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布莱恩·辛格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导演: 布莱恩·辛格
编剧: 安东尼·麦卡滕 / 皮特·摩根
主演: 拉米·马雷克 / 本·哈迪 / 约瑟夫·梅泽罗 / 格威利姆·李/ 艾伦·里奇 / 更多...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03-22(中国大陆) / 2018-11-02(美国)
片长: 135分钟

又名: 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 / 波希米亚狂想曲(台)


剧情简介



影片是对摇滚音乐史上一段传奇人物的复刻与致敬。

片名取自皇后乐队最具个性特色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

影片重现了皇后乐队灵魂人物,主唱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神秘的人生轨迹:皇后乐队的组建、《波西米亚狂想曲》等标志性歌曲的创作过程、饱受争议的情感经历、辉煌与低谷之后的回归、病痛之后的重新振作……在影片最后,影片忠实复刻了皇后乐队长达20分钟的、足以纳入摇滚音乐史册的经典演唱会Live Aid现场。


获奖简述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9)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男主角  拉米·马雷克

最佳剪辑  约翰·奥特曼

最佳混音 

保罗·马瑟 / 蒂姆·卡弗金 / 约翰·卡萨利

最佳音效剪辑 

妮娜·哈特斯通 / 约翰·沃赫斯特


第76届金球奖  (2019)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  拉米·马雷克


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9)

电影奖 最佳英国影片(提名)

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拉米·马雷克

电影奖 最佳摄影(提名) 

纽顿·托马斯·西格尔

电影奖 最佳剪辑(提名)  约翰·奥特曼

电影奖 最佳化妆/发型(提名)

 马克·凯奥耶 / 简·塞维尔

电影奖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朱利安·戴

电影奖 最佳音效


故事原型


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

英国音乐家,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1946年9月5日生于东非坦桑尼亚。默丘里以高亢璀璨的音色与戏剧化的表演方式著称,他也赋有卓越的创作才华,写下许多皇后乐队的传世作品,例如《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我们是冠军》(We Are the Champions)、《Killer Queen》、《Somebody to Love》、《Don't Stop Me Now》等。1991年11月24日,他死于艾滋病所引发的肺炎,在他公开自己病情(1991年11月23日)的仅仅一天后。


他被称为“英国的第一位亚裔摇滚巨星”。2002年,在BBC举办的英国人心中“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票选活动中,默丘里排名第58位。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提名他为过去60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亚裔英雄之一。他持续不断地被票选为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2005年,在美国电视台MTV2和杂志《Blender》组织的票选中默丘里被选为史上最伟大的男性歌手。2008年,《滚石杂志》编辑把他列为“100名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18位。2009年,在《Classic Rock》杂志的票选中他被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歌手。音乐指南网站Allmusic称他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


电影影评


虽不完美,但也已足够


文/玉宇灵空



说来惭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后乐队”的名字,也并不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问及家人时,他们回答道:“怎么可能没有听说过,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等到观看影片后才发现,那些早已镌刻于我们基因之中的那些音乐正出自于这支乐队的手中,比如《We Will Rock You》,再比如《We are the champions》。他们是伟大的,但就电影来讲,确实缺少了一口气。



电影能够提供的是人物简介和生平事迹,并运用简单的时间线和因果链穿起人物命运,却未能提供更具深度与复杂性的解读空间。因为这样类型的影片在它面前站着两群人:影迷和乐迷。

它可以成为一部纪录片,完完整整地记录这支乐队以及灵魂人物的传奇一生,将记录对象完整真实地呈现于大众面前;它也可以选择完全成为乐迷粉丝的专属品,诉诸于真实再现和屏幕前的狂热,以及最终的煽情时刻和完美落幕。

但从影片的观感来看,影片导演想要得更多,他想同时抓住乐迷和影迷,让他们在同一部影片中各取所需。这个想法不错,但尴尬也正在于此。影片对乐队的发展走向有着描写,但却走马观花,走红前的艰辛辛苦展现的并不到位,这使得乐队从组建到走红这一段的叙述是容易让人忘记的,容易忘记就意味着电影叙述的“断裂”,色彩度欠缺;影片对名曲的诞生都有场面进行呈现,但其力度却又差了一些。同时又要考虑主唱的个人生活存在混乱性,在艺术呈现时的选择性地规避,这就导致导演每每有深入人物内心的企图,却又因为束手束脚而显得局促。

他只有小心翼翼地收起锋芒,对所有可能失控的指摘都点到为止。传记片要捕捉的就是光环表面的裂缝,那才是真正走进人物内心的机会。可是影片对此的态度,却显得极为保守,甚至有些想当然。

      影片前110分钟,导演以好莱坞经典叙事进入一个前卫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不可避免地使得人物的先锋性被很大程度平庸化了。

      而后面20分钟,影片以极高的还原度重现了皇后乐队在85年Live Aid上的精彩演出,才像是历尽千帆后,终于寻回了人物的灵魂。



      这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真实写照,它的好都在舞台和排练室里,而对于人物的生活和内心却始终观照不足。这也是众多影迷与影评人所不满意的地方,也容易让人产生“电影的好并不归功于电影本身,而归功于皇后乐队本来的价值”的想法。

      但从我个人来讲,这部电影虽不完美,但也已足够。它在各方面处理上都有所欠缺,但它的确调动起我对于摇滚的兴趣,在那些名曲诞生的片段中,我还是在无意之中留下了泪水。《波西米亚狂想曲》也许并无摘得最佳影片的实力,但它毫无疑问值得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虽然并不能排除以戏托人这一方面,但以戏托人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演员以高超的演技作为回应,而拉米·马雷克做到了,他以自己的演技很好展现了弗雷迪·默丘里这一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无论是主唱本人或是荧幕形象都诠释了科特·柯本在遗书中所写的那句引用自尼尔·杨的歌词:“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了解到这些也已足够。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绿皮书》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冷战 (Zimna wojna)》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三块广告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至暗时刻》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伯德小姐》


本期编辑|玉宇灵空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