思想的无休止蔓延。如何拯救为人类的存在所必须的艺术?上个世纪30年代,告别纳粹的海德格尔希望回到前苏格拉底哲学那里,承继古希腊哲人们的诗性思维,从而借助于艺术作品为人类找寻另一个开端。


学习材料


1、 萨福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

2、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3、 海德格尔:《什么是物?》


第四讲

如何想象一个共同的世界:

康有为《大同书》与文明论


课程描述 


本讲试图揭示 “文明” 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方式与近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国家治理技术的提升之间的历史关系, 指出正是文明话语实践催生了西方的政治地理学和人种学知识生产, 后者构成了世纪跨越东西方一系列种族观念的知识依据, 它们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利益, 并翻转成为殖民和半殖民地知识分子们进行民族认同的知识工具:康有为《大同书》及其“移民巴西”的计划, 便是自觉地遵奉上述话语实践为一种 “科学” 依据而提出的悖论性主张。


学习材料


1、 福柯:《安全、领土和人口·法兰西学院讲演1971-1978》。

2、 康有为:《大同书》。

3、 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第五讲

种族革命还是阶级革命:

《共产党宣言》中译文的诞生史


课程描述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文是中日革命者1907 - 1908年在东京密切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本讲揭示了这一复杂过程的历史语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激活了拥有相同命运和传统的亚洲人走向联合的思想,同时也使清末革命呈现出世界主义的面向。


学习材料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何震、刘师培(编):《天义·衡报》。

3、 万士国(编):《仪征刘申叔遗书》。


文章链接

文艺批评 | 梁展:世界主义、种族革命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文的诞生

文艺批评 | 梁展:欧洲近代人文教育——起源、理念及其内涵

文艺批评 | 梁展:政治地理学、人种学与大同世界的构想(上)

文艺批评 | 梁展:政治地理学、人种学与大同世界的构想(下)

文艺批评 | 梁展:身体与文明的等级 ——解剖学、缠足与 19 世纪西方殖民想象

文艺批评 | 梁展:帝国的想象(上)——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

文艺批评 | 梁展:帝国的想象(下)——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 丈二人間、玉宇灵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